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野调查·立身之本”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论坛会议议程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论坛会议议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03
专题一:变迁与流动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一场
8:30—10:0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张薇薇 博士 1.杨丽云 兰州大学
中越边境集市流动及功能分析――以云南省马关县金厂街为例 2.何点点 云南大学
中缅边境地区缅甸边民入境教育选择研究――以小江流域片马地区为例 3.冯鑫
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生计方式变迁 4.李锦萍
西藏民族学院
现代化语境下木雅藏族生活方式变迁――以康定贡嘎山乡为例 5.涂敏杰
中南民族大学
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基于杭州市的调查 6.王晨娜
中央民族大学
根植于乡土关系的迁徙就业
评议人:巫 达 教授
李海军 副教授
10:00-10:10 茶
歇
专题二:族群关系与认同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二场
10:10—11: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李海军 副教授 1.苏文彪
陕西师范大学
全球化视阈下布朗族民族认同的人类学考察――基于勐海曼芽村思考 2.汪洋 云南大学
草果种植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 ――以中缅两地傈僳族村寨为例
3.马继
陕西师范大学
苦芦湾人:一个包括回汉两族的地域人群的认同和建构过程 4.田兴福
中央民族大学
回族边缘――陈埭丁氏的族群认同 5.刘姝曼
中央民族大学
蒙汉杂居中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以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为例 6.孙月梅
西北民族大学
多民族杂居社区中的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以松潘县调研为例 评议人:何俊芳 教授
关 凯 教授
专题三:仪式研究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三场
14:00—15:30 主持人:张亚辉 副教授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黄静泊 吉首大学
莽山过山瑶还盘王愿仪式变迁分析 2.宋怀思
湖北民族学院
多元文化会通一体――鄂西南花梨岭天主教堂空间礼仪研究 3.周晓雯
中央民族大学
传统的复兴与重建――当代豫南桐柏盘古祭祀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4.吴晓梅 贵州民族大学
神性空间演绎布依戏 5.谢耀龙
广西师范大学
车寨侗族的宗教信仰与礼俗初探 6.魏亚丽
广西师范大学
“民歌社会”情感经验的仪式情境分析 评议人: 卫小将 博士
贾仲益 教授 15:30-15:40 茶
歇
专题四:历史的思考
地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会议室(文华楼东区1304)第四场
15:40—17:10 主持人:卫小将 博士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王政达
中南民族大学
唐朝中正官考辨 2.王文娟
广西民族大学
记忆与表述:西林教案发生地居民眼中的马赖 3.赵蒙
中南民族大学
变动时代的城市民变――长沙抢米风潮再研究 4.张福强
中南民族大学
“他者”的认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藏区民族志文本之人类学解读 5.李双
中南民族大学
民国时期粤北瑶区设县问题论析 6.孔繁龙
西北民族大学
对“民族”及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再认识 评议人:刘连香 副教授
张亚辉 副教授
专题五:文化遗产研究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一场 8:30—9:50
主持人:筱原典生 博士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
1.耿广响
中央民族大学
新寨遗址考古新发现――城墙环壕外遗迹试析 2.杨文定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丹县明代土司炼丹遗址初步考察 3.辛岩
中央民族大学
维吾尔族传统花帽的经营模式与保护研究 4.金尼洋
中央民族大学
舟曲博峪藏族女性服饰初探 5.王杉杉
中央民族大学
江孜卡垫织造技艺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 评议人:李 丽 教授
马赞峰 副教授
9:50-10:00
茶
歇 第二场
10:00—11:10
主持人:李丽 教授
(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1.巨浪 兰州大学
藏式民居建筑色彩组合方式解读 2.杨琪
中央民族大学
尼木县藏纸制作技艺 3.朱永强
中央民族大学
鹤庆瓦猫制作过程调查报告 4.张芬
贵州民族大学
土家族婚俗的变迁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评议人:张薇薇 博士
筱原典生 博士
专题六:生态与经济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三场
14:00—15: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杨青青 博士 1.王欢
中央民族大学
从垃圾视角看农村壮族日常生活的变迁 2.骆钰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彝家乐性别分工研究――基于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的实地研究 3.宋洋
中央民族大学
农家乐经济中农民合作逻辑之浅析――基于四川省西昌市铅矿村的实地研究 4.张颖洁 吉首大学
有关山林利用的苗族本土知识――以贵州省加池寨为个案 5.赵兆
中央民族大学
人类学整体性视角下北疆维吾尔族民间人文生态环境新探 6.聂鹏
中央民族大学
词汇学视角下彝族水稻种植研究 7.赵泽琳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及对宁夏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评议人:杨 慧 博士
