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讲座
初中生物讲座稿
傍罗中学 雷四姩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述的是有关初中生物的话题。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这门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生物在初中的全部学科当中不重要,因此,无论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律采取无关紧要的态度应付了事。如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呢?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好生物呢?
一、明确初中生物的地位
据报载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5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进行研究荣登榜上首,除此项外,还有:植物研究丰收年、重要蛋白质的特写、分子信号共计四项,都是有关生物科学方面的。上个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药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又是怎样一种地位呢?
我们将英语与生物作一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众所周知,英语从六、七十年代的学而不考,到按一定比例进入考试成绩,发展为现在的中考150分。英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初、高中学科的龙头老大,甚至在大学里它也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专业,哪怕你是中文专业的。而在自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物科学,几十年来仍然是原地踏步。与高高在上的英语比起来,它只是一个小老弟!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学科歧视,我 们也高喊“科教兴国”,一面体现出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科学算什么,考起国家重点大学才要紧!是啊,英语150分,生物30分,孰轻孰重,你还不明白?
本世纪的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在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里我们以七年级上册生物为例来说明。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师用书建议课时为37课时,一个秋季教学时间满打满算20周,每周2课时,共计40课时。考虑到学期考试、期末考试时间、放假时间耽搁,真正用于上课的时间肯定不够。再加上生物中很多实验本身就不是只用上课时间就能完成的。有人会说课余时间呢?谁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一天从早到晚要上十几节课,节假日都没有休息时间,更不用说课外时间。这样的生物课怎样完成教学任务,大家可想而知。至于达到课标要求的目标,只有天知道。更有甚者,我市游仙境内一所有名气的初中,七年级生物每周只有一节课,课标的要求早已置之脑后,学生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算什么!加之我国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教师。生物只是搭配的点心,算不得正餐,更别说实验员和器材齐备的实验室。
生物果真如有些教师、家长那样,认为教师上课讲杠杠,学生画杠杠,考试考杠杠,生物就如此摆平了吗?其实不然,生物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一般要求时间较长,多人合作,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合作意识。研究的问题就在身边,感觉得到,易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好了生物对其他自然学科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二、如何教好初中生物
根据多些实践表明,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用实践学习生物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2、研究性学习生物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学生 3 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
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2、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素质。
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四、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 5 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五、展望生物学的未来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亮点。因此,生物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继科学之后重要的学说。
第二篇:初中生物讲座
初中生物的意义
学府中学
李文晋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述的是有关初中生物的话题。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生物这门学科在我国是初中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生物在初中的全部学科当中不重要,因此,无论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律采取无关紧要的态度应付了事。如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呢?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好生物呢?
一、明确初中生物的地位
据报载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5十大科学突破,进行研究荣登榜上首,除此项外,还有:植物研究丰收年、重要蛋白质的特写、分子信号共计四项,都是有关生物科学方面的。上个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药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物科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又是怎样一种地位呢?
我们将英语与生物作一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众所周知,英语从六、七十年代的学而不考,到按一定比例进入考试成绩,发展为现在的中考150分。英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初、高中学科的龙头老大,甚至在大学里它也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专业,哪怕你是中文专业的。而在自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物科学,几十年来仍然是原地踏步。与高高在上的英语比起来,它只是一个小老弟!我们的教育历来存在学科歧视,我们也高喊“科教兴国”,一面体现出国人强烈的实用主义。科学算什么,考起国家重点大学才要紧!是啊,英语150分,生物30分,孰轻孰重,你还不明白?
本世纪的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在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里我们以七年级上册生物为例来说明。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师用书建议课时为37课时,一个秋季教学时间满打满算20周,每周2课时,共计40课时。考虑到学期考试、期末考试时间、放假时间耽搁,真正用于上课的时间肯定不够。再加上生物中很多实验本身就不是只用上课时间就能完成的。有人会说课余时间呢?谁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一天从早到晚要上十几节课,节假日都没有休息时间,更不用说课外时间。这样的生物课怎样完成教学任务,大家可想而知。至于达到课标要求的目标,只有天知道。更有甚者,我市游仙境内一所有名气的初中,七年级生物每周只有一节课,课标的要求早已置之脑后,学生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算什么!加之我国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教师。生物只是搭配的点心,算不得正餐,更别说实验员和器材齐备的实验室。
生物果真如有些教师、家长那样,认为教师上课讲杠杠,学生画杠杠,考试考杠杠,生物就如此摆平了吗?其实不然,生物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一般要求时间较长,多人合作,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合作意识。研究的问题就在身边,感觉得到,易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好了生物对其他自然学科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二、如何教好初中生物
根据多些实践表明,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用实践学习生物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2、研究性学习生物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就中学教育而言,从我们的教育系统到学生和家长,总体上还不太重视生物这一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倍受冷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因素很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能从低年级(如初一、初二,甚至更早)抓起,尽早培养学生的生物意识,从小就开始灌输生命科学重要性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地重视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学习,自小就打好生物基础,必然能使这种不良的状况及时得到改善。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是当前课堂教改的主要目的。“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规律性知识和运用知识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2、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素质。
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四、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五、展望生物学的未来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亮点。因此,生物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继科学之后重要的学说。
第三篇: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及案例分析讲座学习心得
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及案例分析》讲座的
学习心得
听课人 杨胜成(黎平县九潮中学)
今天下午在宁静楼529教室认真听取了湖北省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优秀生物教师、湖北省水果湖中学钱国芳老师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及案例分析的专题讲座,使我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是通过钱老师作的详细案例分析,学习了如何通过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现将听课所感所得总结如下:
一是要注重转变、完善、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为驱动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共同学习等形式,以及实现师生、生生和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新颖、活力、高效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取得全面发展。
