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辨析
“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辨析
摘 要:“恰巧”“恰好”“恰恰”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看法。三者主要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等。与动词搭配时,“恰巧”侧重修饰变化动词,“恰恰”则侧重修饰状态动词。“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恰恰”“恰好”修饰最多的形容词是“相反”。“恰好”还可以作补语和谓语,使用的是形容词用法。
关键词:恰巧 恰好 恰恰
“恰巧”“恰好”“恰恰”属于“契合”类语气副词,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看法。以往以“巧合”或“契合”为着眼点的研究,大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缺少微观的考察。本文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网络语料库(CCL)[1],从句法成分的角度出发,对这三个同义语气副词进行辨析。
一、作状语
“恰巧”“恰好”“恰恰”主要在句中充当状语成分,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等。
(一)“恰X”[2]+动词
“恰X”搭配的主要是及物动词。我们发现“恰巧”“恰好”“恰恰”后面所接动词具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说明类动词、动作类动词和能愿动词。
说明类动词主要包括“说明”“反映”“证明”“暴露”“体现”“表明”“符合”等表示阐释说明义的动词。例如:
(1)我一直非常喜欢被人利用,如果有人利用你,恰巧说明你有利用价值。
(2)有人说:“待业保险无人享用,恰好说明我国失业人口比重低,劳动就业率高。”
(3)有人会说,这些数字恰恰说明外资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对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的解释说明。例(1),“有利用价值”解释了“为什么喜欢被人利用”;例(2),“劳动就业率高”对“待业保险无人享用”这一现象进行说明;例(3),“外资构成威胁”是对“这些数字”的解释。
与说明类动词组合时,“恰恰”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达到5.70%;“恰好”次之,为2.04%;“恰巧”最低,只有0.09%,频数是6。
“看”“听”“碰”“遇”等是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可以归为行动类。在与行动类动词的组合中,“恰巧”的出现频率最高,为11.32%;“恰好”次之,为4.52%;“恰恰”最低。例如:
(4)另一方面,假设有一个人竟敢擅自进屋,并且恰巧碰上桌子上有试卷,这种巧合是很难想象的。
(5)路上恰好遇上一个同学的弟弟小张,两人一起追赶,终于将案犯抓获。
(6)恰恰走入了这种自由、混乱、多元,也就最大限度地焕发了人的创造力。
动作类动词经常被趋向补语修饰,例(6)中的“走入”带有方向性,表示从“自由、混乱、多元”的外面走进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用例中“遇上”“碰上”中的“上”作为趋向补语,已经虚化。
“恰好”和能愿动词组合的频率最高,达到2.99%;“恰恰”次之,为1.48%;“恰巧”最低。例如:
(7)这种产品极适合在汽车上使用,因为它恰巧能安放在车内的饮料架上。
(8)合并改组,恰好可以取长补短,使得大家都能够“吃得饱”。
(9)明码标价恰恰可以治理此症。
“恰巧”“恰好”“恰恰”和能愿动词组合时,表述的时态一般是将来时,并且表达的是有利的方面。“能安放在车内的饮料架上”“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治理此证”,表达的都是优势。形成这些优势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只是一种可能和预设。
郭锐(1993)将动词分为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状态动词、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并认为这是一个以动作为中心,向状态和变化的两端过渡的连续统。
说明类动词和能愿动词属于状态动词,没有起点和终点,位于连续统的左端。行动类动词,动作发生的同时就已经产生结果,属于变化动词,位于连续统的右端。结合上文的数据,可以发现“恰恰”侧重于搭配状态动词,“恰巧”侧重于搭配变化动词。“恰好”与状态动词和变化动词都可以组合,但更倾向于前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1:
状态 变化 动作
恰巧+
恰恰 +--
(二)“恰X”+是
语料中,“是”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季春红(2008)指出“是”必须在语气副词后面。语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是”出现在“恰巧”“恰好”“恰恰”前面的用例。
“恰巧/恰好+是”属于评判性判断,说话人在表示判断的同时,表达了对该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形式主要是“NP1+X[3]+是+NP2”。通过语料分析,“恰巧+是”主要表现巧合性;“恰好+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巧合,一类是与预设的比较。例如:
