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小学生认识人民币
一年级小学生认识人民币
学生虽然见到过人民币,但是并不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能不能将几分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各分一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元、角、分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自然不会对上述问题无动于衷,经过一番思考,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些比较朦胧的认识,再经过教师必要的点拨,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不等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因此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班级,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授人民币这一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我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些对人民币有较多认识的学生,我请他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尝试以不同标准来对人民币分类。而一些对人民币不了解的学生,在他们分类的过程中,我在旁边指导,点拨,希望他们能尽快地对人民币建立起一个感性的认识。
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与他人合作中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都沉浸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模拟钱币上,所以在上课的调控上有所欠缺,导致了后面的时间来不及,草草了事。今后继续加强组织教学,不让学生如此兴奋。
学习元角分这章,是在孩子学习以前的简单的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来学的。如果你家孩子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前面的简单计算没有掌握好,也会影响这章节的学习。
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刚发展,主要还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家长在辅导过程中要有耐心,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及这章节元角分内容的特点来进行辅导。刚开始可以用真币或是用于教学的假币来操作给孩子看,慢慢过渡到用纸张来代替,币值用数值写在纸上,再到只要在稿纸上写出币值来进行计算等练习,最后到用数字代替币值。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从感性认识开始,慢慢过渡到理性认识。而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这要看指导者对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定,什么时候可以提高难度。要多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以下内容根据这章节的各个知识点及一些练习题提些方法和建议。
一、进入这章节的学习首先是先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找来这些钱的真币让孩子认识。
二、学习这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孩子掌握三个等量关系式:一元=10角,一角=10分,元=100分。用直观的操作方法让孩子明白他们的关系。一般很多孩子在平时生活中多少有接触钱,一元等于10角比较容易掌握。只要拿出一元,放在左边,然后哪出10角,放在右边,先让孩子认清,左边是一张一元,右边是十张的一角。告诉孩子,如果,你用一张一元去买一元钱的雪糕,那么如果是拿10张一角(也就是十角)也是可以的。所以一元等于十角。相同道理,告诉孩子一角等于十分。那对于一元等于100分就比较有一些难度。左边放十张的一角也就是一元,在右边,相对应左边的一角放着十个的一分。下面的也是如此。放完后,让孩子自己数,右边有几个1分。就可以得出,一元等于100分。
在掌握了三个等量关系后,要进一步巩固,一元等于10角,那两元等于几角,三元等于几角,那孩子用你教他的方法自己去操作得到答案,自己操作多了。得到的结果也就会记住了。其他的等量关系也是同样要操作练习。还有,让孩子练习30角等于几元,60分等于几角,把原来的等量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互换,让孩子练习。一些有关的练习题型:
1、一张一元能换()张2角; 一张20元能换()张5元,还能换()张2元;
2、填写大于号,小于号,等号: 2元()2分,4角()40分,50角()4角8分 100元()1张50元 100分()1元。
3、元角的加减计算:几元与几元相加减,几角和几角相加减,几元几角加减几角或几元,几元加减几元几角。从不进位加到进位加,从不退位到退位的减。各种不同的题型。如,1元2角+8角,先把一元两角换算成12角,再12角加上8角,等于20角,也就是2元。或是用2角先加上8角,等于10角,也就是1元,一元加上1元,等于2元。5元6角—2元8角,6角减8角不够减,那么从5元里拿出1元,也就是10角,10角加6角等于16角,用16角减去8角。再4元减去2元等于2元,最后结果等于2元8角。
4、应用:利用孩子和父母去超市或是店铺买东西时,家长有意识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用上。认识商品上的价格。价格的写法可以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学会看价格然后会写出来。如38元5角=38.50元。要买什么东西,要多少钱,付出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孩子当场可能没有这么快算出来,家长也不要急,可以留下购物的小票,回家和孩子慢慢练习;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购物,如给他10元,怎么花,刚好把这10 元花完;孩子和家长还可以在家里玩购物游戏,把家里的东西摆出来,在商品上标上价钱,谁当售货员,谁当购买者,模拟购物场景和情节。哈哈,学了就是为了要用的哦。认识人民币的价值。钱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人们的吃住穿行都离不开他,孩子的消费观念也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中培养。孩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基础上适时的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可以让孩子记录每一天自己的花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花销。算算大家一共花了多少钱,而大人又挣了多少钱。从而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和不浪费的观念。
第二篇: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应用题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应用题
一、应用题.
