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冬》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初冬》教案设计
《初冬》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初冬》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它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时节雾天的景色。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两幅插图分别展现了“雾中”和“雾后”农村的不同景象,为学生理解词义句意,提供了直观主动的语境。课文与此对应,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景色特点;学习生字新词,读懂描写景物变化;按提示会写“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朗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出句与句子间的停顿;能背诵课文。
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插图着手,借助景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学习兴趣,在“看看、想想”中,释疑求解,在“读读、写写”中练词、练句。进而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练”为主线,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动脑、动口、动手。同时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教学主要步骤】
一、看图激疑,学习字词
第 1 页 1.观察课文插图二,学习生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雾后景色),说说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美不美?借助图中景物学习生字:芒、塔、野。2.观察插图一,比较中学字。
引导学生与图二比较,说说同一地方,景物有什么不同。(出示“模模糊糊”)学习生字:隔、层,并带着“为什么不一样”的疑问,试读课文。
二、读文释疑,理解第一段 1.初读全文,解疑中学字。
学生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分别写了“雾中”景色和“雾后”景色。读1、4节的句子。学习生字:初、雾、茫,比较“芒”与“茫”音形义的异同。2.细读第2、3小节,理解句子。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了雾很大?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意思。教师可用“纱巾遮脸”,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不耀眼”的句意。结合讲读,学习生字“淡、耀”。比较“望”、“看”不同。
3.试背第一段。
教师可按“远处”、“近处”及空中方位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句序,练习背诵。
三、练字练句,细读第二段
第 2 页 1.用比较法学习第4、5小节。
教师可指导学生与第一段对照,了解雾散后景色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射出光芒来”、“望得见”、“看得清”,这些词语在朗读时读重音,使雾中和雾散后的景色对比更加强烈。
2.读读练练,学习6—8节。
按“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句式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学习生字“原”,口头完成练习4。3.重点理解第7节比喻句。
让学生理解“灯笼”比作大柿子的形状,找出表示柿子多少、大小、颜色、形状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4.读中理序,指导背诵第二段。
课文第5—8节,每节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方位的词语,每节写法有相似的句式。
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引导学生背诵。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配乐朗诵时,可让儿童闭目想象大自然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老师概括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隔 野 耀
第 3 页
第二篇:初冬清晨
清晨,那一瞥
如果不是偶然去摊前吃香菜拉面,也许不会有鸿尘封已久的怦然心动。
昨晚宵夜后已是凌晨三点,今晨八点才勉强起床,洗漱后上街时,菜场差不多快散集了,要了一碗早点后,转身付钱,“老师好!”的问候声响成一片,原来是班上排演节目的几名女生。“我先看见老师的!”“老师到现在才吃早餐!”“嘻嘻„„”这群机灵鬼,瞧她们兴奋的。
就在鸿循声望去的同时,一双眼神自女生身边传过来。是位年轻女士,圆润的脸漾着浅浅的笑容,栗色的秀发微卷着披在肩头,绿色的中长外套优雅的诠释着女性的青春与魅力。
四目相注,那深情的一瞥里,隐藏的是敬意、是赞许还是羡慕?说不清。鸿隐约感到她那紧闭的双唇后面似乎涌动着些许想说的话语。只是啊,在这初冬的清晨,一种近似甜蜜的温暖涌上了心头。
很快,鸿与她擦肩而过。凭直觉,她的眼里有种近似柔情的哀婉与企盼,那秀如远山的眉黛,深邃如潭的双眸,无不让人遐思。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顷刻间,一种夜雾般的朦胧笼罩了全身,久违的冲动和玫瑰色幻想涌上心头,一如潮水浸染的沙滩,轻轻柔柔,漾漾荡荡。风起了,海在呻吟!云霞溢彩的天空,鸥鹭低回。头裹纱巾的伊人,你漫步拾贝,衣袂飘飘,是要把五彩斑斓的梦一一拾起吗?
说来也怪,自己为何会对一位素昧平生的人生出如此深沉又微妙的儿女情愫,是上帝的安排,心灵的感应,还是潜在的渴望?
这些年,经历了几场不轻快的人生挫折,鸿一度固执地认为,世上真正美好的,属于人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防范与隔阂,陷阱和算计。而今晨街头的邂逅,转角巧遇的瞬间,无片言只语,心灵的默契,却冰雪晶莹,让红尘中人有了种半是幸福半是喜悦的回忆。兴许,萍水相逢也是一种缘吧!
