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3: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

第一篇: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

《我的老师》导学案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重点】

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学习难点】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加点生字注音:

纳闷()预兆()无垠()琢磨()毛坯()绚丽()解决方法:通过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品味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4、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大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是为什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解决方法:此题的考点是品味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难点在于学生以常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侧面描写的作用,而忽略了海伦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所以教师需点拨引导学生从这一方面思考才得以理解,以加深对海伦及莎利文老师的敬佩之情。【拓展延伸】

1、说说你和老师之间令人难忘的事情,并谈谈你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解决方法:学生小组内自由畅谈。

2、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得强烈情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解决方法:课后学生自主阅读。【练练测测】

1、在横线上写出适当的词语。(此题考查学生字词积累。)A、一连好几个星期我都感到 和痛苦,感到 和寂寞。B、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也学会了拼写,我感到很。

C、突然灵光一闪,我 了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

D、我们坐在 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E、周围是 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

2、结合课文回答问题:海伦·凯勒在文说:“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这里,作者说自己“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的”含义是 ;说自己“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的含义是 ;整段话表达了对莎利文小姐深深的 之情。(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我的疑惑与反思】 教学反思:

既然是一篇传记性文章,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读懂海伦的品质,从文章的叙述中体会海伦的精神,感悟海伦的人生经历。并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显示一个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的词句来认识海伦。在阅读“海伦学盲文”一段时,抓住了“喜悦”和“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等词语,让学生去想象,海伦是怎样刻苦学习,想象海伦所要经历的无限困难。这本是无法体会的,真的很难。教学中发现一点,孩子无法去体会海伦的那种痛

苦,所有的感悟来源于“文本”,这就显得十分苍白。我想其根本原因是对学生对海伦的事迹了解不够。

第二篇:二年级教材教案及其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五――八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参考

秀成实验小学

刘韧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二(下)的备课会议,首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教研室的何老师,谢谢她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人教社王林博士的教材分析,对第四册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特点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建议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听取了浙江省四名优秀的新课程实践教师对整个第三册的八个单元作了比较详尽的单元教材分析,她们讲得都是平时教学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实践体会,的确可以给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带来不少的启发和思考。那么可能由于我本身的悟性不是很高,在当时听的过程中,或者是等下讲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表达,或者表达的不够详尽,不够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正。我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的单元简析,那么我等会是将5、6单元一起讲,7、8单元一起讲的。那么在讲解5、6单元时的侧重点是通过案例和教学设计来看看如何上好自然科学类的课文和写人的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训练的几点设想。

7、8单元的讲解主要侧重在“学习伙伴”的介绍和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设想。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古诗两首》、《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五。认识37个生字(课文中27个,语文园地中10个),书写45个汉字。

单元主题: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而选编的。其实我们在前三册的课文中也有学过和“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四个太阳>>等课文。不同是以前所学的课文,虽然本身也蕴藏着“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这个主题,可是同时又需要表达另外的主题,在我们课文的按排中也被归属于另一个主题的范筹,像<<春雨的色彩>>当时编者的主要目的也许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春雨的不同色彩,从而去感受五彩缤纷的春天,想象春天,赞美春天。而<<四个太阳>>当时是被按排在“爱动脑筋”这个主题单元里的。所以集中的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的单元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导语:日月星 1 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应该说这里的“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一些分散的有关于自然的课文之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主题整合的学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平时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接触的基础上,去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思考的问题:这一单元的课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理性,比较直白的,它的语言不像《找春天》《笋芽儿》那样的优美,也不像《丑小鸭》《拔苗助长》这样充满童话寓言色彩。本单元的课文的语言很朴实,序事性较强,其中《最大的“书”》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贯穿以整篇课文,这样的课文孩子们读上去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比较容易读懂。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存在着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学这样常识性较强的课文也学得很有趣,很兴奋呢?

一、巧妙引题,激发想学的兴趣: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雷雨》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评析: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提问的机会:

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的,在课堂上喜欢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着教学,对于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抓住最好的教学契机,往往是到课后才悔恨已晚。其实我们课堂上能听一听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更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也来看一个案例:《望庐山瀑布》

老师用自己很优美的语言讲述着诗的意思,学生在下面听得呆呆的,没什么反应,突然有个孩子举起了手。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听了他的问题,许多同学一改刚才呆滞的表情,纷纷举起了手,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生: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来的。但是这句诗句的意思我说不太清楚,有谁知道的,能帮帮我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散发出了紫色的烟。

生:不对,不对,不是紫色的烟,是山顶云雾弥漫,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远远看去很美丽。

师:你们互相补充的学习习惯很好,那有谁能来说说后半句诗呢?

