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高一《想北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预习准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三、教材分析
《想北平》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这是一篇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老舍先生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这篇文中得以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四、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快速朗读这篇文章。然后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三)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课堂小结
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
六、教学反思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精品教案 「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一篇思乡散文,老舍通过朴实的语言,极其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教学要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品味、体悟、思考“故乡”这一人文话题,进而感受作者浸透在文中的“细腻的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结合本板块课文编制留出“对话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教学目标」
1.注重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情感。2.创造对话氛围,努力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3.进行生命对话,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重点难点」
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已的感受与体验。「教学方法」评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 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PPT呈现歌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推荐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诵歌词)
这是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中所引用的歌词,当年,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作曲家谷建芬在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时说:“一个朋友去了国外,可一到异国,他就想家。在收到这封信时,他很激动,真的感到故土难离!在这种背景下,我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意。”
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这一专题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专题学习内容——思乡。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并加以体味。明确:
A、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在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可以是:真、爱、思、忧、想、愁、伤、诚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评点,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有理由即可;分析后,请学生尝试朗读这几句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其中的“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初读课文,为后面评点作基础,同时引出“真”字,与后面的板书“细微之处见真情”形成呼应。
(三)细读课文,涵泳品味,运用评点法进行赏析。刚才同学不仅找到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且也概括出了其中的情感。可是老舍却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呢?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把它说出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评点文章的第二段。
一起朗读第二段,进行示例性评点。
读完这段文字,请我们同学想一想: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间接表达方面去考虑。预设内容:
1、语言上可以就语言风格或重要字词发表看法:独自微笑的“独自”„„
2、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对北平的情感:我爱北平,我爱我的母亲„„。
3、选材上是生活中一些细小材料:如塔影,蜻蜓„„。
小结:刚才同学从不同角度对本段进行评点,这其中有关键字词,重要细节,表现手法,文章情感,文章选材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真挚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是因为他写得很细致。
[设计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点,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向学生的点明我们之所以感受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深沉的爱,是因为作者在具体写作中写得很细致。
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与体验。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章选材、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评点,可以与编者进行对话,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对话;可以是肯定的,可以是质疑的。预设内容:
1、语言上:可以就语言风格或重要字词发表看法。如“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的呢”中的“况且”和“呢”的使用„„
2、写法上: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评点,写下自己的体验、想法。如对比手法的应用:将北平与伦敦等城市进行比较„„
3、选材上:生活中一些细小材料,但是作者却写一些细下的东西,可见作者北平的了解。如“老酸枣”“小蝌蚪”“嫩蜻蜓”“泥点”“白霜”„„
总结并板书:刚才同学的评点得非常好,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正因为作者对北平想得很“细”,让我们感受到写得很“真”,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那真挚的爱,真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真情。也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写出我想念的北平,那为什么老舍如此想念北平呢? 附板书:
细
想{↓ 细微之处见精神 真 北平老舍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深入文章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评点,从“细微”角度入手,结合自身实际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评点,能评点出“自己”来。
(四)介绍背景
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到北平呢?
