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3: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篇:《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 钱建江

师: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 “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 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 来的。”(屏显上述文字)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试 着从字缝里来读一读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 最后 一课》 中所要表达的韵味,好不好?

生 : 好。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 每次看到“ 最后” 这两个字眼,我的心里 总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 墟,我觉得它是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印记,而 且,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 然无存了。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 “ 最后一课”,其中的“ 最后” 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来谈一谈 自己的感

受。

生 1 : 我觉得有点“ 不舍”。

师: 对什么的不舍?

生 1 : 对最后一课、对老师的不舍。

师: 嗯,很好。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 个字,读一读这“ 最后” 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 说的“ 不舍” 之情。请小声读一遍,放松一点。

(生齐读)

生 2 : 还有点“ 伤心” 的感情,因为韩麦尔先 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师: 你觉得是韩麦尔先生的伤心,对吧?请 你读一读。(生读)还有吗?

生 3 : 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师 : 你指的也是韩麦尔先生,因为以前没有 完全尽责。

生 4 : 还有“ 后悔” 的感情,因为小弗郎士以 前没有认真学习,还经常旷课,而这是最后一课,他很后悔。

师 : 因为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过去的事情 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他后悔。

生 5 : 他很“ 遗憾”,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 我们这么多年,今天是最后一课,所以有点遗憾。

生6 : “ 珍惜”,因为是最后一课,所以要珍惜,把它留在心里。

师: 非常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要交流。就刚刚 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感受能力都非常强,相信学过这篇文章以后,大家一定会获得更 加丰富的感受。下面大家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看看是否能体会刚才几位同学所读出来的感情。

(生小声齐读)

[ 以上第一环节。导入课文,以课题为例指 导学生细读文本]

师 : 同学们,课文在哪里告诉我们这是最后 一课?请打开讲义,找一找是在第几自然段。

生7 : 第 1 】自然段。

师: 很好,请大家一起把第 1 1自然段朗读一 下。

(生齐读,师板书: 韩麦尔)

师: 同学们,刚才上课时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句话,就是葛红兵先生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字缝” 好不好?你们看,你们先找还是老 师先找?

生(小声): 老师先找。

师 : 那我来找一个: “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 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 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这里有两个词语,“ 柔和” “ 严肃”,这两个词语(生小声说 : 矛盾),同学说矛盾,或者至少说是相对的,但 是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呢?

生 8 : “ 柔和”的话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 严肃” 的话是因为这是一堂自己的国语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说,“ 柔和” 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 严肃” 是因为 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请允许我追问一下,为什么最后一课,他要“ 柔和” 地来说?

生 8 : 因为他觉得非常不舍。

师: 对什么不舍?

生 8 : 对他的学生,还有他教学的内容,还有 曾经坐满了学生的教室。

师: 有对学生的不舍,对教室的不舍,对教学内容也就是祖国语言的不舍,所以充满着柔情,所以他的语调是柔和的,说得非常好。那么“ 严 肃” 呢,你说这是因为上最后一堂国语课了 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解释一下?(生 8摇头)没关系,请坐下。请其他同学帮帮忙。

生9 : 他只想当普通的课来上。

师: 当普通的课来上为什么要严肃呢?你们 老师平常上课很严肃吗?

生 9 : 不是。

师 : 那你从何说起?(生 9默然)没关系,再考虑考虑。

生 1 0 : 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希望他 的学生在最后一堂国语课上好好学习。

师: 希望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好好学习,所以要严肃。是这个意思吗?(学生点头)那么在 柔和与严肃的背后,我们能不能体会韩麦尔先生别的更为丰富的情感呢? 我们可以试着从后面的字缝里来找,刚刚老师找了,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找。

生 1 1 : “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孩子们”说明韩麦尔先生对待他们 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生 1 2 : “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都用了“ 最后” 两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

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两个重复使用的词语——“ 最后”,这两个“ 最后” 都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对最后一课的不舍,我想请你再仔 细地体会体会两个“ 最后” 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请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生 1 3 : “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 现了遗憾。

师: “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今后不能再上了,是韩麦尔先生希望他们用心学习,珍 惜法语,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的语言,这是后面 一个“ 最后” 包含的情感。

生 1 4 : 我从“ 只许” 看出来韩麦尔先生的悲 愤,因为他的国家不能教自己的国语,而只能教 其他国家的语言了。

师: “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 这位同学 刚刚找到了“ 只许”,可以看出悲愤之情。其实除 了这个“ 只许”,在前后文中,从“ 已经” 和“ 就” 这 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侵略者迫不及待、蓄谋已久。

所以这位同学从字缝里读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为

什么只允许教德语而不能教法语了呢?