黄志辉 副教授 15:40-15:50 茶
歇
专题七:宗教文化研究
地点: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6)第四场
15:50—17:1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黄志辉 副教授 1.许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
巢湖中庙圣姥传说的演变 2.杜鹏
湖北民族学院
鄂西南苗族移民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基于官坝苗寨的田野调查 3.杨少玉
陕西师范大学
河北泊头哲赫忍耶传播历史与现状调查 4.徐磊
湖北民族学院
民间信仰的符号象征与家族认同――以监利县Q村为例 5.毛雪彦
中央民族大学
一个神灵两个面向――以贵德河西文昌庙为中心的考察 评议人:杨青青 博士
潘守永 教授
专题八:社会调查研究
地点:历史文化学院会议室(文化楼西区1327)第一场
8:30—10:0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艾斌 副教授 1.程培 上海大学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朱家角 2.石娲
中央民族大学
拓展个案研究中反思性实践 3.梁燕子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市铁西区下岗工人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4.李立
中央民族大学
增能理论视角下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以W市Z街为例 5.刘爽
沈阳师范大学
生态文明的性别新构想――来自生态女性主义的男性参与 6.岳阳春
中央民族大学
宫廷剧中“女主”形象的建构――一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 评议人:王旭辉 副教授
李劲松 博士
10:00-10:10 茶
歇 第二场
10:10—11:4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王旭辉 副教授
1.巴雅斯胡楞、张劲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为例 2.符丽丹
中南民族大学
寄养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以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为例 3.袁元
中央民族大学
死亡教育的新视角: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4.周晶
西北民族大学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预防 5.牛春辉
中央民族大学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太原市许西村调查为例 6.次旺卓玛
西藏民族学院
藏族家庭暴力调查、分析――以阿坝州松潘县大姓乡藏族家庭为例 评议人:杨筑慧 教授
艾 斌 副教授
第三场
14:00—15:3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刘连香 副教授 1.李延禧 延边大学
延边地区朝汉民族通婚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 2.李静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与传统――加德满都泰米尔区的时间秩序 3.李炳芳
贵州民族大学
贵阳少数民族“背篼”工作情况调查分析――以贵州民族大学周边“背篼”群体为例 4.汪颖霞 复旦大学
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 5.杨远桢
陕西师范大学
新疆库车县民族居住格局现状调查 6.张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我国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基于日照市农村社区服务创新的考察
评议人:朴光星 副教授
袁凯铮 博士 15:30-15:40 茶
歇 第四场
15:40—17:10(发言每人10分钟,评议及讨论共30分钟)主持人:杨慧 博士 1.李墨文 延边大学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基于吉林省白城市H村的调查 2.李秀婷
曲阜师范大学
国家政权建设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研究 3.葛云霞
曲阜师范大学
“理解性吸收”政策与“利益偏好”行动:当代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逻辑 4.贺勇 上海大学
制度运作与政府行为――对项目制运行下乡村基层政府行动策略的研究 5.姚文凤
曲阜师范大学
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6.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四大体系”: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评议人:焦开山 博士
郑文换 博士
第二篇:“田野调查,立身之本”研讨会--会议摘要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
为促进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学科发展,以及跨校师生之间的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实践从‚书斋到田野‛的学科精神,在继承前四届学术研讨会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拟于2010年11月18日—20日举办‚‘田野调查,立身之本’ 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邀请国内13所民族院校及8所设有相关专业的综合类大学研究生参会。论坛拟以学者演讲与师生互动的形式展开,届时将由国内13位著名学者讲授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具体形式为:每场讲座嘉宾演讲1小时,与会成员参与讨论45分钟。共计13场,会期3天。
会议日程
时间:2010年11月18—20日
地点: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楼西区一层学术报告厅 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1月18日
