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

时间:2019-05-15 03:2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黄官中学 陈建军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但获得知识的教育,更能获得美的熏陶。

【关键词】: 兴趣 应用意识 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全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书桌上有哪些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再观察讲台上有哪些立体图形?最后布臵课外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里有哪些立体图形?在观察中了解学校也学习了知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臵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在讲述两直线平行的第二条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联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证明,教师给予评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同旁内角与直线平行的关系。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 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

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 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4、应用题教学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五情”教学法

刘丽 黄官中学(陕西 南郑)

[ 摘要 ] : 论文对“五种”情感教学法进行了具体论述,旨在让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用情感去感化、熏陶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政治教学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

[ 关键词 ] : 五情;情感;教学;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技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思维,没有感情都不能进行。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p.142)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倾注情感,不断地用情感去感化和熏陶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境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一套“五情”教学法,并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爱激情

所谓“爱激情”就是教师通过师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免不了一个空虚。” [2](p.38)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必须有爱心,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成绩 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消除他们和教师的对立情绪或戒备心理,才能实现爱的情感与教学进程的高度统一。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有别于单纯的母爱,它深深地根植于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深沉的爱之中。

二、目传情

“目传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光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据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情绪、态度、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出来。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只要用眼睛扫视一遍课堂,课堂信息就会一览无余。学生中专心听讲的,不专心听讲的,听懂的和未听懂的,他们的表情都掌握在教师的目光这个“遥控器”内,从而使教师讲授的信息通过这个“遥控器”进行空间距离的补偿,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又如:如果教师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的内容,目光里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再加上教师精彩的言语渲染,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因为这种炽热的目光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促进教育中的知与情、知与行的最优化组合。

三、声润情

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有声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有声语言是教学活动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它是讲课最主要的物质手段,它以流动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 [3](p.186)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认真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反复体味教材字里行间的寓意,在上课时巧妙地组合教学语言,以声绘情,以情伴声,就能使教学语言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当你听到教师那声音清亮而圆润、吐字清晰而准确、语气刚柔相济、语调抑扬顿挫、语流富于变化的讲授时,难道不像是在欣赏一曲优美和谐、美妙动听、沁人心脾、意境悠远的乐章吗?

四、手寄情

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借以手势进行表达。手势语是一种辅助或强化有声语言负载的思想感情信息,它具有动态性和存在时间的短暂性,它既是学生视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又是能感受美的眼睛所能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手势语应具有轻松、优雅的神态吸引力,准确鲜明的意义表现力和自然和谐的行为感染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轻扣黑板,既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手势语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并能增强教学效果。手势语还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我在讲授“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我问道:“你们知道我国的《国歌》是由谁作曲的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聂耳。”我说:“回答得很对,可惜,他在一次游泳中不幸遇难,英年早逝,让我们唱起《国歌》一起缅怀这位革命先烈吧!”在我的带领下,同学 们慷慨激昂地唱了起来,我也情不自禁地当起了临时指挥,打起了拍子,雄浑的国歌声响彻整个教室,同学们情绪高涨,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很好,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五、服渗情

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饰渗透着师生之情。服饰所起的沟通作用是自然发生的。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出门如迎大宾”,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曾说:“衣不贵华而贵洁。”这说明了在古代德性较好的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服饰。今天,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外表,并且从服饰上能显示出自己的良好修养和健康的精神面貌。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在用语言教育学生,而且是在用整个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如果教师的衣服颜色晦暗、无型无款,甚至皱巴巴、脏兮兮、搭配不当,进入教室只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缺乏生活的情趣和不修边幅。教师自己对生活都缺乏情趣,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呢?当然,并不是教师在服饰上都要讲究名牌、档次、华贵、时髦和标新立异,只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大方得体、自然朴素,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使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 :

„ 1 ‟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生心里诱导„C‟.学苑出版社,1999.„2‟李腾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J‟.云南教育.2003,(17)„3‟赵云生等.应用写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初中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黄官中学 冯永林

一、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初中教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初 中生的上网比例日渐上升。根据我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每个学生都上过网,经常上网的学生达60%,连同偶尔上网的总计达85%以上。可见,初中生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把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奉献给你,同时也把各种“垃圾”塞给你。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好奇心特别强,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虚拟生活或网络游戏,产生网恋、网婚,耽误学业,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也是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的主要力量。积极发挥学校各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明确遵守网络文明的重要性。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更应承担起这一责任。然而现行初一思想政治课本中对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极其有限。初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它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新教材虽然涉及了对吸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辨析,但都未涉及当前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文明”的内容,未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未能关注当前青少年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是教材编写的一个不小的缺憾。因此,笔者在讲授课文相关知识点时,根据当前网络发展形势,结合本校学生上网情况,及时开展调查、讨论、辩答等社会实践活动,穿插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理性上网,使学生成为健康的网民,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能。