穿黑色牛仔中长休闲装,着深蓝牛仔裤,脚蹬耐克鞋的男子,庚寅年初冬是为记!
2010年11月20日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田店初中史国雄***)
第三篇:初冬说课稿
初冬说课稿1
一、说教材(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内容的关联。)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改变小学生读书“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倾向。教材采用多种方法,设计精要的思考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初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贯穿了这一教学理念。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从比较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想想雾中和雾后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二、说目标(全面描述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初、塔、模、芒、柿、积、厚、柏”8个生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光芒、柿子、灯笼、厚厚的、柏树”等8个词语。
2、正确书写并记忆“初、塔、芒、柿、厚、柏”等6个生字。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过程方法
1、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继续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初冬早晨雾中与雾散以后景物的变化。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初冬迷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说学情(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以及认知特点。)
1识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20xx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
2、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句型概念,认识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知道阅读课文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加之本身拼读又不熟练,因此朗读时不连贯、读破句,没有自己的感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3、读课文边读边想的习惯:延续上一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继续养成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对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问题,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依旧不肯动脑,懒于思考,读书思考也是被动的。
希望通过这个阶段的继续学习,以读为主,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真正把学生推向勤于读书,主动思考问题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首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关于雾前雾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其次找一段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实物准备:一层白纱,模拟雾中景物场景用。
2、教学流程(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清楚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金色的秋天已向我们挥手告别,冬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这节语文课我们共同学习第43课《初冬》。请你们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初冬”的意思
初冬就是冬天刚开始的意思。那么春天刚开始我们称为什么?夏天呢?秋天呢?
3、请你再给“初”找找朋友。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积极的因素。通过谈话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这一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打开,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初冬美丽的景色的。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4、在小组内看汉字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是初冬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早上、有雾时、雾散后)
[让学生走进文本,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读文。同时又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促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精心品读,感悟理解
(一)指导学雾中的景色
1、先来学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这一句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雾很大?(白茫茫)
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出示大雾课件)雾大不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读第2、3自然段。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3、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出示课件)
4、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初冬的雾景这么美,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刚才我们在理解雾中的景色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6、7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抓住重点词语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学生进入乐读、美读的境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自学雾散的景色
1、白色的纱幕徐徐地拉开,我们望得见塔、小山,看得清田野、树林了,这时和雾中有什么不同?
2、填空
有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看不清。
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了。
有雾时,太阳像个(),()升起来,发出()的光,一点儿也不()。
雾散后,太阳()光芒来。
3、瞧,画面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指名读。
让我们来细细看这句话,都看清柿子树什么了?(大、多、圆、)
“挂”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看到红灯笼似的大柿子你最想说什么?(出示柿子树课件)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这句话。“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红灯笼。”(出示课件:柿子树上挂着柿子)
书上的句子与大屏幕这句比较,哪句好?为什么?(“许多”“一个一个”可见柿子多,“大”说明柿子的大小,“红灯笼”既能说明柿子的颜色又能说明柿子形状)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
其次,通过比较,体会用词准确。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欠准确的特征,设计了一道口头填空题,让学生领悟到文中表达的精妙之处——短短一句话,写出了柿子形状、大小、多少、颜色。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挂”这个词与“结”“长”“吊”等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出“挂”这个词运用得好,并通过“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挂’,练习说一句话”这一训练,不仅让学生内化了语言,而且学会了运用。
第三,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畅谈感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表达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松树、柏树不怕冷。”读时声音要响点。
你想对松树和柏树说些什么?松树在初冬不怕冷,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松树怎样?谁会说?(联系观察所得进行句子训练。)
[通过读说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写奠定基础]
5、同样的景物,在雾中和雾后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景物在雾中更美呢?还是在雾散之后更美些?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三)、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随文识字情况。
[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阅读中识字情况,弄清学生识字的重难点,为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奠定基础。]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在音乐声中读文,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初冬景色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我们喜欢百花齐放的春天,喜欢枝繁叶茂的夏天,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喜欢大雪纷飞的寒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大雾弥漫的初冬也是很美的。看来,大自然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让我们平时多观察多发现多欣赏美,同时也保护大自然的美,好吗?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初冬早晨的景象,把它写下来。