第一场 8:00~9:00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内隐与外显的调查——民族关系研究方法的探讨
9:00~9:45 讨论 茶 歇
第二场 10:00~11:00 朱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民族共治的理论支点、操作方式及其功能和问题
11:00~11:45 讨论 午 餐
第三场 13:30~14:30 张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案例调研:从故事到知识
14:30~15:15 讨论 茶 歇
第四场 15:30~16:30 旦增伦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拉萨社区研究——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16:30~17:15 讨论 晚 餐
第五场 19:00~20:00 王建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艺术人类学对于人类学理论反思的意义
20:00~20:45 讨论 11月19日
第一场 8:00~9:00 潘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边疆、历史、国际:当代中华民族问题三问
9:00~9:45 讨论 茶 歇
第二场 10:00~11:00 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11:00~11:45 讨论 午 餐
第三场 14:00~15:00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环境、社会与发展
15:00~15:45 讨论 茶 歇
第四场 16:00~17:00 旦增伦珠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拉萨社区研究——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17:00~17:45 讨论 晚 餐 11月20日
第一场 8:00~9:00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双语教育
9:00~9:45 讨论 茶 歇
第二场 10:00~11:00 蔡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后现代之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1:00~11:45 讨论 午 餐
第三场 14:00~15:00 苏发祥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藏乡村社会研究的历程
15:00~15:45 讨论 茶 歇
第四场 16:00~17:00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民族志研究:再论‘四对关系' 17:00~17:45 讨论
闭 幕 17:45~18:15 会议总结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0328 传真:010-68933528 电子邮箱:scholasticforum@gmail.com 联系人:叶瑶(***)罗红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0年11月1日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第五届研究生论坛‛各讲概要 我们将在会前陆续刊发出其他各讲的概要,以便参会同学提前了解,研讨会期间展开充分交流讨论。
案例调研:从故事到知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张静
针对案例写作中的常见难题,本讲的目标在帮助研究生提升案例调研的能力。
讲座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功能取向,角色差别)
2、新闻型案例和研究型案例(目标导向,资料获取,阐述逻辑)
3、如何透过案例提取知识(提问,证明,因果要素分析)
4、选择案例的关切要点(新经验事实,独特性与一般性)
5、定性和定量方法在案例调研中的运用(优势,局限)艺术人类学的探索对于人类学理论反思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王建民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表了不少采用或借用‚艺术人类学‛概念的论著,人类学界关心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在学科存在正当性、制度化乃至学科化等方面也都有或多或少的进展。不过,在这样的热潮之余也需要谨慎的评价和冷静的思考,由此才能够有助于中国艺术人类学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理论提升和深化田野工作。
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尽管每一专题研究各有侧重,需要从具体的田野调查材料展开讨论,但除了个案的描述外,在研究中应当有较为明确的问题取向,避免一般性地堆砌材料,就事论事。理论与方法论的关怀是一个学科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艺术人类学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深切关怀,才能够一方面提升它对于人类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另一方面使之为艺术研究增添全新的资料搜集方法、研究立场、理论视角和学术解释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基于在研究实践中对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改善研究方法,并从方法论的层面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人类学理论反思之本,艺术人类学要想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在研究中应当以扎实、细致的田野工作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借由对于艺术活动的‚体验式‛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通过对于过程性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技巧的深入分析,说明在艺术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上文化的概念系统、意义体系和情感模式是如何体现的,人类学家可以探索文化观察与解释的新途径。
