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蛹变成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4.蛹变成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部分,其中“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约10天一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教科书第29页右上图所示的蚕蛾中,就有蚕蛾正从茧中钻出,蚕茧上明显地看到蚕蛾从茧中出来的时候弄出来的洞。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活动的思路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学生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知道了蚕的一生变化情况,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最好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的时候进行,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蚕盒带来。交流时把自己的蚕蛾向别的同学进行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观察,主要围绕“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再对比观察。
【课前准备】
蚕蛾(或图片、标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三)学习新课: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学习新课:蚕蛾是什么 1.回忆昆虫的特征。
2.比较蚂蚁、蚕蛾、蝴蝶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汇报交流。4.蚕蛾是昆虫吗?
(四)总结拓展 1.画蚕蛾和蛹的图
2.观察自然孵化的蚕茧,并剪开蚕茧,蚕蛾是由蛹变成的,蚕蛾是蚕生命的另一种形态。3.布置作业:可以把蚕蛾制作成标本。
【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
卵
蛹
蚕蛾
第二篇:《蛹变成了什么》教学反思
《蛹变成了什么》教学反思田青华 的工作室变成什么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由的组成4人小组,《蛹变成了什么》教学反思。人员定好之后,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组内再选出“总指挥”、“解说员”、“音响师”、“记录员”等。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各自的任务。“总指挥”的作用就如同平时的小组长一样,去协调组内成员的活动;“解说员”是代表整个小组成员,向全班进行汇报的;“音响师”组织好全组的人员发表意见,并管好小组的纪律,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的记录工作,教学反思《《蛹变成了什么》教学反思》。课上,各小组的成员配合默契,回答问题时妙语连姝。
为什么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把合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由的发挥。《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教育杂谈变成什么教学反思
第三篇:《蛹变成了什么》的教学反思
《蛹变成了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确实我自己也不喜欢这些看上去毛呼呼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
《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第四篇:落叶变成了什么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植物变成什么
一、教情分析: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1--
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评析】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因而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土壤动物,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益虫的保护意识,连接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5.做肥料袋。
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2--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教师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三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评析】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做一回“实验”。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评析】科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现代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对肥料袋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科学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培养学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3--
第五篇:《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材分析】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样子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植物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试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分析】
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和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种子变成了幼苗。
二、学习新课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交流一下你观察到的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活动指导:
(1)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2)组织学生交流。
(3)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2.小结。
(二)我们的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3.(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4.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5.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三、拓展小结
小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