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人音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歌曲《问》和《渔阳鼙鼓动起来》。《问》音乐舒展自如,亲切淳朴,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引导学生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之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2)下面欣赏由萧友梅作曲的《问》,聆听之后提问学生: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 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再次聆听《问》,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深刻感受乐曲的情怀。之后介绍作曲家萧友梅:(①书上182页)
(3)接下来欣赏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长恨歌》:《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韦瀚章、黄自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下面播放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之后继续介绍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复听歌曲,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介绍作曲家黄自:(②书上183页)
(4)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清唱剧:清唱剧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做伴奏。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四、拓展
在网上查找③“清唱剧”的界定,再聆听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请把第三乐章与第八乐章进行对比,谈谈你的感受。
五、总结
通过欣赏《问》和《渔阳鼙鼓动起来》,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篇: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南昌十四中 陈玉婷
教学目标:
1、聆听《问》,感受歌曲的创作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忧虑和感慨;聆听与学唱《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在聆听、学唱、讨论的过程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学唱《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第一行,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体验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在聆听理解过程中能够用语言表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了解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音乐学院,导出音乐家-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教育家。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第一部交响乐曲,(接课件)1922年,在北大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有国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做出了很大贡献。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等爱国歌曲,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 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3)聆听《问》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从《弥赛亚》的选段《哈利路亚》导出清唱剧,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导出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作曲家--黄自
2.作曲家介绍--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踏雪寻梅》等。
3、作品赏析: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借古讽今,以讽刺时政。
(3)聆听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了解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绪、音色及风格。
(4)学唱歌曲 :男生演唱,女生打拍点,模仿鼓声
(5)师生互动:古筝、中国鼓、朗诵,通过器乐与人声感受当时的场景,了解黄自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风格特点。
(三)拓展与探究
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课堂小结
了解到中国第一部清唱剧的作曲家,也是中国早期音乐的奠基人,黄自,和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萧友梅,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还涌现出许许多多有抱负的爱国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还涌现出其他爱国作曲家的作品,与家里的长辈探讨一下,共享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在萧友梅创作的第一首大提琴曲《秋思》中结束课程。
第三篇: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设计、拓展六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
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
三、教学重点:《问》的作品分析
四、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五、课堂设计
1、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讨论:
A、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
(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
B、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2、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创作于 1932 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分析作品的音乐情绪。
(第一乐段的抑郁、愤怒,第二乐段的怨恨、激怒,第三乐段的变化再现士兵们的情绪。)
简要介绍清唱剧的特点。
(与歌剧和康塔塔对比解释)
六、拓展:
1、有关音乐知识:清唱剧
2、拓展型作品
《玫瑰三愿》
《花非花》
《山在虚无缥渺间》
3、有关白居易的《长恨歌》
4、有关清唱剧《长恨歌》
思考问题:
试图深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萧友梅、黄自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地位,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5、请学生在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到社区找 60、70 左右的长辈,与他们共同回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作品,从中调查 20 世纪民主革命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第四篇:幼儿音乐论文:浅论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自评与互评
幼儿音乐论文:浅论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自评与互评
幼儿音乐教育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评价和与音乐活动有关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基本素质发展评价。二是坚持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其中包括对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评价。
音乐活动要发掘孩子的“个性”,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师评忽视了被评价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想让孩子真正得到发展,变被动为主动,我觉得把评价权交给他们自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下放评价权,在观察、记录、实验中关注孩子的自评和互评。在实际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自然流露出对同伴和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虽然显得单薄,但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评价标准。
一、尊重评价主体,让主体自评
幼儿有权在音乐活动中评价自己,也有权评价他人。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让幼儿大胆地表达感受、了解自身、鼓励自己。
轶事记录:
小树和小精灵的音乐,孩子们已经熟悉了。此时,我要求大家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小树生长的过程。孩子们一开始只会用扭动来表现。我看到戈XX做了个像种子从泥土中钻出的动作,慢慢抬高自己的身体。我也学着她的动作这样做了起来。她显得很得意,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了几句什么,我凑过去,听见她说:“你看,老师跟我学的,是我先做这个动作的。”旁边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她又说:“你看我是怎么做的,看好了。”然后表演的时候更卖劲了。
简单的一句话,并不是评价的全部,却代表了他那时那刻的真实感受,因此鼓励机制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的后期,就是教师对孩子特别个性表演的关注,让更多的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和表情来表现。他们体验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少了成人的意味,多了童趣和享受。
二、教师支持评价,让主体互评
打击乐活动一直是幼儿音乐活动中烦琐的活动,因为涉及孩子们相互的配合、节奏、音乐的性质、多种器乐的知识等,活动中对教师来讲更多的是引导他们投入,其次才是如何指挥好幼儿群体。教师对孩子的互评来讲,就成为了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失的环境支持者。
案例:《拔根芦柴花》是一堂要求孩子能够将节奏感明显表达出来的打击乐活动课。
在活动初期,孩子们并不能完全从单纯的音乐中体会音乐的性质和意义。我请孩子们边听节奏边拍手,从手耳配合中,大部分孩子都听出了3拍子的节奏。然后我分发圆舞板、碰铃和铃鼓,让孩子们看图谱练习配合。几次过后,我发现第一次碰铃的幼儿节奏感不够敏锐,但是第三组圆舞板的幼儿不仅能够将自己的部分演奏得清晰而且节奏感很强,还能提醒别组幼儿及时地演奏,让他们抓住音乐的节奏点。于是,我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乐器相互交换。我请孩子们自己来谈谈演奏过后的感受,刘XX说:“原来没换的时候,声音很吵,现在换了就很清楚。”我继续引导:“你们发现哪个组演奏得更好?”“碰铃的那组。”我请碰铃组的小朋友介绍演奏方法,随后,我又请各组之间换乐器演奏,再次互评。
互评的过程是轻松而又愉快。既不像以往的音乐活动不断练习而枯燥无味,又能让交流和评价穿插其中,给孩子充分自由的互评空间。
三、教师完善对主体的评价
幼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能达到自学成才的程度,尽管他们吸收养分的速度很快,但作为引导的教师而言,我们肩负的评价的方式还是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中,我时刻注意从心理需要的角度,评价幼儿的语言和行为。
案例:欣赏《茉莉花》
放完后,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首曲子。有一个孩子插了一句:“这是宋祖英阿姨唱的。”我马上意识到她可能听过,于是我问:“你在哪里听过?”她说在哥哥家的VCD里听过。忽然,后面有几个孩子争论起来,说:“《茉莉花》不是这样唱的。”我请她第二天带来那张不一样的碟,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果然节奏和演唱的方式都不一样。大家听得非常仔细,都愿意找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区别来,因此调动了活动的气氛。
通过评价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最独特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同伴的认可。教师虽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幼小衔接的紧密性加强,幼儿音乐评价的能力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能力,而且对拓展孩子的音乐视野,提高其自身的艺术修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