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生:我有一个疑问,山真的有“三千尺”吗? 生:我想这里应该是说山很高吧。

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开始用自己很美的语言来讲诗的意思,但学生根本没什么反映,也许教师用的这些词句,在学生听来还不是很听得懂在讲些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是迟钝的,那么如何适时给我们的课堂注入点兴奋剂呢?上面的这个老师就很能抓住学生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在接下来的精彩争论和互相补充中,课文就自然而然学到位了,而且学生学得很快乐。

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绝句》可以由诗入画。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要你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你会怎么画?画些什么内容?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想像来画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同时又是对古诗内涵的再一次提升。从画中也可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明白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雷雨》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学生提出问题有:

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最大的“书”》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双的“书”里。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这次课改要求加大阅读量,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在这一前提下,本课教学试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六。要求认识47个生字(课文中39个,语文园地中8个),书写33个汉字。

单元主题: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平时我们常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牧童,竟然对着著名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另一个小孩子,打碎了老奶奶的玻璃,攒了三个星期,凑足了7美元,赔了钱,道了歉,这种诚实的品质也同样令人敬佩。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这三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维妙维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教学设计:《画家和牧童》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写的时候故意把画家两字写得很大,把牧童两字写得很小。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这一部分就不作具体讲解了)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赞扬”)

(2)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2)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3)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点评: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 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简析

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主要是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次口语交际安排说和写两项内容,说与写内容相同、要求相近,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思想。通过交际的形式练说,与以往单纯的看图说话等不同,可以通过交流使“说”的内容更具体,更准确,更丰富。写后再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的意见,实际又进行了第二次口语交际。学生在交流、写话、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使说与写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二、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三、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四、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与本组课文“好品质”的主题是吻合的,教材已为交际提供了情境,小华在校门口值日,同班同学小龙迟到了。小华到底要不要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呢?在口语训练时可引导学生以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懂得要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可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再现情境。口语交际之前,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难题这件事表演出来。2.小组讨论。自己先想一想小华该怎样做,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争辩,确定一名同学做代表给小华提建议。3.提出建议。

4.辩论赛。根据提建议的情况,教师按“要记下名字”和“不能记下名字”两种意见,推举参加辩论的人,其他同学按自己的观点分坐两边做拉拉队,开展辩论。

5.两人一组表演从遇到难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七、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概况: 第七单元

课文有

25、玲玲的画 26 蜜蜂引路 27 寓言两则 28 丑小鸭 语文园地七。其中27课是寓言,28课是童话,这一单元要求认的字是47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9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一起来看看单元提示: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要拔高人文要求。”人们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到其中的一点点,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只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有那么一个道理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拔高人文要求。比如:《玲玲的画》一课,学生学完后只要能体会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就行了。还有《揠苗助长》如果学生能理解到做事情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不能违反规律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另一个含意,做事要靠自己努力,不能心存侥幸。当然学生能自己感悟到深层次的意思,当然更好。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29 数星星的孩子 30 爱迪生救妈妈 31 恐龙的灭绝 32 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八。这个单元要求认识的字是56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0个。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近科学世界”,所选的课文科学性,常知性比较强,这样的课文如果过多过深地涉及到科学常识的问题,很容易上成常识课或科学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语文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本身的科学性而忽视和弱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也要去体验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体会了人文精神之后反过来还要巩固和发展语言文字。

(二)学习伙伴的作用:

我们的课本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伙伴,那么这些学习伙伴到底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什么作用呢?它会给我们带来发些启示呢?我们又该怎么样来用好这些学习伙伴呢?简单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点:(1)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

比如P118页的学习伙伴: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在学了课文后,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要课文中的玲玲在画被弄脏的情况下,积极动脑想出了弥补的好办法,把原本的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类似的事情,那么这里让孩子们想想以前的事,看看有没有因为自己动脑筋而解决了什么事情,或者在碰到问题时有没有努力想办法解决呢?我相信在和生活实际联系后的语文学习将会更走近学生,更吸引学生。

又比如P135的学习伙伴:今天晚上,我就去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不但把语文学习和有趣的生活连在了一起,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思考能力。也许在亲眼去看过北极星和北斗星之后,小朋友们第二天还会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在课外书上找到的知识来交流,这样一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2)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