二是要通过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准确把握教学深广 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及关注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方法策略,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三是要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要熟读教材,区别和掌握教学中的前概念、科学概念和重要概念,理清教学内容里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并构建概念图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四是要关注提高个人文化涵养和一个魅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活跃思想和独立个性人格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展知识宽度,提升个人能力水平,做好一名高师、仁师。
在听取了赵占良钱国芳老师的专题讲座后,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观念上的落后,教学手段上的单一,职业认识上的肤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把今天的所感所悟加以实践,以求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做一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合格人民教师。
2015年9月14日
第四篇: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探讨讲座学习心得
关于《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探讨》讲座的
学习心得
听课人 杨胜成(黎平县九潮中学)
今天上午听取了湖北省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丁远毅教研员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及案例分析的专题讲座,使我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现将本讲座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是要准确把握课标,了解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主题起始时,都列出了本主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10个主题累计共50条重要概念,其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具有重要的职称作用。只有准确把握课标和重要概念,才能有效组织概念教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各重要概念的涵义和联系。
二是要关注重要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有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教师要了解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利用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为建构科学概念打基础;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教材中的一些图片和文字都指向了重要概念。
三是要了解概念的种类,便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中学生物学的概念,大体可分为从属关系(如中心体、中心粒,细胞质、细胞液)、同一关系(如染色质与染色体)、并列关系(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对立关系(如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这四种关系。教师理清概念的四中关系,便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构建知识体系。
四是注重构建概念图,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熟读教材,理清教学内容里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并构建概念图,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能力。
在听取了讲座后,使我了解到了可以通过出示丰富的事实例证,帮助学生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在进一步通过围绕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来组织实施教学,以落实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2015年9月15日
第五篇:初中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
吊街中学 苟永堂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事关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长,要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水平,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所谓“高效”应该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的构成,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教学活动高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课堂的高效性,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作为生物教师可以从下面几点下功夫:
一.发挥生生之间的帮带作用
教学改革要求通过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开展课堂活动。所谓 “生生互动”,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而生物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生物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尽管初中学生在如何与同学进行合作互动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不是很困难,所以初中生物课堂中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划分对子组方式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即在已划分的较大的小组内,再将小组成员划分为两人的对子组,为以后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打下基础。
二、精讲多练是构建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做到“三讲”、“三不讲”,以达到精讲的境界。“三讲”是指讲方法、讲技巧、讲规律。叶圣陶曾说:“我们教任何一门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多讲方法、技巧和规律,使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高屋建瓴的组织好自己的学习,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不讲”,即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就明白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通过“三讲”、“ 三不讲”,最终做到精讲,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每个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
多练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练是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有效手段。在精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典型题目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技巧,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生物圈中的人时,特别强调该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围绕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新陈代谢来进行的。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的题目,课上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并给出正确的解答。教师适时指出,有关新陈代谢的题目往往是将四大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而这样的题目大同小异。教师展示出典型的例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解答方法。教师再给出变式题,请同学解答,从而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精讲多练是构建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三、善用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平等二字。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师生互动。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教师在互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与补充,学生在互动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改造或创新并形成规律。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教学才会达到高效。
师生互动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解是否能使学生注意听、乐意听。我以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与教师讲课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全神贯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讲起课、说起话来辞恳情切、兴致勃勃、神采飞扬,这种形象和状态本身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形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教师偶像的崇拜,容易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
四、增大每节课学生的思维空间
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内容极具生活气息,这就为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因此,初中生物课堂上,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增大每节课的思维空间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生物世界中自由而有方向的飞翔。
在增大每节课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关键的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所以必须上好每一节生物课,要精心准备,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生物课中得到解答,把学生真正带入学习生物这门课的热情中。例如,我曾经就用蝗虫做呼吸器官位置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将头浸没在水里的蝗虫竟然没有窒息而死现象的同时留下思考的问题,结果学生兴趣盎然,课后把我围了一圈,问这问哪的。我当时非常高兴,心想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对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个策略是成功的。而在以后每节课中,我们也要坚持,通过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小实验,根据我的实践,学生在纸笔习题中有疑问时,教师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解决也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随着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效”、“高效”已经成为理想生物课堂的孜孜追求。让我们抛开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物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注重生生的帮带、增大每节课课的思维空间、注重课堂上的情感因素,“让生活走进生物,让生物走进社会”,使生物课堂焕发具时代气息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