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3:4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

第一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教学过程】

一、真题再现 【2017全国Ⅲ卷】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 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018全国Ⅲ卷】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A.从诗的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人物的赞美。)

古代诗歌鉴赏从2017年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也一直在采用,全国卷新高考的“五选二”、“四选一”式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升级。

【2000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

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古诗歌鉴赏,从现实因素来看,主要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的命题调整的需要。众所周知,高考卷语文科目阅读量增加,题量增加而考试用时不变是一个大的趋向。在这个大方向下,增加选择题是命题的一个必然之选。而且古诗歌鉴赏一直有“考生最头疼的阅读题”之说。阅读存在障碍,题目有难度一直让广大考生畏之如虎,得分率普遍较低。而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矛盾,并且这两种形式的题目本身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能够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然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二、研题读纲明方向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思想内容;

2、评价作者的观点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考什么?怎么考?)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C)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表达技巧分析)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三、待从头,重整河山

——循题探求解题技巧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和以前做题经验来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方法小结:

1、读懂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且看我,笑傲江湖

——方法迁移 巩固提高

1、【2016年北京卷】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 ①耿:微明的样子。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

2、【2014年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3、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 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 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五、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第二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 8 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 10 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

一、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 斜阳(夕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 风、烟 —— 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 浮云 ——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 霜 —— 孤独凄凉

2植物类意象

 杨柳(垂柳、柳枝、柳)—— 怨别  杨花 —— 漂泊离别之情

 落花(落红、残红)——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  菊花 —— 坚贞、高洁  梅花 —— 冰清玉洁

 松 —— 傲霜斗雪 坚贞 高洁  莲 —— 爱情

 梧桐 —— 凄凉悲伤  丁香 —— 愁思

 红豆 —— 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 芳草 —— 喻离恨

 芭蕉 ——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动物类意象

 杜鹃鸟 —— 哀怨、凄凉或思归  鹧鸪鸟 —— 离愁别绪

 蝉 —— 惜时光

感身世

明心志

 鸿雁 ——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猿啼 —— 悲伤

 青鸟、鱼、鸳鸯 ——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 燕子 —— 爱情的象征  蟋蟀 —— 惆怅 人事类意象  人造物象类

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 离情别绪、思乡不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 琴瑟 ——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或兄弟朋友的情谊  羌笛 —— 凄切

——

行为类

 登高、凭栏 —— 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 吹笛、吹萧、吹笙 ——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 饮酒 ——豪情、悲愁、苦闷、不得志  折柳 —— 惜别怀远、思乡

 捣衣(捣练)—— 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三)熟记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1.一看到诗题中有“送”“留”“归”等字眼,就想到可能是表达怀念和依恋之情。2.一看到诗词中有“折柳”字眼,就想到可能表达离愁别绪。诗题中有“归雁”,可能表达思乡和思念亲人之 情。

3.一看到写故国的兴衰,就想到可能是告诫当朝统治者,借古讽今。

4.一看到诗词中出现好梦或优美的风景,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对官场和现实的不满。

5.一看到诗词中写花开无人赏,新叶无人瞧,就想到可能是诗人自己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6.一看到诗中写战事,就想到可能是:①表现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对贪战者的憎恨,③对战乱人民的同情,④歌颂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将士。

7.一看到写乐景就想到表示喜悦,哀景表示悲伤,有乐有哀往往是以乐衬哀。8.一看到诗词中咏怀古迹,就想到可能是:①感叹历史的兴亡,②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③仰慕历史人物,④自叹自己无所作为、不被重用的无奈。9.一看到文人当官就想到总写官场黑暗和社会黑暗。文人未当官,总表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文人被贬,一般都表达热爱山水。

10.一看到诗题中有“旅”字,可能表达诗人因飘泊而孤寂的情感。11.一看到诗中有写响声的,就想到是以声衬静。12.一看到诗人表示年事已高,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情。13.一看到描写山势高峻,就想到可能暗示社会背景恶劣或仕途艰险。14.一看到诗词中涉及到饮酒的内容,就想到可能表达作者喜之极或悲之极或愤之极。

15.一看到诗词中描写月就想到可能表达思念之情。

16.一看到诗词中有登高望远,就想到可能表达:①对古英雄的仰慕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对历史兴衰的感慨④无法施展报负的无奈⑤忧国忧民情怀。

(四)熟记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描写手法

渲染气氛 烘托反衬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铺陈白描 欲扬选抑 运用对比 正面侧面 联想想象 运用象征 修辞方法

夸张 比拟 对比 比喻

双关 借代 对偶 设问 反问 通感比兴

互文 叠词

(五)熟记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 1.思乡

(1)抒发羁旅之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心思家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咏人

(1)同情百姓,如李绅的《悯农》。

(2)反映离乱痛苦生活,如杜甫“三吏”“三别”。

(3)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4)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如柳永的《雨霖铃》。3.慰己

(1)抒发壮志凌云、施展报负的豪情,如杨炯的《从军行》。(2)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4)告慰生平的喜悦,如杜甫的《客至》。4.怀国

(1)渴望建功立业,如陆游的《书愤》。

(2)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感叹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伤世

(1)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2)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兵车行》。

排比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回眸。

(0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觉梦,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有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 抱膝灯前影伴身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抱膝 ”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 ”,而“伴 ”字又将“影 ”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06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椎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椎: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1)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2)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3)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1)作者在创造一种宁静、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的生活环境。暗含作者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向往。(2)作者对竹情有独钟,竹的高洁、修直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与黄皮书142页考点吻合)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

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

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⑤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四、鉴赏诗歌的方法

概念: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的积累 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1)典型细节的理解(2)注意全诗的结构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平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参考答案)(1)湿 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元曲的内容有何明显不同之处?(2)这两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答:(1)①马曲景色苍茫萧瑟,白曲景色明丽可爱; ②马曲写思乡之苦,白曲写赏景之乐;

③马曲孤寂凄苦,情调低沉;白曲清新明朗,心情平静; ④马曲是山水人物画,人物了然可见。

(2)①把秋天傍晚多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 ②景物名词排列组成画面; ③借景抒情 ④烘托

总结: 最后,顺便把我编的“诗歌鉴赏口诀”贡献给大家: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选项得到启示,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一)、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形象一般分为: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

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如李清照《声声慢》 杜甫《登高》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如《江雪》 《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氓》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典型例题

(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要求:

1、自主完成本诗歌鉴赏题。

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 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即什么特点,什么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5、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确答案:

(步骤1)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栈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步骤2)一二句写冬至佳节,诗人远在邯郸的客店里,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三四句落笔对方,推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会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步骤3)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高考再现,赏析指导:(2012高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

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什么形象 包括身份、特征)答题用语: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

如:诗歌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结合相应诗句简要分析(具体分析上一步的判断依据)

3、形象的意义(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托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三、课堂精炼

(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

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课堂小结: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技巧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紧扣要求,整理思路,按步骤组织答案。

资料储备:

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更多资料详见《解密高考》P77

课后作业:

1、写出几个你学过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古诗词作品

2、完成以下练习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诗人形象。众鸟之高飞,孤云之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表现世俗的无情,从而写出诗人孤独寂寞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 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概括特点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依据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指出意义(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概括全诗内容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提示: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分析人物形象

(1)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2)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为国效力。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怨愤和虽已晚年仍思报国的慷慨情怀。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形象

定位——性格身份 形象

分析

形象

意义——情感

下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古代诗歌综合选择题技法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二讲:客观综合题命题五角度指导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一道四选一选择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

    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教案(定稿)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教案〉 杨艳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案

    高三研讨课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

    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案

    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