二、结合初一新教材体系,适时穿插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

针对网络给广大初中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教材知识,适时适当的加进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穿插《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查、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对网络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遵守“网德”。

1.结合“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德修养”和“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理性上网。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上网情况进行调查,预先设定调查项目,如上网时间、目的、浏览内容,上网对自己生理、心 理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等的问题,既鼓励学生大胆具名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也允许不具名,以保护学上的自尊心及隐私权,真实反映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分析,归纳出共性。如长期上网,出现性情孤僻,抑郁,情绪低落,不合群,与同学缺乏交流、缺乏理想、缺乏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喜欢参加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对学习无兴趣,成绩下降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然后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多交友,心情开朗,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理性上网计划,走出沉迷于网络的泥潭。

2.结合教材“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的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现行教材中,虽有拒绝不良诱惑的要求和事例,但列举的大多是成人或学生父母中存在的不良诱惑,如赌博、吸毒、酗酒、吸烟等,唯独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未加关注和分析,也就不能对学生及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难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网上的世界真精彩”,网络正在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化等特点,而被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所喜爱。但是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深陷“网毒”不能自拔。比如,有的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人在教室心在游戏厅,没有心思做作业,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逃课逃学。而且网络游戏中大多都带有暴力倾向和破坏性的游戏规则和画面,打打杀杀的激烈场面,让玩游戏的青少年们感到无比的刺激和兴奋,这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极易使青少年的性格感染上凶狠和残暴的色彩。有的青少年抵挡不住黄色信息的诱惑,而被“黄网”所网住,不能自拔。这些学生不仅多次光顾黄色网站,满足好奇心,追求感官刺激,发展下去会想入非非,甚至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许多少年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入罪恶深渊的。有的青少年苦于上网无钱,便产生敲诈勒索其他同学钱物的念头,甚至到社会上去偷去抢,网瘾一发,全然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诱惑,筑起一条抵挡“网毒”的防火墙。

3.结合“待人真诚热情,建立真挚友谊”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真挚友谊的基础和重要性,正确对待上网聊天交友,有理智有选择的结交网友,避免深陷网恋,甚至被网友所骗所拐。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喜欢结交朋友。上网聊天恰 好能满足这一愿望,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结交天下的朋友。于是青少年一有空便上网狂聊不止,结交许多“网友”,而多半是异性朋友。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他们,往往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网上竟然谈情说爱,深陷网恋难以自拔。随着网上情感的进一步升温,发展到与对方会面,这给一些居心不良者诈骗钱财和拐骗少女提供了可乘之机。单纯的少女因独自去会网友而被骗被拐,甚至逼迫做三陪女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应引导学生怎样上网交友?上网交友应注意些什么?总结交流如何防止被网友拐骗的招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结合“融入社会,陶冶高雅情趣”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青少年应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和集体活动,而不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更不能为了追求低级、庸俗的情趣而身陷“黄网”。

网络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单靠“堵”是堵不住的。网络上47%的信息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多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而且大多数色情网站可以轻易进入,导致有的青少年在随意点击中误入“黄网”,这就必须依靠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修养来抵挡。只有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认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性,才能自觉抵挡网上“黄毒”的侵蚀。

5.结合“增强自律能力,培养健康人格”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网上自律的重要性。只有做到自律,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的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征。在网上谁也不认识你的庐山真面目,“魔鬼可以变成天使”,这说明在网络中很少甚至不存在他律的因素。有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谁也不认识谁,就随便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是反社会的攻击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言论,或满嘴的脏话、粗话,或随意浏览不良信息,进入黄色网站等。因此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认识网民的责任,增强自律意识,才能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在“探究与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上网时的表现,如遇到不良信息时的反应及处理方式,也可以探讨如何在网上加强自律及同学间互相监督的方法,力争做一个文明网民。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明教育应始终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去,常抓不懈,定会有所收获。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再认识

黄官中学

何泽清

创新教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思传统教育缺陷而提出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它将把我国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的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下面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粗浅之见。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弘扬人的主题精神,创造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发觉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气,不断探索,所构建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也就是说,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即应试教育的否定,它与传统教育有根本区别。从教育目标看,创新教育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传统教育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从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传统教育是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力图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从教育对象看,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对象较为广泛,而传统教育只是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对象较为狭窄;从教育方式看,创新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传统教育则是封闭式教育;从教学方法看,创新教育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传统教育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教学效果看,创新教育能够使全体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素质得以全面培养和提高,而传统教育则使学生思维模式化、定向化,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个性及潜能的开发。

