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

时间:2019-05-15 03:5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

第一篇:《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

指导阅读《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

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专题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辛弃疾另两首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二、教学《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朗读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的盛况与际遇。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含有极其深沉、极其悲愤自叹自伤和自慰。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正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暗淡的深处。)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形象有怎样的寓义?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又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的女子。热闹的地方没有她,人多的地方没有她,她就是与众不同。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自我的写照。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①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③衬托的手法。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衬托。)

(3)王静安(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说说比喻的含义。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地位。)

5、背诵。

三、教学《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朗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以下为课本问题:(6)课文问题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淡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7)请从本文和已经学过的辛弃疾另一首《永遇乐》各找出一个语典和事典,说说它们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都是以典人词的佳作。前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典,表达了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后者精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陈登鄙视许汜、刘备胸怀远大等事典以及“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的语典,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8)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看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高、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了词的表现世界。)

5、背诵

四、作业

第二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品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7、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8、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9、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10、休:停止。

11、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作品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牌简介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选自《稼轩长短句》。

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双调,上、下片各4句3平韵,44字。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少年不识愁滋味,⊙○⊙●○○●(句)

爱上层楼。

⊙●○△(韵)

爱上层楼,⊙●○△(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句)

欲说还休。

⊙●○△(韵)

欲说还休,⊙●○△(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韵)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下载《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