PPT呈现: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设计说明]让学生知人论,深刻体会老舍眷乡怀土的赤子情怀。
(五)结束语: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中却蕴含着作者最深最浓的真情,老舍笔下的北平是平凡的,然而又是亲切的,她像是一位母亲,又像是一位恋人,在乡愁作品的大海里,它以它的细致和真挚引发读者的共鸣,也赢得读者的青睐。教学实录:《想北平》
(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 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PPT呈现歌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推荐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诵歌词)
这是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中所引用的歌词,当年,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作曲家谷建芬在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时说:“一个朋友去了国外,可一到异国,他就想家。在收到这封信时,他很激动,真的感到故土难离!在这种背景下,我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意。”
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这一专题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并加以体味。学生回答后PPT呈现以下内容
A、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在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生1:我觉得可以用“想”来形容,因为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并且是都想得要落泪了。
生2:是因为作者深爱北平,所以他才想北平,我认为可以用“爱”来形容,这“爱之深,想之切”嘛!生3:可以用“真”来形容,因为这几句中,都有“真”字,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真感情。
(三)细读课文,涵泳品味,运用评点法进行赏析。刚才同学不仅找到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且也概括出了其中的情感。可是老舍却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呢?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把它说出来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评点文章的第二段。
一起朗读第二段,进行示例性评点。
读完这段文字,请我们同学想一想: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间接表达方面去考虑。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评点
学生评点1: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奇特,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补充材料:在文艺界,老舍特爱母亲,是文坛的佳话。在老舍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相依为命。
学生评点2:在社会上,我们也会经常微笑或落泪,但有时也许只是逢场作戏,为了获得什么,表达什么,而独自微笑和流泪却不同,因为独自一人表现出的是“真”我,这才能将内心表达出来,这也表达了老舍对北平的爱最为真实。
学生评点3:文中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说明了“我”与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学生评点4:讲起北平,我们可能就会想起“长城”,想起故宫,然而作者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想到了“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对于这么大的北平来讲,这些可谓是微不足道的,恰恰是这些细小的东西,代表着作者对北平的记忆得深刻,是对北平的深爱的体现。
小结:刚才同学从不同角度对本段进行评点,这其中有关键字词,重要细节,表现手法,文章情感,文章选材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真挚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是因为他写得很细致。
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与体验。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章选材、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评点,可以与编者进行对话,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对话;可以是肯定的,可以是质疑的。
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评点
学生评点1:最打动我的是作者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自如。
学生评点2:我感受最深的作者写到的“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柿子和黑枣”,是作者对北平太熟悉了,观察得太细致了,才能写出这么细微的东西来,也说明他对北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学生评点3:我体验比较深的是文章这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这一内容,这一段,作者将伦敦、罗马与北平进行对比,突出北平布局匀调的特点,特别是“呢”字的运用,可以看到作者的自豪的语气。学生评点4:“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九塞沟再美,我们也没有想留下来的欲望,因为那里不是我故乡,只有我们回到家里,我们才能安下心来,这里可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啊!
学生评点5:来到一个新的学校以后,我也会经常想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就会想起妈妈为我做得菜,就会想起和家里人相处的日子,即使是那些吵架的场面,现在想起来也是温馨的。
学生评点6:没有生动语言,没有曲折的故事,有的只是平常生活的画面,有的只人细微的东西,然而在作者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是作者深深的情意。
总结并板书:刚才同学的评点得非常好,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正因为作者对北平想得很“细”,让我们感受到写得很“真”,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那真挚的爱,真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真情。也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写出我想念的北平,那为什么老舍如此想念北平呢? 附板书:
细
想
{↓ 细微之处见精神
真 北平老舍
(四)介绍背景
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到北平呢?
PPT呈现: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五)结束语: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中却蕴含着作者最深最浓的真情,老舍笔下的北平是平凡的,然而又是亲切的,她像是一位母亲,又像是一位恋人,在乡愁作品的大海里,它以它的细致和真挚引发读者的共鸣,也赢得读者的青睐。课后反思:
“评点”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有效方式
正如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强调: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而且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艺术是开放的,随着不同读者参与对话,同一部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而评点,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有效阅读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做法,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它又像是“对话栏目”,老师是个主持人,引导观众(学生)与嘉宾(文本)进行对话,是生命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运用“评点”方式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话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教学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话题”来支撑的,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就要求设计的“话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对课文教学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的提问相比,设计的“话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阅读与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拉动整体阅读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话题”,每一个话题都能构建起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例如在《想北平》这一课例中,我的设计话题是:①读完这段文字,请我们同学想一想: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②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与体验。这两个话题都具有概括性又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去讲,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讲,这样的课堂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并且可以讲出“自己”东西来。2、“生命对话”要能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