(1)爸爸买一把椅子,付了4张10元,又付了1张5元,一共付了多少钱?
(2)小洁买一棵白菜 用去7角钱,她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
(3)姐姐买一条围巾 用了5元1角,买一块手帕 用了9角,一共用了多少钱?
(5)妈妈6元8角,买了一条鱼,剩4元,这条鱼 多少钱?
(6)李伯伯买一个信封用去2角,买了一张邮票用去3角,付钱后,营业员又找回他5角,他付了多少钱?
(7)一支牙膏 2元2角,一把 牙刷1元,一把牙刷比一支牙膏便宜多少钱?
(8)我有5元钱,买一个本子3元,还要找回多少钱?
(9)一支圆珠笔3元5角,一个橡皮擦1元,我有5元钱够不够?
(10)一盒水彩笔12元,一个调色盘4元。
A买这两样需要多少钱?
B我付给售货员20元,还要找回多少元?
二、综合实践题
圆珠笔每支2元,钢笔每支4元,墨水每瓶3元 用10元钱买东西
(1)可以买()支圆珠笔
(2)可买3支钢笔还少()元
(3)买2瓶墨水可以找回()元
三、应用提高题
篮球15元
跳绳1元5角
书8元2角
杯子2元4角(1)一个篮球和一根跳绳,一共多少钱?
(2)一本书和一个杯子一共多少钱?
(3)一个篮球比一本书贵多少钱?
(4)一根跳绳比一个杯子便宜多少钱?
四、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王平买白菜用去6角,买萝卜用去7角,共付(). ①1角 ②13元 ③1元3角
(2)小宁有2元3角钱,买了1本书用去2元,还剩(). ①2元1角 ②2元 ③3角
(3)小康买文具盒用去3元7角,还剩5元,他原来有(). ①3元2角 ②4元2角 ③8元7角
(4)小路要买一本书,要付4元5角,他只有4元,还差().
①8元5角 ②5角 ③4角
第三篇:认识人民币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通过储蓄罐,乘车付钱,买东西这三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3、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
4、适时渗透思品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学具(真币、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储蓄罐。
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谈话,说话。
2、认识活动:介绍、整体认识。
3、探究元角:1元=10角→进一步认识元与角的关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金元宝的储蓄罐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金元宝)
学生:金元宝、储蓄罐
教师:看到金元宝你会想到什么?
你们有储蓄罐吗?他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呢?
教师:那你知道买这个要多少钱呢?
学生猜价钱,教师引导,加深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你猜得贵了,便宜了……”
学生猜到后,让他们看储蓄罐上的标签:18元
2、学生说话
教师:刚才小朋友说到的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课件出示:人民币)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人民币
1、介绍
教师:在这个信封里有一套人民币,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他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参与)
2、整体认识
课件展示,认识所有的人民币:(分两个层次)
l 两个1元有什么不同?(区别纸币和硬币)
先展示旧的人民币,在出现新的人民币(区别新旧版)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人民币,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
让学生自由说
三、探索1元=10角
1、小朋友们乘过城市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
2、可是如果身边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那个同桌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学生自己上前,把自己的拿的钱粘贴在小黑板上:
1元 10角
2个5角
5个2角
1个5角2个2角1个1角
1个2角8个1角
3个2角4个1角
多付找回(展示学生付钱的一个过程)
师:1元钱原来可以付10张1角,也可以2张5角,……那么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
师:那10角等于几元?
(课件展示:1元=10角,10角=1元)
4、进一步认识元、角的关系。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同时也知道了1元=10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换钱的题目:
课件展示:图片形式: 2角能换()个1角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换”,如何是等价。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其他各题:
1元能换()张5角
1元能换()张2角
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师生共同校验结果。
重点对5角能换几张2角和几张1角3种方法进行分析。
四、买东西
教师:人民币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人民币的作用也很大的,我们经常要用钱去购买一些东西,这是一些商品(课件展示),每个商品都有价格,如果你有一元钱,你会买些什么?你是怎么买的?