当然,创新教育虽有别于传统教育,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教育的辩证否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应继续保持传统教育中积极的、健康的成分,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育。例如,学生刻苦 勤奋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强烈的竞争意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健全的人格等等,这些既是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的方面,也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培养和重视。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乃至革命领袖,都是创新的典范。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倾注了毕生精力。试想,没有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板;没有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就没有今天日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没有爱迪生的发明,就没有今天的光亮与现代工业;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创新的结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兼职,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制度的改革,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学富五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创造型人才。这无疑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推行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不是一种力量,而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知识是持续能力事物支撑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否则,创新教育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是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要由人去实现,只有人类才是整个社会的主宰。而人类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人不能只是原有知识的继承者,成为知识的贮存器,而应是知识的发酵器。例如:王明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差点葬送了中国工农红军,葬送了中国革命,而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论断,才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将知识扩展、深化和运用,否则,社会就谈不上什么发展。

因此,我们要明确学习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创新能力是学习10 知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抓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基础知识为根基,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敢于突发奇想。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富有特色的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尚未表现出来之前,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给人的‚潜能‛,它需要开发和利用。这种‚潜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隐藏着一座创造力的宝库,更无从谈起开发利用。要是这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既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也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重视培养青少年敢于突发奇想就是‚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学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在这块阵地上,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世界上不从在什么天才,即使有,那也是自己辛勤努力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爱迪生,小时候就萌发了‚母鸡能孵出小鸡,而我怎么不能孵出小鸡‛的奇想,就是由于他的这种奇想,才促使他敢于实践,敢于创造,最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大王。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的地位,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是重大贡献。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去认识、深化,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讨式等先进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思想来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随着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要引导学生用良好的健全的心态,科学的认知态度,多角度灵活的分析学习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才算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四、创新教育应循序渐进,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授人以鱼‛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授人以渔‛,使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的创造 11 者,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也应认识到,创新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努力实现这一历史转变,又不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应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只有切实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荣获2002年县教研室一等奖)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个性探讨

南郑县黄官中学 许云成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其具备的特征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象的特点,具有动态联系性;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方法,具有层次梯级性;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反映思想政治的本质规律;要合乎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规范要求,具有现实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范畴;搭建;教育;个性 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过去,我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许多理论观点,但却分别被包含在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之中,尚未分化出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探讨和研究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分别从教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又综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自成体系,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经过20多年来的探讨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了学科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个性‛也日益显现。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精确、丰富和发展。

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这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广泛地包括了论证、论述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实践历史、理论渊源的所有基本概念,揭示、论证和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和作用及环境的所有基本概念,确立、确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针及机制、载体的所有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范畴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

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提出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塑造与改造、个体与群体、教育与环境、动机与效果、个性与共性等等。无疑,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对象的特点,具动态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人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因此,作为其反映形态的基本范畴,也应该是一些动态联系性的概念,而不是只能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组合成分的静态因素性的概念。二是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析方法,具有层次梯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起其研究与认识必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讲的,认识的深化是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三级本质。作为表达这种认识成果的基本范畴,就要具备逐步深入的层次梯级性。三是要反映思想政治教育 13 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和基本规律,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中得到体现。四是要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规范要求,具有现实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要求其基本范畴能够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为指导教育工作者认识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骨架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起点。思想与行为就是这个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一对范畴,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经任何事物为中介,它可以用来说明其它范畴而本身不需要说明,而且 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揭示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以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即‚两个规律‛研究和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从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涵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及其基本属性逐步表露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表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地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立起来。

恩格斯曾经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针、原则,都是在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为最基本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的内在依据。这些方针、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它们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在指导下,为帮助教育客体为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样就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对基本范畴中,引申出了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四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这些范畴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言,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发挥其特有的整体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相互配合,共同 14 作用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述,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范畴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实现外化与内化的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所以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教育主体通过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就能够产生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即教育客体实现了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这对范畴不仅具体展现了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教育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

关于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黄仁海

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实践。本文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情感

培养,解决一些自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 自主学习探究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t~A.A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一场具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它讲求的是自由和个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给语文教学套上了枷锁,封上了框架,使其不自由、不灵活。庆幸的是,在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时而生。就语文课改来说,它给了我们‚大语文观‛,给了我们现代意识,给了我们创新精神。

纵观课改,我们开始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 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大语文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1] 可以说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够赶上课改、实践课改,我是幸运的。我在努力紧跟课改潮流,贯彻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下面将结合七年级下册新篇目《斑羚飞渡》的教学谈几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开放机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为应试而教,不能只限于讲解课文,不能脱离生活,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在教学中我讲求开放机制,注意备课四大环节:

第一、精心导入,情景设臵。这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2]像《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表现了斑羚在危难中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课文内容会让我们联系到‚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人类的壮举,人类的伟大精神,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导入此课时,我将《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臵,营造悲壮气氛,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激发起来,引发了他们对生命、对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有学生竟然说‚人是伟大的,只有人才会将生的希望让给老幼病残孕,而非像动物一样,适者生存,把生的希望留给强者。‛感受多么深刻啊!第二、学会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是以综合为主,因此汉语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理解起来,也就是说,语文的综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因此在教授语文时,重视整体把握,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多诵读,让学生细细体会作品的美。像在导入《斑羚飞渡》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课文,真切表露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学会复述课文的方 16 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学生们悟到了团队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并为之感动不已。

第三、研读赏析,品味重点。我体会整体感知应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这与零碎的分析是针锋相对的。当然,强调语感,强调整体感知,不是说一点不分析,这个分析应把握一个‚度‛一一部分与整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的综合。像在教授《斑羚飞渡》时,在整体感知后,请同学们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老斑羚因幻觉而跳崖的举动,镰刀头羊自觉走向死亡之谷的从容,以及它的果断智慧,都是学生们的采摘点。教师适时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赏析了第一对成功飞渡斑羚的有关描写,特别注意了动词描写;另外对于课文中对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的描写,请同学们‚将叫声转化为有意义的语言,表达镰刀头羊的真实情感‛……这些问题的设臵,既概括出镰刀头羊的形象,品味作者的描写意图,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四、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有一种‘‘大语文‛观。另外,语文内容本身所蕴藏的精神意识也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职业者,它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思想有机的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使语文教学丰厚起来,鲜活起来。像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己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你有过面对困难的情景吗?你是怎样解决的?‛考试的失败、愿望的落空、朋友的冷落……竟是多数学生的困难与挫折,然而有一学生却说‚没有困难是我最大的困难,因为我没有磨难,就没有锻炼。‛我想,这一问题的设臵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唤起学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展示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涌现了’像钱梦龙、魏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专家;一次是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它的影响将更深远。[3]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一)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应树立尊重学生的学习利 17 益和成长利益的观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互惠、互利关系。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怎样互动?‚导…‘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人生、社会、自然相互联系。在互动的基础上自然达到互惠、互利。像在《斑羚飞渡》授课中,我让学生就作品内容和写作方面提出最有价值问题,回答问题的对象既面向学生,又面向教师,师生互问互答,教学相长。有学生当堂问老师,‚伤心崖真的有吗?是不是作者另有目的?‛我在解答她的这一问题时,借机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选材的真实性问题,进而启发学生考虑选材与中心的关系问题。师生的平等对话,使整个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这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机制。(二)力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不是教师给的,是学生自己探求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中学生要学会与别人合作,这不仅是课改所倡导的,也是其他事业所需要的,这种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世界潮流。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把握‚度‛,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不排斥对前人的经验、基本技能的接受与继承上学会探究、创新。[4] 像在《斑羚飞渡》学习中,‚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川‘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己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5]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我做了一个小结: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他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人生最有意义。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另外,学生自己在提问题环节上,能够积极响应,会慧眼看出‚彩虹在文中的作用‛,思考‚最后一段的精妙收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群精灵儿会给你一份惊喜。

三、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专门强调它,其目的正是让学生不仅会读书,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学会终身学习,有合作性,有动手能力。‚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虽然它有一些偏颇,但反映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己学习的巨大空间,不再单纯的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在《斑羚飞渡》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复述课文的学法指导:‚要求:简洁、明了、抓重点。方法:一点一线。点,即关键词;‘线’即线索‛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由

发言,主动探究,既有实践性又有综合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的教学结果会是事半功倍的。我坚信:经过思维释疑解难,必定有所进取。静下心来思考,我觉得,一堂课只是一次实践。然而一次实践后的收获便是一份积淀。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 主编

[2]《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朱新平、赵立东编 [3]《语文教学改革新成果选粹》 张志公、刘国正主编 [4]《教学工作漫谈》 魏书生主编 漓江出版社出版 [5]《试论钱梦龙的语文教学艺术》 吴伟昌著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

语文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法与学法探究

黄官中学

李建华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一切也都以原子裂变的方式和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社会如此,教育如此,而处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亦如此,自新时代以来,语文教学 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和经验,一方面又学习新的现代教育理论,形成很多有一定影响,而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模式是介于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之间的环节。而这种模式的形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要形成多必须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又因为理论基础与操作程序的不同而形成风格迥异,效果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状况……形成合作的能力。”而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顺应和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推进。

