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朗读教学指导策略谈
江苏灌南县实验小学(222500)郑玉丽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而朗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披文入情,读悟结合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因此,朗读指导耍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感情,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广玉兰》第二自然段时,既没有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也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就对学生说:“广玉兰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结果学生不能理解广玉兰的美在哪里,读起来千巴巴的,毫无感情可言。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之前,先引导学生品味“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之类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理解“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这类的句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广玉兰的美,读起来自然激情澎湃。
从两个教学片段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教师将朗读的训练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截然割裂,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简直是强学生之所难。而第二个教师处理就比较得法,先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主感悟中走进文本,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其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变换形式,移情入境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朗读形式上,可以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大声读等,同时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朗读的心弦。
1.激情范读
何谓范读?顾名思义,范读就是示范朗读。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语句优美、情感丰富,如果教师注重范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所读文章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精彩的范读,他们就很容易披文以人情。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读得投入。2.角色移情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容易投入的一种朗读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孩子们是最有想象力的,他们一旦被定位为某种角色,就会自发地、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3.赛读抒情
所谓赛读,就是竞赛式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最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多运用这种赛读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参与性。4.配乐促情
如指导朗读《船长》最后两节时,我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两节的主要内容,感受船长哈尔威随着轮船沉人大海的悲壮情感之后,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曲。船长徐徐沉人大海的感人画面,伴随忧伤而缠绵的旋律,一下子震住了所有的学生。
三、读后评议,促进提高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评议。这种评议可以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当然,为了课堂实效,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议时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落不到实处。《九色鹿》这篇课文中的人物各有特点:九色鹿见义勇为、机智冷静;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国王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伸张;王后只顾自己的美丽而去残害无辜。每一个角色都给学生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评议同伴朗读效果时,我要求他们看看朗读者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看看有没有把对这些角色的感情读出来。这样,通过评议,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训练和培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并注重相互间的评议,使朗读的训练得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以文摹声”类诗文教学体会
“以文摹声”类诗文教学体会
高 云
摘要:成功的教学应能把握文本最主要的特点,“以文摹声”类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引入音乐,在变化的曲调曲线中感知诗人情感。
关键词:音乐入境
讨论表达
以文摹声
我们每天总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风吹雨落、虫吟鸟鸣,这是天簌之音;交谈争吵、机器轰响,琴筝和鸣,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制造着声音。不论是自然之声,还是人类之音,能让人愉悦,引人悲欢的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经典诗句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诗句很容易把我们带入诗境,进而与诗中人物悲戚与共。
为什么作家能这样轻易地把我们带入诗境?除了勤于观察,善于感悟,在具体表达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比喻、夸张、烘托、渲染等技法的使用。
作者在创作这些诗句的时候是煞费苦心的,我们在给学生教授这类诗文的时候也往往是再三斟酌,颇感为难的。高中阶段以文摹声的经典诗文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教授这两首诗的时候,我都把如何以文摹声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下面是自己在教学《琵琶行》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与同仁共享。
