第一篇:“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实施方案(定稿)
“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实施方案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课题组
一
课题确立的背景: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全球掀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的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等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全国逐步推行新课改。2、2009年秋,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课改以 “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育人观。为使课改具体深入,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组提出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的省级课题。
3、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号召,落实湖北省新课改精神,切实转变教学和育人观念,开展有效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决定针对高中教学现状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并承担“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
二、指导思想
以 “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上级课改精神和我校按新课改精神提出的“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探究,改变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让基础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
2、不同学科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现实中严重存在的“分数至上,智育第一”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在师生中乃至社会上强化素质教育观念;落实“三维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学习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改变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用单
一、机械的方式只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教法,变“满堂灌”为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变追求学生“学会”为追求学生“会学”,让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反思者、研究者乃至教育专家,使教学优质、轻负、高效。
3、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脱离生活、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先学、善学、乐学的习惯,变依赖老师教的“教——学——教”为学生主动学的“学——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高效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目前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高中已进入课改,课改形势轰轰烈烈,经过积极探索和大力宣传,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变“教”为中心为“学”为中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变“教堂”为“学堂”,变重知识为重能力、重素质的理念已为较多教师所接受;课改先行省份和课改专家已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并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江苏、福建、海南、山西、黑龙江及湖北武汉已开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法变革研究,但缺少针对农村高中多媒体网络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优秀研究成果。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是以“学”为中心,因校制宜,百花齐放。我校研究的是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探索多媒体网络背景下,不同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有效模式。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方式:
广义上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本《方案》专指前者——教师教的方式,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基本认知取向和行为样式,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样式和认知的取向,不仅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且还包括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多媒体网络背景:
多媒体,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从而使知识创建和表达交互应用的结合体。网络背景:网络指因特网,网络背景指含有丰富信息的由因特网全天候提供的教学环境。
七、研究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突出主动学习、协商学习。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组织协作学习,引导学习过程朝有利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探究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比较适合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日益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前课题研究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的特点。从教育层面界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结构教学信息和教学系统并实施教学过程,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4)新课程改革理论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
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它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成为学会学习的人;通过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让学生主动学,做到学生“我要学”和“我会学”这一中心开展实验探索;
2、人本性原则: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要在鼓励、和谐、民主、开放的氛围里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3、素质中心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引领,深入课堂和学生反复实践,用科学的实践和方法分析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和教学模式。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和经费保障:我校历来注重科研课题研究,强调 “科研兴校”,成立了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设立了课改中心和15个学科教研室,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学校校长亲自立项目,搞科研,写论文并指导科研工作,其他校领导都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有充足的课题经费保障。
(2)硬件保障:学校硬件设施过硬,有高速校园网,四个专用电脑室和四个多专用媒体教室;每个教室连通因特网,并配有大屏幕液晶电视;
每个教师都配有手提电脑;天网、地网齐全,拥有充足的电子教学资源库。
(3)软件保障:学校是“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范单位”、“中国和谐校园之星”,有良好的教研教改传统;学校有有一批工作责任心强,信息技术水平和教研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有不少教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去年,“结合地方史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应城一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二个省级课题圆满结题;今年,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高效教学行为研究”子课题于7月顺利结题。在江苏省召开的“基础教育高效教学行为研究”全国研讨会上,我校课题论文“关于数学学科高效教学行为的特征研讨及数学学科高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研讨”在会议中交流并获一等奖。(4)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和激励措施 课题领导小组每月一次组织成员集中学习、研究、交流。课题研究小组每周至少集中研讨一次,做到经验和困扰集中交流,集体解决。学校建立一套有效的课题研究管理机制,并将研究成果与教师考核和奖励挂钩。
十、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次课题实验全部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分科分班分人实验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中心,开展教与学方式的研究,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上级课改文件,吸收消化近年来课改先进学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典型经验,为课题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行动研究法:重视教学实践,用行动去发现,用行动去验证,用行动去修正,要求研究者深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探索归纳。(3)分项对比实验法:将课题分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2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分科分班分人实验,最后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
(4)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内容、条件、特点、机制和路径的案例材料,归纳、提炼我校教学方式
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集,顺利结题。
2、本校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试点到全校全面铺开。
3、课题研究成果在全省有有一定影响,并在一定范围交流推广。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柴时钟
副组长:熊贵年
成员:袁玉金
许四清
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孙丽蓉 副组长:杨坚强
成 员:陈绍明 余必贵 周沫林 李 俊 张 丹 周东海 赵守兵
熊志华 陈建平李 伶 陈 波 汪 洋 卢红斌 张仁义
骆江涛 各学科教师
十三、研究任务及人员分工
1、课改政策宣传,课改经验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人员分工负责人:孙丽蓉 杨坚强
2、开展普通高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相关文献研究。负责人:各学科研究室主任
3、针对我校教师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按年级、班级类型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对我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 并完成调查报告《应城一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负责人:各学科研究室主任
4、分学科研究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各学科分别完成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负责人:各学科研究室主任、各学科教师
5、各学科按照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
点、条件和路径的研究报告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并进行实践研究。
负责人:各学科研究室主任、各学科教师
6、各学科对各自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的研究材料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改,并最终完成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的专题研究报告。
负责人:各学科研究室主任
7、完成学校承担的《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特点、条件和路径研究》总结题报告。
负责人:孙丽蓉 杨坚强 骆江涛
十四、研究步骤
根据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组的要求,将本课题研究大致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4-6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2、开展普通高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相关文献研究;
3、在学校教科处主持下,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10.7-12月)
1、开展应城一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问题研究;
2、开展应城一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研究。第三阶段:深入推进阶段(2011.1-2012.6)
1、分学科研究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目标、内容、条件、特点、机 制和路径;
2、分学科研究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内容、条件、特点、机制和路径。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2.7-12月)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汇编相关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申请课题结题评审;
4、召开结题及成果展示会,表彰先进;推广应用。
2010年5月12日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技能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
(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 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教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教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 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行动研究法:理论指导实践。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3、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4、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6、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7、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五、计划安排 1、2011年10月—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2、2012年1月—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主要内容是:
①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②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3、2012年4月—10月,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4、2012年11月—2013年4月,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专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①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②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③申请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课题事务分工
白春艳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苑秀清
论文收集,修改,编制 刘茂珠
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七、预期效果
1、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前进路一完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 研究的历史,但在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县实际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
(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 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行动研究法:理论指导实践。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3、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4、调查法
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5、问卷法
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6、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7、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五、计划安排 1、2011年10月—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2、2012年1月—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主要内容是:
①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②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3、2012年4月—10月,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4、2012年11月—2013年4月,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专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①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②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③申请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课题事务分工
白春艳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苑秀清
论文收集,修改,编制 刘茂珠
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七、预期效果
1、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篇:简要介绍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分析它们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及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汪欢欢
1.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价值观。
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基于个体认知图式而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参与而获得的形体、情绪、情感、知识上的体验。体验式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有所感受,并对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接受学习相比较具有如下一些有特点:
(1.)主动性。
在传统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情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不知不觉地,认真地感受、操作、发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的吸引下、情景推动中,自然融入,各种感官都自动参与,就象旅游、就象劳动、就象看电影、就象聊天。自然参与,学习显得轻松自然。
(2.)寓教于乐。
新课程提倡快乐学习,提倡使学生 由“厌学”变为“好学”、由 “苦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但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快乐的前提是,学习者愉快情感被调动起来,怎样才能把学习者的愉快情感调动起来呢?前提有两个,即要有让学生兴趣的事物或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主动”才能使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一般被放在一定的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体验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体验,身临其景观看庐山瀑布和录象,亲自体验磁力线,亲手操作电脑,亲自运动学习打篮球、排球,亲身朗诵诗歌、散文、与同学老师争执见解,这一些体验过程无不是一种快乐的事。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有这种功能把学习与娱乐融汇在一起。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而体验式学习,把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直接结合在一起,或者把学习放在真实的情景中,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更有利于学生明白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更能使学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比如初二思想品德课2.3《与人为善》有一个框题的内容是“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上这部分内容时,事先要求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他们的体会。学生们一定有很多的体会,通过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升华到“给予让我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道德知识,还实践了一次道德活动。(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5.)感性化
体验式学习中,教师设计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融于具体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景中,学生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学生所获得的东西,有的是语言描绘的难于达到的,体会到的东西往往比语言描绘对思维的冲击更大,给学生印象更深刻。比如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学生对“坚强”体会要比任何语言说教都要强烈;观看有关泥石流的录象要比单纯的学习有关泥石流的灾害的文字印象深刻。访问孤寡老人更能让学生体会“乐于助人”的意义。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很强。学生的这种收获是传统讲授-接受学习中难于得到的。(6.)亲历性
体验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无论是观赏、参观访问、情景模拟还是活动、角色扮演等等具体的体验学习活动,都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外人无法代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多途径地学习感受。我上面提到的观看庐山瀑布录象、磁力线实验、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或者帮助有困难的人,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的,亲自参加活动,亲自感受了整个过程,其主体认知作用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7.)感悟性 体验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经验、具体化的感觉、获得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等的感觉、知觉、表象,但又不能让学生的收获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这些东西进行升华,升华为科学理论、文学手法、道德、观念、为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要让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道德观念等等。比如观看了庐山瀑布,学生有了感受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优美、和诗人写作手法的奥妙。学生做了一件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好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升华到对道德的认识。
3.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异质小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并存)为单位的、受共同的学习目标所规范并体现群体凝聚力的、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测量依据的教学形式。
采用合作学习有多种积极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生
生之间互动,使学生学会倾听,激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欣赏别人,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接受式学习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解题能力强,但也存在许多弊端: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实行“说教式”、“灌输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5.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和同质分组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常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之中:你如果想获得优胜,就必须击败所有的对手。竞争使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甚至逃避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目标结构的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习“失败者”自信心遭到彻底摧毁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相互启发和共享经验,为孩子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作为信息教师,我认为在网络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因为网络教学其中的一大优点就是网络协作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也有所应用,希望大家多指教.
6.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方式
过去的知识
即时的感受
记忆思考
领悟认识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
注重观念态度
单一刺激
多元体验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
理论化
实践化
强调学中做
强调做中学
间接学习
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
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第五篇:学习《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课程后,请结合你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学习《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课程后,请结合你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的体会是:
一、深入研读课本,让教者成竹在胸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资源仍然是语文教科书,或者说其它所有资源的获取必须以教科书为根本,为教科书服务。书本、课本之“本”不光是形式之文本,更是内容、内涵之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如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言,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语文多年来,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为了抓住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细读的同时,我用最凝练的词语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串珍珠的话,我的这番工夫就是寻找珍珠的过程。我是这样读书的,也是这样教学生的。因为这样的方法有助于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学到作者谋篇布局之法。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满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我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丑小鸭”要加引号?丑小鸭如果成不了美丽的天鹅,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方式,才算正确?人或动物,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同类?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外表的美与丑?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观察比较、组织汇报讨论、开展课外实践等都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七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七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