(10)一丈高的佛像,恰巧是仙佛中块头最大的弥勒佛,倒卧在海面,就像是条小船。
(11)这恰好是C偏好的数目,那么C是中间投票人。
(12)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恰好是店主罗斯恰尔斯。
例(10)和例(11)是典型的“是”字句,“佛像”和“最大的弥勒佛”之间的等同关系是体积的巧合性;“数目是C偏好的数目,不是A的和B的”,也是巧合。例(12)“的”字句充当主语,“接电话的”和“店主”的等同关系符合“他打电话”的预设。
“恰恰”的“是”字句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NP1+恰恰+是+NP2”,表示两名物之间的关系。当NP2是“的”字句的时候,“是”为焦点标记。第二种是“NP+恰恰+是+VP”,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为断句标记,可以去掉。相对于“恰巧”和“恰好”,“恰恰+是”的主观性特别强,主要表达转折的语气,基本功能是在指明焦点的同时凸显强调。例如:
(13)这种漆黑骇人的地方,恰好是赌徒喜欢的,说不准那四个鬼也正凑成一桌玩麻将呢。
(14)历来说唐诗的差不多都认为七绝圣手属王昌龄、李白和李益,而杜甫恰恰是拙于写七绝。
例(13)中,“是”有聚焦作用,“的”字句“赌徒喜欢的”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同时也是句子强调的地方。例(14)中,“是”可以去掉,变成“而杜甫恰恰拙于写七绝”。在这个结构中,表现的是说话者对这一事件的确认和主观态度,动词短语是句子的强调部分。
(三)“恰X”+形容词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的形容词比较单一,“相反”是最常见的。
1.恰恰相反
“恰恰”修饰“相反”的频率达到19.52%,近五分之一,远远高于“恰巧”“恰好”的出现频率。“恰恰相反”经常单独使用,衔接两个语义相反的句子,表示转折。例如:
(15)恰恰相反,也许刚好经历一两桩好事快事。
(16)楚留香与李寻欢恰恰相反,楚留香是快乐的,他身边从没少了女人,更不会少了美酒,处处留香,处处有酒,就是他的生活。
“恰恰相反”主要出现在后面一句。例(15)中,根据后面的语义,可以推断出前面一句的内容,即“遇见了坏事”。例(16)中,前面一句的预设是“楚留香”不快乐,但事实上他很快乐。
“恰恰”还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好”。例如:
(17)就这么多的牵连,恰恰好就这么多,再也多不了。
“恰恰好”侧重强调程度的适中。例(17)中,“恰恰好这么多的牵连”,不多,也不少。“恰恰好”还经常出现在标语里,有琅琅上口的效果,简单易记。例如:
(18)我想起父母年轻时,那个“有男有女,三个恰恰好,有女无男,一直生到老”的年代。
2.恰好相反
“恰好相反”与“恰恰相反”不同,它经常充当谓语成分,并且作为谓语出现在句尾的频率为31.2%。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恰好相反”前面经常出现“而”“但”“可是”等转折性关联词语和介词短语。例如:
(19)而美国人恰好相反,是“不”字的爱好者。
(20)但塔里木的看法恰好相反。
(21)这跟《史记》所反映的情形恰好相反,可以说明早期以全式为主,而魏晋时期则是以省略式为主。
以上用例,“恰好相反”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例(19)和例(20)中关联词语“而”“但”加强了转折语气;例(21)中介词短语“跟……相反”,强调“魏晋时期”与“早期”的不同。
不同于“恰恰”,和“恰好”搭配的还有“相同”“合适”“一样”等蕴含比较义的形容词。例如:
(22)她试试戴在她自己的头上,觉得恰好合适。
这类句子所反映的客观事实通常是符合预设的。例(22)中,“合适”,即不大不小,符合“她”自己的预设。
3.恰巧相反
“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搭配“相反”的句子也只有20例。“恰巧相反”既可以单独出现,衔接上下文,也可以在句尾充当谓语。例如:
(23)“恰巧相反。”他说,“他让我很开心,他像以前一样非常尊敬他的姨父。”
(24)但在幕后,他的态度恰巧相反。
不同于“恰好”,“恰巧”“恰恰”修饰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
(25)心脏和肾脏恰巧也不很好。
(26)“难道像上次那样?那一回恰恰很糟。”
例(25)中,“恰恰”修饰的短语结构是“否定副词+程度副词+形容词”;例(26)中,“恰恰”修饰“程度副词+形容词”。
我们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都是状态形容词,如“相反”“相同”等。状态形容词带有主观色彩,性质形容词表示的则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恰巧”“恰好”“恰恰”表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更适合与状态形容词组合。
4.“恰X”+数量短语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数量词时,表示说话人对数量的看法和观点,即不多不少,正合需求。根据语料库分析,“恰巧”“恰恰”很少搭配数量短语。晁代金(2005)将“恰好”修饰数量短语的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现实或预设的对比,第二种是趋整。根据我们的分析,第二种使用情况较多。
“恰好”修饰的数量短语主要是时间数量短语,包括“X岁”“X月”“X年”等。例如:
(27)叶至善同志在文中说他们三兄妹的年龄加起来,恰好一百八十岁。
(28)江苏外贸开口岸已二十年,浙江则开口岸于对外开放之初,至今恰好15年。
