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教学实录
《颐和园》教学实录
执教者:林莘
记录人:大邑县东街小学 李晓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年 级:五年级
编辑整理:李明东工作室
教材分析:《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课前交流:
师:你们喜欢春游吗? 生:喜欢。
师:好。回来让你写600字的游记。生:好——-吧!(有气无力地)
师:好——吧!(故意拖长语气,显得有气无力)嘻嘻嘻 生:哈哈哈哈(气氛很融洽)
一、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师:同学们,颐和园是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红笔标)左右要写匀称。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语。
师:有一个词语叫“颐养天年”,听说过吧?“颐”:就是养的意思。那,颐和园:就是皇上休息、休闲的地方。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颐和园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次。生:颐和园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是啊!这样的句子,写在开头,这样总写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
师:为了加深印象,我来读头,你们来读尾。我们来首尾呼应一下。师读。生读。
师: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知道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抓住了它的景点。生:我知道昆明湖很美丽。师:你了解了它的景色。
师: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图,了解景点。师(出示:长廊、横槛、堤、画舫)边看图,边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坐上画舫,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师:读一读吧!(生齐读)
(出示“宫”和“殿”的图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华丽、豪华、金碧辉煌„„
师:是啊!华丽、气派、壮观„„出示词语: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抽生读,齐读。(继续出示“阁”的画面)这是?
生:阁
师:对!它的屋顶上都是? 生:琉璃瓦。
师:对极了!所以它才金碧辉煌。二、朗读感知 理清顺序。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顺序。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本。
师:现在就让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作者说,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课件)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它到底因为什么而有名?
学生读书。师:说说吧。
生:我觉得长廊因为长而有名。
师:课本上是怎么说的,能不能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两个数据:七百多米长 273间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大写的,另一个是阿拉伯数字。生:一个是估计,另一个是准确的。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长廊特别长的特点。生读。
师:他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像他这样读一读。你们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字的变化。请问,掌声在哪里?(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掌声。)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到长廊的?作者抓住那些词语呢?
生:进、绕、就
师:是啊!像这样,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作者告诉你他游览的路线(顺序)。像这样的句子,书上还有很多。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样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生边画,师做符号)
师: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师:容易吗? 生:容易。
师:是啊!因为它们都在—— 生:每一段的开头。
师:太容易了,对吧!这样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一个景点连着一个景点。这种形式在游记中是最重要的规律和方法。这叫做——?
生:过渡句。
师:NO!移步换景。(把这四个字写在课题下面)我们写作也要用上这样的词语,文章才会有序。孩子们,旅游就这样结束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不知所措 生:太快了!师:还没看清楚 生:真没趣!师:真没劲 师:我们写游记,要怎么样? 生:细细的观察,细细的了解。
师 :还要细细的记录。好吧!我们再次出发吧!我们第一站到长廊。师。介绍长廊(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他觉得长廊的长让它出了名,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长廊里的画让它出了名。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你能来读读吗?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 你能告诉大家横槛上画着什么吗? 生: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师: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那就仔细来看吧!课件这是成语故事?西游记里的 水浒传里的
师:你觉得长廊内还可能画什么?
师:A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能读一读吗?B谁还想读一读?C请你来。图句子
生读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A这么多的画绘在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该是怎样的美景啊,谁来读一读?
1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那里有很多花。师:数不清的花
师:我感受到了那里的花栽得密密麻麻,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师:看不完的花 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吧?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师: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再来?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七百多米的长廊啊,两旁都栽满了花木,可见花真的不少,所以作者说,这
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学生接读)生:又开了
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这又是另一种美。明明在写长廊,作者又在写花。我觉得多余了。可以不要写,可以吗?有反驳我的理由吗?谁来强烈反对?
生:我有不同意见。因为花木是美化我们生活的,作者把它写进去就更美了。师:是啊!长廊的两边有花、草、树、木的陪伴,就更美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搭配,就更完美了!