(屏显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及抗日战争时期的“ 奴化教育” 资料)

师:与之相同的事也发生在中国。看来,侵 略者所想的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妄图永远地霸占别国的领土。

[ 以上第二个环节,以第 1 1段为例,引导 学生细读文本。]

师: 我们说,在动荡昏暗的年月里,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醒的。那么,大家想一下,韩麦尔先 生是不是一个觉醒者? 生齐: 是。

(师板书: 觉醒者)

师: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从哪些事情上看出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觉醒者呢? 请大家概括一下。

生 1 5 : 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表现了他的 爱国情怀。

师:你能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件 事情?越少越好。

生 1 5 : 写大字。

生l : 第2 0自然段中,韩麦尔先生说的几句话。

师: 那是他在干什么?同样概括一下。

生 1 6 : 在激励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祖国的语言。

师: 对祖国的语言进行赞美。刚才第一位同

学说“ 写大字”,我觉得大字还不够贴切,他写了 什么?

生: “ 法兰西万岁!”

师: 这可以说是一种——

生: 呐喊、誓言。

师: 那就概括为“ 写下誓言”(板书)。第2 0自

然段是赞美法国的语言(板书: 赞美法语)。还有 没有其他?

生 1 7 : “ 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 法兰西’,‘ 阿尔萨斯’,‘ 法兰西’,‘ 阿尔萨斯’。”

生 1 8 : 第 1 9自然段。

师: 概括一下,第 1 9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在 进行深刻的——

生齐: 反省。

(师板书: 自我反省。)

师: 我们按顺序来分析。韩麦尔先生怎样来进行 自我反省的?我们同样来找找“ 字缝”。第 1 8 节中“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

人最大的不幸”,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 同学们,我想问的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 到底有哪些?

生 1 9 : 他们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结果战败 了、国土失去了。

生 2 0 : 只能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师 : 遭到了文化——

生: 侵略。

师: 他们的不幸是失去了领土,遭到了文化 侵略。有没有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更厉害 的呢?

生2 1 : 他们没学好自己的国语。

师: 为什么这个更厉害?

生: 因为那些侵略者会嘲笑他们。

师:说明他们之前缺乏学习的意识和觉悟。关于这一点,如果其他同学理解时稍微觉得有点 困难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文的前面还写到了 一个人物——铁匠华希特。同学们要知道,优秀的作家在作品里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写一个人 物的。在这里,写到铁匠华希特,他在干什么?

生齐: 看布告,对小弗郎士说: “ 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生2 2 : 他想让小弗郎士把布告读给他听。

生2 3 : 为下文写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师: 看来你们训练有素。(众笑)我觉得他就是在和小弗郎士开玩笑,他从布告里已经看到了 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在看到这些事情之后,他还有心思开玩笑。这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阿尔萨斯人的不觉悟,大难临头了还开玩笑,这就是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的不幸更为严重的不幸,就是遭到了文化侵略而不 自知。前两天在微信上 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淡忘,而是麻木。这话深得我心。再把文中的那句话读一遍。(生齐读)再来一遍。(生再读)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一: 自我反思]

师: 接下来,韩麦尔先生谈到了法国语言,我 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来赞美法语的? 同样找一下字缝,找几个词来分析一下。

生 2 4 : 钥匙。

师: 这是比喻旬里面的喻体。要想打开监狱 的大门,必须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学好。

师: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民族的语言有一 种凝聚力,可以团结广大的人民。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生 2 5 : 连用三个“ 最”,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 对祖国的热爱。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二 : 赞美法语]

师:下面看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表现之三——练习字帖。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让我们练习字帖就说明他是一个觉醒者了呢?