上面两个用例,“一百八十岁”“15年”都是时间数量短语,分别为趋向十和五的整数。
5.“恰X”+时间状语
“恰巧”后面接“这时”“这时候”“那年”等时间状语的频率比“恰好”“恰恰”高。张斌(2001)认为“恰巧”表示巧合,包括时间、数量、条件等方面。时间巧合这一点和我们的分析结果相同。“恰巧+时间状语”主要位于句首,常单独出现,衔接上下文。例如:
(29)恰巧那天早上,陈万利因为商务上的事情去了香港,要一个礼拜以后才能回家。
(30)恰巧这时,我的公司老总来串门,老总是绝少来下属家消耗他宝贵的时间的。
例(29)和例(30)中,“恰巧”接“那天”“这时”,表现了时间的巧合,并且还说明了两个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
6.“恰X”+地
语气副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地”。我们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看到有少量“恰X”接“地”的用例。[4]例如:
(31)只是,你选取得比较恰当,它们都能恰好地体现你所要表达的题旨。
(32)两人配合默契,从没在吃上发生过纠纷,他们总是恰好地喜欢吃对方不爱吃的东西,却爱看对方都爱的电影,爱一起拉着手围着楼转圈。
“恰好”加“地”区别于直接作状语表示的“巧合”,是有目的的“巧合”,有很强的主观性。例(31)中“体现你所要表达的题旨”的巧合是由于自己“选取比较恰当”。例(32)中“喜欢吃对方不爱吃的东西”的巧合也都是双方的刻意之行。可以看到,“恰好+地”有很强的摹状性。
“恰恰”“恰巧”加“地”也是对这种“巧合”的特别强调,同时这种巧合往往有较大影响。例如:
(33)他看了台上一眼,莲霞的眼恰恰的躲开他。[4]
(34)这里恰巧地处自由丘和绿丘中间,不知市子会去哪个车站上车。
例(33),在“他”往台上看的时候,与“莲霞”躲开“他”的这一动作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带来了下文两人的冲突。例(34),“市子”离开的这个地方的地形,让人不易找到踪迹,这是“市子”主观上的选择。
二、作补语
“恰好”可以充当补语成分。例如:
(35)那脖颈绷得恰好,刀刃迎面切上去,它会爽脆地断开。
(36)这也不容易,达,北海东坡,对得恰好,都得靠这个。
(37)结果各项发展都配合得恰好,而我也就按部就班地演化成为经济学者。
“恰好”分别作动词“绷”“对”“配合”的补语。“恰好”作补语时,基本采用“动词+得+恰好”的格式。
三、作谓语
“恰好”可以充当谓语成分。例如:
(38)但回心一想,苏铃大大的胖胖的,但这女孩子很标准,脖子和肩膊的线条好美,背部也恰好,并不胖。
(39)如果棒喝的时机恰好,结果就是弟子发生顿悟。
张斌(2001)指出“恰好”曾有形容词的用法,但是这种用法已近消失,形容词用法的“恰好”被“正好”所取代。刘华丽(2010:49)论证了“恰好”的语法化过程,“先有形容词用法,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再由实词直接虚化为副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情态副词。”我们认为,“恰好”作补语和谓语时,使用的是形容词用法,表示量的适度,并不强调“巧合”性(是否如此,还需要大家的共同讨论)。语料中,“恰好”表示的主要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满不亏的语义。例(38),“背部”线条完美,不胖,“很标准”。例(39)“棒喝”的时间,要不早不晚,就在他们有心理觉悟而又不发生的时候。
在语料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恰好”还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
(40)要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进行恰好的分界。
例(40)中,“恰好”作“分界”的定语,典型的形容词用法。
四、“恰X”+谓词
杨德峰(2005:23)指出语气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形成的“副+谓”在充当句法成分时呈现以下序列:宾语>定语>补语>主语。“恰X”接谓词一般不充当状语和补语成分,主要作谓语和定语。
“恰巧”“恰好”“恰恰”修饰谓词性成分时,可以在句中作谓语。例如:
(41)陆小凤最喜欢细腰长腿的女人,她们的腰恰巧都很细,腿都很长。
(42)谢军原来残局下得不佳,对手又恰恰精于残局。
例(41)中,“都很细”是“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形容词”,“恰好+形容词短语”作谓语。例(42)中,“恰恰”接动词短语“精于残局”,充当谓语成分。
在语料分析中,“恰巧”和“恰好”接谓词,充当定语成分的情况较多。作定语时,格式必须是“语气副词+谓词+的”。例如:
(43)刚出门就遇上一个恰巧路过的邻家女佣人,刑警上前问她知不知道雕刻室主人的去向。
(44)那天恰好带班的魏队长早出井了,他们一言不合打了起来。
(45)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却有和它恰好相反的人本主义的见解,以为印度文化和近代欧洲相同,也是向八方发展人性。
例(43)中“恰巧+动词+的”作宾语“邻家女佣人”的定语。例(44)中“恰好+动词短语+的”作主语“魏队长”的定语。例(45)中“恰好+形容词+的”作宾语“人本主义的见解”的定语。
综上所述,“恰X”都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数量短语和时间短语。“恰好”还可以作补语和谓语,但使用的是其形容词的用法。在与动词的搭配上,“恰巧”主要修饰变化动词,“恰恰”主要修饰状态动词,“恰好”则两者都能组合,但更倾向于状态动词。“恰巧”很少修饰形容词;“恰恰”修饰最多的是“相反”,经常单独使用,连接上下文;“恰好”修饰“相反”时,主要充当谓语成分,并位于句末。“恰巧”“恰恰”很少修饰数量短语。“恰X+谓词”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和定语。
