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政课特色教学案例
案例1 转变教育理念,构建高职“大思政”课程体系
2009年以来,我校积极推进“大思政”教学改革,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探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将人文地理、军事理论、经典国学、形势与政策、历史与哲学、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经过3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构建了高职“大思政”的课程体系,这样既能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素养,也积极关注高职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更利于形成高职生职业能力;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案例2 转变教育理念
构建高职“大思政”教育体系
一、改革思政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效性。2009年以来,我校政教部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了思政课合作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形式搭建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多次为在校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展学生视野;充分利用我部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扎实做好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三、积极探索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第二篇: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本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已经十五年了,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与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一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是一门说教性强,没有趣味,实用性差的课程,很难有学习兴趣,因此在第一次课时就应当用微笑、平和、幽默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老师对课程都充满期待,继而有兴趣对接下来的教学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
1、教师在第一次课时一定要保持微笑,让你的微笑如一缕春日明媚的阳光照亮整个教室;
2、在准备第一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有一个特别打动学生,与学生进入校园的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小笑话;
3、第一次课时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欢迎学生来电或留言,利用心理学的首映效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假大空,充满套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为了占领学生的思想领域,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照本宣科,满堂空话和套话,而应该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紧贴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事实说话,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和分辨,从内心信服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1、对社会的黑暗面不要回避,但是要注重从正面给予引导;
2、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他们愿意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
3、视频资料和引用的案例一定要注意更新;
三、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幽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个必备条件,那就是有激情。在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的同时,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运用语言之美,用充满激情、生动和幽默的课堂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关心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下课铃响并不是教学的结束,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课堂教学结束后,应通过手机、QQ、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现代化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与关注。
第三篇: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
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马兆龙 张秀英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毛概课常被认为是“最难讲的课”。曾经有个段子调侃思政课的无奈,教师问:“你知道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答:“老师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问:“你知道学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答:“睡醒了,老师还没讲完。”
如何使思政课由枯燥变活泼,由刻板变生动?泰山学院创新教学方式,将“案例讨论”、“社会实践”、“身边故事”等有效教育形式引入思政课教学,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面战场敌人多,牺牲将领多、级别高。”“我认为敌后战场牵制了更多敌人,游击战的作用更大些。”在学院思政课教师刘艳丽的“全民族抗战”案例分析课堂上,学生们正分组围绕“两大战场的作用”进行讨论。
课堂上,学生们唇枪舌剑,刘艳丽则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适时插话“推波助澜”。“思想的碰撞引发了思考,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中国故事’真正走进了学生心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向军这样评价。
像这样的“案例教学”,在泰山学院的思政课上已开展多年。“我真心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它不仅传递正能量,而且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学生魏长明在课后笔记中写道。
学院党委书记王庆功说:“思政课要入耳入心,关键在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是我们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通过深入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习效果。”
在王莉的思政课上,学生们会集体观看“感恩母校,纪念青春”的主题视频,为的是“让学生以青春的名义去思考、去探索”。
诸如此类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形式还有很多:“我在政策中”、“经典影评”、“万里与农村改革图片展观感”、“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研”„„一个个鲜活的选题、一次次有意义的调研实践,让学生们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加深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思政课不是‘天生乏味’,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体会就是要立足课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学院思政课教师郭慰慰说。
第四篇: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介绍
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介绍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我院全力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建设的一大亮点。我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注重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抓好校内综合实训。每学年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热点,思政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至少两个以上大型主题性校内综合实训活动。迄今为止,我院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已先后进行了“我与祖国共奋进”系列演讲活动、学生“精彩一课”讲课比赛、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活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说、唱、吟、诵”等系列活动、“中华情•民族魂”系列读书活动、感恩家书系列活动等多个主题综合实训。这些校内综合实训均要求在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大一新生中统一进行、全员参与,并确保教师全程指导,其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参与性强,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广大新生的学习热情,在校内学生中一次又一次掀起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潮。二是抓好国家重特大事件跟进。根据学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施教原则,以国家重特大事件为重要契机,迅速跟进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我院思政课充分利用一系列国家大事、急事、难事的重要契机,跟进开展了四川灾后重建警务援助、四川藏区驻训维稳、深圳特区警务援助、奥运火炬传递安保、大运会安保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亲身参与承担重大政治任务的真实环境中获得完全真实的体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葆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勇敢担当政治与社会责任。