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学习和填鸭似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变得被动,内向,自卑,厌学,不仅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而且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为前提的。由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导致学生方式的更新。我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教,更要重学,教师又怎样的教法,就会“造就”学生怎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判断,归纳,那么学生就会喜欢动脑筋,敢于乐于提问,学得也会很轻松的。只是掌握的也会很牢固准确,运用起来就会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了不教,他教是为了自交。”“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是教学方法,“不教”是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外因,教学方式是内因,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方式才能起作用,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会形成和衍生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而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则是教师现代的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自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完美的结合和辩证的统一。

纵观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也变得更加的明显,而且逐步融合和关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格。

让学生从心里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能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硬性的强制。并且做到“五思”“四敢”即:即:多思,善思,勤思,爱思。敢于战胜苦难,敢于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相信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敢于想象,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敢于动手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温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己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场所,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动口,动手,动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生生讨论,讨论前,出示自学要求,让学在认真预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切磋,砥砺思想,共同寻求最佳的回答。讨论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学要求深入思考,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提示,启发引导,不要急着解决,疏导贯通。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用讨论的方法来明辨是非,自己纠正,不要轻易地就告诉学生谁是谁非,让他们自己进行纠正,既要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又要不当一个“袖手旁观”的人。讨论后,及时的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总结,并进行指导以提出巩固所学提高领悟内容,培养能力的要求。这样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强化,教师点拨和启发的适可而止时,学生的思维在最兴奋,最活跃,智慧的火花就会得到闪现。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法,更新学习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就是有关学习方式的知识。而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更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在每次的预习中提出学习要求,渗透读书方法,鼓励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围绕重点。深入讨论,精讲难点,体悟升华,发展延伸,促进思维。不断地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应教学方法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化与变革。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影响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课堂上怎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呢?

1.用情景陶冶教学法让学生自主起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认识这样,学生更是这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被情所感,为情所染,自觉而不自觉的是学习活动变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情绪上的宣泄,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更快地接受和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可利用课文的特殊观赏性让学生融入课文中去,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试一试的欲望和想法,让学生模仿故事自己表演,鼓励演出任务的特殊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即兴表演就会把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是整个的课堂充满欢乐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2.用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起来

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种大概的了解和认知,已经能够明白的说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已经知道了,而且或多或少明白一些。那么还有一些问题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疑惑,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教师就从这些问题中进行适当的有取舍的选择,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出示出来。学生就对这些问题就行讨论。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在小组交流,把思考的痕迹记录在书本上,每组选择自己有交流意愿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他学生静静地聆听,听听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以便进行补充和阐述。教师也可适当的进行点拨和启发。在结束的时候和学生谈谈讨论中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需要改进。不仅讨论了问题,培养了思考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反思。既是重视学习知识,也有了反思自己的经验。

3.用发现法让学生探究起来

有了自主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的动机便会有主动探究和发现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要在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培养下逐步形成,就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自读自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从而发现出课文中所存在的知识方法和内在的联系,形成能力,明白道理,并同时体验到由发现知识而带来的兴奋和完成任务而拥有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不仅为下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激发了下次学习的内在动力。

总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足发展的过程。那些只管教法,不管学法的状况是必须要得到改变的,那些只重教不重学的的状况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广大的基层教师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在深入的进行着,但都还处于最初的认识和运用的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推进,这样的研究也会更深入。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一定会更新,更美,更完善。

走出“创新学习”中的误区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陈天容

随着语文新课改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 一定程度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教学得以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深受语文教师的推崇并普遍采用。

然而,由于语文新课改正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加之某些主观或观因素,我们一些语文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了‚创新学习‛中的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传统学习相对立的学习观。在教学中喜‚新‛厌‚旧‛,对传统学习中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全盘否定和抛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失之偏颇,创新学习是传统学习的补充和发民。它不仅要求传统学习观中对‚知识的继承‛,而且更注重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出新的结果。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课文朗读、精彩、片断和名篇的背诵、‚双基‛训练等)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二. 课堂教学中内容庞杂,拓展知识空间与教材内容相脱离。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为了提问而设臵多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一篇课文里,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写作特点、人生感悟等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包罗万象,不能突出重点。有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追求自由和个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和寻求‚独特见解‛的尝试脱离教材,过于牵强。我认为创新学习的内容应以教材为根据,找准教学重点,面面俱到。在一篇课文中,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做到‚一课一得‛。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的背景和思想因素,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对教材的超越以及对课外相关内容的探究。