注释:
[1]经过统计和排除,“恰巧”“恰好”“恰恰”的语料总数分别是:1131、3072、6437。
[2]为行文方便,我们下文将“恰巧”“恰好”“恰恰”统称为“恰X”。
[3]X是“恰巧”和“恰好”。
[4]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标志。语料中有些用例用字不规范,将“地”写成“的”,文中的例(33)就是如此。“恰恰”修饰动词“躲”,状中结构,应为“恰恰地躲”。用例用成定中结构,是不规范的。
参考文献:
[1]晁代金.“巧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13.[2]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14.[3]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1995,(4):18-19.[4]谷帅,任海波.“正好”与“恰好”的用法考察和对比分析[J].语文应用研究,2009,(3):49-50.[5]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414-416.[6]刘华丽.近代汉语双音节情态副词“X好”历时生成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8-49.[7]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53-54.[8]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5-42.[9]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21-22.[10]王艳红.“刚好、恰好”的语法环境和替换规则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5):53-64.[11]杨德峰.语气副词出现在短语中初探[J].汉语学习,2005,(4):20-21.[12]杨德峰.语气副词作状语的位置[J].汉语学习,2009,(10):29-30.[13]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432-434.[14]张和友.“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8-181.[15]张谊生.现代汉语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2000,(2):58-59.(杨红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82)
第二篇: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中的移位现象分析
句法成分移位的类型:
(一)、主谓移位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汉语抽象句的一般语序,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就形成主谓移位。主谓移位现象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多的例子,如孙犁的《白洋淀》中的: “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等等。
主谓移位或者是急于表达新信息,或者是强调谓语,其语义重心在前置的谓语上,前置谓语要重读,后置主语则相对轻读。这种用法一般出现于表示疑问、感叹或祈使的句子里,陈述句中较为少见。
(二)、定心移位
在名词性的静态的偏正短语中,定语总在其中心语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但是在动态的句子中,定语又时却可以出现在中心与的后边。例如:
(1)他买了牛肉三公斤,猪肉五公斤,青菜四公斤。
(2)咱这算什么,小事一桩。
(3)我买了条裤子,黑色的。
(4)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定语移位于中心语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x 的” 组合体,一种是数量短语。例(3)(4)是 “x的” 组合体,例(1)(2)是数量短语。①
关于定语后置,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发生易位现象”,这以陆俭明、李芳杰为代表;另一种认为确有定语后置现象存在,一般语法论著普遍这么认识,如张志公、张静等。④
移位于中心语后的“X的”组合体是名词性的。如果 “X的”组合体是谓词性的,它往往是陈述性成分,而不是移后的限饰性成分,即定语。例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谓词性的,具有陈述性,陈述对象是“树”,承前宾语省略。我们可以说“树蓊蓊郁郁的”,“但一般不能说“裤子黑色的”、“姑娘姓梅的”。可见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只能是偏正结构。
(三)、状心移位
抽象句中,状语一般在其中心语前面。语境句中为了表达的需要,状语有时也可
以放在其中心语的后面。
(1)我们吃完饭了,已经。(2)他走了,也许。(3)我不想去了,反正!(4)我见过他一面,在武义。
状语后置在表达上或者是表示急于说出中心语所述说的部分,或是为了突出描写部分。
(四)、述宾移位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移位,有时要涉及主语。因此有三种情形:
1、在主语省略句中,述语和宾语移位。例如:
(1)“你想喝点什么?”“咖啡,喝点儿。”
(2)“你打算怎么办?”“再试一次,打算。”
2、在主谓句中,述语后移。例如:
(1)我一个人去旅游,准备。
(2)我们去一趟桂林,打算。
3、在主谓句中,宾语前置。例如:
(1)一切都是天意,我以为。
(2)“我应该找谁?”“我们的班主任,你应该找。”
在以上三中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述宾和宾语应涉及主语的关系,都发生的一定的移位现象,将要表达的内容提前,将得句中的重点突出,使之更为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表达。
述宾移位中的述语以谓词性述语居多,宾语大都是谓词性成分,名词性宾语与述语易位,一般要在答话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例如,问:“他刚才拿了什么?” 答: “两本书,他刚才拿了。”在 “他对老师说:‘他刚才拿了两本书’。”就不能易位为“他对老师说:‘两本书他刚才拿了’。”(五)、补语移位
补语一般位于一句话的末尾,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补语不可以移位,但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常式是经常被突破的。例如:
(1)身子都直不起来了,奶奶笑得。
(2)(妻子)一天没吃饭,让丈夫气得。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不是任何补语都可以移位,前置的补语只限于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所带的表程度和表结果的补语,而这些补语又是由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充当的。这些补语被提到明显位置后,本身所带的信息得到了强调,所表达的程度和结果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1)中“身子都直不起来了”,是动词谓语“笑”所带的程度补语,将其置于句首,可见奶奶笑得是何等开心;例(2)中“(妻子)一天没吃饭”是动词谓语“气”所带的结果补语,强调“一天没吃饭”。
(六)、连动移位
汉语的连动成分大都按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但在口语交际中,可以打破这种排列顺序,从而产生移位现象。例如:
(1)a小赵去医院看病了。
b小赵看病了,去医院。(1)a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出去了。
b王老师出去了,骑着自行车。
上述例句,a句是正位句,b句是移位句。⑤移位句所强调的是逗号之后的内容。不难看出,两个移位句,逗号后面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强调,这样比较符合人们日常表达的逻辑思维习惯。
(七)、兼语移位
兼语式是谓语复杂化的一种表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时根据不同说话人心理和特定语境的需求,由兼语式构成的兼语句中的成分也可以出现移位现象。但这种移位要求兼语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此外,兼语后的成分不能是单个的动词,而且按照配价语法理论,这里的动词不能是二价(指既要与施事格组合,又要与受事格组合)的,否则移位后的句子有歧义或不合语法要求。例如:
(1)A:院里叫你马上过去一下。B:马上过去一下,院里叫你。
(2)A:你马上从连里派十几个人去。B:去,你马上从连里派十几个人。
(3)A:李老师怪校长多事。
B:多事,李老师怪校长。
以上各句中A是正位句,B是移位句。例(1)的两句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传话人急于把消息带给被通知者,不能耽搁,所以脱口而出“马上过去一下”,然后再
②
追补出施事与受事。例(2)B不合语法,因为兼语后的成分是单个动词,移位句有歧义,“去”可以指“你”,也可以指“十几个人”。例(3)B不合语法,因为兼语动词不是使令动词,移位句也有歧义,“多事”可以指“校长”,也可以指“李老师”。②
句法移位跟相关语法现象的区别
句法成分移位是语用平面的言语现象,其特点是只改变句法成分的语序,而不改变其原句式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句法成分移位的目的是为了某些表达的需要,改变原句式的语用风格。
1、句法移位跟句法变换的区别。
句法移位跟句法变换具有某些共同点,即语序都产生变动,并且语序改变后所形成的语言结构体的意义也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跟句法成分移位相比,句法变换不仅改变语序,句法关系也要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是语义关系。例如:
(1)来客人了。→ 客人来了。
(2)他打了小王一顿。→ 小王被他打了一顿。
例(24)的前句是述宾关系,后句是主谓关系。前后两句的语义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客人”都是 “来”的施事。例(1)的前句是主动句,后句是被动句。前后两句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他”是施事,“小王”是受事。句法变换正是建立在语义关系不变的基础之上的,变换以后,成为不同的句法结构或句式。这种现象不属于语用平面,而是属于句法平面。
2、句法移位跟词语重新组合的区别。
词语的重新组合是指运用相同的词语组成相同或不同句法、语义结构的现象。例如:
(1)小王打了小李。→ 小李打了小王。
