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时间:2019-05-15 03: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第一篇: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下面把我们的思考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于后,以求教于大家。

1 全文总思路

前:送去的表现及危害:破

中: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过渡

后:拿来的主张及意义:立

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而且还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据此,文章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2 送去的表现

论点: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论证:①只送;②不拿

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就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也并非有的论者所认为的“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用来论述为什么说“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不但没有人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甚至就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我们现在也在送出去,但没有人说我们现在奉行了“送去主义”,原因不是民国时期送出去就是送去主义,共和时期送出去就不是送去主义,而是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

其实第2段完全可以放在第1段末尾做全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 “只送”的论证

学艺:①先送古董一批

②还有古新画几张

③不远活人一个

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含了一味送去的危害。

4 送去的危害

丰富 大度结果

尼采:光热无穷只给不取 发了疯

中国:地大物博(只给不拿)磕头抛赏

文章的第3、4段用类比的方法,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一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一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5 拿来的主张

拿来的主张:

什么是拿来

怎样拿来

“拿来”的主张分两个层次。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6 什么是拿来

什么是拿来:

反面:送来≠拿来

正面: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产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 怎样拿来

怎样拿来:占有

挑选

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8 如何占有

如何占有:

主张:不管来由,拿来

反对:不敢拿孱头

不愿拿昏蛋

不辨拿废物

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9 如何挑选

如何挑选:

鱼翅类全盘吸收 使

鸦片类部分利用 用

烟具类部分留用存放

姨太类全盘否定毁灭

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10 拿来的意义

拿来的意义:

人成为新人

文艺成为新文艺

第10段,作者先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然后从正反两面指出拿来的意义: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学什么

每一届都遭遇《拿来主义》,每一次都面临“教什么”的疑难,并不是不知道有什么可教,反而是“想教”的太多,课例太多,专家建议太多,众说纷纭,甚至各家主张锋芒相对。一堂语文课,可以有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用这些教学方法?布置预习任务前,我依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进展。

有学生预习后在课间询问:既然《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鲁迅为什么不直接删掉前半部分呢?——我意识到:与其自己无比艰难地臆想“教什么”,还不如从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出发,以帮助他们探究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建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以学生学的过程组织课堂环节。

学生的提问包藏了“鲁迅杂文的写法与读法”这一组关系,这节课的文本预习任务不妨以此为依托调整为:

①阅读链接资料《且介亭杂文·序言》《华盖集续编·小引》,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并简要概括。

②阅读《拿来主义》全文,比较、分析: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词最先出现在文章第5小节。设若:鲁迅原文为《拿来主义Ⅰ》(10小节),删去原文前五小节后另成《拿来主义Ⅱ》,从杂文的角度比较二者哪个更好。

施教班级共13个学习小组,预习后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述统计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自学(自读)过程中,借助链接资料,对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与风格已经形成清晰结论——它的目的是直面国民当前的现实人生,着力找到具体病征,诊断发病的机制,才能给药“疗救”。它的风格据此只能是由一而众,由社会人生的剖面深入文化心理的内层。大家常说的“针砭时弊”既是内容也是方法,借由《拿来主义》的文本阅读,验证了这一鲁迅杂文的解读方法。

至此,学生在预习任务完成后已经生成第一项教学内容:以课文为例,理解杂文从典型现象向深处开掘的思维方式和渗透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

从“问题”栏则可以得出结论:《拿来主义》的杂文思维方式得到解析后,各个局部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题。

据此,“学”的环节发生阻塞,“教”的行为务必跟进;很明显,学生想弄清: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来”,原文中其他“主义”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除了鲁迅杂文特有的具象特征,这则文本也是论述性(说理)的文体,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接下来要“教”的就应该是《拿来主义》的“思路”。鲁迅杂文以思想见长,只有理解他独特的“思路”和“想法”,才能读懂一篇,进而读懂一类。而思维方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实际上,将《拿来主义》腰斩为两段的处理方式已经提示学生去思考原文中各种“主义”之间的分类,而这种分类可能就是鲁迅下笔前预设好的“思路”:呼吁“拿来”,但周遭充斥着各种“非拿来”,这就是现实处境,这就是活生生的“弊”和“病”。