三. 认为创新学习的方法是自由探索,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完全让学生去自由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资源与学案》等教辅书,便叫他们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觉得这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来搞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这种做法只顾及了部分中上等水平的学生,而将一部分学困生撇在一边,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创新学习不能盲目模仿,不能刻意追求‚形式‛,应当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交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习惯。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根据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限定探索的范围。或从思想内容方面,23 或从结构、写法方面,或从人物、语言方面,或从情感体验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认为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应彻底废除以‚传授——接受‛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应给学生完全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看法、见解以肯定为主,不作订正或评判。其实,这是对创新学习的一种误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又要重视教师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认真分析、比较、评价、点拨,让他们能够辨明是非,分清优劣,从而进行整合、完善,真正获得知识。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是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体现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吸收语文课改中的新思路、新观念,将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与创造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与实践,走出‚创新学习‛中的误区。以实际行动为语文实践开辟一个比较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平台,使最具灵性的语文教育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合 一

黄官中学:杨清平

作 文 是 学 生 语 文 综 合 能 力 的 体 现。这 其 中 说 明 文 是 学 生 所 不 熟 悉,而

且 难 懂 的 一 种 文 体。如 何 在 教 授 说 明 文 写 作 的 同 时,更 多 的 融 入 基 础 知 识 呢?这 是 我近年 来 探 究 的 问 题。

以 前,对 于 说 明 文 的 作 文 教 学,我 一 直 遵 循 课 本 上 每 单 元 的 作 文 训 练 安 排 来 对 学 生 进 行 训 练,也 注 重 让 学 生 多 观 察,写 一 些 直 观 形 象 的 事 物,例 如:“我 们 的 教 室”,“ 我 的 语 文 书 ”等;对 于 基 础 知 识 的 教 学,我 也 一 直 遵 循 让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的 原 则。结 果 发 现 学 生 的 作 文 与 基

础 知 识 结 合 的 并 不 怎 么 好。

学习了 消 息 的 知 识 后,我 先 让 学 生 归 纳,硬 记 并 结 合 报 纸 理 解 有 关 消 息 的 知 识,当 时 学 生 是 记 住 了,但 过 了 一 段 时 间 又 忘 记 了。后 来 我 就 想,能 不 能 通 过 说 明 文 的 训 练 让 学 生 把 这 些 知 识 消 化 了呢 ? 于 是 我 就 让 学 生 写 了 一 片 说 明 文 —— — — 《 消 息 》,学 生 乍 一 看 题 目 觉 得 并 不 难,但 一 动 笔 才 发 现 要 将 消 息 的 所 有 内 容 只 是 写 成 一 篇 文 章 并 安 排 好 结 构 并 不 容 易。就 这 样 通 过 一 篇 说 明 文 的 写 作 迫 使 学 生 把 有 关 消 息 的 所 有 内 容 全 部 复习并 反 复 思 考 写 出 了 这 篇 文 章 并 运 用 了 多 种 说 明 方 法。在 这 篇 文 章 中 同 学 们 都 写 出 了 : 什 么 是 消 息、消 息 在 报 纸 的 地 位、消 息 怎 样 的 来、消 息 由 什 么 机 构 发 布、消 息 的 六 要 素 和 结 构 的 五 部 分、以 及 怎 么 阅 读 消 息 等 内 容。我 又 将 同 学 们 的 作 文 在 班 上 交 流。结 果 我 发 现,这 次 作 文 后,学 生 对 消 息 的 知 识 理 解 得 很 透 彻,也 掌 握 得 很 牢 固。过 段 时 间 让 他 们 读 读 自 己 的 作 文,既 复习了 说 明 文 写 作 知 识,又 巩 固 了 基 础 知 识,实 乃 一 举 两 得!

此 后,我 每 讲 一 个 基 础 知 识,就 让 同 学 们 口 头 作 一 篇 说 明 文。再 后 来,我 索 性 先 布 臵 预习,让 学 生 写 一 片 简 陋 的 说 明 文,例 如:《通 讯》、《 句 子 的 用 途》、《 句 子 的 主 干》等,讲 课 前 先 检 查 预习情 况,对 于 他 们 在 预习中 觉 得 是 有 问 题 的,较 难 的 着 重 讲 授。这 样 做,效 果 的 确 比 较 好。老 师 讲 的 轻 松,学 生 配 合 也 积 极 主 动,变 学 生 被 动 接 受 为 主 动 探 求,让 学 生 把 功 夫 下 到 课 外,课 上 老 师 只 解 答 知 识 难 点。一 改 以 往 的 任 何 知 识 都 是 老 师 硬 灌,学 生 被 动 的 装,之 后 老 师 反 复 提 问 检 查 的 模 式,这 比 让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的 做 法 在 效 果 上 明 显 更 佳。

更 新 这 一 教 学 方 法,我 以 为 更 符 合 教 与 学 的 规 律,更 能 增 强 教 师 引 导 的 自 觉 性,学 生 学习的 主 动 性,为 老 师 的 教 和 学 生 的 学 开 创 了 一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前 景!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黄官中学