例(1)的前后两句,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句法结构关系也相同,但是语义关系不同,两句话的意义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属于词语的重新组合,跟句法移位和句式变换都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同一个句子三个平面的关系,而是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感想
移位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句中的语义重心在前半部分上,后半部分只是带有注释或补充的性质。句中被移位的两个部分可以还原,还原以后句子的意思不变。横向上看,各民族语言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特色;纵向上看,每一种语言都是鲜活的,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适应交际的需要、方便交流的进行。目前对于移位理论的部分理解还存在争议,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理论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劭敬敏,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袁辉 戴耀晶编,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刘顺,现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移位分析,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3月,第23卷第1期
第三篇:辨析修改病句之成分残缺或赘余教案
辨析修改病句之成分残缺或赘余教案
高三语文组王小芳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的几种情况,能正确辨析这种病句类型; 2.掌握这一类型病句辨析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例题分析,寻求规律;
2、使用学案式教学,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规范写作。重点:
1.高考经典题型分析,成分残缺与赘余病因的探析;
2.归纳“成分残缺与赘余”的几种情况,掌握基本解题方法。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点讲解、习题研究、分组讨论等途径,掌握辨析的技巧。学情分析:学生对句子结构了解不深,语法知识模糊,语感不敏锐。课时安排:一课时 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行辨析并修改病句板块的学习,先来了解《考试大纲》对这一板块是怎么要求的。
一、考点分析:
《考试大纲》对“辨析并修改病句”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一辨析,二修改。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修改病句,是在辨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能力层级为D级。就题型而言,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则为主、客观性试题兼用,而以主观性题型多见。
《考试大纲》对病句类型做了六种规定:
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而每一个大类型下又可以划分出好几个小类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的是成分残缺或赘余这一类型。(板书:成分残缺或赘余)
二、明确句子成分
说到成分残缺或赘余,就必须了解 “句子成分”。(用横线画出标题“成分”二字)同学们应该是在初二就接触过关于句子成分划分的知识,句子的主干有主谓宾、定状补。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板书)导学案上的三个例句让我们简单复习一下句子成分的划分,主要要求同学们能够提取句子的主干。
小试身手 例句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例句二
一大早,勤奋的同学们就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复习各门功课。 例句三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学案发下去要求同学们根据例题自主归纳“成分残缺或赘余”的子类型,尝试分析总结快速判断这一类型病句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统一观点,给3分钟讨论时间,然后每组有一名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陈述方式:
一、类型
二、怎么修改
三、该类型有什么特点,做题中怎么快速辨别。
三、例题引路,自主归纳残缺类型。
1、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2、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维护城郊失地农民的权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记录: 学生对病句进行修改,PPT显示规范修改方法。学生总结类型,PPT总结显示,学生记录。