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再读文本,重新思考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背景,在“无疑”处琢磨、开掘“时事”,还原时代语境:

我国美术名家刘海粟、徐悲鸿等,近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揄扬我国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爰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经朝野一致提倡,引起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因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既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

——中国社会历史的事实是:一直不会“拿来”。从“学艺”到“闭关”,再到自己的“送去”和外邦的“送来”,都无“脑髓”“眼光”,都是教训而非出路,都是“病征”而非“疗救”,唯有独立自主的“拿来”才是疗救之方。

“拿来主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将这个具体的问题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依然是基于《拿来主义》的文体教学目标,不轻易将它混同为普通议论文的教学。

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目标预设为:理解鲁迅在文化的接纳与继承的问题上主张奉行“拿来主义”的观点,了解其“新人”观和“新文化”观。

我们可以在“教”的过程中为学生再提供一些支点,要求他们再次阅读原文中涉及“拿来”“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者”的相关内容,为“拿来主义”下定义。

可以关注的原文信息包含:

①比较原文2至6小节的“拿来”与8至10小节的“拿来”的具体内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第6小节)

因为“送来”的可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小节)

——两种“拿来”方法(思路)相似,对象不同,前半段针对外来文化“洋货”,后半段针对传统文化遗产“大宅子”。

借用已经学过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的观点就是:传统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也可以说当代文化是对应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是“当代”的“拿来主义者”,必然面临外来的“洋货”和传统的“大宅子”问题。全文谈论的,既不是“如何对待外国文艺”,也不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而是兼而有之,是鲁迅毕生关注的如何建立“现代民族文化”,东方的鲁迅对西方有质疑(“送来”)但又绝不无条件认同东方传统(“拿来”)。有些读者认为《拿来主义》观点交错、逻辑有问题,其实是因为它兼顾了观点和思考的全面性。

②第8小节结尾的“‘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是否可以把它放在第9小节做起首句?发现结构上的承启句,就是找到了论述思路的重要标记,借助这句文字读者能够得出结论: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不是孱头、昏蛋、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这样的——占有,挑选——鱼翅:或使用,鸦片:或存放,烟枪和烟灯:或毁灭。(都是“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从“拿来主义者”如何的角度解读文章,是从“人”的角度理解鲁迅杂文。

“中国人因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只有文化上的“拿来主义者”才是鲁迅期待的新主人,才会有新宅子,新文艺。——鲁迅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另外,“大宅子”指什么?是中国人因袭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内涵,鲁迅做了“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设喻,但鲁迅的意思或许并不是让我们精细绝对地列出如下表格(尽管它是教材上的习题):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的观点:传统文化有“财富与包袱”两重属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今天我们仍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独立自主地“拿来”。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上,从根本上‘立人’。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也不能简单地‘以富有为文明’,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只有‘立人’才能最终‘立国’。„„少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作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作如此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统,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

《拿来主义》的教学预设不是“驳论文立论的方法”或“拿来主义的内涵”,而是学生如何看待这篇文章,他们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他们的需求与问题是什么;幸运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吻合了杂文这一文本体式的内在特征,由小至大,琢磨开掘,是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懂一篇文章有时候就是了解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学习和思考,或许本身就秉承了鲁迅的主张。

《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这篇杂文因鲁迅首创“拿来主义”一词,提出“拿来”这一光辉思想而被人们所熟知。《拿来主义》一文长期被选入中学教材,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该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先由“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最后“拿来主义”。先破后立,顺理成章。读罢全文,读者会被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所吸引,慨叹于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赞赏他的是非分明,对“拿来主义”这一观点产生自认为比较清晰地认识。但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自《拿来主义》问世以来,特别是被选入中学教材以来,关于它的主题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如影随形从未停止。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意见:

1.“中国文化遗产”说。其代表是人教社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文预习提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既为“继承”,当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言。

