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第二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在小学的学习中,语文文章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一些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20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觅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觅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我们本周刚刚学习完。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点面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先让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实,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3
《搭石》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抓住“老人走搭石”,“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四个板块,勾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词进行想象。
《搭石》教学反思4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与学的机会。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一行石头,让人走,让人踩,他们连接着家乡的小路,连接着村民的完美情怀。”如何理解这个句子?说真的,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刻。我认为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文章的语言表面容易理解,但内涵却模糊不清。作为一名教师,有时会突然转身,何况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呢?我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最后,一些学生回答说:“这个句子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想指出中心吗?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赞扬村民。那就是赞美村民。另一个学生后来回答说:“这句话的表面是写一块石头在小溪里静静,被别人踩着,却无怨无悔,无话可说。”事实上,这是对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村民精神的一种描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大脑去寻找信息,这是探究精神的体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听别人的演讲,鼓励学生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使用新课程的新概念,我感觉新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是值得的
我很高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开放性是指教材应与生活实践、课堂内外、学习和使用相结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并不是对教学计划负责,而是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负责,而学习的权利也真正回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王松洲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有一个障碍。跨越这个障碍是语文教学。不跨越这个障碍就不是语文教学。这个势垒是什么?它是话语的形式。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积累和内化,在阅读中欣赏和升华,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理解。以“美”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积极、专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情感影响,享受审美愉悦。”根据这个想法,我把抽象的人物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把同学们带到了刘章爷爷住的小山村,通过展示图片和介绍感受的方式,走近了萦绕在作者心头的那块石头。然后这句话“在秋天,当天气变冷的时候,人们在他们的家乡会根据水的深度从河的两边找到一些平坦和方形的石头。”根据大约两英尺的间隔,一排石头将被水平地放置在小溪中,这样人们可以跨过它。这是铺石”。自然,石头的铺设会从教科书中浮现出来。我的句子“如果没有铺路石,村里的人怎么过河?”孩子们问:“人们只是脱掉你的鞋子和裤子。”随着理解的加深,学生自然会理解石头的重要性。孩子们对圈的理解很轻松,对圈有很多美好的感受,他们会被文字的优美所吸引。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地进行,就像春风潜入夜晚。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本学期我校的教学研究专题,这课书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发现美,感受美”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关键句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仿写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视学生个性的朗读,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搭石》写得很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我教学时设计了几步“读”。
1、初步的朗读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我在导练稿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当学生对文本一定的理解时,我利用导练稿出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有了这样的了解,让学生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的句子。学生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再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心里。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的现代作家刘章的作品。本文语言质朴纯真又简约韵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根据学校安排,我准备参加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情景”,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8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此刻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能够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可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本事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我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我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景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可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到达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我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经过教学,我感到自我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我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我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我的教学本事、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本事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我取得更大的提高。
《搭石》教学反思9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教学策略单元,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训练速度。
这一课落实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读”,学生在阅读得过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来,也不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而是继续往前走,可以跳过不懂的地方。同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仅要提高速度,还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明确提出了不回读的要求,并且通过希沃给学生提供计时器,让他们读完后,在题目旁边记下所用的时间。
所有学生读完之后,进行检测。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读完后,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检测;二是“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针对课文中语句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阅读时对局部的关注。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是了解的。这说明,快速阅读是有一定的质量的。
在方法指导这一环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结束后应该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大家的方法梳理总结提炼,这样同学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检测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搭石”体会乡亲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在第一课时,已经给课文划分好了部分,第二课时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过“摆搭石”、“走搭石”、“互相礼让和帮助”这三个画面的交流,体会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最后展示汇报。汇报的两个小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一些同学并不能抓住关键语句来说自己的体会,只会读课文或者个号课文换一种说法。所以,在学生的表达、规范表达这方面还要常抓常练。
最后,我们理解了课文中的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得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样,孩子们的分享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因为一些孩子还是跟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样,停留在在局部抓关键词表达看到的阶段,很片面,并没有全盘考虑、统考全文。这不能怪孩子们,是老师的设计、组织、提问除了问题。
应该在学习第二部分之前,就将这两句话就拎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在最后的交流时,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今后,联系全文,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还是进步了的,这一点令人欣慰。
这节课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大声斥责了一些孩子,他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更可气的是不知道做笔记,我每节课都告诉他们,要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尤其是交流环节,自己没有找出的句子没有圈出的关键词,在其他人交流时或者老师补充时,自己也要在书上补充……可是,整篇课文学完了,一些孩子的书上一片空白,跟上课前没有什么两样,我气,不断克制,最后还是爆发,怒其不争。现在反思,终究还是自己不对,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该耐心引导,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一味地斥责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可能更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亲其师则信其道”,严慈相济,微笑以待,真诚坦率,尊重孩子,将课上得风趣幽默有意思,把他们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们改不掉坏习惯呢!
