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逾矩yújǔ 吾w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dǔ 陬邑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逝者如斯夫fú 第一章
子 先生,指孔子 时 时常,经常习复习不亦 不也是 说 通“悦”,愉快。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乎 吗 知 了解 而 但 愠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吾 我 日 每日天名词作状语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 谋 出主意 而 转折 信 诚实 传 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有 同“又” 而 顺承 立 独立 惑 迷惑 天命 自然规律 逾 超过 矩 规范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章 分析文义
温 复习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而 顺承 新 新的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可 可以 以 凭借 为 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课文探究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而 转折 罔 迷惑 殆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 分析文义
贤 品质高尚 堪 忍受 乐 乐于学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第七章 分析文义
之 代词,学问 者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 分析文义
饭 吃饭名词作动词 疏 粗粮 水冷水 曲肱 弯着胳膊 而 顺承 乐 乐趣 不义正当手段 于 对于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分析文义
三 几个 焉 在其中 而 顺承 从 跟从、学习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 分析文义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三军 军队 匹夫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博 广泛 而 并列 笃 坚定 切 恳切 仁,仁德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总结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①朗读课文。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成语: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反思: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4.博学而笃志________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l.lún语___2.不亦yuâ乎____3.吾日三xǐng____4.chuán____不习乎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吾日三省___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6.人不知而不愠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8.人不堪其忧______
四、下列四项中未出现通假字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吾日三省吾身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翻译格言跟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六、填空。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讲学习方法的格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二、四、五、七章。参考答案:
一、1.yùn2.wǎng3.dài4.dǔ
二、1.论2.说3.省4.传
三、1.每天2.真诚,诚实3.老师传授的知识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有害6.生气、发怒7.忠实、坚守8.忍受
四、B、D
五、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在温习好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六、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2.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略5.略
七、略 “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作文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学生习作中能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教学方法
以读导写,以写促知,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指导,第二课时写作)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想起1999年的高考题“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吗?(学生发言)
2、出示一段名言,让学生思考这段话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后思考。)
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奥地利卡夫卡
(讨论后出示:说真话,抒真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写作知识阐述
1、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穿插故事:
(1)留学生在国外写“我的娘”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致老师惊叹:都是一个娘。(2)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讨论当时你会怎么做时,没有人说自己会抢着逃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假做真时真亦假,诚实等于愚蠢,欺骗通向成功
2、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简言之:我手写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袭。
三、生活真实借鉴
(过渡语)有人说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写的,事实刚好相反,正是这平淡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们选取其中一些镜头写下来就可以了。母亲,我心中你最重
1997年7月28日,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喜获金牌。当我们前往天津武清县农村采访这位19岁的青年时,这位朴素的农村小伙几乎是一字一泪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故事———
1994年6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可我没想到,当我把喜讯告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竟会堆满愁云。晚上,我听到屋外有争吵声。原来是妈妈想把家里的那只刚怀上驹的毛驴卖掉,好让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病重的爷爷听见,爷爷一急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再不提念书的事了,我把录取通知书叠好塞进枕套里,开始每天帮妈妈下地干活。过了两天,我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爸爸铁青着脸责问妈妈:“你把毛驴卖了?以后收庄稼、卖粮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金鹏念一学期还是两个学期„„” 那天,妈妈哭了!她用很凶很凶的声音吼爸爸:“孩子要念书有什么错?金鹏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县是独一份呀咱不能让穷字把孩子前程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让他念书去„”„„
那天,邻居还告诉我,我的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使用脱粒机,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用手板车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然后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3亩地的麦子,靠她一个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出了血„„ 我不等邻居说完,便飞跑回家,大哭道:“妈,我不念了„„”
妈妈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10多里路去批发10公斤方便面渣给我送到学校。每个月底,妈妈总是扛着一个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乡车站乘公汽来天津看我。而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6里外的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是给我做演算的草稿纸;还有一大瓶黄豆辣酱和咸芥菜丝„„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我只能顿顿买两个馒头。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总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荣光!