3、板书设计(如没有板书,此项可不写。)
43初冬
雾中雾散后
塔、小山望不见望得见
田野、树林看不清看得清柿子
黄叶
松柏
太阳发出淡淡的光射出光芒
初冬说课稿2
教材说明:
《初冬》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初冬早晨的美景的短文。课文主要抓住了“大雾”这个的特点来描写初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雾中”的景色,且从远处的塔和小山,写到近处的田野和树林;第四至八自然段讲的是“雾散”过后的景色,先写了塔、小山、田野、树林和太阳在雾散后的变化,再写了雾散后还看到其他的景物。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的教学内容是借用前面的16课《雾》导入,学习生字“初”,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拓展了“初春、初夏、初秋”加深学生对“初”的理解。然后,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接着,学习课文1—3节,抓住“望不见、看不清”让学生生体会到作者写出了“远、近”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用词之准确;在朗读感悟太阳的特点中,知道比喻句的作用是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4—8节,这一部分的学习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让学生比较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在雾散后的变化,第二部分是让学生找找还看到了什么景物,同时学习比喻句“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红灯笼。”体会柿子的多、大和红。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读读短文《庐山的雾》,感受雾的千变万化的美丽。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学生的情感、技能及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初、塔、模、芒、柿、积、厚、柏”8个生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光芒、柿子、灯笼、厚厚的、柏树”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并记忆“初、塔、芒、柿、厚、柏”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3、知道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
把“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理念:
1、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初冬的早晨,大雾弥漫的景色,是初冬时节常能看到的景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的教育内容其实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也为了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阅读教学中如能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阅读能力。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侧重将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于初冬的个性化感受,来引导他们认识初冬,理解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整堂课我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展。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应该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目的的和学生谈一谈雾中,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出雾常出现在“初冬”时节。通过让学生理解“初冬”,引出“初春、初夏、初冬”,加深他们对“初”的理解,从而过渡到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既对初冬有所理解,也对雾有了客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在读通课文后,组织字词教学,抓住了“模”这个字的两种读音,帮学生区分出不同读音的正确运用;生字中的木字旁比较多,帮学生进行了归纳;“光芒、白茫茫”这两个字在这篇课文中都出现了,就让学生对“芒、茫”进行比较;“塔”是本课要写的生字,且笔画较多,老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再让学生在桌上写一写,记一记,加深印象。在学生学会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1—3节是介绍了雾中的景色,4—8节介绍了雾散后的景色。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整篇课文的学习,我始终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品词赏句,有所感悟。针对课文的特点,不同部分也设计了不同的切入点。
课文1—3小节的学习中,让学生读读课文,圈出文中写了哪些雾中的景物,说说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抓住“望不见、看不清”这两个词,让学生体会出了远处和近处景物的不同特点,知道课文用词是非常精准的。
课文4—8小节学习中,让学生找出景物在雾散后有什么变化,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什么景物。在朗读感悟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比喻句让语言更形象、更生动。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出示雾中和雾散后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了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中“看不清”“像隔着一层纱”“淡淡的”“不耀眼”等重点词语和短语的理解。加上自己亲身的体验,仿佛一下子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读,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词析句,让这些语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四)课外拓展,诵读美文。
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介绍了一篇关于雾的文章《庐山的雾》,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雾的千姿百态,从而体会到雾中景色的美丽。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路,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
教后反思: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以读促讲。为了让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行之有效,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保证学生课堂上充分的朗读时间至关重要。《初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贯穿了这一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中要求以读为本,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语文里很多东西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以读为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也尊重了他们自己在阅读中独特的体验。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指导,要有层次、有感悟、有提高,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
回顾自己这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读为本这一原则的。《初冬》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初冬美丽的景色。对于这样的美文,我让学生采取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保证了他们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从雾中、雾散后两个方面介绍了初冬早晨的雾。再让学生细读课文1—3节,找找雾中的景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4—8节,看看雾散后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并且再找找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在细读过程中,采用了学生自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且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语感,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教学过程中,尽管帮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教学过程也是沿着这一主线开展的,但总是觉得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亮点,而且,过分强调了“雾”,而忽略了“初冬”。这成为了本堂课教学的一个遗憾,同时,也提醒我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突破口,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出彩。
初冬说课稿3