《搭石》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这堂课的时候紧紧围绕一条主线:通过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山村里的人们那种为人着想、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情感。因此,我针对中高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我在课堂上从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入手,把词语有规律地归类出示、朗读。然后让学生运用句式说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样既是对词语的重组记忆又是对文本的感知,为学生学习下文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寻找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展开。
摆搭石这部分内容,我主要抓住“无论、只要”等一些连接词让学生体会,在体会中读好这段内容。走搭石这部分内容很美,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让搭石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过搭石——”,问:你觉得这两个人会是怎样的两个人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幕场景。使人物形象显得更丰满,学生对情感的体会也就更深刻。
接着是对文本的整体提升,通过朗读达到高潮,最后把课文最后一节进行改变,以小诗的形式出现,进行拓展与延伸。整个课堂老师满怀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朗读的情感激发起来了,感受着一种课堂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理解,真正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反思每个老师都会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许多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使课堂教学更深入更有效,借以引起我不断反思的东西。我将不断努力与探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1
《搭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寻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引导学生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去寻找文中的美。
学生交流到:
1、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2、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默默无私,奉献美
3、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4、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5、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味,并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二、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我问到:“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1、假如怀抱婴儿的妇女来走搭石,青年人一定会接过她手中的婴儿,帮她抱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2、假如外乡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提醒他们“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一定会有人扶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帮他背行李过河。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随着我的话音落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我今天忘记带本子,同学借给我,这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
“看见地上有纸张,主动捡起,这是热爱班集体的美……
节课学生们不但找到了课文中的美,也从中体会了、感受到了自己身边的美。他们知道,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我们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注重内心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12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质朴,意境幽美,感情真挚,作者摄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而感人的画卷。全文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是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我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3—5自然段,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感受乡亲人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平凡的事物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并让学生学习这种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写法,学以致用,课后尝试着去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对于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唐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点、线、面、体的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能比较好地踩好“点”,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点展开教学,每个部分分别体现的“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又连成一条“线”,而且这条“线”又紧扣“点”,在感受每个场景所体现的“美”时都点出这种“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构成了文章的“面”,向我们展现了三幅美丽感人的画面。然而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整体感,把每一个部分分割开来理解就缺失了一种整体美,那样语文教学就缺乏了一种语文味,所以说在教学当中要构成一个“体”。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这“点”、“线”、“面”结合起来,让它们构成“体”,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感受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在教学中,我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又透过重点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来感受走搭石画面的美。
二.抓字、词、句品析文章,体悟感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字、词、句、段来领略、感悟、鉴赏文章十分的重要和必要,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相关的资料、相关的文化,从而体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当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来品味,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还有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美。在品析“协调有序”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让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透过师生合作演读“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来深刻体会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更体会到一种“和谐美”。在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透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并感受到一种画面美。而在体会“敬老美”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伏”字来体会,在教学中我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伏”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简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还透过学生演示“伏”的动作,师生合作表演年轻人俯身背老人的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更体会到乡亲人们敬老的淳朴民风。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语文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阅读,有默读、齐读、个别读、引读、合作读等,其中在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除了齐读、个别读之外,我还进行了引读、合作读,并把这句改为小诗让学生朗读,推荐学生美读,从而感受语言美、画面美。在课堂上,我还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假如遇上_______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先说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再来写写假如遇到这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样做;课后还安排了小作文: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对于本节课,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作为一位新老师,经验不足,第一次上公开课,情绪有点紧张,导致有时思路混乱,时间把握不准,越到后半节课,我不停地看表,老担心自己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后面的小练笔和体会文章最后一段、点写法这两个环节就进行得有些匆促了,结果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差三四分钟才下课,只有让学生读课文,显得有些狼狈,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时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让我不明白该怎样样去解释和引导,对他们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时不懂如何把他们引回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也不大会评价,评价语显得比较呆板。
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课教学,在让学生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他们想象画面并描述出来,但有些学生表述不出来,或表述得不够准确,这就说明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没体会到那种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种画面。当时,我见学生表达不出,我就直接说出了我的理解,没有引导学生再来好好体会这两个词语,并让他们读上几遍。还有就是在把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换成小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让学生推荐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最后没有让全班一齐来齐读,也没给时间学生自己读,这样没有让学生进行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课堂要给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的机会”。
三.在体悟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感受不深刻。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的理解还不到位,这句话含义深刻,在教学设计时,我思考到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这句话比较难,我就采取了老师直接说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而一句带过,没有让学生结合全文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结果导致他们对中心思想体会不深。
四.朗读指导需要加强。作为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自己务必能朗读潜力强,如果老师的朗读得好,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这点最为欠缺,以后我在朗读、朗诵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总之,作为新老师,我还务必不断地向优秀的老师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14
我执教>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搭石》教学反思15
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热爱表现,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学生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的表现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学生共同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学生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己,有时抛开教案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
第三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今天讲21课《搭石》,刘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们挤公交车的粗鲁和狼狈,不由得怀念家乡的搭石,怀念家乡的小溪,怀念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恬静生活,有感而发,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两遍,一条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开画卷。看,溪流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五六个村子散落在小溪两岸,如世外桃源一般。乡里乡亲们到河对岸走亲戚串门抑或赶集访友,会脱鞋挽裤,趟着清清的河水过去。入秋转凉,人们便自觉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证出行畅通。你看,人们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脚搭着后脚,协调有序,脚下的踏踏声不绝于耳,好像为劳累一天的乡亲们送去舒缓的圆舞曲。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过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
短短的一篇小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隽永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身临其境。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相亲相爱、默默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强烈地感染者我们。
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着乡亲们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体验。
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课文里写的到底是小河还是小溪?为什么有时说河,有时说溪?比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笑了,小家伙儿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细致认真了,连这些字眼儿也抠上了。
“河是由溪汇流而成的,但是两者的界限也不会太分明,有时溪和河可以通用。当溪流比较宽,溪水又比较多时,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课文里描写的这条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比较深,一般不见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时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宽阔的黄河就不能叫黄溪。”
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满意地点点头,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摆搭石的人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或者特别老的?”
“大家动动脑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轻人等着走路,顾不上?”孩子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动搭石了。”这个有道理。
“小孩儿也搬不动。”对头!
