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3: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

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

我校学生对于古典诗词鉴赏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更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与策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少部分学生能意识到经典古诗词对他们学业及生活方面的积极意义。因此宜通过研究、实践,寻求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鉴赏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生活化”常态化、兴趣化。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这一课程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诗歌鉴赏教学积极响应这一教学理念及要求,依据诗歌作品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文识象,由象悟道”的教学原则,即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诗歌鉴赏思路,从分析诗眼入手,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来体味诗歌的主旨;再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斟酌,把握其独特的手法及诗歌的旨意;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敲门砖”,意象是获得诗歌鉴赏的“入场券”,依据古诗词所选用的固定意象表达特定思想情感,结合诗歌的意象,辨别诗歌的情感主旨;意境是洞悉诗人志趣的切入口,往往起到创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使得其情、其旨水到渠成、跃然纸上,收到“不言情而情溢于言表”“以不说而表达说不出”的效果。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鉴赏诗歌的情感须从探究题目、知人论世、捕捉诗眼、感悟意象、体味意境、分析手法达到把握情感主旨的目的。鉴赏诗歌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点,以得到对作品的整体全面的感观。

我相信:问题的存在正可以促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在提高中丰富和完善.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写景的还是抒情的;再看具体的人、物、景。同时咏史的,还要看作者是客观评价呢,还是借诗咏怀呢? 请看1994年这道高考试题: 对下列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道题考查如何鉴赏唐代刘禹锡的《菊花》诗,考点主要设在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上。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有别的花了。他赞赏的是菊花在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2.鉴赏古诗的语句 古诗中的一些重要语句,有时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理解这些语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1996年的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 ”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诸葛亮。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词句的意义。答案为D.这首曲为元代诗人阿鲁威,题目是《双调·蟾宫曲》。A项“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语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该项的意思与原诗完全相符。B项的干扰因素较大,《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故此处有人认为错了。其实从当时的历史形势来看,主要是曹操与孙权之争,刘备连立足之地还没有呢,刘备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C项“便成名八阵图中”一句出自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指由田、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诗歌前两句正式说明了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创业中的功勋。D项是对最后一句的分析。该项的分析偏离了愿意,该句是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而来的,又对魏、吴、蜀三方作了一个小结,并非指明刘、孙、曹三位英雄。

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有构思立意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如1995年高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本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而绿得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又如1996年高考第11题 关于这首元曲(即上面所举《双调·蟾宫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的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响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有形象的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的鉴赏能力。答案为C.A项考查理解这首曲的结构,B项考查理解词语运用的作用,D项考查鉴赏作品的风格,对照这首元曲,这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该曲的基调。这首曲虽然风格雄健、高昂,但全诗主要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非要表现什么“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

(一)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 成 一 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越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洞 庭 刘 禹 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 君 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香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浩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得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五)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船。“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试题分析]

(一)答案为C.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能力。宋代赵师秀的《约客》,写的是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的情景。前两句描写环境:黄梅时节,雨多天闷,长满青草的池塘里蛙声不断。雨声、蛙声为什么特别清晰?原来是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到来,夜越深,声音就越显响亮。第三句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最后一句只是写了诗人的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的细致入微。由于孤独一人,下不成棋,“闲敲棋子”,正体现了主人公孤独中的苦闷,而不是如C 项中所说的“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二)第1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杜甫很喜欢用这种题个,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种景色,两副对联,十分工整,但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这首《漫成一首》写月夜泊船,写夜景,但作者并没有从天上之月写起,却先写水中之月影“去人只数尺”,意思是说月影靠船很近,与“江清月近人”意境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句写船中樯杆上挂着照亮的灯,在灯光下,显得宁静、柔和。可见此时的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平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这两句由“江月”到“风灯”,由远及近。接着三四句又由近移远,写到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非常和谐。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的诗人猛地惊醒,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但读者的感受恰还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C项的错误有两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并非“江风吹打桅灯”;如果把它与前一句“江月”相对应来看,也不能理解为动作。