不容否认,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文本,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文本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生感性经验的参与,但高中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涉及的文旨或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如《想北平》,很多教师觉得不好上,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长期生活在外地的经验,哪里来的思乡之情 ?哪有什么痛苦可言?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调动感性的经验,深层次地解读文本的话,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想北平》这一教学案例中,我是从“细微之处”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每个人对“细微之处”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也让学生容易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也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其中情感;因为作者想得很细,表达的情感也就很“真”了,学生也就容易与文本作较为深入的对话。3、与文本对话时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评点,主要在一个“点”上,即宏观考虑,细处下手,评点常在细微处感受和发现,评点的对象常在于语句,甚至个别词语,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内涵,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如所谓文眼,就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在评点时就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评点局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例如在《想北平》这一课例中,为突出作者对北平的“真情”,我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多方面进行思考,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字词、表现方法、文章情感、文章的选材等“细小”方面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学生分析“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的“呢”字作用,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最好的证明。
第二篇:想北平教学案
想北平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情感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眷念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作者从自己熟悉的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时代背景,走进历史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2、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3、1933-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华北之热河,察哈尔,山西,河北,绥远。日本攫取了华北的大部主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
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4、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5、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
争。6、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他在山东济南时,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变得幽远绵长。三基础积累:字音
廿()苇()叶
辜﹙﹚负
空旷﹙﹚粗犷﹙﹚
什刹海﹙﹚﹙﹚什么﹙﹚刹车﹙﹚
菜圃﹙﹚果脯﹙﹚胸脯﹙﹚
啼叫﹙﹚取缔﹙﹚谛听﹙﹚ 四.问题探究:
1. 我的北平是什么样的北平即北平有何特点?怎样写出来的 明确:动中有静,布置匀调,贴近自然 对比衬托
2我对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诵读
五.小结: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对北平的情感抒发出来。六.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事物,写出自己的主观情感 七.教后反思
第三篇:想北平修订版.doc教学案
教学案
师用
泰州实验中学
李旦丹
想
北
平
老舍
一、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与本文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掌握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正字正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学生简介老舍
2.正字正音(注意多音多义字)
廿 七
什 刹 海
黏 合 菜 圃
匀
调
堡
二、导入
三、自主学习
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题目的“想”能不能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四、研读文章1-3小节,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表现了老舍想北平爱北平?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可是我说不出来……
2.那么对于这种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二三两段中作者如何表述的?并谈谈你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可齐读这些句子细细体会)明确:我爱我的母亲……我对北平的爱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它在我的血里……
类比:
儿子—牵动—母亲
真切、深沉
︱ 爱
︱
默默的
我—血肉相连—北平
真愿成为诗人
五、研读4-6小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1.作者为什么那么热烈地爱着北平?北平到底哪里值得作者这样去爱?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作者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Ⅰ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六、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七、课堂练习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
第四篇:想北平教学案
《想北平》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可见,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字词,体味情感。
(2)听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展示,评比朗读情况。
四、阅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廿七岁()粘()合 什()刹海 熠()熠闪光 辜负()蜻()蜓 韭()菜 贫困潦()倒 菜圃()静谧()湖泊()旅泊()之地 奇诡()贫瘠()烙()印 装模()作样
四、文本导读。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用“想”而不用“写” ?(小注: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故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
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一)第一部分
(2)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原话1——3节)
“我的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给。(第三节)
”
小结:老舍对北平的爱,已经与心灵黏合,与血液交融,已注入骨髓,已融入性格。所以,他把北平当作母亲来写,当成自己的家来写,把它说成是“我的北平”。(3)作者对北平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呢?(明确:说不出的爱。)(4)作者对北平的爱为什么说不出呢?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5)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认为“说不出”具有几层境界?
