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与思维培养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与思维培养通用版
语音修辞并不只是这些,还包括能让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回环、顶真等。小学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用的是排比的方式,写了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太阳。有位教师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这种方法训练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再如《桂林山水》也用排比的方式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从中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美,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句式写写周边的景物,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悬念或趣味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自己从中寻求答案,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从而训练思维能力。如教学《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时,设计提问:“你们知道潜水艇和鱼有什么关系吗?”教学《凡卡》时设计提问:“凡卡写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这种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音修辞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
语汇修辞主要是选用词,选用什么样的词,选用该词后语言是否优美,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的问题。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主要看教学方法。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中的“漩涡”一词,通过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词义。有位教师在教“歪”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找这个字的特点“上不下正”,然后自己解释这个字义“不正的就是歪”。这种从汉字的构造去分析字义的方法,既引发学生对文字的好奇,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能开阔思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思维才有活力,自然也会积极思考。一位教师教学“动物”这个词时,让学生说什么是动物,学生对“动物”的理解只停留在“猪、狗”这些家畜上,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思维引向目标,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动物”的词义。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的语句,经常会有色彩词,如“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禾苗绿油油”,这些色彩词的使用能使语言生动鲜明,会给小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开发他们的思维。修辞方式形成的条件是语汇,所以语汇修辞也包括了修辞方式。如夸张:《古井》“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这段话给人无尽的想象,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如借代,《鲁滨孙漂流记》中“开始教化‘星期五’”。鲁滨孙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说说取这种名字的原因,或设想鲁滨孙是怎样“教化”“星期五”的;如拈连,《窃读记》“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比喻,朱自清的《春》中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等,使用的比喻很贴切,使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模仿此句说话或写句子,这种训练能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认识,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汇修辞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修辞要合乎语法,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基础,说的话或写的文章合乎语法,才有调整加工的可能。如同有了语法上的并列句,也就有了修辞的对偶、排比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语法修辞注重的是对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从语句类型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设问句,《假如没有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像这篇课文,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设疑,灰尘有哪些危害?没有灰尘,将会怎样?让学生大胆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如反问句,《再见了,亲人》“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这句话充满着中朝人民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作者也有意识地运用了能表达强烈感情的反问句,教学时教师可以激发朗读情感,引导学生读出临别时发自内心的依依不舍的感情,启动学生的思维;句型转换的练习,加深对语法修辞的认识,例如“我们打破了玻璃”这句话换成反问句“我们不是打破了玻璃吗?”换成被字句“:玻璃被我们打破了。”换成把字句“:我们把玻璃打破了。”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可以做些缩句、仿写、文尾续写等训练,比如缩句,《桃花心木》:“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缩为“我散步。”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小学生做缩句练习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比如文尾续写,一位教师讲完《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想象故事结尾可能继续发展的情况,并尝试续写弟子们第二次摘麦穗时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如仿写词语或句子练习,“越……越……”“……小了,……也小了”。这种练习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打开更广的思路,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总之,修辞教学和语言三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修辞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小学新课标中经常会提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表明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修辞教学时,我们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这五部分组成,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进而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几个部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发音符号。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学生好奇的角度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把死字母教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实物教具帮追记忆。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选择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获得感知产生形象性记忆。
充分利用插图、图片、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小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的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多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插图、图片、卡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拼音字母的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采取编小故事,口诀的方法帮助记忆。哟正确无误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记住字形并熟记拼音规则,这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音和掌握字形的困难,教师可以编一些汉语字形的小故事,顺口溜等让学生谈谈认识,来促进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识字、写字的教学
汉字是语文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发音、字形、字义是汉字学习的整体统一的学习。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汉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识字写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句话里分析出所要教的词,把词分为单个的字,再把字音、字形、字义分开,指导学生从三个部分去识、读、写这个词,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教授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想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组词,造句或讲故事,依次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画》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画的内容:看远处山有鲜明的色彩,听近处水静静地流淌的声音,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花儿仍然美丽鲜艳。人走过来鸟儿仍停在枝头,一点儿也不知道害怕。这包含了叙述和描绘两个因素,把美丽的景色用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用直观语言把事实生动如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构思出美丽的景色图。使学生所读即所知,所知即所感。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感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的去运用、组织、选择、安排所学的词语去构思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有一定的理,而论有一定的法。如果文章有一定的定式,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几种做法。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情节作文。教师给学生一个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梗概来扩充成一篇文章。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理解故事梗概的基本意思。还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对故事中的字、词、句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要这样才能进行想象和加工,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创造。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开头作文。作文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拟订一个开头。让学生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写成一篇文章。这类文章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前者更为宽广。学生可以概括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只要学生写出来的符合一定道理,他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做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教师对学生写日记不能强求,也无须强制。郭沫若常说:“我的诗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的确,只有流出来的文章才是最真切的。当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一种写作欲望时,其文章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只有这样做,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也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开启之门,应当把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这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奠定下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创造性品质。创新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二是思维加想象;三是灵感的产生;四是分析思维与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创造品质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爱护和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第四篇: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
摘要: 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要有新颖科学的设计。有效得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思维创造力培养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从而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等分析、等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