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温馨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虬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孤芳自赏 五彩缤纷 各抒己见饱经忧患 众说纷纭 弱不禁风 归宿 理睬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助所描绘的物寄托抒发作者的情怀的写作手法。
4.了解拟人化的写法: 把无生命的物人格化,赋予人的行为、思想、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怀。本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文中赋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脉。这样的手法称之为拟人化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七种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并进行歌颂,借此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二、思路结构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分别写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这七篇“短文”在构思方面有内在的规律。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三、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秋天各种景物以人的特征,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2.结构、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
四、朗读法教学建议
朗读法适合于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吟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内容。朗读时可分以下步骤:
一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利用字、词典读准“自读提示”所列加点字的字音并掌握词义。本文使用成语较多,读时注意停顿。
二是读出语气、句式的变化。本文语气多变,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祈使句多次出现;句式灵活多样,排比、反问,整句、散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朗读时,应注意区分。
三是读出感情。本文写景抒情、感情色彩强烈。全文通过描写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来歌咏秋天,歌咏秋天的成熟与思考。故全文应以歌颂、赞美、抒情的基调朗读。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五、讨论法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含义深刻,许多语句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讨论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展开:
一是全文整体的理解。此题在学生自读完的基础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总结全文中心,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对“秋魂”的理解。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疑难句展开讨论,讨论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文意。这一步比上一步更进一层,学生必须对课文有全面、较深刻的理解。
三是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展开讨论。文中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学习时找出几个例句,分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秋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
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画面的展示,创设阅读情境。诵读与讨论相结合,明确文章主旨。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本文写作的方法与写作特点。整个课时以学生活动(讨论、诵读)为主。
第二篇:秋魂-教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温馨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虬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孤芳自赏 五彩缤纷 各抒己见饱经忧患 众说纷纭 弱不禁风 归宿 理睬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了解拟人化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七种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二、思路结构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分别写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这七篇“短文”在构思方面有内在的规律。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三、写作特点
2.结构、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
四、朗读法教学建议
一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利用字、词典读准“自读提示”所列加点字的字音并掌握词义。本文使用成语较多,读时注意停顿。
二是读出语气、句式的变化。本文语气多变,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祈使句多次出现;句式灵活多样,排比、反问,整句、散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朗读时,应注意区分。
三是读出感情。本文写景抒情、感情色彩强烈。全文通过描写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来歌咏秋天,歌咏秋天的成熟与思考。故全文应以歌颂、赞美、抒情的基调朗读。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五、讨论法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含义深刻,许多语句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讨论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展开:
一是全文整体的理解。此题在学生自读完的基础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总结全文中心,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对“秋魂”的理解。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疑难句展开讨论,讨论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文意。这一步比上一步更进一层,学生必须对课文有全面、较深刻的理解。
三是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展开讨论。文中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学习时找出几个例句,分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秋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画面的展示,创设阅读情境。诵读与讨论相结合,明确文章主旨。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本文写作的方法与写作特点。整个课时以学生活动(讨论、诵读)为主。
第三篇:《秋魂》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朗读,体会文章秋魂含意
教学过程:
一比较四季景色,引入课文。
二正字音
三分析(朗读为主,适当点拨)
——有丰厚的收获,有成熟的头脑
——要注意抓住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词。
3理解“秋魂”
——不仅是自然万物成熟的季节,代表着收获和欢乐,同时秋天本身也是成熟的,它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知道收获并非自己独创,而是自然界共同的结晶。
——赞美秋景,赞美秋天博大的胸襟。
5小结。
——情景交融,富于哲理。词语丰富,多用成语。
四板书
秋魂
——秋天既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代表着收获与欢乐;秋天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知道收获并非自己独创,而是
自然界共同的结晶。
一秋实果实成熟——————————————————谦虚不居功
二秋色五彩缤纷——————————————————胸襟博大,容纳万物
三秋味酸甜苦辣——————————————————历经磨练,方有收获
四秋风慈母心肠——————————————————仁慈关爱,保护生命
五秋叶不寻常的开始与结束—————————————贡献精神
(绿阴,收获,希望,养育)
六秋土诚实————————————————————要有好的收获,必须真诚播种
七秋景淡然一笑——————————————————博大宽厚,仁慈善良
五作业
十五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教学目的:领会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对岁月更替及黄土地的赞颂
教学要点:生字词,朗读,体会文章含意
教学过程:
一用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引入课文
二正字音(本文有较多的生字词,注意补充并要求学生要理解)
三朗读,分析
1抓住四季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即最后一句)
3学生谈感受,谈自己喜欢的和不明白的语句,互相探讨交流。
三板书
春天的黄土地诞生一切
(沉静)
冬天的黄土地永葆青春夏日的黄土地满是劳作与创造
(希望)(热烈)
秋天的黄土地诉说欢乐,陷入深思
(欢乐与深沉)
永不止息的岁岁年年,在黄土地上生存、发展、完善。
黄土地创造着万物,萌生着希望。
海滨仲夏夜
峻青
第四篇:《秋魂》教案设计
安排一课时。
先进行朗诵训练,请七位学生依次分别朗诵七部分内容,要求准确且感情充沛。在基本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每部分的关键语句,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明确本文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要表达出作者对秋天深刻内涵的认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本文写作手法丰富,修辞灵活多变的特点。整堂课以教师提问来带领学生展开对文章的深层次的探讨,学生参与讨论和改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干瘪憔悴吞噬殷实归宿温馨宠爱殷勤
谄媚青睐亲昵理睬莠子秕子虬枝冻煞
2.把本文出现的成语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弄懂意肌?