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我们这册书里的学习伙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比如P121上的读读想想中: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常常、往常)学生在读了句子后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语,马上就知道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所有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潜在的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又如P125: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比如第二句“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先让学生去掉带点的词读读句子,再加上带点的词再读一读,比较一下前后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来了,加上这个词语把这个人的心情写出来了,句子更具体了。是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伙伴的提醒,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了。(3)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学习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所以即使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思考,适当的时候也要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比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学完了课文,我想对种田的人说„„„„ 学生因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关注点不同,所以想说的话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的想对种田人说:“你不要这么死脑筋,禾苗被你拔出来不就死了,下次不要再做这种蠢事了。”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动动脑筋,看看是不是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偷懒,你没有给禾苗浇水,施肥,捉虫就想有收获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这些回 答有的理解的比较深,有的理解的比较浅,但都是最真实的,都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声音,我们都应该尊重并认可他们的。

(4)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这一部分的学习伙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比如P132上的:这是我设计的填字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填好吗?我这儿有好多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积累了不少有趣的谜语和填字词的游戏,有很多甚至比书本上设计的还要巧妙,只是平时的课堂上也很少有机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识字教学

(1)自主合作 探究规律

新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如果单纯地识记生字,效果肯定不好。那么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认字,在认字中发现规律,掌握了一定的认字规律之后也就方便今后的认字学习了。比如说25 《玲玲的画》

“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采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玲-铃-呤-伶-拎)在发现构字规律的同时也区分了这几个比较像的字,加深了记忆。(2)回归生活 真切感受

任何活动,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识字认字也是一样的,所以将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来识字,往往会事半功陪。比如说25《玲玲的画》“端详”;27《寓言两则》“喘气”可以让学生来摸仿一下动作。在模仿了“喘气”的动作后,有的学生就在说:“刚才我是大口大口地在喘气,所以这个“喘”字是口字旁。我想这样一来,以后再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肯定是记忆深刻的。又比如26《蜜蜂引路》“附近”就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现成资源:谈谈自己坐位附近是谁;也可以说说自己家附近有什么。这样一来“附近”这一词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3)词语互换 丰富积累

字词是需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老师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比如说26《蜜蜂引路》“常常”可以在语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在学习这个句子“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时,可以问一问学生:还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这个词呢,于是孩子说了好几个“经常”“总是”等好几个词,这样一下子就积累了同一个意思的几个不同的词语。

(4)多样形式 加强巩固

识字教学如果形式比较单一,那么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和毕尽只有二年级,这个年龄时期的孩子要长时间对同一种刺激起兴奋的反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要让识字教学尽可能的多样一点,精彩一点,快乐一点。可以采用“猜谜”、“鼓掌传字”、“形声字扩展”等游戏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例:

•听序号读字词。•加一加,变新字。

氵+留=溜 尸+出=屈 火+火=炎 忄+生=性 •字苑铃儿响叮当。

四、阅读教学:

教学建议:(1)切入重点 贯通全文(2)精当提问 开放大气(3)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4)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一)切入重点、贯通全文: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构能力。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

那么怎么样来切入课文的重点呢? 第一可以“围绕重点句子进行教学”

比如第25<玲玲的画>里,课文的中心句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很快就能找这句关健的话,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抓住这句话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玲玲遇到了一件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问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不开心的事的?学生再去读课文,马上又能找到,原来是玲玲说的“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这时又可以让小朋友想想玲玲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把想到的填到这个句式里再读读这个句子。(玲玲__地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想想坏事怎么样会变成好事的?这样一来,很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又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感受到的。

第二可以人“围绕重点词展开教学” 比如27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就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急”的词语展开教学。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觉到种田人很急,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大多数会找到这三句话: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然后通过词语的比较,为什么这里用“巴望”而不用“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这里用“焦急”而不用“着急”“急冲冲”再结合朗读感悟,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种田人的那种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心情了。又如《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守”和“待”的词语展开教学。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这里就可以抓住“整天”这个词语,让学生想想这个人会有哪些时候在树桩旁等着。于是学生就说了,早上在等,晚上在等,下午在等,上午在等,每时每刻在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这个人是比较愚蠢的,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么可笑的事情上了。精当提问、开放大气:

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回避教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无意义、无价值问题的数量;二要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8《丑小鸭》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遇到了哪些困难?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的想像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在变成天鹅前丑小鸭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会被家人赶出来,会流浪街头,会冻死在湖面上等等。在变成天鹅后也许会想:原来我也能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好了!也许会想:现在我变得这么漂亮可不能去嘲笑别人,因为我以前也被虽人嘲笑,那种感受真是太难受了。也许还会想更多更多的,那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最重要的文字内容和思想内容都表达出来了。