生 2 6 : 字帖上写 了“ 法兰西” 和“ 阿尔萨 斯” „„写出了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

师: 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你来补充。(指生 27)

生 2 7 : 写了“ 法兰西” 和“ 阿尔萨斯”,是想告 诉同学们阿尔萨斯永远是法兰西的领土,不能忘记法国。

师: 还是想让同学们牢记祖国,很好。你有没有想补充?(指生 2 8)

生2 8 : 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师: 激发爱国情怀。而且这里也用了一种修 辞手法?

生(齐声): 比喻。

师: 比作什么?

生齐: 小国旗。

师: 烘托出教室里怎样的气氛?

生齐: 爱国气氛。

师: 所以,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强大的精神 力量,可见韩麦尔先生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用 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勿忘国耻!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三: 练习字帖]

师: 下面,请大家齐读 2 5-2 9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了韩麦 尔先生雕塑一般的形象,同时我们的教材也用插

图的方式来再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屏显图 1),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图(屏显图 2),我 想请大家对应刚才朗读的几个 自然段,说说配上 哪一张插图更合适?

生 2 9 : 我觉得这一张(苏教版)好, 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学生离开他,所以他面对着黑板。

生 3 0 : 这一幅比较好,我认为他对学生很不 舍,所以流泪了。他背对学生,面对黑板,不想让 学生看到他流泪。

生3 1 : 我认为第二幅(人教版)的好。因为我 从他的脸部表情上来看,看到他似乎很悲伤,我 又从他眼睛里隐隐约约看见他有火一般的爱国 情怀。(众笑)

生 3 2 : 这一幅好,他正对着大家,希望把一 切都留下来,表现了他的不舍。

师: 现在有两种意见,好像每个同学都讲得很有道理。

生 3 3 : 我觉得是人教版的这幅好,因为它表现 了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表现了他悲愤的心情。

生 3 4 : 我不同意,我觉得第一张的内容是韩麦尔先生在写着“ 法兰西万岁”,是吸引读者看着 “ 法兰西万岁”,突出了“ 法兰西万岁” 这个意义。

生 3 5 : 苏教版的好,老师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伤心的表情,所以才背对着他们。

师: 这个问题有没有正确答案?

生: 没有。

师: 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互相争论 一下也行。有没有发现两幅图中的不同?

生 3 6 : 一幅图上没有帽子。

(众笑)

师: 哦!帽子不见了!他应该是戴着帽子的。说明文章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声): 外貌描写。

生 3 7 : 字体不一样。一个草,一个工整。

师: 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 一个写完了,一个正在写。

师: 到底有没有写完?

生齐: 写完了。

师: 这里写了几个词语?

生齐: 一幅两个,另一幅三个。

师: 这里稍微有点差错,大家看得挺仔细的。

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由来已

久,我比你们还小的时候就读这个故事,那个时 候我就奇怪,怎么小说里面没有去写普鲁士士兵 的暴行,甚至没有对普鲁士士兵的正面的谴责。这是怎么回事?

生 3 8 : 因为小弗郎士是本文的线索,写出了 他看到的景象。

师:这个跟为什么不正面揭露暴行有什么关系?

生 3 8 :因为这样侧面描写,体现出爱国之情。

师: 侧面描写,讲到了一点。和你刚才所讲 的联系起来,我就豁然开朗了。因为是从一个孩 子的角度来表达,文章巧妙地借孩子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这样写,使得那种场景、情节更自然,因为从孩子的眼光看来,普鲁士士兵操练的场景是美好的。到最后写到连孩子都感受到了强烈的 亡国之痛,使得控诉的力量更强烈、更深刻。我懂了,谢谢!我们把最后几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

师: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脆弱 了,应该改成——老师举起拳头,高呼 : “ 法兰西 万岁!” 你们觉得这个(文中)结尾好还是改动的好? 这是最后~个问题了,赶紧发言。是不是太脆 弱了?讲讲理由。

生3 9 : 这样(文中)的结尾给人遐思,像刚才那样的结尾比较直接。

师: 这样的结尾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你认为 韩麦尔先生这时的举动是不是表现了他的脆弱?

