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特级教师范例课 自由落体
1.自由落体概念的形成引入:古诗,写意画
演示:不同物体下落快慢比较;重快轻慢,轻重一样快,重慢轻快 落体佯谬:逻辑的力量 演示:牛顿管
视频:宇航员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形成概念:自由落体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究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吗? 问题2:怎样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问题3:相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相同吗?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
设计反应尺
练习题:雨滴下落
第二篇:2.8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一、设计指导思想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世界和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阐发他们已有的理解,激起新旧知识的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全面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索为主线,充分展现隐含在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首先,通过“测反应时间”的实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落体运动,接着从生活经验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进行巧妙的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的设想;再进一步通过教师演示“毛钱管”实验进一步验证设想。最后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为下一节定量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较多,故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模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小组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课堂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分析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法学法: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媒体选择:多媒体等(用于放落体运动的录像、图片、展示毛线管实验课件)
七、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常见的运动——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活动设计:测“反应时间”
教师活动: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一面朝向学生)
引出问题:“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活动:学生习惯性回答:测长度。
教师活动: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量。(选2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设计说明:在此将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中的“测定反应时间”改为放在课前引入,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秘”与我们今天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惯。3.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得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
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
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 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可提醒学生课前复习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学生的“测反应时间游戏”引入,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充满兴趣和动力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三篇: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三、德育目标
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素材。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实验器材】
牛顿管、橡皮块、两张相同的纸。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教学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
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②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④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
请一个学生来做个实验:半张纸揉成的纸团和一大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情况,请同学观察。(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轻的物体还下落的快。)
(设计说明:上述方法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粗象的逻辑推理或做实验验证。)
师:这样看来,重的物体有时下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几个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2.分析引导:
(1)教师指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在17世纪,伽利略曾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实验发现:质量不同的铁球和木球几乎同时落地。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总结归纳:
(1)牛顿管实验结论:质量不同的羽毛硬币等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较一下牛顿管放入空气后的实验现象,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会猜想它会不会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呢?这样需要来证明才能确定。
(2)指导学生看“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的插图。
提问:要证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方法一:利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定值进行推导。方法二:证明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是连续的奇数比。)
(设计说明:这种方法先猜想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3)分析频闪照片,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让学生比较与前面学到的g的数值大小,并强调这个重力加速度就是前面我们学到的常数g。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由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例题
例 《北京晚报》报道:一小孩从15m高的楼层掉下,被下面的一位叔叔伸开双臂接住化险为夷,幸免于难,试求:
(1)该小孩在空中下落的时间为多少?
(2)该叔叔接住小孩时,小孩的速度为多少?
四、课后探究
测自己的反应时间:(请学生说明这样测量的理由。并要求学生课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现场可测几个同学的反应时间。)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课后思考题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请学生来思考作答)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解答)
六、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
(1)只受重力作用。
(2)从静止开始下落。
3.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方向:竖直向下。
2.大小:通常取g=9.8m/s,有时g=10m/s。
相关因素:(1)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2)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三)例题
七、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最重要是对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若仅仅是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则这堂还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出来的结果比教师告诉得到的结果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让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好的效果。另外,这节课要注重把实验做好,如果实验不成功,这节课就如同让学生去死记几个结论了,效果不好。
第四篇:自由落体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巨鹿第二中学 路伟峰
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相关公式前面已学习,有了知识准备;2.自由落体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有感性认识;3.再有课本书皮的插图是苹果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学生很熟悉,只是没有精确计算;4.加上课前的游戏,学生有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本节课是高中物理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
原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实际生活中很多物理过程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同样有很多的物理过程与自由落体运动相结合,构成 更复杂的物理过程。只有熟练的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才会有利于我们后续学习。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原因:学生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 “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的前概念 突破方法: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前面来介绍。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颠覆那种错误的前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 突破难点: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通过对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所打纸带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最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及其方向和大小。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归纳能力等。情感目标
(1)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和精神。(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1.教学手段的选用:多媒体演示和自备实验器材,其作用是通过实验现象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自由落体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和判断。
2.教室实验和学生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判断归纳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共同探究推理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具体采用了讲授法,假设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观察实验——积极思考——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巩固应用。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课前每人发一条自由落体运动所打纸带
2.师生共同完成一小游戏: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复习提问
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问: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有什么特点? 目的:(1)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2)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初探落体运动
1:将纸片和一枚硬币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2:将纸片揉成纸团和硬币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现象: 结论:
1:硬币下落得快
1、重物比轻物下落快
2:同时落地
2、重物与轻物下落一样快 每做完一个实验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看到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以上两个实验会得出完全相悖的结论?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故意停顿十几秒)目的:将学生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提问:
1、为什么以上两个实验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牛顿管实验
多媒体演示牛顿管实验: 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的下落情况,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2)抽去玻璃管中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两种情况对比,观察物体下落情况,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教学方法与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得出结论: 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时),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不同物体,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而与物体轻重无关。引出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条件:
1、只受重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强调: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物体重力远远大于所受空气阻力,此阻力可忽略不计,则物体下落的运动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同时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习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进一步探究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观察与猜想
组织学生拿出纸带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实验分析和推理
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利用纸带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节奏放慢。
目的: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性质有深刻的印象。得出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
1:概念: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g9.8ms2,粗略计算时可取g10ms2
观察45页图表,得出规律: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g与纬度有关,纬度越大,g越大。其实g还与高度有关,高度越高,g越小
公式应用 及课后练习vt=gt x=1/2gt2 vt2=2gx
方法: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一一完成公式转换。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其运动的规
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本节内容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g =9.8m/s2,方向
竖直向下。
2、所有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须取初速
度为0,加速度为g,目的:把关键知识进行浓缩和条理化,把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得以充实和完善。布置作业(1)、课时作业。(2)、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 重力加速度:概念: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2.条件:只受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从静止开始。大小:赤道小,两极大;高处小,低处大。
223.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公式:vt=gt x=1/2gt vt=2gx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目的:突出本节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设置──问题链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2.趣味实验虽简单,但对其的热情高涨出乎教学前的预料;教学软件的使用也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力量。3.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第五篇:自由落体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竖直向下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当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D、任何物体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的下落运动完全相同
2、甲乙两物体均在同一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甲的重力比乙的重力大,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自由落下,则在它们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B、下落1s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的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3. 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3、一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则它落下的位移x等于___________。
4、从某电视塔顶附近的平台处释放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和风的作用,小球自由下落。若小球在落地前的最后2s内的位移是80m,则该平台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该小球落地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多少?(g取10m/s2)
5、竖直悬挂一根15m长的杆,在杆的正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察点A,让杆自由落下。求杆全部通过A点需多少秒?(g=10m/s2)
6、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在下落过程中()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5.物体从离地面45m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m/s2,试求:(1)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物体在下落1.5s时的速度是多大?(3)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4)第2s内的位移是多大?
8、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 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问: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g=10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