为什么偏偏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们经过自己讨论、争辩,明白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摆搭石有经验,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块石头合适,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而年轻人没经验,老年人搬不动。
我提示让孩子们从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当孩子们读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说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摆搭石的“为别人着想之美”和过河时的“谦让之美”交相辉映)。
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这个词没有完全概括出乡亲们的人性之美。”
那该是什么呢?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说得不对,是说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个孩子过河呢?人们会怎么做?把孩子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假如遇上孩子们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大声读。
“假如是一个残疾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残疾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声音更高了。
“假如是一个病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病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读得声音更亮了,并且开始嚷嚷:“老师,我知道了,是尊老爱幼之美!”
“是帮助别人之美!”
“是助人为乐之美!”
“是相亲相爱之美!”
最后我们选取了相亲相爱之美。至此,孩子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咏三叹,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让我的课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师的某些影子。
真高兴!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石一篇很美的课文,在平白朴实的语言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何作者对家乡的无比依恋,选编这篇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之外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美。
怎样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激撞出美丽的浪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上课前我想到在南京的语文素养大赛上佟雅坤老师在进行朗读点评时提到的朗读就是要把文字读成画面,才能把语意表达得很清楚,那《搭石》石一篇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只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有效了。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首先用“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出来了,配合插图学生很快就弄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二到五自然段的内容的学习,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引导“家乡的搭石究竟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之后,我又安排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从巡视中我指导很多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一、两个画面。在指名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最先汇报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的图画,他们还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特点是协调有序。顺着学生的思路,我用情景体验何朗读指导等方法深入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难理解的词在想象画面、情景体验的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接下来学生又先后汇报了“上了年岁的人摆放搭石”、“面对面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在画面的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后面感受作者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在学生对整篇文章形成了一定的画面感之后,我再次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风景”的内在含义,既有外在的自然风光的美,更加重要的由人们身上看不见的心灵美塑造出的一幅幅画面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从“老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等平凡的乡村生活场景着笔,表现了搭石上“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本课教学尝试,以教材为依托,以习得方法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习得方法,举一反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重点训练目标,然而,日常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或是不分文体、不分内容地泛泛而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导致学生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随意拼凑课文内容。
【片断回放】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来看,课文围绕搭石写了那几个生活场景?
生: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你找到了这个场景。(板书: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生: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师:还有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板书: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生: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走搭石
师:一个人跟着一个人,用文中的一个词说,那叫——
生:一行人
师:对(板书:一行人走搭石)
生:还有修搭石
师:要注意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说明白。
生:老人修搭石
师:(板书:老人修搭石)看着板书,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围绕“家乡的搭石”写了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
小结:对于篇幅较长、内容相对分散的文章,可以用这种“分开加标题,再把标题连起来说一说”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该片断是检查完预习之后,切入文本品读之前的整体感知环节。既概括出了文章的四个场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指导了这种分段加标题的概括方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习得了整体感知此类文章内容的方法,收到了举一反三,通晓一类的效果。教学有实效性。
二、词语教学:词语世界,别样精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是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重要一环。词的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职责,要入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字词教学,要透彻地感悟课文,更离不开字词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片断回放】
生:我从“协调有序”这个词读出了美。他们走得很有顺序。
师:能试着结合文中的句子来理解吗?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样的动作就是协调有序。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有没有人踩脚,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这样的有序,这样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
生:协调有序
师:联系上下文就读懂了这个词。还有谁从其他的词句读出了美丽的风景?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让我感觉到水一荡漾一荡漾的,人的影子在水面上倒映着。
师:这是你的想象,非常棒。大家看,生字“绰”字,老师在字典中找到了它的三种解释。(出示:“绰”的意思选项)看一看,在人影绰绰一词中,应该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指人的影子姿态柔美。
师:同学们,这两个词就是一幅画。轻轻地读,展开你的想象,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那水非常非常的清,微风刮过水面,有一点点波浪,人的影子倒影在水里。
师:那多美呀。微风拂过水面更恰当一些,是吗?
生:清澈的水上漾起了粼粼的波纹,人的倒影随着波纹一动一动的,像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个句子。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
生:齐声朗读
【教学反思】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本段的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乡亲们“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既理解了词语,又训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能力。“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语不仅具有朗读的节奏美,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先通过查字典理解重点字“绰“,再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驱遣想象,从词语中读出一幅画面,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并尝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既指导了“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读书方法,也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三、阅读教学:拓展对比,入境悟情。
节选入我们教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神世界里开出的一朵花,教材编者赋予了它作为“教材”的特殊使命,但它的根依然盘曲错节的伸向作者的精神之土中。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和文本相关的作者的其他作品是不容忽视的。
【片断回放】
师:刘章爷爷在这个山村生活了,曾几何时,这些事情,这些场景,在他的眼里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后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这一幕幕在他的记忆中变得珍贵起来。(出示刘章《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指名读)
师:当我在城市的马路上看见(出示挤公共汽车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会想起家乡的搭石,此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是——
生:“两个人相互谦让走搭石“的场景。(出示两人走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当我在汽车上看见(出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又会想起——
生: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出示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我的记忆不仅于此,当我看到马路上的砖头、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弯腰捡起的时候,秋凉中为大家摆搭石的老人又会在脑海中久久浮现;当看到人们无序的横穿马路时,我还会想到那一行人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景,踏踏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师:此时此刻,搭石在你的眼中仅仅是一道有声有色的风景吗?