生4 0 : 更加生动地写出了他的不舍。

师: 还有?

生(齐声): 悲愤。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四: 写下誓言]

师: 国土沦陷,知识分子总是会有超越时代、超越常人的苦闷,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今天我 们主要分析了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形象,韩 麦尔先生用一个人的觉醒去唤醒了一群人的觉 醒(板书),爱国主义的火苗必将燃起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火焰,废墟之上也会开出花朵。今天的 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

《最后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其点评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 最后一课 ” 的氛围。.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3 .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 “ 最后 ” 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及作者生平、背景资料等,渲染气氛。老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都德 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从 1913 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 “ 以情夺人 ”。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 “ 最后一课 ” ? 教师备案: 11 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讨论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 “ 最后 ” 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 “ 最后 ” 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 22 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 韩麦尔 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讨论 4 :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 “ 最后 ” 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 —— 看到教室里的气氛 —— 知道是最后一课 —— 鸽子 怕骂、贪玩 ———— 惊诧 —————— 难过、懊悔 ———— 悲愤(幼稚)——————————————(成熟)

讨论 5 :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 韩麦尔 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讨论 6 :请同学们找出 韩麦尔 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教师备案:语言主要集中在 11、18、19 小节,行动 24——29 小节。11 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 18、19 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 18、19 小节。

讨论 7 :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 韩麦尔 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 韩麦尔 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 8 :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也就有了 韩麦尔 先生最后的言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 韩麦尔 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 韩麦尔 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教师备案: 韩麦尔 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 韩麦尔 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 9 :我们看一下 25 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 韩麦尔 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 “ 法兰西万岁 ” 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 10 :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 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教师提示: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它的最后几个画面。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讨论 11 :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 后告诉 老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 韩麦尔 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五、迁移提升,拓展延伸中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 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 “ 以情夺人 ” 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 宋 郑思肖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1931 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 “ 东亚共荣 ” 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 “ 最后一课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请我们同学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讨论 2 :比较一下,韩麦尔 老师 和祁瑞宣 老师有什么异同?

教师备案: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讨论 3 :假设你是 祁瑞宣 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 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

一百年前,二十七岁的 梁启超 先生写下了当时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少年中国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片断。

教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我们期待着。

点评:

《最后一课》是初中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读通它很容易,但读懂它却绝非易事。虽然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但主人公的经历毕竟距离我们太遥远,而 “ 亡国之痛 ” 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饶美红 老师的这堂课曾参加 2002 年 “ 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并荣获本次活动一等奖。上面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这堂课的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其特点主要有:

一、以 “ 情 ” 夺人,注重体验感悟,尊重独特感受。

阅读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饶 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全文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扣一个 “ 情 ” 字展开。“ 入情 ”——“ 移情 ”——“ 激情 ”,整堂课就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展开的。

首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课前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滚动播放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简介的环节,它要营造的是悲伤的情感氛围;开课后,老师立即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初次对话,通过触摸文本,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 “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 的空间;紧接着,设计了 “ 再读课文 ”、“ 品读体验 ” 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使民族的悲愤之情从阅读感悟中自然生发出来;最后,教师设计的 “ 迁移提升 ” 环节,通过阅读补充材料,使学生由 “ 法语 ” 回到了 “ 汉语 ”,引导学生回到现实,联系实际,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使教学走向高潮,使学生在 “ 激情 ” 朗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设计了富有情感的表达语言。如: “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我们期待着。” 教师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引导与点拨,必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他们对文本、对社会乃至对人生的深层思考,也必然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层层推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饶 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阅读的形式有:初读、再读、品读及比较阅读;交流的方式有: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等。不难看出,饶 老师追求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表达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再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问和答问的课堂学习的主人。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王>课堂实录