所谓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毁掉一生。一个人做人﹑做事 ﹑做学问,良好的习惯是为人处事,做学问的根本保证。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有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会拥有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活力,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寄托,可能我们有这种体会,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无法排遣的愁绪时,有人会借助阅读书报刊物或写文章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在青少年时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使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它将是一生中永远透支不完的宝贵财富,就像一颗山闪亮的明珠,永远照亮你前行的道路,伴你走向成功,使你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良好的语文习惯有那些呢?我在此浅析八种。—﹑基本功训练习惯

“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曾经在去年初二一篇新闻学习中,我在课前准备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一个简短的通知,让第一组的第一个同学看后把纸条上的内容转告下一位同学,依次转告下去,到了上课时,我让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同学将听到的内容说一遍,结果,却闹出了笑话,学生听的能力是有待提高的,这些基本训练要加强,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自学习惯

做为一名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篇课文,应初读一遍,自拟学习提纲,有序质疑﹑解疑,教师上课时也要适时引导,对于自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要给予肯定性评价,长此以往,就会激发自学的兴趣。

三﹑归纳﹑整理习惯

无论是学生在课内﹑课外,要养成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有目的的摘抄,将归纳整理的名言警句﹑优美句段﹑读书摘要﹑仿写等做在摘抄本上,写作﹑阅读中可以信手拈来。

四﹑复习习惯

每次考试前的复习也很重要,复习时可按单元复习重点﹑难点,也可分专题复习,还可按自己的学习情况拟定复习计划。

五﹑考试习惯

良好的考试习惯也是取胜的关键,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在办公室议论说某某学生平时还可以,可一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想必主要原因还是考试习惯不好,在基础﹑阅读﹑写作上时间安排不当,紧张情绪等不良习惯是造成发挥失常的根本。

六﹑学习反思习惯

老师教学需要反思,学生学习也需要反思,尤其是每次考试之后就应展开试卷来进行深刻的反思:1﹑基础知识牢固吗?2﹑慌张吗?3﹑阅读﹑写作发挥的好吗?通过认真分析之后,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七﹑探究真理的习惯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要养成探究真理的良好习惯,要敢于向困难挑战,要大胆质疑﹑解疑。

八﹑动口﹑动手﹑动脑习惯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活学活用,动口说说,动手做做,动脑想想。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做为家庭﹑学校﹑社会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家庭的教育是基础,学校的教育是主体,社会的影响是考验。

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在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下日渐形成,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却贵在坚持。这与老师的鼓励,家长的信任,自身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总之,时代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理念先进,教法灵活,手段现代的新型教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热爱教育,重视教育,尤其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学会利用语文这一块学习阵地,与学生紧密联系,大胆尝试新课改,努力和谐师生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在新课改形式下,立于不败之地,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青年一代。

(此文在2009年5月被县教研室评为优秀论文。)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研组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但获得知识的教育,更能获得美的熏陶。

关键词: 兴趣 应用意识 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全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书桌上有哪些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再观察讲台上有哪些立体图形?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里有哪些立体图形?在观察中了解学校也学习了知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在讲述两直线平行的第二条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联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证明,教师给予评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同旁内角与直线平行的关系。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 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

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4、应用题教学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5、习题、复习课

以层次结构教法为主,将全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即A、B、C三类,此教法分单式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和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单式层次教学形式是:A、B、C三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信息,但在教学时把B、C组学生看作信息反馈的窗口,尤其对C组学生做到“四优先”,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评改,并在知识难点、疑难处利用启发评价、自读课本动手操作、议论矫正、尝试练习之机,有意识的对B、C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空内,根据需要,利用某一教学层次对A、B、C组学生输入相异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使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B组达到一般水平,A组略高于目标水平。即对B组安排强化性练习,A组安排高层次练习。

6、让学生多做实验,勤于实践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画一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的大小,对边的长短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四个顶点的距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从而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再比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通过测量三角形的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结论。这比老师单纯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7、寓表演、游戏于教学中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游戏。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张数字卡(100以内)让学生用自己的卡数去乘以2再加上4然后说出结果。老师立即“猜出”学生所持卡数。如果某学生的结果是16通过2x+4=16,x=6那么他的卡数是6当老师猜时几个学生和卡数后学生会对此感到惊奇。从而更加佩服老师。之后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别人手上的卡数。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学习信心百倍因此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师生无拘无束的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地快乐和满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技能操作和应用意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增加了“实习作业”,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或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作业,应该知道,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非常必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生产中的许多问题,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被忽视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只让学生掌握一些不同的符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新型领域的产生,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仍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想套路“的形式,不顾实际应用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通过抽象概括构建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概念、公式、定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例:在“代数式“一节,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1)、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此边上的高为b,用代数式表示面积