2.“外国文化遗产”说。可作代表的是人教社编《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高中·中册),认为“拿来主义就是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说。代表为上海编《高级中学语文(试用本)教学参考资料》“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4.“产品与文化”说。《阅读与写作》1996年第3期载武振华、谢海英《重新审视<拿来主义>的主题》一文,认为《拿来主义》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

此外,认为其主旨为“对外交流”、“外交策略”等观点也时有出现。

从以上各种意见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即《拿来主义》的主题被不断放大。起初人们根据文中经典的“大宅子”比喻,顺理成章地把文章主旨理解为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但接下来发现,文章开头所说的“闭关”“送去”都是针对外国而言的,那么将主旨理解为“继承”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意见,即借鉴外国文化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兼顾“送去主义”与“大宅子”,于是有人干脆回避中外古今,笼统地称之为“文化遗产”。

后来人们又发现无法解说“送去主义”的后果,于是开始有了“文化”与“产品”的争论。最后有人干脆把其主旨进一步放大,认为鲁迅先生是倡导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与优点统统‘拿来’”。如此宽泛主旨概括总算可以无所不包,可以作为《拿来主义》的主题讨论的终结者而跨越时空成为永恒。

事实上,不断放大《拿来主义》的主旨内涵是迫于文本理解的无奈之举,仔细阅读文章,不能发现文章并非要泛泛地讨论对外交流问题,而是谈文化继承问题。

文章第一段在谈到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的时候,这样写道“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里省去其他不表,只突出“学艺”即学术文艺,显然鲁迅先生是为了突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接着所列举的当然也都是文化(学艺)方面的东西,“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前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再从写作背景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为正视听,给国人以清楚的认识,他以霍冲的笔名在当时的《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此文。

从这一背景看,本文应该是针对“文学遗产”大讨论,针对民族文化危机,针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使文章内容能够自圆其说滴水不漏,而不断扩大文章主旨内涵,直到把一切都涵盖为止。其实,如果用“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这一主旨重新考察这篇文章,不难发现在这一主旨下,这篇杂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选材上,都显得不伦不类。

既然是一篇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文章,区区一千余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长时间的激烈讨论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犯了几个逻辑错误,我们把这些错误指出来,并非对鲁迅先生的不尊重,也不会影响“拿来主义”这一伟大思想的光辉。

错误之一,混淆了物质与文化的概念。文章从闭关主义下笔,引出“送去主义”,送去的是什么?是古董,是古画和新画,是梅兰芳。是白白地送出?当然不是,是展览,是交流。鲁迅此处显然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对国民党所谓的“大师”们这种文化交流行为的不满。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送去的是“文化”,送去的行为属于文化交流。接着文章以尼采与煤为例,指出,这种“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第一段说“送去”的是文化,送去是为了炫耀,该段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拿不出东西来”,送去又是“物”,是产品,很显然前后不一致,因此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也直接导致对本文主旨究竟是指“产品”还是“文化”的争论。

错误之二,模糊了外来与传统概念。文章由闭关主义讲起,所谓“闭关”是指与外界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里的“自己”和“别人”当然指中国与外国。“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变成了“送去主义”,这里的“大门”即指国门,还是谈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到文章第三段谈到“送去主义”危害时说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谁向谁讨,是“我们的子孙”向外国人讨。再到后文,讲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时,所举之例全为外国“送来”之例,一脉相承,还是讲中国与外国横向关系。到了讲“拿来主义”时,作者用了“大宅子”的比喻。根据文章思路,“大宅子”当然应该是外国的东西。那么“大宅子”真的可以涵盖中外吗?我们认为“大宅子”当然喻指“文化遗产”,理由有这样几点。

其一,从宅子的所有者及来源上看。宅子的所有者是“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这样一个“穷青年”何以能拥有一所“大宅子”,鲁迅列举出了四种可能,我们固然不必拘泥于这四种情形,因为文章也说“且不问”,但既然提到了“合法继承”,我们却要硬把“大宅子”理解为外来文化,岂不是难以理解吗?