铅笔(1角)
橡皮(2角)
剪刀(3角)
尺(5角)
棒冰(1元)
你可以悄悄的把你想买的东西告诉你的的同桌。
再汇报。
五、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欲望;改变了编排顺序。将分、角、元的认识变为元、角、分的认识。顺应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增加了购物活动等。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人民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见过、认过、用过一些人民币。己经有了一些关于人民币的初步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课时注意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一年级学生平时用钱不多。经验少。使用的钱币面值比较小。因此教学难点是初步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会用人民币买东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知道I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间的换算。
2.通过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模拟使用人民币,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兑换钱币、购物等过程。从中探索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知道爱护人民币。学会计划、节约用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学具:人民币。
3.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货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电脑出示“O",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是:星星、太阳、豆子、葡萄、橘子、纽扣、眼珠二‘’“2.纽扣、葡萄、橘子……买这些东西就要用钱。钱也叫货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有关货币的知识。现在你愿意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知识。
3.你们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国的货币—人民币。
板书:认识人民币4.你还想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课始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课前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I.投影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教师随机板书。
2.小结。然后说明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二)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老师这儿有1元钱(教师出示),我想和同学们换成角币·谁愿意和我换?
(1)师生兑换钱币。并让学生说明兑换的理由。
(2)小结并板书:1元=10角2.1角钱换成分币。怎样换?
(1)小组活动:生生兑换钱币。
(2)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3)小结并板书:1角=10分
(三)创设生活情境。尝试兑换人民币1.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电脑出示):
①你要买一张8角钱的邮票。而你手中只有一张1元的钱·’‘”’
②坐无人售票车需要1元。你只有一张5元的钱……③要交书费45元。老师因找钱不便。希望你能正好交45元。而你只有一张50元的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说说你会怎么办。
2.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评价。
(四)反馈练习。兑换人民币电脑出示:一张2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可以换()张50元。
你能回答哪些问题就回答哪些。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见过、认过一些人民币,所以教学例1时只作简单处理。教学难点时,用师生、生生兑换钱币的方法,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V个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实践应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先互相欣赏一下。然后,用手中的学具人民币进行买卖。比一比。谁能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谁能将自己的作品卖得价钱最高。
1.学生自由买卖。
2.全班交流。
3.课堂总结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
【设计意图】:设计购物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智慧和劳动可以换取人民币。并对学生进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的教育。
四、课外实践
1.课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几种物品的价格。选择几种自己感兴趣的记录下来。
2.回家后自己试着帮妈妈买一次东西。
【设计意图】:
下节课学生要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出现的,学生亲自去调查并记录物品的价格,既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也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际购物,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
因为注意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换算人民币时节省了不少时间。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教学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乔田万家小学吴廷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这种意识还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进行各种人民币的兑换练习,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②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③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3.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4.教学难点:弄清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5.教具学具: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保护和不乱花钱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汗水挣来的,要学会合理花钱。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多种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吗?谁还记得,你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充分表述之后,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便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我首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老师拿的信封里装的是什么?(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用“考一考”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认出是多少钱的。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数字、图案、大小等等几方面来说。(设计意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2角和2元的人民币同时出示,让学生说说怎样区分它们。(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两种人民币现在不是很常见,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让学生比较记忆,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它们。)
最后,我用抢答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首先教师提出把这些人民币按照元、角、分来分类的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迅速地分一分,让一个小组在磁力板上分,然后订正,归纳总结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分类整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学习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学习1元=10角、1角=10分 首先我和学生做换钱的小游戏:“老师这儿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角的零钱,想一想,你应该给老师几张1角的?如果换成2角的或5角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了1元=10角,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接着老师问学生:“谁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呢?”指名回答(板书1角=10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首先用换钱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主动的获取知识。)这一环节比较难,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走进各组共同参与引导。当学生能答对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1)课后做一做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订正。)(2)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轻轻的倒在桌面上,现在请大家用这些人民币想办法凑出5角钱,来买老师手里这个棒棒糖,看看谁能拿得又快又对。(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拿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同学们能准确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民币的用处是非常大的,而且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损坏人民币。
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呢?(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1元=10角,1角=10分。课后我们和爸爸妈妈再做一做换钱的游戏,进一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清明小长假都干什么?这些地方都要用到钱。”随之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是怎样认识各种人民币的,摆一摆,把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等。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如模拟购物的游戏,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