明确:一种境界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说不出。一种境界是,因为了解得太深了,反而无法用言语表达。
(二)第二部分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
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2)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可见,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所以他笔下的北平与众不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2、你觉得老舍对北平的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例1“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2“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三)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5分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既忧心如焚,又思今家乡,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说: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五、课外拓展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附录】
浓浓乡情的真切证据
——浅谈《想北平》日常事物的描写
老舍的《想北平》实在是一篇美文。这篇散文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无论是作者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的笔法、质朴通白的语言,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我觉得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这深刻体验的再现。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文中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恰是这浓浓乡情的最真切的证据。
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以怀想的很多,可作者另辟蹊径,抛开那些可着眼的大处,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细细道来。
在文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作者想北平,想 2 的是北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想北平,想的是北平那窄窄的胡同,方方的院落;想北平,想的是那一个个的牌楼和城外的北山西山;想北平,更想北平的匀调宁静和安适,更想北平让人自由喘气为人解乏使人快乐的氛围。
不仅如此,作者绵长而悠远的想北平的情感,更现实地寄托在北平可人的“草花儿”之上,寄托在北平溅着泥点的青菜之上,寄托在北平打着白霜的果子之上。巍巍的皇城根儿下,尽是百姓普通的生活。生活得起,享受得起。一根黄瓜,一碟臭豆腐便可以是“悠然”的全部,再加上一头大蒜,几滴香油那便是神仙了。“嘿,——这日子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证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证明了作者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关注身边日益流淌的平凡之物,它们是物化之作者,它们沾染了作者生活的印记,有着作者的丝丝气息,是作者在故乡曾经生活的证据,更是昔日时间的明证。
在作者的世界里,在作者的行文里,他用一草一木一人一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心灵善于悸动的读者,给他们以精神的慰藉。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使我们在走进这个用意象组合和静物写生交融起来的画面时,就自然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那片温柔之地。这就象一个典型化的精神家园,散发着独特无限的生命空间。
曾经的存在,浓浓的乡情,需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些证据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些人,我们经历的一些事,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环境里那些花草、青菜、果子……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
【解析】 A.侥(jiǎo)/角(jué),辙(zhé)/折(zhé),瞠(chēnɡ)/称(chēnɡ);B.踞(jù)/据(jū), 癖(pǐ)/否(pǐ),摒(bìnɡ)/屏(bǐnɡ);C.怆(chuànɡ)/创(chuānɡ),蛊(ɡǔ)/贾(ɡǔ),诘(jié)/结(jiē);D.蹩(bié)/别(biè),涸(hé)/和(hè),徜(chánɡ)/场(chǎnɡ)。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解析】 A.“立杆见影”——“立竿见影”;B.“偏面”——“片面”; D.“高潮叠起”——“高潮迭起”。
在识别时注意以义辨形(如A项“立竿见影”的“竿”是“竹竿”的意思,而不是“树杆”的意思)、以音辨形(如B项的“偏面”读音应当是“piàn”而不是“piān”可以判定应当写作“片面”)。对于其中的近音、近义字则需要多角度辨析(如D项“高潮迭起”的“迭”是“履,连着”的意思,“叠”是“重复地堆,积累”的意思,二字字义相近)。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3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解析】 A.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近义词】徒有虚名。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C.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D.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解析】 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答案】 A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 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在最后。
【答案】 ⑤①②④③
6.下面是某酒店的提示语,请你补充完整,并分析其妙处所在。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 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满意,____________。第一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请告诉你的朋友
第一句亲切友善,并不只是生硬地说,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请到经理处投诉; 第二句含蓄委婉,言下意为如果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请你为我们多作宣传。7.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下面句子的意思完整、连贯、明确。
根据调查结果,各省、市重点中学基本能按国家规定,认真上好体育课,课外锻炼。学生反映良好,但大部分中学生围着升学率的指挥棒,对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课外锻炼”前加“组织”一类的动词;在“指挥棒”后加“转”。教学方法:问题导入、点拨法,
第五篇:第二课苏教二年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传、传、传》
2、动: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喊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的掌握乐曲的伴奏。
2、能用固定的节拍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的节拍。
教学重点:歌曲《传,传,传》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拍
教学准备:音乐带、手绢、鼓、座位排成圆形
教学过程:
一、教唱《传、传、传》
1、播放音乐,听音乐跟老师做动作。
2、自己和自己做动作,一拍一个
3、和边上同学做拍手游戏(跟音乐)
4、老师到下面去和学生拍手,被拍到最后一个的同学与教师一起再传给其他同学
5、请学生自己来活动,用各种方法听音乐
6、唱歌曲(边拍手边唱)
间奏处唱“呣”
7、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一步熟唱歌曲,如:师生,生生接口唱等演唱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齐唱、分组唱。
8、边表演边唱
二、做游戏
1、明确游戏规则:大家围成一个圈,边唱歌曲边传手绢,一拍传一个,传到最后一个的小朋友要站起来介绍自己或表演节目
2、进行游戏
教师注意调控(一拍一下击鼓)
学生听到鼓声传。(一遍)
指出不足,继续游戏。(4~5遍)
授课时间:月日
累计课时:课时
教学后记:音乐游戏《传,传,传》类似于传统游戏《击鼓传花》。不同的是,前者必须按节拍一拍传一下,所以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的节拍。只有正确掌握才能完成音乐游戏。为此设置了较多听音乐做动作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