又如31《恐龙的灭绝》可以问问学生关于恐龙的灭绝,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说法?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介绍给大家。学生在读了课文后不难找到答案,分别是 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

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亡了。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了。

全球气温下降,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这时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语文的本质特征,要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要凸现语文特性。在这里可以抓住“慢慢地”“渐渐地” “渐渐”和一个省略号来感受语文,通过比较,朗读,讨论等方法了解恐龙灭绝的说法。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朱熹有这样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只有有了问题才去去探究,去学习,去解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一个人没有问题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让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学语文就要学会提出问题,也就是平时说的“质疑”。那么怎么样来质疑,怎么样来探究呢?(1)就课文题目质疑 比如26 《蜜蜂引路》

引导质疑: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初步探究: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再次探究 :查阅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深入探究:为什么说是蜜蜂引路呢? 读一读列宁仔细观察的句子。

想一想列宁一边观察一边会想些什么。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这样对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就进行了很扎实地探究和学习。

(四)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9 《数星星的孩子》里的三句话: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那七颗星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

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就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看一看,悟一悟,读一读。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时的情景,也没留心观察过七斗七星的形状,更加不可能用眼睛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的情景,所以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想像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画面,这时教师通过形象的课件,把真实的事物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有直观的表象,在看,听,想后形成真实的感受,然后再着自己不同的感受再去读句子,肯定能把句子读得更有味道,更有回味。

再如还是这一课里的一个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在朗读中,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一演,亲自体会一下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样来数星星的?学生可以自己表演读,也可以和同桌或四人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读,这样加上自己动作、心情和神态的读,肯定比呆呆坐在座位上读更能吸引学生,也让他们在读的同时明白了动词的作用。

再让我们来看这篇课文中的几组人手的对话:

“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送是隔那么远。”“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这里的朗读可以用“比一比,悟一悟,读一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组对话,比一比哪些地方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哪些地方又有不同的?在学生充 分自学了以后,让学生在四人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刚才的感悟和小朋友讨论一下,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悟把句子读给小伙伴听听。最后再回过头来朗读这些对话,学生就能把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个性朗读。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朗读的教学设计: 这是 28 《丑小鸭》

在朗读的设计上,可以参照以下的方案 •了解起点,初读感知。• 品读词语,体味情感。• 多元理解,朗读激情。

那么到底这样的朗读设计能不能吸引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首选愿意去读,然后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最后读好课文,读美课文呢?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交流学习,修练提高。

最后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不断“修练”着,并不断快乐着。

第三篇:教材分析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①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②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

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

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

由。

四、点评、小结(略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内容。

对比内容:

①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

③ 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④ 说话后的神态;“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⑤ 对我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

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

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⑥ 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

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

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

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小结(略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点评作业,导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朗读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篇: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在阅读中能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并宣传破除迷信活动,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五篇:教材分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站在“向学生负责,向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

其次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你会敏锐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

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衔接过渡”。

三、对教材的实施定位:

基于教材以上特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双基”训练

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品味“一路迎着溪流。”句中的“迎”字用

用法;《夜晚的实验》一文中分辨“灵活”和“灵巧”是不是同一意思。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 景 ” 的同时也写 “ 人 ”,“ 景 ” 与 “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笔。当然,还可以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相关课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及用词的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

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不仅仅是单元习作教学的事儿,更离不开平时阅读教学中写法的无痕渗透、借鉴、迁移以及平时“读写结合”、“日记练笔”等的巩固性训练。因此,习作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施:(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经常练笔,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写下的日记及单元习作,教师要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机会,如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向校园电视台及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交

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定时的评讲一些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踊跃投稿。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以“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利于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规律,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原则,扎实做好即时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工作。

下载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我的老师》教材分析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川”......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讲述了两宋(北宋、南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相应较多。可以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阶......

    教材分析

    《祖国多么广大》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读本......

    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

    教材分析

    练习6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本单元练习题共5道。第1题“读准带拼音字的音”,这是针对南方地区学生学普通话出现的常见病,韵母ai与an不分的特点设计的,重点是读准韵母,而不是去......

    教材分析

    9、《飞吧,你飞吧!》 教材分析: 《飞吧,你飞吧!》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渴望自由,课文通过小萝卜头看远山想到家,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夜莺之歌》是一篇描写战争的课文,在众多的写战争的文章中属于非常经典的一篇,它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称作为“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