陈立川教授带领学生参观“英雄墙”——忠诚警魂教育基地
刘文芳老师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基地
周红等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泸州市公安局红星派出所参观学习
特聘思想政治教育导师陈真教授为新生作“大学观”“警察观”专题讲座
特聘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官蒋晓娟为09级体改班学生
作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报告
组织学生参观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我与祖国共奋进”系列演讲活动决赛现场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感恩于心·感动于行”系列活动现场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感恩于心·感动于行”系列活动现场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 学生“精彩一课”讲课比赛活动现场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学生“精彩一课”比赛分赛场活动现场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中华情·民族魂”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现场之一
校内大型综合实训活动:“中华情·民族魂”系列读书活动成果汇报展
思政部教师赴灾后重建警务援助地(江油)开展实践教学调研
思政部教师与参加警务援助的队员们交流谈心
第五篇:复旦-思政课创新特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特色
复旦大学社科部精品课
几年来,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教师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龙头,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本课程的特色,取得了可喜成就。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握课程功能定位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特别是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变化的范畴。从目标上看,它要体现出“通识”、“全能”、“通才”的灵魂;从活动来看,它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传承文化,改变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思想、文化价值观。这样,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始终秉承通识教育精神理念。本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第二,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
“辩论”是“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
“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无疑,“课题项目研究法”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这里,“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说”——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读”——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课题内容的影片,等等。“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行”——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行”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几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如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是与非”、“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恶搞’现象研究”、“师生恋的伦理思考”,等等。
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
(5)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在一般人印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记。这种形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型课程的关键和主体是学生。大学生自主观念、平等意识强烈,他们最反感教师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姿态出现,最希望教师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学生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的本性”这道判断题旁写道:“我深知命题者的用意是让我判断此题为错,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却印证此题的正确。”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扣分了事,而是找他平等对话,让他充分地“摆事实”,然后针对他思想上的模糊,明确地阐述该命题作为人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的偏执和在实践中的负面效应,辩证地说明了该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正当性。通过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探讨,这位学生终于觉察到自己认识中的偏差。可见,研讨型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超前学习的意识,拥有交流意识,学会在交流和论辩中发现问题。这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有: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等等。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
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将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规定平时成绩约占30%;期末笔试成绩约占70%。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日常行为表现、课上讨论交流发言、参加活动情况等方面,并对那些在课题项目研究、社会调查实践中成绩优秀、成果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是通过参加期末笔试的方式取得,或可以通过递交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方式充当,或者将考试和调研成绩迭加优选。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用平时作业、实践调查等多种元素进行考核,尤其是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五)科研与教学互相结合,相互促进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中,努力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教师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教师?”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崇高的道德风范和较强的教研能力。调查表明,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善于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最崇拜的教师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口才优秀、具有强烈感召力的教师。
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就要走出一条“学者化”、“专家化”的教学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科学基础部德育教研室教师重视教学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参加编写了十几部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学导论》、《国情与形势》、《当代英美电影鉴赏》、《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等;承担和完成了十几个科研项目,如,卫生部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卫生基本制度的研究》、市教委研究项目《知识经济与道德教育》、复旦青年研究项目《人学:理论与实践》、校级研究项目《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政治信念调查》等。此外,该室教师还积极主动地开设各种选修课,比如《心理与人生》、《应用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人生哲学》、《人学概论》、《形势与政策》、《当代英美电影鉴赏》等,所有这些都积极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五)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⑴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⑵重点突出,思路清晰;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⑷案例分析,印象深刻;⑸史论结合,纵横比较;⑹语言生动,情理交融;⑺谈话讨论,演讲辩论;⑻学思问答,讲练提高;⑼电脑辅助,形式多样;⑽学用一致,知行统一。
为了达到教育教学效果,胡志辉老师采用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通俗的语言进行教学,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陈金华老师经常引用民谚、顺口溜,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活跃了课堂气氛。陈果老师运用学术、教术、艺术合为一体的散文式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教育环境。本课程教师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多采用自编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达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创新,使教学焕发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称赞,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经常爆发出热烈掌声,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