生:搭石上有爱心
生:搭石是有情有意的风景
生:搭石上有乡亲们的美德
……
【教学反思】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场景的描写,文字朴实。在学生读懂两个场景后,补充作者刘章的《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图片,进行对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搭石上的真情。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我们要让“课文”做“语文”的搭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涵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一课,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平凡的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然后用小标题的形式知道文章围绕搭石只要讲了哪几件事。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得出:精心摆放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谦让有礼过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
本节课的`导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勾、品、写”这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寻美、品美,合作寻美、悟美,展学、话美。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和文字所表达的人文美,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出那种美,从而达到对美的通感和对人们行为的思考和认同。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在简单的回顾《搭石》的主要内容后,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阅读方法,即“读、勾、品、写”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方法自主寻美、品美,然后出示自主学习提示,让孩子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自主寻美、品美。
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体会“和谐美”,伴着优美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朗读加深这种美的感受,达到美的共鸣。
三、合作寻美、悟美。
在互学寻美、悟美时,引导学生从“精心摆放搭石、谦让有礼过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中去合作寻美,带上之前学的“读、勾、品、写”阅读方法,再次加深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巩固,让孩子学以致用。并且知道勾关键词语,了解这些关键词不仅是形容词,还有可能是关联词、动词、连接词。通过这些关键词品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体会“奉献美”“谦让美”和“敬老美”。并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四、展学、话美。
在展学时,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成果,台下的孩子给予相应的补充或者提出合理的意见,非常锻炼孩子的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拓展阅读
课外拓展,巩固阅读方法,问孩子:在你的生活中见过这种美吗?从而让孩子不仅学习文中人们的美,还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思维的碰撞,知道:一排排搭石,也许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消失,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些美德,乡亲们淳朴善良的美德,将会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一直延续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从而自己成为一个创造美的人!
六、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提前试讲了四次,自己演习试讲了十几次,但在实施过程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重复孩子的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
2、不敢放手,教师点拨不够精炼;
3、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读悟,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感受;由于担心把我不到,在设计时,没能放手让孩子在全篇课文中通读寻美,指定段落寻美有局限性。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透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十分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完美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画面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心灵美”,透过寻找“美”,感受家乡人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到达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状况下,点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摆搭石的乡亲们都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老人只是举的一个例子。想象一行人过搭石时动作的美、声音的美、画面的美。想象两个人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时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2、透过想像,感受美.在品读感悟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孩子们透过对搭石人神态、心理活动、动作的想象,以及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将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搬上了课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亲们的完美品德。尤其是假设句的训练。我设计了“假如总要”这一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这不仅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还使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们透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忙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忙的人。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课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就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潜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汇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简述了身边美的小事,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广、更深地体会身边的美事,感受人间的真情。
4、孩子的学习热情高,小组交流、汇报有序,合作学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透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语的理解引导不到位。学生体会不到“和谐美”而体会出“谦让美”。
2、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但是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太少。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若能透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学生能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板书有点乱。让学生板书,老师应作一个适时的指导。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城市学生不理解搭石,于是一开始我便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就课题质疑,理解搭石在乡村的作用。然后学生在懂得搭石在乡村的作用和蕴涵的美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7
【设计意图】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与默默无闻中凸现。
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九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的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而且让听课的老师能明白“搭石”的含义。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养,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养,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四、以“写美”留住美
发现了美,感知了美,好要把这种美倾注于笔端,永存在心间。因此在本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真真正正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感悟美。
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反思】
一、优点
没有偏离语文课的轨道,上出语文的味道,体现双基教学。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读好课文。
2、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品读,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3、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时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老师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在讲到两人同时过搭石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句演一演,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还锻炼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4、注重读写结合,鼓励学生读读写写勤练笔,发掘学生的想象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不足
1、老师情绪高涨,学生的情绪没有点到火候。
2、课堂语言欠规范,随意性大。
3、教学过程没有达到收放自如,教学机智还需培养。
4、通过看教学录象发现放手让学生自己练读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到学生中间,感到和学生之间的交谈,互动还没有达到融为一体,教师自身没太放开。
5、还要加大读文的训练。在学生谈感悟谈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以读代讲。
《搭石》教学反思8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首先,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课堂上,我好设计了小练笔,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让别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进行说写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教学协调有序,在一遍一遍地引读中,在老师与学生的配合下,体会动作是那么地默契,又没有人在指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还用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人影绰绰的意思,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假如怀抱婴儿的妇女来走搭石,青年人一定会接过她手中的婴儿,帮她抱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外乡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提醒他们“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课堂上依旧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的落脚点不够高,教材挖掘得不够有深度,一节课下来十分地流畅,但是学生对作者借搭石来赞美家乡人的情怀的体会还需要加强。
2、多数学生对搭石的理解不够透彻,表面上写搭石,实际是赞美家乡人的默默无闻的精神,这层理解比较有难度,还需要仔细琢磨如何落实。
3、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学反思9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那里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后,能够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用心性十分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用心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这句话怎样理解?说真的,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认为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未免太难了。因为文章语言表面比较易明,但内涵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但是弯来,何况是四年级的的小学生?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之后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透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
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就应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搭石》教学反思10
听了徐老师《搭石》这一课,感受颇多。“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徐老师的课亦是,也像“搭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整节课,徐老师通过语言文字,带领着学生、听课的老师们一起在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上徘徊。在理解走搭石时体现协调有序美时,徐老师创设了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来——“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在语速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的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美,体会没有人踩脚,体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体会好象在无形之中有人在指挥般的和谐有序。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徐老师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短短的40分中,我们随着徐老师的指导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走搭石的经历,也享受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之旅。
《搭石》教学反思11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美。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学习这个自然段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段