第二处是,这一句写的还是静景,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也是不当的。第2 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题干上将《漫成一首》在写作上的特点已经说明,即每句写一景,四句分别写了越、灯、鹭、鱼四景,而四景又组成了统一的意境。C项诗中分别描写了丽日、花草、飞燕和鸳鸯四景,动静结合,组成了安谧、宁和的意境,与原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诗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只有前两句写了两景,而后两句是述怀。B项诗为唐朝裴度的《溪居》,写了“清溪”、“古木”和“水禽”三景,第四句“红尘飘不到”不能算写景。D项诗为柳宗元《江雪》,前两句写了两景,后两句合起来才算一景。故这三首诗的写法与杜甫《漫成一首》诗写法都不同。

(三)第1题,答案为B.第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第2题,答案为C.该项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没有错误。第二句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完全正确。因为首联只是写了李凝所居的环境,并未有“隐逸思想的流露”。

(四)这道题选了两首唐诗作比较鉴赏分析。第一首《望洞庭》,诗人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诗的大意是:澄澈空明的洞庭湖水与秋夜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宁静和谐的境界,迷蒙的湖面仿佛是一面未磨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山越显青翠,水越显清澈。山与水浑成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第二首《题君山》,诗人从水中的倒影来描写,并生发联想。起笔先描写君山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洞庭比作湘水女神的妆镜,把君山想象成镜中映出的倒影,女神正对着妆镜欣赏自己的秀鬟。诗的大意是:广阔的洞庭风平浪静,烟波浩淼,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是多么凝重,凝视倒影,只见翠山不见碧水。这大概就是水中女仙梳洗的地方吧?这水中倒映的君山多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第1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对诗中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这两首诗描写的洞庭,角度是并不相同的。雍诗所见的景象完全是在白天,并无半语出自月夜。所以“烟波不动”没有写月光下的景象。第2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两首诗意在描绘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刘诗高旷超俗,雍诗精巧清丽,但无论是哪一首,要说是读后就能“油然而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可能过于勉强了。

(五)答案为D.本题考查是个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代托咏蝉寄意的名作。诗歌并未写景,哪里来的“ 寓情于景”?“事、景、情、议融为一体”的说法更是完全偏离了本诗的写作手法。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地分析某形象。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 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要求:赏析本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只能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抒发自身的感慨。全诗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2012年安徽高考诗词鉴赏)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是《雪后初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这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展现了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地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10福建卷)(6分)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要点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⑴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面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习题

三.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5~6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两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四.《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另一首诗,阅读《书愤》和这首诗,作比较,回答后面问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对两首诗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首联写少年,颈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过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8.对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方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风尘叹”,既是自励——绝不会受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中诗人联想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五.语段精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

微风吹拂的样子 ..B.荒忽兮远望 迷迷糊糊的样子 ..C.捐余袂兮江中 捐献 .D.聊逍遥兮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三. 5.【答案】 C(C项“两朝”指东汉和蜀汉,说法有误。“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6.【答案】 B(B项“由远及近”,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是“由近及远”)四. 7.【答案】 B(B项分析不当,“已先斑”和“气如山”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形成对应关系)8.【答案】 B(B项分析欠妥。颔联回忆确实蕴含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不是“直接蕴藉其中”,而是曲折地体现出来的)五.9. 【答案】 C(捐:抛弃)

下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研究学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一、 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

    古代诗歌鉴赏(练字

    古代诗歌鉴赏(练字)(人教版) [教学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2) 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答题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

    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类和咏物抒怀类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

    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古代诗词鉴赏整体阅读技巧 整体阅读,就是从诗词的几个方面入手整体理解诗词的内容,明白诗词的主旨(所抒发的感情)。 一、解读诗词......

    葡萄酒知识与鉴赏学后感

    葡萄酒知识与鉴赏学后感 经过对PPT的学习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让我这个原先对葡萄酒一无所知的人,逐步对葡萄酒的历史、制作、储存、品味等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对葡萄酒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