(出示句子 读)
师:长廊的长,长廊的画多、画美,这是长廊独一无二的特点。板书:特点 师:我们经常游览一个地方,那里的景色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不知从哪里看起,从哪里说起,从哪里写起。对不对?那好,我们看一看: 长廊这一段共有几句?作者是怎样把它连接起来的? 生:一共有六句。
师:我们请六位同学来读。我来引读:到长廊——生读 乍一看——生读 又一看——生读 仔细看——生读 左右看——生读 感觉——生读 齐读。
师:游客们,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生:万寿山脚下
师:抬头一看,看见了最有标志的—— 生:佛香阁。
师:对!佛香阁是什么样的?来读课文,从文中去找。生:读课文(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师:好!我记下来了。(出示句子)
1、佛香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一人读一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第一句,没有猜测感。生:让人感到佛香阁很漂亮。生:它别强调佛香阁的外形很漂亮。
师:你看!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换一下顺序,变一下顺序,让我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师:佛香阁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意外的美感。
其实,每一段旅程,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佛香阁也不例外。你们想听听吗? 生:想。
师:讲故事(略)你再读一读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再次读此句。
师:佛香阁的特点就是——板书:壮观 其实,付相隔的背后,还有故事。配乐讲故事《火烧圆明园》 生:认真倾听。
四 畅游园林,延伸作业与思考。
师:人们都说,一个景物,一个建筑,就是一段历史的凝固,会给你留下很多的思考。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留一个作业,那就是: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它景物。看看用什么样的顺序,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展示它的美。一个思考:我们游览一处景物,不光关注景物的外表美,更要关注它背后的历史,以及它走过的岁月,留给我们的思考。希望旅游中的发现与思考,从这一节课开始。师:好!谢谢同学们!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七百多米 273间 顺序 移步换景 长廊 长——————————画 特点
佛香阁 壮观 表达
附: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课文原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第二篇:《长城+颐和园》教学实录
《长城+颐和园》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遗产的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的题目,请大家齐读《长城》《颐和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两处景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长城气魄雄伟
颐和园美丽多彩
二、学习《长城》第二、三自然段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处景物的?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请一位同学读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气魄雄伟的语句,体会印象深刻的 词语”
请同学们边读边画边思考。(学生自己阅读并在书上做批注)约三分钟
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生1:请大家看第二段第二句“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抓的词语是八达岭,高大坚固。因为八达岭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已经很高了,它还要在八达岭上修建,可以体会到它的气魄雄伟。
生2:“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因为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可以看出城墙很宽,可以看出它的 气魄雄伟。
生3:“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生4: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我抓的词语是300多米。我佩服的是作者计算的精确。大概有2万多个,所以我感受到它的气魄雄伟。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找到的是作者对于长城的目之所见的描写,我们从这些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那书上告诉我们长城到底有多长呢?齐读第一段。
一万三千多米,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对,作者在描写上运用了很多列数字的方法,还有什么? 生:过渡句“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师:作者是直接叙述,没有承上启下,不算是过渡句。生:作者写了城墙顶上,外沿,平台。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描写(有序观察)指导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师: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当他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请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来修筑长城的身影,看到了劳动人民那血肉模糊的双手,甚至长城两旁堆积起来的劳动人民的尸骨。为此,我还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想到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想到了“《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再看这蜿蜒的长城,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每隔三百米......” 生2:补充“瞭望口和射口”
生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请大家齐读。
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是伟大的 奇迹? 生1:长,高,大
生2:没有,没有 包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作者登上长城,由看到,到想到,作者用一句话把它联系起来。哪一句话?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是一个过渡句,很自然地把上文写看到的和下文写想到的联系起来。
三、学习《颐和园》
师:作者观赏美丽的颐和园,看看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 生: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师:这么多的景点,都是作者亲自去过,认真看过的,那么重点向我们介绍哪些景点? 生:长廊,十七孔桥。
师:看课文,读一读,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长廊长的句子,可以看出长廊很长 生:读长廊色彩美的句子
师:重点看横槛上的画,看看都有什么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谁来读,还读出什么?
生:长廊两旁的花很多,读相关句子。
师:作者通过长廊的长,色彩,还有两旁的景物,写出了长廊的美。师:人们还喜欢去什么地方?作者来到十七孔桥,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狮子多,狮子的姿态多,没有那两个是相同的 生:有十七个桥洞
师:作者用这样简短的文字,突出了十七孔桥的独特之处
作者写长廊和十七孔桥,有两个句子的表达是相同的,找出来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每一间的横槛上......每一个桥洞上各有一个狮子,没有那两只是相同的。
师:你读出了什么?
四、总结异同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这两处景物的特点,作者来到长城,先看到长城的外形,接着想到.....,那么作者是如何把颐和园的景物联系起来的呢?
生:请大家看第 段,读相关的句子,师:作者运用这些句子把描写的不同景物联系起来,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这样运用过渡句,使文字显得生动自然,师:这两篇文字,内容上不一样,但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巧妙使用过渡句,都有序观察了景物;不同点是长城写了由看及想,颐和园没有写 那么同学们可以说说你看了颐和园,你能用“多少......才......”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吗?生讨论,师出示“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才造成了这美轮美奂的颐和园” 下节课,我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表达。
五、作业设计
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1.站在长城脚下,我想说......2.我站在颐和园门前,我想说......第二课时: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第三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课堂教学片段及点评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
点评:
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简单明了的几句问话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文章的骨架这可谓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四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于前几天读搁置的一期《语文教学通讯》,读到一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颐和园》的教学实录,感觉设计新颖,很有语文味,值得学习,于是用键盘敲打出来与大家共享,也算留个记录,为以后作教学参考方便查找。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余映潮 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但是好不好看啊? 生:(齐说)一点都不好看。
师:所以平时要多练字。好,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不害怕啊?
生:(摇头)不害怕!
师:好的,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
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大家说,这是—— 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生: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生 :活动。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生:登上万寿山…..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师生互读)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生:很帅的小孩。
师: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第五篇:林莘《颐和园》教学实录1
林莘《颐和园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那就是---------。] 【点评: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出示表格 景点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共同点 两边、昆明湖 排云殿 城楼、宫墙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范。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范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