(2)、有一块a公顷的地,每公顷产小麦b千克,这块地的一半可产小麦多少千克?用代数式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上面的两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列成abx1/2,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许多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联系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五、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

六、注重美的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美的教育随处可见,一类是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另一类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这些图形和式子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成不骄败不娞,上课回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之,新教材刚刚实施教学改革刚刚起步,作为一个教师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只鉴于以上认识和已有的教学经验还远远不够,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深入实践。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点燃“创造性的发挥”的生命是目的,开启“学生个体差异”的灵思金锁是基础,激活 “主动积极活动”的心灵泉水是关键,沟通“信息交流、反馈”的思维渠道是手段。新课程是挑战,同样是机遇,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标,联系学生生活,“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精心研究,细致推敲专家的教育理论,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们的教学中,并适应学生的实际,就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黄官中学 陈建军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但获得知识的教育,更能获得美的熏陶。

【关键词】: 兴趣

应用意识

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全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书桌上有哪些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再观察讲台上有哪些立体图形?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里有哪些立体图形?在观察中了解学校也学习了知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中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她的面前开过中你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 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了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也“动”了起来。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在讲述两直线平行的第二条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然后联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证明,教师给予评析,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同旁内角与直线平行的关系。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 2 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 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

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4、应用题教学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它是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谈了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3)对教学结构的反思(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5)对教学媒体配置与使用的反思(6)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三、反思后的调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初探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陈雪梅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教师应多思考“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教师要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实践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可行,要做到:

(1)反思是否以总体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上)数学中的《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教学目标我就确定为:(1)会按要求设计轴对称图案;(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美感;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学会基本的技能,又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反思是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阐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反思是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任教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能面对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以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为例,教师可以立足新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也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及其对称性的探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

(2)反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在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中可挑选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耳朵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通过找儿歌中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反思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4)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教师准备的解法有不同之处,此时,教师应反思如何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正确调整自己的思路,以求师生共同发展。

3.对教学结构的反思

(1)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

(2)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3)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学生建立起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观,能客观地向教师提出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有效指导的地方,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反思是否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据以下几方面: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原则,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如在教《视图与投影》的第二课时后,教师意识到学生对空间观念颇感困难。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很活跃,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然后,教师把这部分教学改为学生收集各种实物模型,在全班的范围内用分小组从各个方面观察实物,真实感受视图中的“虚、实”,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师生单通道授受关系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反思能否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反思,能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全面发展学生观察猜想、思维判断能力。

(3)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统一,是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增强真情实感。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朋友”,合作学习,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选择空间扩大了,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5.对教学媒体配置与使用的反思

(1)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配置,每一种媒体均有其长处和短处,关键是使用者能否扬长避短。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切取决于教学的需要,切忌为用媒体而选用媒体。

(2)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使用。一节课中不必同时使用许多种教学媒体,但所选用的媒体,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6.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1)反思是否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悉和巩固知识,并在竞赛中得到奖励,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反思课堂教学管理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要努力创设成功的阶梯目标,要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的机会,采取小步走、高密度,多变化、勤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用中学,学中用,在反复的实践中稳步提高,把学与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反思后的调控

1.反思以后如何再上好这节课例如,自己在完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节课后进行反思。从整体而言,是符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如何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会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并能设计简单轴对称图案、标志,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的把握不好,精神紧张,生怕不能够上完自己准备的内容而快速地讲完内容,这对整节课影响很大。以后再上这节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有充分时间进行设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间即可控制得当,学生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2.反思个人的教学技能在哪几个方面需要提高

(1)要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2)要用良好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3)要不断完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4)积累经验,使经验不断得到丰富。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二: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刚开始课改实验时常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能改到哪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磁铁小黑板、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篇三: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刚开始课改实验时常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能改到哪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磁铁小黑板、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下载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陈建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1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一、......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体会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体会经过几年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一些经验,当然,困惑和感受也还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的几种“选择”值得探究。1、选择:“动手”,还是“动......

    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查哈阳乡中学:陈国平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

    谈初中数学课教学的难点

    谈初中数学课教学的难点 一、合理的选题;闻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把握数学就是意味着擅于解题”。习题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抵偿手法,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联络的习题打开......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对生活常见地理知识予以准确把握、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深入发掘生活内涵,从而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使之更富于......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地理科目作为最具实用性的科目,早早就被录入教学课本,作为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之一。地理教学从小学的"社会"科目就进行了,地理的知识空间十分广泛,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