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深沉情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老王》,一起来了解作者杨绛(展示课件)读: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仍然在坚持写作,著有《杨绛全集》。这个故事,它所记叙的生活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展示课件):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个词叫干校。(展示课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个有趣的词语。“老王就是常常给人家运冰,他运的冰比人家大”有冰箱难道还用冰吗?哦,这个冰箱是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

(展示课件):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暖的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冰箱”的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用上了现代的冰箱,那是不可能的。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里面的生字词来梳通一下,荒僻,齐读(展示课件):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攥:用手握住

伛;弯(腰)曲(背)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同学们齐读)

作者在最后说到:想起老王就心生愧怍。这些词语里面有些词语要注意,取缔,取缔是带有权利行为的动作,不是个人行为,你不要说我来取缔你的什么……。取缔是政府有关的组织它明令这个事物不能做了,就叫取缔。取缔这个词在课本当中是很有深意的,当时老百姓就是那些踩三轮车的工人,连踩三轮车的自由都没有了,都取缔掉了。

好,我们这节课是散文欣赏课,我们给同学的任务就是话题研讨

(展示课件):散文欣赏话题研讨,分析论析

上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教学抓手是句。这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抓手就是词,我们只抓几个词就可以把这篇文章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解,并且训练同学们通过抓词品析这个词来品读文章深意的能力。所以品析的方法是扣词品析(展示课件):扣“词”品析

好,给大家第一个话题:“三轮” 二字,非同小可

“我常做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三轮”一直延续到课文的大半部分,所以同学们要思考的是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三分钟

(课件展示):话题一“三轮“二字,非同小可(独立思考三分钟)

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举手发言)

男同学:三轮是老王唯一活命的用具,从侧面体现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苦难。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三轮首先表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一个工人,通过三轮,看到三轮后面的东西。

女同学:我觉得第一句的三轮可以表现出作者和老王非常的熟悉,也为下文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作出铺垫。

余老师:分析的多好啊!“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用手比划)这就是关系。我是他的顾客,我坐他的车,我还建议你看后面一句话“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闲话二字很重要啊,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老王和我说闲话的时候我了解的。你们看,扣一个词就可以观察或者了解到很多内容。

男同学:三轮说明了老王只有靠这么一个工作没有其他工作。余老师:他只能靠三轮维持生活,所以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挣到钱的一个人,你这里品析的很到位,他只有靠三轮很难挣到钱,而且三轮又被取缔,这就为后文送香油送鸡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衬托作用。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内容,老王在蹬三轮的时候在职业上是没有组织的,没有组织实际上就是没有单位,没有人管他,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呵护他,他永远是孤身一人的在那里踩三轮。在文革时代没有组织是很可怕啊。好,你来

男同学:我觉得三轮二字像一根绳子一样,把全文都系了起来,使全文变得更加通顺。

余老师:两个字,同学们都知道的。三轮二字就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他有多方面的表达作用、表现作用,其实在后来的送香油送鸡蛋的时候已经没有三轮了,但它仍然表现老王的忠厚老实,我觉得你太厉害了,有许多八年级的学生都无法说出来这两个字的意思。

女同学:第七自然段可以体现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老王只能靠三轮活命,而他的载客三轮又被取缔了,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社会是很黑暗的。(同学们笑声)

余老师:有那么一点吧。连载客三轮都取缔了,一个普通的拉三轮车的工人,又有残疾年纪又大了,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从三轮二字能依稀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啊!还有人来吗?

好,我们来梳理一下,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说三轮二字非同小可,(小结)第一,三轮表现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所以杨绛写的故事是普通人,或是比普通人境遇还要差的人的故事,因此感人。三轮表现了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这样一个连自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老人,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的关怀,他居然在临死前给杨绛送去了不知道哪里弄来的好礼物。三轮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故事里面也有细节,他搬得冰都比人家大,他甚至还问我们有没有钱,好像他很有钱似得,讲仁义,就表现在课文后面那个重要的故事上。三轮表现了“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课文中讲到我女儿给老王买了鱼肝油,我们常常坐他的车,与他闲聊,这都表现了我们一家与他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和照顾,(课件展示):三轮表现了: 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 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 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 “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