例如:五彩缤纷忧心忡忡勃勃生机弱不禁风……
3,准备教具。师生各自拿来一些与秋天有关的东西,事先摆放在教室里。例如:香山红叶标本、没有成熟的水果、成熟了的谷穗、玉米、南瓜、苹果……。
教师准备一幅法国名画《拾穗者》的投影。准备一台录音机,在做改写练习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些教具安排在讲课过程中使用,目的是生动、活泼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可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领会作者的透辟见解。
1,提问:本文为什么没有写其他秋月、秋雨、秋夜、秋声等也与秋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提示:本文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写出秋的内涵。
答案:(可以先不做解答,待最后阐明“秋魂”的实质时再明确结果。)
2.对“秋实”一段中“风吹雨打”、“光射日晒”的含义如何理解?
提示:不成长,谈不上成熟。而成长的路上,陪伴你的肯定会有“风吹雨打”、“光射日晒”。有句歌词唱得好:“别说风雨总无情,有多少小花开在风雨后。莫说人生路难行,条条道路都有人走。”(请同学分别品尝未成熟的酸苹果或酸葡萄及熟透的水果,加强感受。)
答案:秋实代表成熟,这份成熟的获得是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光射日晒”所带来的。难道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在这些挫折、磨练及恩赐、关怀下长大的吗?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本文题记中所说的“成熟的头脑”谈的就是这层意思。
3.“秋色”、“秋味”这两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文体像童话,平和、委婉,有亲和力。
答案:形式上有一种现场感,仿佛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气氛亲切、和谐、活泼。引发人们思索:秋天并不是单调、肃杀的,而是色彩缤纷,多姿多彩的;秋天也并不是乏味、无聊的,它恰如人的一生,充满了酸、甜、苦、辣。
4,“秋风”、“秋叶”两段体现了什么人格化的精神实质?
提示:这两段都用了“母亲般的关怀”来描述秋风的“道是无情却有情”,秋叶的“化做尘泥更护花”的博大胸怀和彻底奉献精神。(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答案:作者在这里要倡导的就是友善、关怀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5.“秋土”、“秋景”两段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热情地赞颂了秋土的真诚、公允,强调了一份耕耘收获的道理;赞美了秋野的宽容、博大一多情不被无情恼。(展示《拾穗者》的图画)
答案:对比的效果鲜明,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褒贬的色彩浓厚。
6.试将本段中“秋景”题目改为其他名字。
提示:“秋景”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大地,而秋景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各种色彩、各种事物;既有地面的又有空间的,既有近景的又有远景的,既有单个的又有整体的。
答案:综上分析,本段标题可以改为“秋野”一秋天的原野,似乎更恰当。
7.试着模仿原文的写作手法将“秋景”一段改为对秋天的整体描述。(课上口头练习,课下完成在作业本上。)
提示:可以在练习之前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应是欢乐的季节,未必只有萧瑟与肃杀;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表象,挖掘内涵。
8.联系问题1和问题7,概括对“秋魂”主题的理解。
提示:“魂”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它包含了坚韧、丰富、深刻、真诚、公允、友善、宽容,助人为乐和甘愿奉献这些人世间优秀的品质。秋雨、秋月、秋夜、秋声等不是不可以写,是否要写取决于能否写出“秋魂”的实质。由此,再次明确本文不是一篇重在写景的散文,作者抓住了秋天人格化的本性,运用反常之理,赞美秋之韵味,秋之精神。其思辩性、哲理性比较强。这也正是这篇文章与众不同之处。
第五篇:梅花魂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魂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下面整理了一篇梅花魂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