1、投其所好、以音入境
大凡人,总是喜欢音乐的,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上能听到音乐总能让他们兴奋不已。
在上《琵琶行》这一课的时候,我先从“知音”的故事导入,然后播放几段用不同乐器演奏的表达不同情感的音乐让学生去听、去感悟,到乐曲中去觅知音。结果这种“投其所好”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且稍做引导他们就能领悟到“曲”与“情”之间的关系,即曲为心声。
2、把握曲调变化过程
进入正文教学时,我选用了有琵琶曲的配乐朗诵,听朗诵前让学生注意琵琶曲与朗诵内容间的关系。听完配乐朗诵后,让学生反复吟咏诗歌中以文摹声部分,然后分小组讨论乐曲的变化过程。最后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的校音开始,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其音是低沉抑郁的;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其音是急促粗重与轻缓细柔相掺杂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过渡,由流畅婉转而冷涩沉重;“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曲调渐趋低沉而终至于停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中不断积淀幽愁怨恨的情绪,是在为情感的爆发蓄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突转为高亢,到最高处戛然而止,而后余音袅袅,整条江,整个天地都受到乐曲的感染而沉浸于其中。
3、以“线”传情
学生大致把握了曲调变化过程之后,我又让他们在纸上用几段不同的曲线来表现这一变化过程,画完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每组推选出较好的一位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线条在黑板上画出来并做讲解。只要言之有理,能表达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对文本的研究也渐趋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始终是高昂的,讨论非常热烈,上黑板画图、讲解也特别踊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有不少学生已经能将这部分内容对照自己做的曲线图 1 背诵下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曲为心声
对乐曲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后,教学重点自然要转向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曲为心声,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曲调和琵琶女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马上知道了乐曲的变化和琵琶女人生经历的变化大致是吻合的,琵琶女正是在借琵琶曲来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悲欢。
如在乐曲清脆婉转如珠落玉盘,如莺歌花间时她一定是沉浸在少小时的欢乐往事中;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时,她一定是想到自己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之时;当乐曲突然迸发,转入高亢激昂时,她内心的愤懑达到顶点,应是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孤寂凄凉的人生处境。
5、把握主旨
那么座中谁听懂了她的心情,谁是她的知音呢?依据又何在?这一问题自然把学生引入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音乐描写的作用。对这首长诗来说,没有前边精彩的音乐描写就没有后边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就引不出白居易对自己迁谪经历的感伤,就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锦心名句,也就不会有这首千古流传的佳篇了。
这样以音入课,环环相扣,层层析来,渐入高潮的教学方式,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意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度、深度,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一线老师来说,一定要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这样总能找到一种同类型文本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展现、辨析中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听取"哇"声一片──这样的朗读也精彩(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宁区周岗中心小学潘勇
有感情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落脚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文本的内涵,读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作为教者往往只注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理解后在尊重其原样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使课文中的文字跳跃起情感的音符。能否在打破文本原样的基础上,将代表学生情感的文字有机渗入文本,进行朗读呢?笔者作了一次尝试,受益匪浅。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其中第3节以胡夫金字塔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宏伟与精巧。(实例):
师:第3节从哪些方面介绍胡夫金字塔的?(生默读思考)
生依次从胡夫金字塔的高,巨石的重、多、平整,建造金字塔的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做了回答。(师一一板书)
师:请同学们默读每一个方面,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生默读。(生群中不时有“哇!”声传来。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时,不约而同用了一个字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感受,能不能一齐说出来? 众生:“哇!”
师:能说说为什么“哇!”吗?
一生读塔高描写: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教师相机出示这句并在此句末尾划上横线。师:在横线上填上你的感受,好吗?用上“哇!” 生一:哇!好高呀!师:齐读补充后的句子。生:兴趣盎然(“哇!”声又起)
师:这节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补上这类句式。生一:哇!巨石好多呀!生二:哇!巨石好重呀!生三:巨石结缝处好紧密呀!