教材说明: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描写“景物”为专题,通过几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及情感上的教育。《初冬》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早晨的美丽的景色。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课文的写作在整体上是按时间的顺序,每一部分内容又都有空间顺序,文章层次非常清楚,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极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早晨大雾弥漫的景色,我们的北方孩子也经常会看到这种情景,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初冬个性化的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初冬美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材处理:
1、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团队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好词句学文。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在赏析好词句时,注重对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3、背诵课文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一开始我们采用判断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背诵,我们预设学生试背有困难,这对我们随机对教材进行这样处理,教师一边板画,学生一边按老师板画内容背诵,图文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背诵起来也容易多了。
教学方式:
1、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决定采取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借助直观图像,引发学生思维,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在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中,释疑求解,在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中练词,练句。
3、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在生生,师生的互相评价中培养感受语言的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时间和空间顺序)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在新课开始,把学生带到了对初冬的记忆之中,从而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整体读文,初步感知。
我们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语。我们这样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简单的.问题学生间可以相互解答,如果出现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小问题,就要发挥讲课教师随机解决教学问题的灵活性,适时地进行处理。
3、品读课文,赏析好词好句。
品读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抓好词好句学文。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词语意思,并加以积累运用。我们这样预设:学生可能对“白茫茫”一词理解较难,这时辅以课件帮助学生认知,“白茫茫”的大雾是怎样一番美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雾茫茫的画面,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直观图像,引发学生思维,产生想象。同时,我们对“白茫茫”一词进行积累运用,教学中适时提出“白茫茫”除了形容大雾之外,还可以形容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鹅毛大雪等。但也存在另一种情况,词语搭配不当现象,如“白茫茫的云”适时关键性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把握准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明白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为学生在学习组词造句方面打下坚定的基础。
4、读中悟情。
在教学中,设计了指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评价读等,多种读书形式,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达到入情入境,熟成诵,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5、拓展延伸。
作业的设计很有弹性,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同时又注重了读写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
本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文章内容,但学生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可能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相信王春伟老师凭着扎实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能驾驭课堂,与学生合作成功,共同上出一节精彩的好课来。
第四篇:初冬(散文诗)
初冬 拜波
谁在料峭中换下青衣,着了黄裳,似身披片片金甲?是否等风吹起号角,便要戎装出发?
冷风挽着初冬脚步轻轻,就手将银霜随意撒下。看还在傲霜而笑的是谁,盛开过了的菊花。
四季的繁华,此刻融成一道晚霞。凝集出千帆过后的散淡,迎风捋一把渐秃的树杈。
却有一抹绿的深邃,给萧萧中增添一眼惊讶。绿间映着淡淡的微黄,定是那浓香的桂花。
发表于《汴梁晚报》2014年11月29日A11版
第五篇:《初冬》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初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感受初冬迷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教学过程: 课前励语。课前演讲。
一、出示目标、依标激趣
1、谈话导入: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季在变换更迭着,那么在你心中四季中的哪个季节更美呢?每个季节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别样的冬季——17 《初冬》,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出示学习目标:
⑴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⑵我能理解词句的意思。
⑶我能感受初冬迷人的景色,热爱大自然。
请一名同学读学习目标,其他学生认真看,认真听这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出示朗读提示。
1、听范读。出示教师范读和重点字词的微课。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停顿。一会儿可以模仿老师这样有感情的朗读。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初冬()中和()后的景象。讲解“雾”。
3、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边听边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了雾中的景色?哪几自然段介绍了雾散后的景色?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小组学习:
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初冬美吗?既然你们这么喜欢初冬的美景,就让我们一起在小组内学习吧!请同学们看小组合作交流提示。小组合作交流提示:
1、选择小组喜欢的一部分进行学习。(雾中的景色、雾散时的景色)
2、采用找重点词语句子,说体会的学习方法,边读边画。
3、小组长组织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一)雾中的景色
1、出示“远处的塔和小山都望不见了。
近处的田野和树林像披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为什么第2自然段用“望”,第3自然段用“看”?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换一下?
师小结:“望”和“看”意思相近,“望”是向远看,“看”远近都可以,文中的句子也可改成“看不见”,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既准确又恰当。
2、指导朗读。
“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读“慢慢地和淡淡的”时可以读得稍慢些,音量稍低些。让学生去体会、想象,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当我们还陶醉于雾中的美丽时,不知不觉,雾散了,大自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找小组汇报雾散时的景色。
(二)雾散时的景色
1、出示“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中为什么用“射”?朗读时“射”字可以读的稍重。看太阳射出光芒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
2、比一比,那个句子用得好。
(1)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2)柿子树上有大柿子。照样子说说比喻句。
3、出示“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当朗读时“厚厚的”时要读得稍重,突出落叶的厚。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本课通过雾中和雾散时的时间顺序描写了初冬景色 试着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一个初冬早晨的景象
五、检测验收、以测达标
1、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课堂检测:借助课件背诵课文。
3、创新作业:
必做作业:背诵课文爸爸、妈妈听。
选做作业:给父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一个初冬早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