余老师:三轮”一词非同小可啊,每扣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读的很深很深,每抓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抓的很深。大家还说一下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扫描课文,看一下课文内容,你觉得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我抓哪个词就可以了解很多内容“ 余老师:这么快就举手啦!(递话筒)

女同学:我觉得前面的几处“一只眼”,也体现了老王的生活艰苦。因为老王是一个拉三轮车的,他一只眼看不见,可以体现出他很可怜。也可以表现他生活的窘迫。

余老师:这眼病是他年轻的时候留下来的。同时也写了他眼病都没有办法去治,那么可以说他原来就是一个很穷很穷的人。这就看见了背景。

男同学:第四自然段那个“破破落落“可以体现老王的贫穷.余老师:是啊,“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写出老王住的地方根本不是好地方,环境差啊,甚至有一个句子都让我们觉得老王的苦难。我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啦,他没有说他的家在哪里,他不愿意说他有家,他并没有家,他只有一个人。

男同学:第四段的“荒僻的小胡同”也体现他家的贫穷。余老师:荒僻,离城市很远啊,住在这个小胡同里面。这个“荒僻”让我们很有感触,它离城这么远,请同学们想一想,他给我送鸡蛋送香油之后是怎样回去的呢?那么远,而且第二天就死了,这留下的空白让我想老王是怎样坚持走很远很远的路回去的,荒僻二字很重要。男同学:我从第五自然段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这里看出老王是一个老实的人。

余老师:他的心思从来没有要去欺骗一个人,或者欺负一个人,他只是靠自己的体力去赚一点钱,所以他并不会说:啊,我送你的冰是大的钱要贵一点,他压根没想这点,老实人啊,本分人。

男同学:我觉得这个“闲话”两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故事的体现都在他和老王说的那些话。

余老师:闲话一词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不少照应的地方 例如刚才我们所说“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们的家”就是照应说闲话的,说的太好了 好,最后让你来说一下

女同学:我从16段的“滞笨”可以看出来,老王是在身体很不舒服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可以体现出我们和他的关系以及老王对我们的好,为下文作者的愧怍做铺垫。余老师:说的太美了!

滞笨是什么意思啊?人快死了,他走路可能都是僵直的,他再也很难迈步了,所以,用“滞笨”一词写了他临死之前身体状况。

说的多好啊!

现在大家再来品析一个词,病了二字,作用重大(课件展示):病了二字,作用重大 这种情况下给我们送来了新鲜的很多的大鸡蛋,这里注意语感,“大”字的作用,那个时候,鸡蛋在哪里买的呢,鸡蛋在那个时候是很珍贵的东西啊,我们真的不知道老王是在哪里买的香油和鸡蛋的?

男同学:“病了”还可以体现老王的艰辛和辛苦。

余老师:病了并没有人能够照顾他,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我知道老王病了,还是通过人家传来的信息才了解到的,但是老王居然在那个日子里来到了我们的家,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二字说明老王身体非常不好,把大鸡蛋送给我,不给自己补营养,表明和我们关系非常好,是那种姐妹兄弟一样的。

余老师:这就叫做得到了人家一点点关照恩惠就始终记在心里,然后还要报答人家,这就叫做感恩之心。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体现出老王对我的关爱,因为他身体已经很差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送了好香油和大鸡蛋。余老师:好香油,大鸡蛋。

这里面读出了两个很关键的词,一个是“直僵僵”,直僵僵就是这个人已经不像活人了,镶嵌就是表现直僵僵的,就在门框里面站着,他原来是伛着背的一个人,现在直僵僵地站在那里,完全没有活力。就是这样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我们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我们去想象。女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老王重感情。讲仁义。因为他即使病了还是为了感激我们家人对他的照顾,病重时给我们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他一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一定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就在想着怎么感激这一家人对我的照顾呢,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这个词可以为下文做铺垫,可以表示出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他已经十分虚弱了,病了这个词还可以与老王在临死前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这个事产生鲜明的对比。余老师:人竟然要死了都不能动了,居然还能出来给我们家送点东西,而且重病之中还要去买东西呀,很多故事背后的东西可能更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表示老王他自身本来就不方便,但他并不把自己的病当做自己的阻碍,还是一心要为人民做贡献,表现了老王舍己为人的品质。(同学们的笑声)

