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蒙台梭利曾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1、倾注真心真爱,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影视节目及游戏机。
我的班里就有一名孩子沉溺于游戏厅。严重到三天到五天待在游戏厅。不回家,当然也不来上学了。而且,这个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这个学生成为这个样子,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母亲再婚。这种经历对于孩子内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和亲生父亲的分离,让他有被抛弃的想法,和继父的关系不好,让他感到无助。母亲由于要照顾小妹妹,又忙于挣钱,没有时间,或者,就不懂得和儿子沟通,使孩子的内心感到空虚,得不到温暖。于是他要寻找,用游戏来填补。其次,由于他是从外地新转学的,有很多课程和这里的不同。还有其他很多原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孩子缺少爱和理解。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群体或家庭中。心理需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如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并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作为老师,爱学生是神圣的天职,让学生心灵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对于这个孩子我没有批评,指责。一方面和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就是多和他接触,聊天。询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以便于引导;问他想吃什么,中午我和他一起吃午饭,还把我家儿子的衣服送给他,尽量多的从生活中关心他。还叫同学们多找他玩,从多方面让他感受爱的存在,得到满足,尽量去平衡他的心理。同时帮助他补习课程。渐渐的,他变得开朗了,再也不去游戏厅了。小孩子更渴望理解。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就是对他的理解。
2、加强家校联系、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以往,老师请家长都是因为学生犯错误,而我很少因为学生犯错误请家长。相反,我利用各种方法给家长发送表扬学生的消息。在学校里,我总是寻找任何可能的机会表扬他们,在家里,家长表扬他们。每次考试过后,不光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更要表扬,学生有一点闪光的地方我都会大大地表扬。这样,去尽量营造一个积极的,良性的,友好的,正向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表扬比批评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呼唤广大家长和老师多表扬和鼓励孩子们。在师生间,家长与孩子间保持良好的情感。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会有孩子厌学吗、。孩子心理上的挫折,需要老师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
3、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尤其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言行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的老师。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
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师自己教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
所以,在工作的同时,我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从理论的高度指导自己的工作,多方面搜集学生心理的辅导资料,确定对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和规划,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为学生心理辅导资料的搜集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认知学生个体心理与行为状况,为辅导提供依据,学生的个体资料为我们提供个体的一般情况,个体的社会背景,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评价心理辅导的效果,不断调整辅导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研搜集信息,以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水平,趋向于自我完善。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心理辅导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里上的弱点的勇气,掌握有效的调控心里过程和状态的方法,自觉的改善自身的心里素质,而且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运用心理学及其应用分支学科的一些基本远离和方法,帮助我们客观地了解人的心里状态,恰当的解释人的行为,有效的影响人的行为。求索。
小学生心里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