因此,艺术人类学研究本身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理论性学术实践。从零散的、更为个人化的艺术的人类学研究,通过更多学者学科认同的加强和学术理论和方法论的不断探讨,建设和发展成为学科意义的艺术人类学,以求建构一个具有更深入而广泛的学术延展空间、更高学术层次、更国际化的研究领域,对于人类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知识产生更大的贡献。在艺术人类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更广泛关注之时,应当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
动物考古学就是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研究,认识古代分布于各个地区的动物种属、古代的自然环境及古代人类利用动物的各种行为。动物考古学的指导理论包括均变说和埋藏学等,其方法包括野外采集和室内整理两大部分。
对家养动物的系列鉴定标准包括形体测量和观察、年龄结构、数量比例、新的种属、考古现象、食性分析、古DNA研究等。中国家养动物起源的时间要晚于陶器制作和栽培作物出现的时间。
中国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和种类依次为距今10000年左右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现狗,距今9000年左右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现猪,距今5000多年在甘青地区出现绵羊,距今4000多年在黄河流域出现黄牛,距今约3700年左右在甘肃地区出现马,距今约3600年左右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甸子遗址出现鸡。家养动物的起源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代居民在与一些野生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控制它们,把它们变为家养动物。以狗和猪为代表。另一种是古代居民通过交流,从其他地区直接引入一些已经成为家畜的动物。以羊和马为代表。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中家养动物逐渐增多,野生动物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多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中野生动物基本上一直占据多数,这反映出那个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古代文献的记载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当时存在这样的现象。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行为大致上总是在肉食量需求的增长及居住地周围自然环境所能提供动物资源的多少这种制约下被动地形成和发展的。可以将这种发展过程总结为‚被动发展论‛。
环境、社会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洪大用
本讲座集中讨论中国环境风险的发展以及环境风险的差异性分配。演讲者认为缓解环境风险必须与促进社会公正结合起来,必须统筹考虑国内情况与国际情况,追求更加公正的发展。讲座分为五个部分:我们所依存的环境、日益扩大的环境风险、持续加剧的社会分化、环境风险的差异性分配、追求更加公正的发展、民间组织的作用。演讲将从卡顿和邓拉普提出的环境的三维功能模型开始,反思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讨论社会学分析这种影响的主要争论,即真实的还是建构的环境风险。演讲者认为环境风险可以说是一个客观但充满建构的社会事实,并从国际和国内层面分析了环境风险的发展趋势,指出环境风险必定是中国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演讲者同时分析了当今世界与中国内部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指出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充满差距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这种社会状况削弱了社会团结,妨碍着社会共识的形成,还为风险转移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社会财富的适度公正的分配,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演讲者将重点讨论环境风险的差异性分配。演讲者认为:抽象地讲,环境风险是整体性的,威胁到所有的人。然而,具体地看,环境风险确实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特别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样的,一些掌握更多资源和权力的人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或规避环境风险。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环境风险更多地影响到弱势人群。
演讲者最后指出:在当今世界,面对日益扩大的环境风险、持续加剧的社会分化,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发展的公正性。只有公正地分配发展成果、公正地分担环境风险、公正地对待当代人与后代人、促进发展的共同参与、公正地对待环境与人类,这样才有可能增进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日益增多和日趋活跃,明显是有助于平衡仍然具有发展主义导向的政府,促进并保障发展的公正性的。
西藏乡村社会研究的历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苏发祥