余老师:嗯,这话有点说大了,他不是舍己为人,他是感谢人家。

女同学:“病了”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善良,因为他病了,这个鸡蛋他自己不吃还送给别人,感恩别人,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可怜,因为他社会地位本来就低下,又病了,这使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余老师:老王到哪里弄来的钱呢?那钱怎么不用来看病呢?他也许是用了他终身的积蓄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周折买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

好吧,继续做读书笔记。

余老师小结: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写老王的。

(展示课件):用了五个“直”字: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 用了五个“直”字生动地描述老王濒临死亡的状况,用了五个“直”啊,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直着脚走路是怎么样子啊?已经没有知觉了,机械地迈动步子,多么心痛的描写。但是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那么多的鸡蛋,那么好的香油,那么大的鸡蛋。(展示课件)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

(教师小结):“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来看,从整篇文章来看,它是故事内容情节的重要转折。是故事事件的重要转折。

(展示课件):“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

重病之中、临死之前还心念旧恩,极真实极感人地表现了老王的感恩之心。老王的这种病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它不是一般的病,他马上就要死了,还来给人家送好香油大鸡蛋,没有别的,就是感恩之心。一个渺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良心在闪光。

第三,老王病了,纯美人性,不带一点污染,不带一点杂质,淳美的人性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现在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前面写了这么多老王和我们家的故事都是铺垫,都是为了这个故事的出现而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写老王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一点感染力都没有。所以前面形成两个字 “铺垫”,从开头到送鸡蛋前面都是铺垫。大家以前学过《我的老师》没有啊? 全体学生:学过

余老师:巍巍写的他的老师那前面都是铺垫,铺垫的情感最浓烈的时候就是自己梦里去寻他的老师,到了高潮,没有前面的铺垫专门写梦,就没有感染力,就没有后文的感人,而且我觉得这不是梦,是幻觉,幻觉比梦更有感染力。

老王病了,他给我们家送来了好的礼物哇,但是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很愧疚。

她在写自己没有送老王下楼时就已经愧疚了,她说很抱歉。作者用了一个含有深刻情感的、深厚情谊的词“抱歉”,抱歉是和愧怍呼应的。大家马上就可以阐释了作者在课文结尾处用的愧怍一词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这就是第三个话题——“愧怍”一词,含义丰富(展示课件):“愧怍”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送香油、送鸡蛋”的描写部分进行阐释。独立思考三分钟

愧怍”一词,含义丰富,我们大家再来细读“送香油、送鸡蛋”这一部分,根据这一部分来阐释作者多年之后想起这个事来心中愧怍的理由 好吧,思考一下!

作者想起来就愧怍,理由何在啊,“愧怍”一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再来交流一下吧!

(把话筒递给最末尾排的男同学)

男同学:愧怍就是在老王病了的时候作者没有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反倒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不仅没有送,我想起了他病了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内心总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男同学:在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候我有点认为他是在向我要钱,余老师:我也是尊重他,知道他穷,给了他钱,但是老王的本意是来——? 学生接口:感恩的

余老师:对,感恩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误会让我永远的不得解脱呀。女同学:我觉得愧怍一词是照应上文老王给我送大鸡蛋送香油,但是我却没有请到屋里他坐坐、喝口茶。

余老师:多么抱歉啊,我居然没有把老王送下楼,我没有看见他怎样直着脚一步一步离开我的家,这是想起来心里愧怍。女同学:愧怍是说老王对于我是报恩,但是我帮助他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老王给我送好香油大鸡蛋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余老师:嗯,对。老王这样一个人,而且在快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买到鸡蛋和香油呢,他又经历了多少困难呢,想起来让我愧怍啊。

男同学:我就觉得作者给老王那一点钱是很愧怍的,因为老王在病的时候很辛苦去买鸡蛋送过来,然而作者却给了他一点钱,就像平常老王给我送冰之类的,把老王的关爱什么的当成了往日送货的一样。