这篇课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第3自然段开始,让学生读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谈到了这个自然段很美,像画一样,我立刻抓住这个“美”字做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阅读全段,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这一行走搭石的人,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美
在教学第3自然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师生合作读,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让学生敲击桌子发出的“踏踏”声,模仿一行人走搭石的声音,从而形象地感受了课文中描写的“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感受那藏于文字之中的美。通过学生的回答人们走搭石没有人突然止步,感受心灵美。从而整段的音乐美、画面美、心灵美浑然一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多种形式地读
感受美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和语言的积累。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由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想象画面读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关注朗读的.层次性,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教师的引导,层层递进。如开始通过朗读找出体现美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理解体会搭石的美,读出美感,最后通过想象拓展提升学生的情感,朗读更富有激情。读出了画面的美,音乐的美,诗歌的美。
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自己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只是挂在口头的一句空口号,不管是在备课时,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时刻要有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如在备课时就要想好这个问题我该请哪位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请他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想提高他什么能力。再如,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有所关注,不能让成绩好或表现积极的学生独占课堂,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一无所获。
《搭石》教学反思12
听了王老师《搭石》这一课,感受颇多。“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王老师的课亦是,也像“搭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身临其境
整节课,王老师通过语言文字,带领着学生、听课的老师们一起在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上徘徊。在理解走搭石时体现协调有序美时,王老师创设了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来“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在语速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的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美,体会没有人踩脚,体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体会好象在无形之中有人在指挥般的和谐有序美。后面,王老师对走搭石的这幅协调有序的美景图,用诗歌的形式改写成一首清丽的小诗。再配乐朗读,又再一次的运用朗读来创设情境。这文诗互换的形式,更加体现了文学美。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老师们领略“这一道风景”,去感受“这一方风情”。学生们在走搭石之旅中,学会了寻找美,发现美,体会美,抒发美。
2、简单扎实
本节课,王老师非常注重“识、悟、读、写、说”这几个方面。在识字上,根据重点段的特点,采取随文识字,把字放在句段中,即理解了音形意,更加深刻的体会了在句中的'意思,形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美。如“伏”字的教学,在感悟中着重抓住了走搭石中,一行人走搭石,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为抓手,顺穴而来,自然、巧妙而又灵活的理解了“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并在一字一字的读书中去积累,去感受。并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去体会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读书上,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尤其注重朗读过程。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圈边思考,来学习文本。
在说话上,是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中,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鸣,才让学生去说去交流。
在短短的40分中,我们随着王老师的指导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走搭石的经历,也享受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之旅。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质朴,意境幽美,感情真挚,作者摄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而感人的画卷。全文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是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我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3—5自然段,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感受乡亲人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平凡的事物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并让学生学习这种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写法,学以致用,课后尝试着去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对于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唐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点、线、面、体的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能比较好地踩好“点”,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点展开教学,每个部分分别体现的“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又连成一条“线”,而且这条“线”又紧扣“点”,在感受每个场景所体现的“美”时都点出这种“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构成了文章的“面”,向我们展现了三幅美丽感人的画面。然而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整体感,把每一个部分分割开来理解就缺失了一种整体美,那样语文教学就缺乏了一种语文味,所以说在教学当中要构成一个“体”。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这“点”、“线”、“面”结合起来,让它们构成“体”,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感受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在教学中,我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又透过重点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来感受走搭石画面的美。
二.抓字、词、句品析文章,体悟感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字、词、句、段来领略、感悟、鉴赏文章十分的重要和必要,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相关的资料、相关的文化,从而体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当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来品味,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还有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美。在品析“协调有序”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让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透过师生合作演读“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来深刻体会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更体会到一种“和谐美”。在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透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并感受到一种画面美。而在体会“敬老美”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伏”字来体会,在教学中我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伏”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简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还透过学生演示“伏”的动作,师生合作表演年轻人俯身背老人的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更体会到乡亲人们敬老的淳朴民风。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语文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阅读,有默读、齐读、个别读、引读、合作读等,其中在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除了齐读、个别读之外,我还进行了引读、合作读,并把这句改为小诗让学生朗读,推荐学生美读,从而感受语言美、画面美。在课堂上,我还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假如遇上_______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先说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再来写写假如遇到这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样做;课后还安排了小作文: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对于本节课,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作为一位新老师,经验不足,第一次上公开课,情绪有点紧张,导致有时思路混乱,时间把握不准,越到后半节课,我不停地看表,老担心自己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后面的小练笔和体会文章最后一段、点写法这两个环节就进行得有些匆促了,结果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差三四分钟才下课,只有让学生读课文,显得有些狼狈,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时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让我不明白该怎样样去解释和引导,对他们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时不懂如何把他们引回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也不大会评价,评价语显得比较呆板。
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课教学,在让学生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他们想象画面并描述出来,但有些学生表述不出来,或表述得不够准确,这就说明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没体会到那种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种画面。当时,我见学生表达不出,我就直接说出了我的理解,没有引导学生再来好好体会这两个词语,并让他们读上几遍。还有就是在把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换成小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让学生推荐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最后没有让全班一齐来齐读,也没给时间学生自己读,这样没有让学生进行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课堂要给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的机会”。
三.在体悟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感受不深刻。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的理解还不到位,这句话含义深刻,在教学设计时,我思考到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这句话比较难,我就采取了老师直接说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而一句带过,没有让学生结合全文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结果导致他们对中心思想体会不深。
四.朗读指导需要加强。作为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自己务必能朗读潜力强,如果老师的朗读得好,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这点最为欠缺,以后我在朗读、朗诵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总之,作为新老师,我还务必不断地向优秀的老师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14
记得《搭石》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想好好地给孩子们上上这一课。为了上好《搭石》,我从网上下载了几个课件,然后把这些课件综合了一下,又看了一下名师的课堂实录。
我首先让学生按照我的预习设计预习好了课文,然后学生就用了一节课的准备。我从课文的承上启下句入手,问学生:“搭石给人的印象怎样?”学生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紧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呢?”学生们再从课文中找。有的学生先说走搭石的部分,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尽量按顺序找,这样不会把美丽的片段遗漏掉。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找到文中整搭石的片段。我出示学生找的部分,让学生找找本部分的关键词语。“那一行人走搭石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很快找到了。“那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哪个小组的学生用你的声音来展示一下人们走搭石的美景?”刚开始学生读得有些慢,我提醒学生:“千万别掉到小溪里去了。”第二小组的学生展示的`就更紧凑,只听前面的一个学生一读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一个学生赶紧接上“后面的紧跟上去”。经过这样一番展示,学生仿佛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我觉得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文本,读出文本蕴藏的深意,这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境界。
后面的部分,学生也在刚才愉快的氛围中逐渐体会到了。《搭石》是让学生爱上阅读语文的好文章,希望编导们多让学生学习这样的美文,爱上语文指日可待。我说的不知对不对呢?
