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5篇

时间:2019-05-15 03:2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说课稿》。

第一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忝嵌际翘一ㄔ吹拇迕瘢夷兀堑缡咏谀恐鞒秩恕N颐窍旅娲┕笨账淼溃吹揭磺Я俣嗄昵暗亩贝奶一ㄔ粗校衷谖叶源迕裣殖〔煞谩?nbsp;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咸()云()具()语()为()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绝境: 古义:()今义:()无论: 古义:()今义:()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进入桃花源: 所见

环境良好

所闻

与世隔绝 所历

民风淳朴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似有若无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第二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浪河中学 范德林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评析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品味桃源之美乐奇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通过吟诵诗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无定法,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③配乐让学生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读”后让学生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美、乐、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想像桃源之“美 ”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大声朗读。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

我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源之“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之乐,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到桃源之“乐”?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思考:男女、老幼、渔人为什么而乐?以记者现场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渔人或村人讲述一下。

(三)引领学生评读桃源之“奇”。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对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同时对文章情节离奇,悬念迭出的写法有所认识。

为此我先抛出问题: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阐释你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句式:“——奇,那是因为——”

我在分步品味完毕后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以加深学生对桃源的体验。使学生终身不忘此美文。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之后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笔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桃花源的美乐奇为中心,体味这一人间乐园,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 人

桃花源乐

奇 间 乐

第三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选自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 教师导: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  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桃源之美,引导学生从我选择的三个画面或者自选画面进行思考。选取“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画面,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结构、课文情感、课文语言进行美析训练并有一定的梯度。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4、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设问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此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4.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五、评价分析

1、归纳与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下一环节的设计。

2、作业布置

根据上一归纳与总结环节,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本文还存在的问题。如对个别文言字词读法、解释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对文中一些句式还存在疑惑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堂上作业:全班一起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此步骤是让学生对本文来一个系统的复习,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

(2)课后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曾泳

第四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考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基于以上条件,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会翻译课文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 “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3)把握近几年中考中桃花源记的考察方向

3、教学手段:利用诵读欣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手段。

1、问题导引法: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故事性强,语言凝练又隽永,学生学起来兴趣甚浓。教学时老师应该深入课文,认真备课,从文本衍生的诸多问题中加以选择,巧妙设置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解答、辩论、以此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思维兴奋、想象驰骋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赏析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由于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本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立为:

1、听读法:欣赏朗诵,体会文言朗读的魅力,激起自己朗读的兴趣。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3、交流合作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讨论法: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是如何评价世外桃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既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2、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利用e学大试题库,摘取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试题打印发放给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限时完成。

2、学生交换试题,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修正。

3、再次集中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行巩固。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结合e学大当中《桃花源记》的优秀学案,选取试题,边练习边讲解边巩固。

(六)讨论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么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几道探究题。

例如:

1、“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世外桃源?

3、用原文回答“桃花林”“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4、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当今社会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设想“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可以适当选取学大微课程中对于该专题的讲解,进行辅助补充)

(七)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洲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课后作业

在e学大上为学生布置作业,试题数量在五道左右,需要学生保证高质高量的完成。在下节课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点评。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美观、醒目,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板书左边是故事的梗概——渔人的行踪,右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渔人行踪的了解,去感受桃源的美乐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进入

做客

桃源

美、乐、奇 辞别

再寻

七、教学反思

1,重难点学生是否掌握 2,学习技巧学生是否掌握 3,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4,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文科组

蒋梦颖

第五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本节课是初二教材,新闻体材。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体材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将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们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实践创作。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说教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约6分钟)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约5分钟)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约2分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自然美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人间

源社会美 : 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乐园

下载《桃花源记》说课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说课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 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以是文言文,而《桃花源记》也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篇目。在本单元一开始就已经......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十九中 郭桂丽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

    《桃花源记》说课稿(合集)

    《桃花源记》说课稿 熊光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

    桃花源记说课稿oft Word 文档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

    第25课《桃花源记》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下)

    《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