我刚进天津一中的时候,第一堂英语课就把我听懵了!老师流利的口语和同学们熟练的配合让我感到差距太大了,那完全不是我在乡村中学里听到的英语。母亲来给我送钱的时候,我给她讲了怕英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她竟一脸笑容地回答我:“妈只知道你是个最能吃苦的孩子,妈不爱听你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口吃,有人告诉我,学好英语,首先就要让舌头听自己的话。于是我便捡一枚石子含在嘴里,然后开始拼命地背英语课文。舌头跟石子磨呀磨,有时血水就顺着嘴角流淌下来了。
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我的英语成绩期末进入了全班前三名。„„
8月1日,当我们载誉归来时,中国科协和中国数学学会为我们在首都机场会客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时,我却想回家,我想尽早见到我的妈妈,我要亲手把金灿灿的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
晚上10时许,我终于摸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门前。
母亲一把将我紧紧搂进怀里。朗朗的星空下,母亲把我搂得那样紧„„我把那块金牌掏出来挂在她的脖子上,畅畅快快地哭了。
师评: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你不能说它不是好文章,作者只是按照生活的原样进行了记录。我们的生活类似的事多得是。
四、病文修改:请同学们找出不真实的地方 上学路上
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妈妈在后面紧紧地追赶。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欧阳海、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唰”地红了。
(开头环境描写失真,后面的女人不一定是小孩的妈妈,我不可能有时间想英雄,我怎么看到自己脸红了,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夸奖吗?)结论:要避免胡编乱造,要写真实。
五、片断训练:[侧重真情]给下面一句话作续写练习(150字左右)一道数学题做了四五遍仍没有求证出来,这时候,我想......【提示提示】我们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想起雷锋的“钉子精神”,想到老师的教育,决心发扬“钉子精神”攻克难题。但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这样想。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想,那就不真实了。全班几十个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所以这个“我”可能包含以下类型:成绩好的“我”,成绩差的“我”,自信或自负的“我”,自卑的“我”,自尊心很强的“我”,无所谓的“我”,投机取巧的“我”,坚韧不拔的“我”.....你属于哪一种,真实地写出来。
六、议一议
1、下发《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优秀习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
“一件首饰,无论多么珍稀,多么昂贵,它永远只是一件物品,它不能也没有资格去代替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平安。”我合上书本,脑海里反复回荡着这句话,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那是一枚菱形的胸针,银色的表面贴着一些人工制造的亮晶晶的小颗粒。现在想来,它是多么地粗糙和简单,但在八年前,从未接触过首饰的我,对它的感觉却是一见钟情。
它是邻居女孩秀秀衣服外套上的一枚胸针。玲珑剔透的小“珠宝”衬着玫瑰红的衣服,犹如晨曦中流淌在纯净花瓣上的露珠,胸针的光彩和魅力牵引着我的羡慕和渴望。
一天傍晚,妈妈让我去秀秀家借东西。我走进去,门半开着,人却没有在家。就在我转身要出来的一刹那,突然看见秀秀挂在晾衣架上那件外套上的胸针在熠熠闪光。
鬼使神差。我一步一步走近外套,从容不迫地取下胸针,迅速揣进口袋里。真的,我一点也不惊慌,我沉稳地、若无其事地走出秀秀家。简直不可思议,这个轻车熟路老练至极的小偷是我吗? 那一刻,我只认识这枚胸针,连我自己也不认识了。
回到家,所有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我匆匆地扒了几口晚饭,早早地钻进被窝。借着暗淡的月光,我小心翼翼地把胸针戴在内衣上,准备细细地欣赏。此时妈妈的脚步由远及近朝我房间走来。我双眼紧闭,佯装入睡。妈妈把手放在我的额头上测量我的体温。我一动不动,双手压着胸针,生怕被妈妈看见。过了一会儿,妈妈疑惑地走开了。我感受着怦怦的心跳,终于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不错,胸针现在属于我了,但它从此只能呆在黑漆漆的夜晚,呆在最里面的内衣上,呆在我一个人的目光下。它已经失去了一枚胸针的意义,变成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与其说它是一件精美的饰品,不如说它更像一种煎熬我心灵的刑具,我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良知的痛苦换取了她,实在是金丸打雀——得不偿失。直到现在,我对那些女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饰品一直都很疏远。那枚当初被我视为宝贝的胸针已经算不得什么重要物品,然而此事给我的触动仍旧刻骨铭心,它时时提醒我:为了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平安,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清白的人。
[评析]全文通过细腻、生动、真切、自然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深切感受和愧悔之情,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纯洁。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也为之增添了不少光彩。
2、结合作品及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说真话,抒真情”思考:(1)本文说了哪些真话,诉了哪些真情?
(2)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
讨论交流后揭示简评内容: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心地美好、理想远大、聪明能干、做事认真负责的好学生的形象。对自己第一次当老师的经过小作者写得详细真实,重点突出,感情真挚,语言通顺流畅,用词恰当,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3、总结:在作文中我们要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七、想一想:
出示作文题《那一次,我》,学生思考:
1、横线上可以填写哪些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词语?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事最让你高兴?什么事最让你悲伤?什么事最让痛苦?什么事最让你感动(后悔、尴尬)?请选择其中最有感触的一个词说说。(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以发问:抒发了什么感情?所说事例能不能体现这样的感情?)归纳明确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1、选好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所填词语选择有真情实感的事例。
3、说真话,抒真情。
八、写一写:(45分钟)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李小妹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学习方法: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摸到规律。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第三,学以致用。孔子曾说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虽然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但认为没必要研究他们。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可以说孔子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第四,学会放松自己。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第五,锻炼身体。孔子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据说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是百发百中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是“用心去学,快乐地去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说“了解一种学问或道理的人,比不上进一步喜欢这个道理的人;而喜欢这个代理的人,又比不上更进一步乐在其中的人”。名言: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说说温故而知新吧。
就像现在我们作为学生时学习新知识一样,在课堂上听老师的新课都明白,回去要做好复习工作,否则第二天,老师再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的时候,会发现昨天觉得都听会,可是现在全忘记了。
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复习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性。
补充:
当然,孔子老人家说的更深奥些。
他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复习需要间歇性,当复习旧的知识次数增多的时候,每次都会从中体会到新的心得,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种思想的升华,可以作为老师了。
我认为,这和人不断成长和生活阅历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丰富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回头看同样的问题时,当然会有不同的新体验了。追问:
如果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学习态度的主张,那是? 回答: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两行,你没看到吗???