《搭石》教学反思15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
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中,我让在初读课文后,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短语“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悟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最后以反复诵读最后一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结束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学过程较流畅,重点也比较突出,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在三个走搭石的画面的教学中,学生都能较好地抓住重点的字词去体会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理解了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是刘章爷爷心中的一道风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还是动了一翻脑筋的,也运用了多样的方法,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随机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义,比如认读“俗语”一词,让学生说说文中出现了哪句俗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俗语后再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俗语?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结果学生描述的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美。课后反思一下,生活实际中学生根本就没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也难怪想象不出,如果当时能有图片的补充展示,学生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是欠缺的,今后在研读教材方面还是要多花工夫。
第四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5篇
《搭石》教学反思1
我执教>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而品读感悟;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欣赏画面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同时配有课件欣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3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我学习了网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后思考:班上没有电脑,怎样让在城市的孩子能一目了然明白“什么是搭石呢?”:透过简笔画,于是我在板书上下功夫,既要体现家乡风景美,又要让学生直观的懂得了搭石在家乡起的'作用和含着的美,于是我把家乡人的品质写在每块搭石上,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要回归本色,透过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
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透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2、拓展练习说话:
运用“假如……总会……”关联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既培养了想象力,有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的地方在于,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能够更灵活。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我们本周刚刚学习完。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点面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先让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实,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孩子们从小要有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2、重视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3、以“欣赏美”理解文本。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在这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语言还可更清晰,更标准;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可渗透些,如“人影绰绰”中“绰绰”的理解;在学习每一段时,也还给学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搭石》教学反思6
”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以“想象美”拓展课文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一定会有人扶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帮他背行李过河。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回顾这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有如此多惊喜,但也留下遗憾,如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可以更灵活。我想我会咀嚼着这份缺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的艺术。
《搭石》教学反思7
我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回顾本课,自始至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首先,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由学生为搭石作自我介绍,从而拉进彼此的距离。接着,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风景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整理搭石的三个动作:放、找、踏来仔细探究。
师:如果你是这位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后,会怎么“放”。
生:我会把东西放到对面的.岸边,再回去整理搭石。
生:当我提着篮子走到小溪中间发现搭石不平稳,我会走回去把篮子放到岸边,然后再整理搭石。
师:真是一位有心的老人。现在你来到岸边,哇,石头可真多,你会“找”哪块石头呢?课件出示:
生:我选择四四方方的那一块,这样搭起来就牢固一些。
师:你真是经验丰富。
生:我选择平整方正的那一块,这样,别人走在上面就安全了。
师:你真是一位为他人着想的老在爷爷。……你会怎么踏呢?
生:我会用力地踏。
师:有这个必要吗?
生:有,有些挑重担的人,走路时会很用力的。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会怎么放?”、“你会怎么找?”、“你会怎么踏?”几个问题展开,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达到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风景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在充分研读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我范读了这一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各种场面),学生发挥想象力看到了书本中未描写出的场景,有同学说,他看到了大学生背小学生走搭石的场景,看到人们互相礼让的情景……
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上完这节课,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教师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搭石》教学反思8
《搭石》这篇课文有很多老师上过,我也听了不止一节。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以一段话导入课题,然后是理解什么是搭石,然后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乡亲们之间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这一节课当中,我对于自己的前半部分比较满意。从各个环节的连接等等都能够做到位,自然而流畅。从导入到搭石的理解,我都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在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加上图片的.运用很形象。在阅读方面,我能够做到多种形式的读,有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等……
在前半部分中,人们走搭石那块我最满意。特别是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从反复的齐读中明白“协调有序”的含义,再加上多样的读使学生理解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另外,板书的设计我也觉得还不错。
在这一节课中,我对自己的后半部分十分的不满意。虽然这一部分的导入做得还算可以,但是在后面的环节上我处理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处理情感的环节上,我和学生之间出现了小小的误会,造成了学生回答不了我的问题,课堂几乎冷场。
另外,在后半部分中,我认为自己读的环节设计得太少,几乎没什么读。本来,在每一块讲完都应该让学生去读一读,但是在这一节课中被我忽略了。我只是机械地问“还可从哪里看出?”