自20世纪初期伊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取得了众所周知的丰硕学术成果,涌现出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他们所创造的分析范式仍然是当今学者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指导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的回访研究逐渐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公认的学术潮流,并至今仍方兴未艾。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华南、华北和东南汉人社区的研究,对西部乡村社会的研究远不如汉人社区研究的深入、广泛和有延续性,西藏乡村社会的研究更加薄弱。本文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西藏乡村社会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西藏乡村社会的研究。本讲拟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1、1950-60年的社会历史调查 2、1980年代后西藏乡村社会的研究
3、进入新世纪后的西藏乡村社会研究
4、国外西藏乡村社会的研究
结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对西藏乡村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西藏乡村社会的研究不仅能丰富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内容,而且也会有助于西藏地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民族志与‚四对关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铭铭
一、民族志在人类学中的位臵
人类学研究包含三个层次:民族志、民族学与人类学。
二、现代民族志及对它的批判
‚传统‛的民族志,无论‚参与观察‛、‚主位观点‛还是‚整体论‛,常识性的定义都是可疑的。于是,自然出现所谓‚后现代民族志批判‛。归纳来就是上述三方面。一个是‚参与观察‛,他们无非是把参与观察解释成作为作者的‚我‛和作为被研究者的‚他‛之间的一个表达。
一个是主位观点,也因此,后现代批评的后果常是客位的、普遍主义的观念的重申,还有时特别强调文化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之研究。
三、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
演讲者倡导一种‚关系的民族志‛,而不是整体的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演讲者认为,要造就一种真正现实的人类学,我们的民族志研究要更注重对关系的研究,这个意义上的‚关系‛绝非本土民俗中的‚关系‛,而是一种结合了主位观和客位观、民族志与民族学方法的论述。
关于‚关系‛,可以分几个方面来看:
1、内外关系
2、上下关系
3、左右关系
4、前后关系
演讲者认为,前后关系这个对子比文化这个概念更好用,因为历史就是在变与不变之间交互消长的,人对历史的态度也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能避开前后关系的这个‚命‛,人们即使反对过去这个‚后事之师‛,也不一定能真正避开他对我们的支配。
内隐与外显的调查:民族关系研究方法的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杨圣敏 内隐:内心的想法、感受、或更内隐的潜意识。外显:说话、表情、动作等外显的表达。
当我们在作做民族学角度的调查时,对自己的或别人的调查结果,经常会有一个可信度如何评价和验证的问题。特别是当不同调查者的结果有较大差别,或是在调查较敏感的问题时,可信度的验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种种办法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如:加大问卷的样本量,设计更中性、更多边际的问题,做更深入的访谈,更多的观察等,但有时仍感觉难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特别是还存在效率的问题,因为有时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加大调查工作量。为解决这个问题,演讲者尝试与北大、北师大心理系的学者合作进行同一项调查,也就是将心理学内隐测量方法与民族学外显的调查结合起来对同一组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对比,以互相验证。通过用这种方法对民族关系评估的初步尝试,演讲者认为这是做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可行办法。
语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北方民族大学 赵杰
1、马林诺夫斯基与博厄斯的欧美人类学调查方法鸟瞰;
2、萨丕尔与与布尤菲尔德的语言人类学调查方法;
3、美国描写语言学田野调查方法综述(‚只研究观察到的现象‛等);
4、IPA常用国际音标训练;
5、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权证‛作用。拉萨社区变迁研究——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西藏大学 旦增伦珠
1、拉萨社区研究的回顾
2、拉萨居住格局的变迁(以冲塞康社区、雪居委会、嘎玛古桑社区案例)
3、拉萨民族关系的若干社会学研究案例
4、拉萨社区与社会建设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中华民族关系面对的新情势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潘蛟
西藏3〃14,新疆7〃5事件让举国震惊,也催生出了诸多‚西藏专家‛,‚新疆专家‛,或专治国策的‚策论大师‛。在关及3〃14和7〃5事件的策论或反思中,中国的民族问题或被归咎于外国人作怪,或被当作边疆问题,历史问题,经济问题。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人认为3〃14,7〃5事件的发生与中国当下正在经历的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有着复杂的关联。中国的民族问题并不仅仅是外患问题、边疆问题、历史问题、经济问题,它同时也是内政问题、内地问题、当下问题、象征问题
第三篇: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策划书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策划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月
活动策划书
主办: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承办: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
一、活动背景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
