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
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 真正含义。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这样 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默读――朗读――齐读,把握住课文的节奏,培养学生阅读诗 歌的能力。⑶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一心追求“大海”的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为人生、为理想的态度。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山”、“海”是诗中两个 典型的意象。诗歌围绕着“我”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展开,帮助学生理清“我”、“山”、“海”的关系,以及“山”、“海”各自的真正含义,是这篇诗歌的重点,也是诗歌的难点。
2.课形安排: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开创研究性学习局面,教师在其中起引路、扶助、鼓励的作用。3.课时安排 2课时
4.教学方法
学生讲述
学生探讨
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学生寻“梦” 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美好的憧憬呢?或是憧憬升学考试的成功,或是憧憬交上好朋友,或是仅仅憧憬一件漂亮的衣服„„能否起来分享下你们心中的理想呢?(生众说纷纭,师鼓励及评价,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美好而朦胧的梦,我相信大家都做过,并且也为着那个美好的梦而努力过。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的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王家新,跟他一起展开一场“寻梦之旅”。(5分钟左右)
2.默读课文,学生复习头天自己所梳理的生字词。
3.检查预习,一生听写,一生上黑板默写,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默写,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发音及默写的情况作评价,并且提出要求。
痴(chī)想
隐秘(mì)铁青
凝(níng)成
诱惑(huî)喧腾(téng)漫(màn)湿
一瞬(shùn)间
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拼音基础,可能出现问题的是: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教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观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包括拼音的正误、书写及排版情况。4.不同版本演读课文,选择两个学生代表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诠释课文,要求声情并茂并结合一定的姿态语言。
预设:女生朗读版本
生评价,反馈
“柔情倾诉”版
男生朗读版本
生评价,反馈
“激情澎湃”版 环节设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教师评价,示范朗读,生评价,反馈,“中规中矩”版 5.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⑴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作者呢? ⑵作者最后寻找到大海了吗?(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回答)⑶作者眼中的大海是真实意义的大海,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含义(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得出答案)
6.四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7.教师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叙述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的幻想,告诉我们,童年时美好的憧憬,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持之以恒为理想奋斗的决心,同学们,你们做好准备为理想而奋斗的了吗? 8.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一、二、三
第二课时
1.分段朗读,局部品味(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评价补充)⑴“痴想”的含义,作者在“痴想”什么呢?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想得很入迷。作者在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因此,联系上下文,此处“痴想”的意思是,作者十分神往大山
外面的天地,常常达到痴迷的境地。说明作者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境地,渴望更广大的世界。
⑵“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①作者为什么会哭着回来了? 因为“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不是妈妈说的“海”。
②没有见到自己向往的海,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怎样体现? 沮丧,梦想破灭——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③“山”为何会“铁青着脸”?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没想到见到的还是山,心情沮丧,梦想破灭。眼前的山,仿佛也冷酷无情,铁青着脸,责备自己的痴心妄想。⑶“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为何作者先说,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现在有说,“在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有没有特殊含义?(思考,启发学生细致分析文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鼓励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分析“信念凝成的海。”
⑷“一棵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深根”是什么意思?
说明妈妈给我的信念“在山的那边,是海”一直牢牢地记在我的心底,妈妈是由我的痴想、询问而随口回答,所以是“飘来的”,但是她却不知道,这“飘来的理想”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成为了我坚持的一个信念。⑸为什么“我曾经一次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在远方为我喧腾”——理想就在前面,信念支持我的前行。⑹“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在本文中的含义。枯干:因为失望而导致幻想破灭、落空,但因长久以来执著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支持着,所以坚定认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自己不懈奋斗。
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经过奋斗,越过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实现梦想时的欣喜若狂、无以言表的心情。“一瞬间照亮”、“全新的世界”也说明了这个新的“天地”是光明的、灿烂的。现在回到前面,可以知道,这个海,是虚指的,“信念凝成的海”是指通过执著信念的坚持,勇于克服,战胜困难,越过无数的艰难险阻,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必然到达的光明的、理想的境地。
山是指重重的艰难险阻,是个复指的概念。
2.综合思考,作者小时候看到“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长大后,却发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小时候,缺乏生活的历练,遇到困难可能一蹶不振,可能半途而废,同时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的匮乏,都可能造成作者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磕磕碰碰,迷失了寻找理想的方向;而长大后,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成熟,看待问题的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了理想持之以恒,在正确的方法的指引下,终将看到那理想光明的境地,看到那“信念凝成的海。” 3.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要到达理想境地,是要历经千心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奋斗,才能实现理想。
4.课后小结
《在山的那边》这首现代诗,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理想并且阐释了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朝着理想不断奋斗,勇于攀登,终将获得成功,王家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凭着自身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5.课后作业:作文《我的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家新有他的理想,我们每位同学,也有自己的理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你们将如何实现它呢?未来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理想紧握在你们的手里。拿起笔来,抒发你们的理想吧。板书设计
小时候:山
那边
山(铁青着脸)沮丧、幻想破灭
成年后:山
那边
海(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惊喜、兴奋
执著的信念
经历无数的困难、艰难险阻
(追求理想的)人 翻越、渡过(无数艰难险阻的)山 到达(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理想境界)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山海
意象困难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第三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教学难点 :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第四篇: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步骤: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
①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c.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五篇:在山的那边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三遍,有注音的分两行完成(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作好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