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认识评课
一评《角的初步认识》
朱 年 胜
今天了张老师的公开课——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因为自己也上过这节课,经过相互的比较借鉴和学习领会,颇有些体会。所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在导入部分张老师是让学生猜一猜被大树遮住只露出几个角的三个图形是什么。用一句话“露在外面的这三部分也是一种图形,你知道叫什么吗”引出本节的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部分张老师尝试直接找图中的角。经过比较他发现实物找到的角是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有一定的出入,而在图形中找到的角和数学上找到的角比较容易统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我有两个疑问:
1、虽然大树遮住了图形只露出几个角。但是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几个角。因为有些学生猜图形根据的是它的边。这样才也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方法老师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2、概念教学,尤其是像角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经历模糊——矛盾——渐渐清晰——明朗化的工程。逐渐的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真知的钻石来。
二、新科研究。
张老师通过找生活中的角、折角以及摸角等活动找到角的各部分,并学会了它的名称。在这一环节,张老师语言精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了解和帮助学生。体现了今日的主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这一环节中,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智能。做活动角时,教师创设操作――演示――讨论――汇报――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从前面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领悟到:角的两边靠得越近角就越小,离得越远角就越大。从而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探索中内化了角的本质属性,在交流中揭示学生内部心智语言的思维过程,注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画角。
直接采用了观察电脑画角,学生模仿的方法。如果请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这样画角的错误会减少很多。
五、练习部分。
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这里很多是个人的看法,有很多言语不当的地方,可能比较偏激。请各位同行见谅。
二评《角的初步认识》
朱 年 胜
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张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张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三角尺、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张老师设计了折角,摸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张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第二篇:认识角评课稿
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剪刀,数学书等生活中的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数学思考的角的王国的情境。使数学教学贴近了学生生活,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课伊始,学生拿着五角星,在指角、摸角,说角,做角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接下来老师又适时地引出了角的符号。学习用符号表示角、读角,渗透符号化的意识,为下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教师又设计了经历在生活中找角的过程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及时训练,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了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了指角、摸角、做角、表示角、读角、找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做活动角的过程,学生既充分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充分感悟到角的大小,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叉开越小,角越小,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有效地将学具二次利用,增强了学具的实效性,提高了学具的利用率。
又比如:在组织学生探索角的大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活动中,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冲突的矛盾情境,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根据观察,猜测作出的判断,必须经过科学验证才能成立。于是进行了小组探究活动,经过充分验证得出了结论,利用这种活动方法既可以比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验证的意识,这也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的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大胆“放”促其“创”
如在动手实践制作角和合作交流比较角的过程中,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方法是不确定的,学生是自由发挥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
又比如:在引导“认识角”的过程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向书请教。引导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动态生成,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评价、激励促发展。在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到一种积极的成功体验,教师的儿化语言更是成为推动学生向前发展的动力那恰如其分的鼓励、那催人奋进的评价,从孩子们绽放的笑脸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品尝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千百次地战胜失败。如: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教师适机评价同学们可真聪明,看到了角的样子,就能把角做出来,你们真了不起!
再比如:在观察动角揭密过程中,教师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了这么多的角,可见同学们是善于观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些亲切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动力。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呢?
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适时且有效的评价,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值得探讨反思的几个问题
1、虽然教师是在鼓励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提高,思维也活跃了起来相比之下,教师的评价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只有口头上的表扬,我想,如果再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运用奖励红花、智慧星或小组之间整体性评价等方法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实效性,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训练中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到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情感体验。但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初步辨认哪些图形是角辨别角的训练题中还应当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对角的认识,可以设计:
真正做到教学无小节,处处有教育,关注学生,从小做起。
另外还应联系生活设计向课外延深的训练。可以设计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的活动,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深,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本节课教学是扎扎实实地,既重视了双基,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但是在突出重点上如在进行角的各部分名称上还要再进行强化,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忆,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如:今天我们把角学,角的形状都知道。直直的线是两条边。尖尖的地方是顶点,或者运用儿童其他喜欢的方法进行有效记忆。
4、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小组合作不是教师完全放手的学生交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当小组内的同学对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予重申,当发现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时,应建议放在全班讨论,引导每个同学都参与这个问题之中。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活动角的认识与角的大小比较中,学生能说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说。从学生表现看,他们应该能说出来也能够说完整。活动的时间还应给的更加充分些。
5、课前预设不等于课堂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准备,生成是预设的充实与完善。全课的设计应是灵活的,机动的,留有较大空间的。留待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即席创作”。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灵活调整,机智地驾驭课堂,还课堂以互动的精彩和生命的色彩。如;在课前我们事先预设出了在比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只与角的张开的大小有关时,估计学生说出来比较困难,而采取了淡化或躲避这一问题的策略,可在课堂上学生却能克服困难,水到渠成,有效的生成了。学生们成功地突破了难点,是真真正正的互动生成,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去锻炼学生才行!
