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本站推荐]
我对备课的几点反思
坛洛二中 欧阳柳
可以说,备课是贯穿一名教师一生的工作要务,备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参照其他老师的经验,得出了几点反思:
(一)应该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
这里的知识性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以外的知识。备课时,教师要通过书本去思索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越丰富,教学就越是得心应手,成效就越好。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能扩大教师上课的知识储备和问题储备,这样,教师上课时就会少出现窘态,不会因一时卡壳而手忙脚乱。
例如,在上《北伐战争》一课,仅仅是参照教案、教材的教学步骤,将课本知识理清,抓好重、难点。本来以为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等到上了第一个班级后,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有了诸多疑问:“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控制北洋军阀,为什么北伐是攻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人?”说实话,我自己在上课前并未弄清北洋军阀与这三大军阀之间的关系,所以课堂上很难解答,只能够打马虎眼:“这个需要大家课下去探究?”而这个时候,自己心里已经开始谴责了。下课后,我马上查阅了相关知识,再把上课的思路理清,到第二个班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明显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大家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老师的授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讲清重难点,还应该通过课外知识的扩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因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境。
复习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通过板书复习表格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列举了“战争名称”“原因(目的)”“起止时间”“侵略者”等各项,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关于“原因”,我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涉及,所以当复习表格列出来时,一个尖子生翻阅课本找到了他所认为的答案,而因为我自己没有把握,所以并没有对该学生进行正面表扬,甚至是予以否定。事后很懊恼,觉得自己的举动实在太差劲,都觉得汗颜,当然,这件事也让我吸取了教训,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慢慢细化,更应该从学生角度分析他们心中的疑问,不仅是在为他们解疑,更是为我们解疑。
(三)备课要“精心设计”
应结合学生特点及授课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的日常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伴,被人俗称为“填鸭式”教学。但是,对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课,还是可以多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摈弃从前的“老师说学生记”的方式,而是采用学生自学,寻找课本知识点,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更投入课堂,学习氛围也更浓厚。
比如:在上八年级历史上册《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上课前就在黑板上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个别上前完成,然后请学生评分,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请到了,每个人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完成自己的任务。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写对,但至少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渔”,而不是老师给“鱼”。另外,在复习课上,我放弃了以往画单元重点的方式、提问的方式,而是学习其他学校老师的经验,利用复习表格进行复习,因为在以往的复习中,对原来的复习方式,学生兴致不高,几节复习课下来,根本没有任何成效,老师累,学生没收获,甚至不愿意听。利用复习表格进行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按顺序轮流回答复习表格中的问题,还可以督促做好笔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归纳好每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同时,针对期末考试选择题闭卷的形式,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我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做成了几十道选择题,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通过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复习情况,同时也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复习。这样的复习方式,相对之前的枯燥提问要好得很多,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同时,在竞赛中能够加深记忆,增加复习效果。
第二篇:学年八年级上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陈丽婷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很值得做一个认真的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3、4、5、6、7、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还担任了八年级7班的班主任。一学期来,我的整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的过程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准备课的方向。思考学生的认知规律,创制有效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当前的思靠习惯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内容进行删减。根据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难点。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也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师备课时,应该扩充自己的眼界。适当运用课外丰富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历史内容变得血肉丰满。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明确每一节、每一章的主题,在主题的统领下,将一节课、一单元、一册书的内容吃透。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学会详略处理。教师备课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虚心求教。学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方式。
二、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单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设计时应该要简单,明确,使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应该要有向学生传授开展活动的方法。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提出问题时,学生虽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积极热烈,可是在展示的候,经常出现与活动目的相左的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也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活动,采取怎么样的方式,甚至给学生做几次师范以供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让教学设计活动真正发挥实际的功效。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应该有同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部分,增强历史课的现实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历史能力,在情感态度上有所收获。历史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恰当事物作为导入,也可以谈谈历史事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拉近历史知识同现实的距离。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
教师的备课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学生一些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较为难懂的历史知识,如直观性的图片模型、经常运用的史料等。这样不仅增强历史的韵味,而且让学生有了感性的深刻认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利用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学生应该有质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并理解记忆历史内容。学生能够对他人的展示或者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表明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学生的质疑也会让展示的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起到一个客观的约束作用。
第三篇: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反思
任莎莎
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线索明确,但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大条约几乎都有赔款、割地、开设通商口岸,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导学生将每个条约都制成表格,使知识在轻松的学习中被记得更牢。这三大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格中提纲挈领的写上几个字“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这样学生既不混淆也一目了然。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如:《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焚烧的熊熊烈火、圆明园被摧毁的残垣断壁,真实的画面比老师的任何语言都更能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真可是事半功倍。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绘制“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疆域图”、探讨学习历史的方法、交流记忆的方法等,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没有初一时浓,有的学生连识记知识点都存在问题,其原因是:没有时间复习巩固,这是所有政史地生任课老师的共识。学生仍未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仍然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学生现状如此,过多的埋怨责怪都无济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现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篇: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
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线索明确,但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大条约几乎都有赔款、割地、开设通商口岸,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导学生将每个条约都制成表格,使知识在轻松的学习中被记得更牢。这三大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格中提纲挈领的写上几个字“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这样学生既不混淆也一目了然。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焚烧的熊熊烈火、圆明园被摧毁的残垣断壁,真实的画面比老师的任何语言都更能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真可是事半功倍。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绘制“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疆域图”、探讨学习历史的方法、交流记忆的方法等,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没有初一时浓,有的学生连识记知识点都存在问题,其原因是没有时间复习巩固,这是所有政史地生任课老师的共识。学生仍未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仍然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学生现状如此,过多的埋怨责怪都无济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现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像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016-1-16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需要面面都尽量考虑到。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高兴的方向。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味
爱因斯坦说:“对付一切来说,只要酷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具备对学习的“酷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劳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能持久,每每凭兴味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甘心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体现出漫不经心。不言而喻,如果不注重兴趣教学,就很难造就起学生学习的兴味。所以,我励志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连结茂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入手,激起学生猛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趣味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历程。
2、注意造就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如今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阐发明白,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充实变更、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历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索问题的方法,答案由本身归纳得出。我注重造就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必要,建立能引导学生自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运动举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自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的。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及时教给每个同学最有效的方法。
2、对付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接纳更多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继续为学生的学习趣味和自主性学习的生长创造各种条件和时机,促进他们去自动学习、自动生长,并给与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观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停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还要在教学历程中要处理好教授知识与造就本领的关系,造就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本领,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高兴提高他们的学习结果,激发他们的学习趣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