后面是我自己分析的。也就是第二问的谈谈体会。追问:
现在的论语已经没有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又是一种新版了把 回答:
额,这是我学习的时候。那现在的论语里都有什么啊?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自我检查,反省。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越过,超过。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喜欢,爱好。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答案:忠实,坚守。
4、我感受最深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恰恰是自我反思的少了,自我批评也不见了,到想批评又碍于情面个人私欲逐渐地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了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法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自身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1、搜集孔子生平资料
2、阅读《论语十二章》笔记抄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文十二章》去感受孔子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来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与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的孟子合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并主张统治者以“礼”治国,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初读文本,扫除语言障碍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逝者如斯夫(fú); 不亦说(yuè)乎 吾十有(yîu)五而志于学;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dān)食,一瓢饮 曲肱(gōng)而枕(zhěn)之 ...博学而笃(dǔ)志 .同学们这些字音老师分了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我们必须要积累的字音,那么前两部分你能说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第一部分是多音字;第二部分是通假字。
四、听读文本:
1.教师朗读示范,或播放泛读视频。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3、指导学生阅读:本文选了十二章语录,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语气,可以试着用孔子和他弟子说话的语气来读,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1)例如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在读时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找多个生来读一读。一起说说运用什么语气。明确:感叹的语气。
(2)为什么会有感叹的意味?明确:缘自一些虚词:者、夫。师总结:关注这些文言虚词,有加强感叹语气的效果,让我们仿佛看到孔子面对江水发出的感慨!
(3)文章还有哪些虚词有这样的表现力呢?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自己阅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找出能表达语气的虚词,并试着运用这种语气来读。
生自由朗读,并在班上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一、二章“乎”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或者快乐的语气;第六章“哉、也”饱含赞扬的语气;第第八章“矣”表示快乐的语气;第九章“焉”表示肯定的语气。
(4)学生可各自发表意见,补充自己的看法。(5)齐读课文,注意读出刚才总结的各种语气。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书下注解自己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把原文分章抄在笔记本上,注意留出三行对译的位置。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回忆相关文学常识:
二、感知内容,合作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可划分小组任务,每个小组合作解决疑点并翻译这一章的语句。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质疑,教师加以点拨,并ppt展示正确翻译,让学生积累,注意重点词的积累。并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章含义。学生也可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补充材料:“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正所谓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补充材料: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有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第三章: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六十岁的时候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过规矩。” 此则可补充孔子的生平经历,见附录。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补充材料:孔子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就是温故而知新,以至于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补充材料:孔子曾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补充材料:陋巷圣贤
在曲阜孔府东部,有一座气势雄浑的古建筑群,复圣庙,祭祀的是孔子的第一大徒弟颜回,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颜庙”。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 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巷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巷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生可结合自身经历谈自己的认识。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补充材料: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感觉到自己受了侮辱,说富贵与金钱对他来说像空中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看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补充材料:孔子向小孩学习的故事视频。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对着河流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补充材料: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第十一章: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补充材料:“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huán)魋(tuí)其如予何?”表现出孔子的一种大勇。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整理笔记,标注重点词意思,和句子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后,个别学生背诵。
二、探究学习、理解文义:
1、首章提出三个反问句,实则是在强调什么内容呢?
明确:学习方法、交友原则、个人修养
2、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就是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古人认为一个人成才的根本,这也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那么孔子又是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的?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道德修养上他又有哪些见解?他和学生们又针对这一原则做出怎样的补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找出相应语句,并小组讨论总结,在班上交流。
3.教师明确总结:请同学们用1、2、3在文中标识: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个人修养 第一章:1+3 第二章:2+3 第三章:说明自身的志向 第四章:1 第五章:1 第六章:3 第七章:2 第八章:3 第九章:3/1+2 第十章:2 第十一章:3 第十二章:1+3
4、你认为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主张使你收获最大的是哪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自由畅谈。
5、结合文中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主张,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好些,哪些还有不足,怎样改正?
6、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有一些句子和词语仍在使用,你能找出来吗?
成语:温故知新、一日三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逝者如斯、饮水曲肱
名句: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拓展阅读:
1、“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2、《论语》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至今还在使用的名句或者成语吗?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作乱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而有信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课外拓展:学生可根据文中或者自己知道的《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结合自身的经历编排几段校园剧,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四、小结: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是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让我们祭奠先师,传承经典,把孔子的思想学说发扬光大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六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 {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附录: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六世祖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木金父生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为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是为孔子之父。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颜氏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月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三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