其二,从喻体本身看,鲁迅用“大宅子”为喻,众所周知,“宅子”是不动产,它不可以搬来搬去,那么其所喻之本体怎么可能包括外来文化呢?

第三,从宅子里的物件看,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物件,文章写到“‘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等内容,都指明“大宅子”的中国特征。

综上所述,《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一篇重要杂文,其主旨是阐明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但是由于文章中存在两个固有的逻辑错误,导致今天的人们争论不休。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客观清醒的态度,不回避文章本身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利于弄清文章真正内涵,搁置争议,把把精力集中到理解“拿来主义”这一光辉思想上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3.领会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破与立的关系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欢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对比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音,标明段落数。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及思考题。

问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法指导:不急于回答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并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3.教师多媒体展示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略)。

4.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思路。

问题:围绕什么论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作者驳斥哪个?提倡哪个?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明确: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作者先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观点,是驳论的论证方式;再阐明自己主张,提倡“拿来主义”是立论的论证方式。这里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点明本文因果论证、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中心论点是要实行拿来主义。

1-6节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7-9节论述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10节总结全文。

(三)研读解析课文,深入理解思想

下面将从论证结构的角度入手,以4个大问题统领,展开师生、生生探讨论交流,深入解析课文。

1.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

(1)问题:为什么其它做法不可取?

引导、提示:重点从“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几方面分析。

探讨、明确:“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走向极端的“送去主义”。实质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大。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2)问题:为什么不直接从“拿来主义”写起?

探讨、明确:因果论证、破立结合,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送去”的危害,突出“拿来”的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的才牢靠。

2.什么是拿来主义?

问题: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论证。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3.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1)问题: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探讨、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问题: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探讨、明确:“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先占有这个“大宅子”,再进行挑选,批判性地吸收。合理使用“鱼翅和鸦片”,少量存放“烟枪和烟灯”作展品,坚决毁灭“姨太太”。

(3)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探讨、明确: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孱头;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昏蛋;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者。

4.拿来主义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探讨、明确:“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点明实行拿来主义的积极意义所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点明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本堂小结

本节主要梳理了文章思路和结构,明确了论题及中心论点,通过解析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研读“拿来主义”的提出、内涵、做法、意义及重要性,深化对本文思想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鉴赏本文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

(一)检查复习

(二)研习新课:品读鉴赏课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

(1)问题:研讨第一部分驳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组讨论)

探讨、明确: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问题:研讨第二部分立论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分组讨论)

探讨、明确: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

(3)从全文来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2.鉴赏本文幽默犀利、诙谐辛辣的语言风格

提示、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遣词造句的灵活、精当,亦庄亦谐,形象生动。

品词:(1)辨析“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灵魂”“天堂”“地狱”“阴功”等迷信用词的讽刺色彩

(4)“孱头”“昏蛋”“废物”用词的精当

赏句:(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活人替代了古董,„„一点进步了。都是反语,将“活人”与“古董”并举,又誉之为“进步”,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三)总结归纳课文

全文思路清晰,先破后立,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特别是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反讽的效果。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谈谈本文“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多元文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

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个著名的比喻。闲来再读经典,不禁惴惴然而不安,只觉得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分外刺目。

笔者之所以有如芒在背的感觉,缘自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一、传统解释及理论依据

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传统解释有如下几种: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

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之类;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2、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原文“鸦片”未用引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这样的解释诚然是不错的。这种解释的理论依据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关对待文化遗产的论述:“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他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乃是一种错误”;“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是著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论断。

用毛泽东的理论解释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相应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首先,他们谈的是同一个问题,都是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特别是外来文化的问题;其次,他们都提出要批判性地吸收中外文化遗产,反对全盘西化;再其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给予鲁迅以高度的评价,不仅称其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而且称“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在我们长久习惯的话语背景和思维定势下,选择并坚信这样的诠释,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四,用合理的理论武器去解读文本,不仅是阅读时常用且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还能丰富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提升文本的认识价值,而毛泽东的论断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合理”的理论武器。

因而,我们有理由感喟两位伟人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我们也别忘了,鲁迅就是鲁迅!