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
强独立性,同时也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自我校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成立以来,为
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学生在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心理困扰因素,很多同学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的调试和解决。为此,在5·25心理健康日来领之际,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在我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特组织此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
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一)、引起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增强师生的心理
保健意识,吸引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
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
(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烦恼与困难,帮助同学们尽快调
整身心,解决他们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迷茫与困惑,增
强同学们心理自助能力与助人能力,增强心理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能
力。
(三)、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锻炼心
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
三、活动主题
一米阳光,放飞心灵。
四、活动内容形式及开展
(一)、心理作品征集与心灵美文演讲比赛
1、心理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要充分体现“一米阳光,放飞心灵”的心理健康主题,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的目的。
(2)参赛形式多样,可以采取漫画、诗歌、故事、对某一事物或
影片的心理感受、心灵美文等各种形式反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漫画统一用A3大小纸张制作,要求图文并茂,请参赛者将
班级、姓名等信息标注在参赛作品正面右下角。心灵美文、诗歌、故
事等作品统一用A4纸张打印。
(4)心理作品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违反规定者一律取消参
赛资格。心理美文演讲主张原创,需上交一份演讲稿。
2、比赛流程
(1)活动于5月初开始,具体事宜详见通知。
(2)投稿办法:作品先交到本班心理委员处,再由心理委员统一
交给10社工张有伟。(电话:***QQ:1174949887)
(3)截稿日期:2012年5月15日左右。
(4)参赛作品由我院赫剑梅老师、等(评委待定)进行统一评审。
评分采用10分制,其中主题鲜明3 分,内容丰富3分,表现形式新
颖2分,整体效果良好2分。
(5)心灵美文演讲比赛于5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待定,评委(赫
剑梅老师、学生会主席沙宗州、院主持人曾令萍等)待定。
(6)评奖:获奖者名单将于5月下旬公布,并给予相应奖励。优
秀作品将推荐至院报刊登。
(二)、心理咨询互动
1、时间:5月10日左右
2、地点:四院部202教室
3、参加者:白蓉老师、我院大一至大三全体学生(自愿参加)
4、具体内容:
(1)邀请白蓉老师,对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2)给到场的同学发放小纸片,同学们可以在纸片上写上自己在学习、人际、爱情等方面的烦心事(可匿名),并由相关人员收齐交给心理老师,根据收集纸片数量的多少,心理老师可以随机或依次抽取
纸片,并对纸片上列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建议。
(三)、“心随影动”电影展映
1、时间:5月份中旬
2、地点:四院部202教室
3、参与者:2011级全体学生及各班心理委员
4、具体内容与要求:
(1)影片选择:具体的影片将从《心灵捕手》、《美丽心灵》、《天
堂的小孩》等心理影片中选择。5月初将召开我院各班心理委员会议,届时由大家共同讨论影片的选择及相关事宜。
(2)要求:电影看完后要求每班交上至少一篇的心得感受,切合自身实际,严禁抄袭、剽窃,最终可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作为活动总结的附件。
五、宣传方式
1、制作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海报。
2、打印并张贴出相关的心理知识。
3、召集各班心理委员、班长及组织委员开会,宣传此次活动并作出相关安排。各班级可通过飞信、QQ等宣传。
六、活动创新点
1、本次活动大胆引入了现场心理咨询活动,虽然与正式的心理咨询相比具有局限性,但是比较切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心中难以诉说的烦恼,也利于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了解同学们的问题并给予良好的咨询建议。
2、此次活动的第一部分中,把以前较为单一的“心理征文比赛”改为“心理作品征集与心灵美文演讲比赛”,参赛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利于同学们发挥特长,抒写自身情感。
七、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持续时间不宜拉的太长,计划控制在15天左右。
2、心理现场咨询活动在开展前要做好充分的宣传活动,以避免因无人提问而冷场。
3、心理作品征集与心灵美文演讲比赛同样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要
考虑到参赛人员的数量、作品质量和评委人员问题。
4、心理现场咨询活动有可能涉及到老师和同学们时间的冲突问题,要提前做好协商安排工作。
八、经费预算
海报制作与宣传:30元
奖品及评委小礼品:70元
饮料茶水等:20元
其他:30元
合计:150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