对于今天的课,我要说的是:我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搭石》教学反思9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0
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热爱表现,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学生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的表现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学生共同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学生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己,有时抛开教案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
《搭石》教学反思11
内容摘要: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听了黄建跃老师的《搭石》一课,我颇有感触。黄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能控制好课堂的度,上出了一节色香俱全的好课。
一、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对话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黄建跃老师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紧抓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
字串2
(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字串4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字串5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字串2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字串7
──尊老美
心灵美、自然美、善良美、奉献美……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黄老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紧抓重点词“协调有序”、“理所当然”,学生在对语言赏析、感悟中解读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反复诵读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字串5
二、拓展有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运用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练笔,超越了文本。
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黄老师是这样设计写话练习,进行拓展延伸的:
课件出示:字串4
如果( ),乡亲们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反馈交流。)
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又紧接着出示:如果( ),乡亲们总会( ),假如( ),乡亲们总会( ),要是( ),乡亲们总会( )。(学生反馈交流)
黄老师的写话设计巧妙之处在于:
1、拓展延伸有广度:
字串9
黄老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句、段的训练,让学生从“理所当然”中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还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去体会,家乡的人们还会怎么做。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拓展延伸有深度:
字串2
她的设计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石块美,也不仅仅是搭石时协调有序的情景美,更是家乡人们那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课内的适度延伸扩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黄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真情言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好吗?字串5
《搭石》教学反思12
很幸运成为我们群组课例打磨的执教者,幸运与压力并存。在这次打磨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地写教学设计、一次次地试课、一遍遍地修改……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经历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终于如释重负了,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迷茫与顿悟交织,心中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想说的话真的很多很多……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专家的引领下,知道“转身”是必须的,怎么转心里也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有点茫然。走惯了“情感线路”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了。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预设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乡亲们纯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体会搭石蕴含的美,从中受到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学习留心观察,一边想一边写,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
本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中第2、3、4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们想得很美,很丰富,好多内容非常符合实际,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走搭石的人们有说有笑。”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哼着小曲。”还有的说:“我看到干完活得人们下工走在搭石上,嘻嘻笑笑的还说:“今晚上到我家喝酒。”读的目标也完成的较好,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很是用心用情。写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上几个动作,写两三句就可以。学生们用上了“伏、拍了拍、抬、扶、拉、走……”等动词,还有好多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活学活用。
第一个目标中“协调有序”理解不到位。
(二)教学流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共分五个流程:直接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6分钟)深入理解搭石之美;(18分钟)习作练习;(10分钟)总结全文回顾方法。(3分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用时还算合理吧,理解搭石之美和习作练习用时最多,一个是为了完成读的训练目标,一个是为了完成写的训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比较多。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管效果如何,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三、教学调整
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教学节奏有点拖沓,以致浪费了时间;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好几次,特别是前两排的学生,因为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忽视了这些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今后应该注意,关注这些老师视线盲区里的学生。对课文的教学流程设计,缺少了质疑环节,当初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没有艰涩难读的词语句子,疏忽了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达到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助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14
说实话,刚开始选择讲《搭石》这课时,是觉得文章篇幅较小,容易讲,但随着深入的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及校领导的指导,才越发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淳朴的民风、美好的民情。
没有对比便没有感悟,本文是作者刘章在1977年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见到人们抢着挤公交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的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刘章小时候便和大人们一起走搭石,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后来他从1962年当上村干部,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在大山里工作了,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因此他说“我写《搭石》,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当我了解到这些,再去给学生讲课时,我便知道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敬老这种高尚的品质,高尚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我们才把“你从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作为文章的主线。但孩子们会把美理解的很片面,更他们知道看得见的风景的美而忽略看不见的心灵美。其实在我看来,让学生学完本文真正从内心体会到心灵的美,高尚的品德也会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我想这便达到了目的。至于他们能否把心灵美化作自身的行动,岂是一节课能做到的呢?而是我们作为教师应把这种感悟铭记于心,并在平时自身的言行及德育工作中加以体现,去感染影响孩子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文章分为几个小部分,如“人们摆搭石的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调整搭石的句子”“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俩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及“老人与年轻人一起走搭石的句子”其实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总结提高孩子概括能力,因为平时考试中也会有类似的题,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学着在平时写作者中能过围绕一方面内容多写几句,因为他们有时的作文就是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我觉得这样做没错,但我的.确不该把每一方面的句子加一个“关爱美”“谦让美”等这样简单的标题,我忽略了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比如“谴责”一词,只表现关爱的美吗?如果有人谴责:“此处不摆搭石,你让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走,让孩子们怎么上学?”这不也体现尊老爱幼吗?由于本次讲课是借班上课,孩子们比较认生,不敢大胆提出自身的想法,我自身也没有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因此大部分学生只是认真的坐在那里去听老师讲课,听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随声附和。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而我只是引导着,甚至成为旁听者、服务者,这样的课会不会对孩子们更有益呢?但这又是我常态课的一个苦恼,往往讲不完课,自身还很难把握。我的常态课要比这节课热闹得多,我并不是说热闹的课一定高效,但让他们做一个“乖孩子”“听话的孩子”,似乎会抹杀他们自己动脑的能力。
这就是我这次讲完课的感受,作为工作不满两年的教师,我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状态,幸运的是身边有许多经验丰富并善于、乐于为我指导的领导和同事们,这是我多么宝贵的财富,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15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画面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心灵美”,通过寻找“美”,感受家乡人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点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摆搭石的乡亲们都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老人只是举的一个例子。想象一行人过搭石时动作的美、声音的美、画面的美。想象两个人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时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2、通过想像,感受美.在品读感悟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搭石人神态、心理活动、动作的想象,以及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将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搬上了课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品德。尤其是假设句的训练。我设计了“假如总要 ”这一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还使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课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汇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简述了身边美的小事,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广、更深地体会身边的美事,感受人间的真情。
4、孩子的学习热情高,小组交流、汇报有序,合作学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语的理解引导不到位。学生体会不到“和谐美”而体会出“谦让美”。
2、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但是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太少。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若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学生能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板书有点乱。让学生板书,老师应作一个适时的指导。
第五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抓住“老人走搭石”,“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四个板块,勾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词进行想象。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学反思3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经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本事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经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我对课堂的组织调控本事。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石一篇很美的课文,在平白朴实的语言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何作者对家乡的无比依恋,选编这篇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之外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美。