类型:(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规律:※ 审读介词,句首介词引导较长内容,分析其后动词是否有主语。(经过、通过、由于、在、从、对、对于、根据、依据,这些都是常见的介词)
1、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记录: 类型:(偷换主语导致)主语缺失
规律总结:※ 逗号后的分句直接出现谓语动词,一定要判断是否和前面的句子主语一致。
1、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2、鲁迅在《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无数个读书人中的一个。
记录: 类型:谓语缺失
规律:※ 划分句子的主干,始终要明确主谓宾。
1、他主动参与社会灾难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2、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记录: 类型:谓语缺失
规律:※ 注意每一个分句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
1、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超越经济领域,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亚洲文化面临融资动力不足、文化消费能力与需求受到影响、文化发展受到制约。
2、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国家必须实行切实有效的鼓励政策。
记录: 类型:(定语过长导致)宾语缺失
规律: 划分主干,对动词后较长内容的表述要提高警惕,关注是否有与谓语对应的宾语中心语。
1、我真后悔,怎么为一时的意见不合,就和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2、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记录: 类型:介词缺失
规律: 在摘取主干发现无误后,还应注意枝叶,特别关注动词前表对象的状语。
前面的六组同学对成分的残缺进行了探讨,在这一大类型下,划分出
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介词残缺,并归纳总结了一些快速辨别这一病因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划分句子主干,梳理枝叶,同学们还注意到细微之处,在检查学案的过程中我摘出同学们分析归纳比较好的一部分,给大家展示出来,方便同学们积累。
板书: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审读主干、梳理枝叶 宾语残缺、介词残缺,下面我们请第七组同学给咱们分析成分赘余部分。
四、例题引路,自主探讨成分赘余。 经国家技术监督局等有关方面检查鉴定,国产电视机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外观上,都可以堪称世界一流。
你交来的材料已经送到打印室,正在进行打印。 刘小阳同志被当选为我县副县长。 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参加这次活动的师生约一千余人。 这是你过虑的想法。
记录: 类型:成分赘余
规律: 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抓成语,注意抓近义词,看句 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
板书:成分赘余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探讨了成分残缺或赘余这一 病句类型,掌握了一些方法,我们试试能不能运用这些方法快速辨析病句呢。
四、能力提升,巩固练习。
1.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宾语残缺,动词“出现”没有与之对应的宾语,在“形象”后加“的现象”“的情况”之类
2.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成分赘余,“尤其更”重复赘余,去掉一个 3.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介词缺失,在“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前加介词“对”。4.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用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主语缺失,“使读者”前应加“此文” 5.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主语缺失,去掉“导致了” 6、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
7、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宾语残缺,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8、“哥伦比亚”号机毁人亡令人痛惜,但这没有影响到美国民众对航天飞机的热情,七成以上美国人认为应该继续航天飞机计划。谓语缺失,缺少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在“继续”后加上“推行”。
很好,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辨析这一类型病句。
作业:《核按钮》P163,板块三 成分残缺或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