二、烟灯、烟枪与旧的形式

传统的解释中有个显而易见的漏洞,即对“烟灯、烟枪”等烟具的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以为“‘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那么,对于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鲁迅先生究竟有什么看法,抑或“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果真讲的是对待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吗?

《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题为《论“旧形式的采用”》的文章,文中鲁迅先生专门谈了对待“旧形式”的问题。先生以为,“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取’„„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是旧形式的蜕变”;旧形式是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该文写于1934年5月2日,较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拿来主义》早一个月,而1934年4月9日,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的信中这样写道:“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的,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就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产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采用或采取。“采用”切合了“拿来”的观点,“有所删除”自然是“占有,挑选”的结果。但既然“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就不能“送一点进博物馆”了事,而“有所删除”是为了“有所增益”,使得“新形式的出现”,则“删除”的不等同于“大可以毁掉”的。

显然“烟灯、烟枪”等烟具不能简单的视之为旧的形式,它与旧形式的区别在于用与不用。旧形式是新形式的根蒂,“采用”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送入博物馆束之高阁,也就没有现实的“用”的意义,更遑论“变革”了。西方印象派,“采取”了中国画的形式,有所删除,有所增益,故而产生了“印象派”这种新形式,这是善“采用”的典型例子。

至于要评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烟灯和烟枪”“姨太太”都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的认识,先生反思自己早年的进化论观点时的著名论断大可用得上;倒是一些只概述比喻不诠释比喻的所谓“教学参考书”的编撰者们,则多少显现了些人生的“智慧”,可是先生说的“运用脑髓”全不是这样的!

三、几个比喻的逻辑联系

问题的症结倒不在于领袖的论断,而在于我们非是即非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对文中严密的论辩逻辑的全然忽视。

其实,二元对立非是即非,说透了便是只认一元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可是,早在上个世纪初1907年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就表达了他的多元文化观,姑援引钱理群先生的评述来说明。

“在他(鲁迅)看来,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现实形态,都是‘偏至’的,也即是不完美,不完善,有缺陷的。正视人类文化的现实形态的这种偏至性,就可以使人们不会陷入将任何一种文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神话,进而承认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有缺陷的,同时又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的,它们在互相‘比较’中既互相吸取、补充,又互相竞争;既互相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鲁迅的这一‘偏至’观,以及由此建立的多元发展的文化理想,正是他与流行的东、西方文化观的一个根本分歧。”

针对中国要怎样的“近世文明”,亦即“要确立怎样的现代化目标”的问题,在《文化偏至论》中先生提出了他的理想: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上述两段引述有多重意味自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立人”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而《文化偏至论》是先生总揽全局,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这个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因而,了解总体构想,有助于把握子课题的精神实质,但首先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

北大孔庆东先生在《百家讲堂》中说:鲁迅的文章逻辑性极强,使得论辩清楚而简单。《拿来主义》就是一篇逻辑性极强的文章,姑举两处列举来阐明。

在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列举了三个例子,前两个例子间用分号隔开,一、二与第三个例子间用句号点断,三个例子自然分成“死物”与“活人”两大类,不仅使“活人替代了古董”的收束有所着落,也使“进步”二字得以凸显。

在论述对待“旧宅子”的错误态度时,也用分号与句号的不同功用,将“孱头”“混蛋”“废物”三种人分成不敢“采用”乃至否定拒绝与全盘接受两大类。

以此来观照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作者同样借助分号与句号将四种事物分成三大类,鱼翅和鸦片是一个大类中的两个小类,“挑选”显现出多层次;结尾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分别照应了“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

这样看来,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类别:鱼翅、鸦片,文化遗产中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分;烟灯、烟枪等烟具,文化遗产中有历史意义的一部分;姨太太,文化遗产中既无现实意义又无历史意义的一部分。

第二篇:拿来主义新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要点:

1、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

现的表现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文化界的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而一些资产阶级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复古”与“媚外”二者紧密配合成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都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二、研读标题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实行“拿来主义”?