余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最后一次送油的老王心里本来的想法,也就多多少少带了一点误会吧,而且在作者来说也是应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给了钱,所以心生愧怍呀!男同学:老王重病时用最后积蓄给他买来了鸡蛋。作者居然不知道,而且还没有送他下楼。

余老师:对,真的是很愧疚,而且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当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送给我的鸡蛋都还没有吃完,这想起来更难受,这人送我的东西都还没吃完,就走了,而且走了很多日子啦。男同学:愧怍一词,我的看法和刚刚其他几位同学意见一样,我认为老王送我礼物,我居然没有请老王进来喝茶,送老王下楼,就是因为我没有去帮助一下生病的老王,让他就这么走了,所以,这么多年了我感到愧疚。

余老师:老王已经死了,而我还幸运地活着,这也是一种愧怍。有人说,幸运这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里,幸运的人指的是(学生回答作者)作者,她感觉到老王对自己就像亲人一样,但是“我”对老王还没有到这种情感,这就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深刻含义。

女同学:我觉得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老王对她做的事是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样,而作者认为像坐他的车这种事是很平常的一样,可老王却把它看成一种恩惠。

余老师:是的。人的用心程度不同。所以,她(作者)认为没有领会老王的深意所以愧怍。

有非常多的内容例如老王死了十多天还不知道,后来也没看看去,都是愧怍的理由.啊,那么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居然让作者心生愧怍。

那么愧怍二字写出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课件展示):老王来的时候,我没有请进,老王离开的时候我没有送下楼,我因此而愧怍 他死了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心中不安,(课件展示):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

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一个身边很熟悉的劳动人走了我还不知道,因而愧怍。

(课件展示):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

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反过来想,杨绛他们在文革那个残酷的年代里又能为老王做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很多理由,作者都在愧怍之中。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作者的愧怍是悲悯情怀的表现,彰显了纯美人性,老王这篇课文,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物表现的都是一个共同内容,那就是纯美人性,真情实感等同于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有见到到这种纯美人性的机遇,文章给我们

(课件展示):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谢谢同学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又回到了我们语文课堂上来,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这样你就变得眼光非常犀利,思维非常的敏锐,这就叫品读、欣赏,而不是谈所谓的感受。

(课件展示):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

好!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的老师,也谢谢你们的语文老师。下课

第四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诱思自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本文标题为什么确定为“最后一课”呢?什么样的老师在上课?什么样的学生在听课?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五篇: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国际歌》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大体理清情节思路。3.搜集有关普法战争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引导学生熟悉小说背景。)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哈墨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一)注音:

哽住(gěng)踱来踱去(duó)惩罚(chéng fá)祈祷(qí dǎo)懊悔(ào)诧异(chà)纵身(zòng)(二)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惨白:非常白。

四、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一)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小结: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茨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哈墨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学情预测:以“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1.课前、课上和下课。

2.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3.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课上、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茨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品读哈墨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哈墨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哈墨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哈墨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哈墨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内心巨大的悲痛,也表现出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茨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样也就可能失去祖国。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茨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讨论,从课文的阅读中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明确: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写出了他的严厉;“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写出了哈墨尔先生用这种庄严的方式纪念他的“最后一课”,使人物形象更加含蓄深沉。

2.语言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3.行动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

4.心理描写: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表现了小弗朗茨对侵略者的嘲讽和抗议!

5.细节描写:如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霍瑟老头的眼镜和初级读本,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字贴等,都极其生动强烈地烘托了气氛,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拓展迁移)。(一)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茨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拓展迁移。

1.作者为什么样不把哈墨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茨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2.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三、总结课文。1. 归纳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四、课后作业。

(一)阅读并模仿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写老师的作品,写一篇描写你的老师的文章,用心写出老师对你的深刻影响,注意运用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该课练习。附: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小弗郎茨 哈墨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思想情感:悲愤、沉痛的爱国情怀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下载《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仙游县教育局杜金育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领会......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沙城实验中学沈长亮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 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

    最后一课

    七年级《最后一课》 文段一:1-5自然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2、找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泽林中学陈绪勇2009.3.11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