怎样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激撞出美丽的浪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上课前我想到在南京的语文素养大赛上佟雅坤老师在进行朗读点评时提到的朗读就是要把文字读成画面,才能把语意表达得很清楚,那《搭石》石一篇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只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有效了。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首先用“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出来了,配合插图学生很快就弄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二到五自然段的内容的学习,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引导“家乡的搭石究竟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之后,我又安排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从巡视中我指导很多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一、两个画面。在指名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最先汇报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的图画,他们还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特点是协调有序。顺着学生的思路,我用情景体验何朗读指导等方法深入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难理解的词在想象画面、情景体验的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接下来学生又先后汇报了“上了年岁的人摆放搭石”、“面对面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在画面的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后面感受作者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在学生对整篇文章形成了一定的画面感之后,我再次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风景”的内在含义,既有外在的自然风光的美,更加重要的由人们身上看不见的心灵美塑造出的一幅幅画面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5
很幸运成为我们群组课例打磨的执教者,幸运与压力并存。在这次打磨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地写教学设计、一次次地试课、一遍遍地修改……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经历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终于如释重负了,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迷茫与顿悟交织,心中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想说的话真的很多很多……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专家的引领下,知道“转身”是必须的,怎么转心里也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有点茫然。走惯了“情感线路”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了。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预设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乡亲们纯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体会搭石蕴含的美,从中受到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学习留心观察,一边想一边写,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
本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中第2、3、4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们想得很美,很丰富,好多内容非常符合实际,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走搭石的人们有说有笑。”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哼着小曲。”还有的说:“我看到干完活得人们下工走在搭石上,嘻嘻笑笑的还说:“今晚上到我家喝酒。”读的目标也完成的较好,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很是用心用情。写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上几个动作,写两三句就可以。学生们用上了“伏、拍了拍、抬、扶、拉、走……”等动词,还有好多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活学活用。
第一个目标中“协调有序”理解不到位。
(二)教学流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共分五个流程:直接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6分钟)深入理解搭石之美;(18分钟)习作练习;(10分钟)总结全文回顾方法。(3分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用时还算合理吧,理解搭石之美和习作练习用时最多,一个是为了完成读的训练目标,一个是为了完成写的训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比较多。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管效果如何,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三、教学调整
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教学节奏有点拖沓,以致浪费了时间;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好几次,特别是前两排的学生,因为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忽视了这些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今后应该注意,关注这些老师视线盲区里的学生。对课文的教学流程设计,缺少了质疑环节,当初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没有艰涩难读的词语句子,疏忽了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第一次执教四年级第七册的语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而这节公开课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例如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动的词,出示“踏”,并用动作演示表达自己的感悟。再比如,学生上来画搭石,其他学生评议,对“搭石”有了形象的理解,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较快,让学生听不清楚或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的美”,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换成“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作业再布置“写一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做到课堂说一说,课后写一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孩子们从小要有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2、重视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3、以“欣赏美”理解文本。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在这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语言还可更清晰,更标准;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可渗透些,如“人影绰绰”中“绰绰”的理解;在学习每一段时,也还给学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搭石教学反思8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课,我采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达到会读、会写,能理解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课文,达到熟读、会总结主要内容的目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能力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达到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4、说话做到在深入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说、去交流,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和发展。如发挥想象,说说心中的“假如”,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说话和习作训练。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湘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另外,还犯了一个教学生涯一来最低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一行人”的“行”读错音,这充分说明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外出听课的学习机会太少,今后应多向他人学习,补己之短,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搭石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透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到达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必须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适宜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角,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那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必须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到达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就应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带给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忙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11
内容摘要: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听了黄建跃老师的《搭石》一课,我颇有感触。黄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能控制好课堂的度,上出了一节色香俱全的好课。
一、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对话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黄建跃老师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紧抓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
字串2
(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字串4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字串5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字串2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字串7
──尊老美
心灵美、自然美、善良美、奉献美……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黄老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紧抓重点词“协调有序”、“理所当然”,学生在对语言赏析、感悟中解读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反复诵读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字串5
二、拓展有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运用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练笔,超越了文本。
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黄老师是这样设计写话练习,进行拓展延伸的:
课件出示:字串4
如果( ),乡亲们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反馈交流。)
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又紧接着出示:如果( ),乡亲们总会( ),假如( ),乡亲们总会( ),要是( ),乡亲们总会( )。(学生反馈交流)
黄老师的写话设计巧妙之处在于:
1、拓展延伸有广度:
字串9
黄老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句、段的训练,让学生从“理所当然”中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还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去体会,家乡的人们还会怎么做。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拓展延伸有深度:
字串2
她的设计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石块美,也不仅仅是搭石时协调有序的情景美,更是家乡人们那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课内的适度延伸扩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黄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真情言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好吗?字串5
搭石教学反思12
我执教>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14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5
课文的朗读由我和学生分段配合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朗读不仅声音洪亮,也有效改善了“拖音”的习惯,并带上了一丝自己的感情。朗读之前,我提出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搭石”这一问题后,我不断引导学生读“脱鞋挽裤”四字,读出搭石为家乡人带来的方便。
了解家乡人是如何摆搭石,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老年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是如何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你急着去上学,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急着去做买卖的商人,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家乡人勤劳善良的美。
体会家乡人如何走搭石,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并朗读这几个词语。在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走搭石的情景,由一组同学用富有节奏感的口号模拟走搭石场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走桥”,体会这诗一般的画面,体会家乡人的和谐美。
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年人与青年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想象,并让学生模拟“伏”的动作,感受家乡人的谦让美与敬老美。
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与家乡人的心灵美。
整堂课学生配合度非常高,课堂上不断地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搭石美,而且朗读的情感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一点,学生的配合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这堂课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与朗读指导有效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融入课文,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