生四:哇!建造胡夫金字塔的人好多呀!用得时间好长呀!师:能将这些句子放入文中相应的位置,读一读呢? 生齐读:“哇!”声在与文本的融合中四起。(反思):
朗读教学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上述教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尊重文本原有的内涵 《埃及的金字塔》第3节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宏伟与精巧。无论是塔之高,巨石之多之重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学生内心的“哇!”之惊叹自然在尊重理解文本基础上油然而生。
(二):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
学生在默读之时,情感受文本的冲击喷薄而发。此时若回归文本原样,朗读固然可以。但学生似意犹未尽。教师即时捕捉引起学生共鸣的信息,让学生一吐为快何尝不可呢?实践证明将代表学生内心情感的文字相机融入文本,非但没有破坏文本尊容,相反使文本在学生心中变得更为鲜活。因为这是真正融入学生情感的文本。
(三):正确落实了“教材的使用观”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课文不应该仅仅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还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蓝本。我们可以立足蓝本去进行相关的语言实践,我们也可以进入蓝本的语言中实践语言,升华情感。一切为了学生是我们教育方针的体现,更是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的体现。
第四篇:以读带写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第六单元“感受父母的爱”习作指导。
二、课型
阅读引路式。
三、教学目标
(一)浏览《自能作文》中的四篇文章,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父母之爱的能力;突破选材的老套路,达到选材新一点、构思巧一点的学习目标。
(二)初步练习细节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从本单元教学开始,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记自己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大事、小事、高兴事、烦心事„„要求记好细节,认真体会其中的爱意。
2.浏览《自能作文》中与人教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相配套的四篇文章,感受其中的情和意。
(二)导入新课
播放《感恩父母》视频,以情动人,激发写作欲望。
(三)言之有物选好材
阅读为根,学他选材;生活为源,联想选材。
1.导读。快速浏览《自能作文》第六单元的4篇文章,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章“读薄”,感受其选材的准确、新颖、典型。
2.自读。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师巡视、点拨。
3.互议。小组合作,讨论四篇文章为自己的选材打开了哪些思路,让自己产生了哪些联想。借助学生资源,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各组推荐选材新的学生发言。出示下表,教师点评。
4.展示。谁家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我们感受到了吗?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内外共阅读了8篇文章,从而为我们的作文选材积累了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范例”。我们要向作者学习,用心体会和感受父母的爱,以小见大,打开思路。比如用心灵去发现父母的爱在哪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白发里,脸上的皱纹里,手上的老茧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亲的泪光里,微笑里,梦中的呼唤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手机短信里,与亲人的交谈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烹饪的饭菜里,购买的文具、玩具里,洗净折叠的衣服里„„
父母的爱在父母的日记、书信、相册里„„
点评:阅读多篇主题相同、题材各异的文章,引导学生就所读内容联想选材,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打开学生的选材思路,体现了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阅读为根,生活为源”的作文观。
(四)言之有序巧构思
1.导读。回忆《秋天的怀念》《继父节》《儿子,愿做父亲的脚》《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等文章的写作顺序,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互议。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简要说出每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教师引导总结,并出示下表:
3.展示。学生汇报自己本次习作用什么方法构思。教师点评。
点评:从阅读中提炼出构思的若干规律,指导学生举一反
三、迁移运用,体现了“写法为桥,思维为脉”的教学策略。
(五)言之有情写细节
引导:写父母之爱,最令人动容的是细节描写,教师举例,引发学生重温范文的精彩细节描写。
例一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例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
点评:以文引文,以情激情,体现“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创新为魂”的习作宗旨。
(六)真情写出父母爱
1.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素材,写一篇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题目自拟。
2.当堂写一个细节片断,体现出父母对我的爱,要求有画面感。
3.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相机点评。
4.教师结语: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把写好这篇文章作为报答父母的神圣礼物。
【总评】
执教者的可贵之处是把“阅读为根,生活为源,写法为桥,思维为脉,创新为魂”的课程理念,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教学流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创造性地运用了“导读―自读―互读―展读―评读”的基本流程,引导学生自主浏览四篇文章,体会选材之精、构思之妙。然后联想自己如何打开选材思路,如何迁移于自己的写作构思,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相互启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材思路,实现选材“准确→新颖→典型”的提升,构思“顺畅→变化→巧妙”的转变与飞跃。学生在课堂上的选材灵感被激发,选材思路被打开,不断突破选材的老框框,开辟出选材新领域,生动地体现了“自能作文”的课程理念。
(作者简介〒段正山,资深作文教师和研究者,《自能作文》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研究会会员。在全国知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达600余万字,出版青春哲理散文(诗)集7部,其中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全国各地许多名校编入中高考《考前必读》,有的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命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