三、关于出处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四、划分全文的段落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回答: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中国近百年来从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

第一节▲提问: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捧”中寓“送”,“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因为本文重在谈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礼尚(shàng;崇尚、重视。)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 样呢?

第三节,▲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回答: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

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第四节▲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 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六、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第五、六、七节

▲提问: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回答: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第八、九节

提问:A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B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C“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E、各比喻什么?F对待这些东西应采取什么态度?A大宅子比喻比喻文化遗产。

对待文化遗产,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B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废物。

C “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D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E“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F: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七、讲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八、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课外延伸: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揣摩语言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提示: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叫作“f发扬国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肋骨、拿来主义和美

美女梦露的魔鬼身材——由于大胸、纤腰而性感,这都被世人所承认和羡慕的,加上她的漂亮脸蛋,一个无双的美人。

但后人揭秘说,梦露这副好身材,是经过“加工”的,为了达到“纤腰大胸”的效果,不惜开膛破腹,让医生取出她胸腔的最下面的两根肋骨。

此法在欧美曾悄然风行过,以取下自己的两根肋骨为代价的美女不计其数。

而秉承“拿来主义”的中国美女,在丰胸取肋之后,虽然有了副“纤腰大胸”的魔鬼身材,却留下一张亚洲人那小家碧玉般的脸形,总让人觉得有点不般配。

继续“拿来”的还有韩流的红发、港台的鼻环、美国的“熊猫眼”等等,东施效颦地如海浪一般后浪推前浪,好似永不停息。

其实,美只有存在于自然、健康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过深深地打动别人,才能永久的保存和拥有。

运动中的美、工作中认真的美、对家人关心爱护的话语表现的美,是真实的,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表面的美,总有被漠视和习惯的时候,只有不时被发现的美才能留在心的深处,我至今还能记得一幅画面——一个并不漂亮的女孩,刚爬完山脊,靠在石桥上休息时,背后夕阳的光芒衬出她的活力、生命的美好!这一瞬间,我认为她是很美的!

第三篇:新拿来主义——读鲁迅《拿来主义》有感

新拿来主义

现如今打开电视,洋洋洒洒几十个以“中国xxx”为名的娱乐节目。以“中国好声音”带火的国字号,他们从外国斥巨资引进版税,贴上“中国”标签,演绎着一场中外文化的“闹剧”。

这些打着从英国,美国,荷兰等地王牌节目引进的旗号,在中国电视市场本土化,随着高收视率的实现,巨额广告收入滚滚而来,着实让我们的大国文化沦落成了“不差钱”。

几十年前,先哲鲁迅高度远见的写下了“拿来主义”,那么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是鱼翅,鸦片,还是烟具?

今天,当我们围坐在电视前嘻哈摇滚,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忧国之情?当张玮的high歌在午夜喧嚣,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这些年,我们盲目从外国那拿来什么?快餐文化,中国好声音现象...这些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转化为“集体效应”的缺席,便是可悲甚至可怕的情形。笔杆子被电脑键盘取代,龙井在角落里毫无意义地散发着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子高高在上。尼尔·波兹曼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难道我们要任由华夏传承下来的文化,被嘻哈摇滚所腐蚀吗?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不!我们要拒绝这样的文化侵蚀,我们要拿来,但我们要的是鱼翅!

第四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第五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 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错误做法

危害

批判„„提倡„„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 破: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

送来主义

经济掠夺

文化侵略

鸦片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下载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问题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

    拿来主义

    题纲 引言:概述论文的大致写作内容 正文: 1. 综述名家看点 2.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的争议 3. 名家新颖成就之处 4. 已有研究的遗漏之处 5. 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不足之......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桑植县第一中学黄波电话:*** 邮编:427100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在“三主五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习中的体会和《拿来主义》教学实践的经......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 学会立论驳论相结......

    《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

    招商思路新

    立足产业强目标 项目突破举高招 招商领域齐开拓 创新思路掀热潮招商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的工作思......

    拿来主义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通过......

    拿来主义读书笔记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抗战时期,有人用枪杆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