6、争强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叮嘱在此时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活动角一动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角的大小”就不复存在了,表面的热闹是有的,但如何既能保证活动的本身具有有效性呢?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例如让学生闭眼做活动角,再睁开眼睛进行比较在动静互换中,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深刻体验到“角是有大小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第三篇:认识角的评课
一、成功之处: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1、课的开始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再由老师的一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揭示出课题。
2、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不做作。在合适地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让学生找物体上的角“这个环节,由于物体是立体的,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出是××面上的角。应注重叙述语言的规范,突出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2、比较钟面上角的大小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判断出大小外,应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思维的多样性。
3、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剪去长方形上的一个角,看看剩下的图形里有几个角。但是自始至终教师没有让学生动动手,只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该动手的地方还是要动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找到答案。
一、详评《角的认识》
郏教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各部分知识点的衔接自然、流畅。课堂上师生交流融洽,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郏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时能对学生于新知会产生的错误认识作出正确的预设,并根据自己的思路重组了教学内容,上出了一堂非常个性化的课。
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1、为“角”找准基点。
郏教师对“角”这一知识点的定位清晰、准确。课始,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平面图形,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今天要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寥寥数语,就把“角”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定位清晰、准确地给出了——角是一个平面图形。既然是平面图形总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联系,于是郏教师就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她首先选择了三角尺。当学生指到三角尺面上的一个尖点,认为是角时,老师就很明确地告诉他: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然后老师规范示范,边指边说: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再请学生上台正确地指出角,又同桌拿出三角尺互相完整地指角。另再请学生在书上的五幅实物图上指角,最后从实物中抽象出画在平面图形上的角。这一过程中,郏教师很注重学生对角概念描述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训练,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到位。
2、“做中学”得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郏教师设计了用两根塑料小棒做角,使角变大、变小的活动环节。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使角变大,就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反之,要使角变小就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虽然学生未能用“两边叉开的大小”这样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但却是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较准确地表达了,相信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是获得了快乐的体验的。
后一个环节,在长方形纸上“只折一次就折出角来”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学生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运用角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认识到“折一次最多能折出三个角”。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在新环境中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活动时,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在数学课上能做折纸、剪纸这样的活动,边玩边学,学生就学得兴致高昂。
商榷之处:
1、语言需严密。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严密性,特别是上有关概念的课,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在将实物上的角抽象成平面图形时,老师说:“选其中的三个拿出来。”是不是可以说成“把其中三个实物上的角画下来,就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然后再出示三幅角的平面图。
2、表达应简洁。
数学有一个特点——简洁美。在老师带领学生初识角时,语言表达是非常完整规范的:“这是一个顶点,这是两条边,组成了一个角”学生边指边说边还做划出一个弧线的手势,但是到课尾了,请学生来指出剪去一个角,剩下来的图形有几个角时,还是要求学生如此来说,就显得有些冗长了。试想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请你指出长方形的一个角,是不是只需在两边之间标出(划出)一个弧线的记号?这样既生动又简洁。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已经对角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方式来指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简洁美,又能给老师缩减出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认识角第二个点评
这次参加了小数班的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感悟很多。三位老师的课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第一位老师的《认识角》一课,在出示了课题“认识角”之后,教师便拿出三角尺,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找角。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学生认为角的顶点便是角,教师没有一味的否定学生,而是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角应该还有两条边。
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已经做了了解,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利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却常常会忽略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我觉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并且把他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4月27日上午,我们小数班的三位学员在南郊小学上了三节研讨课。下午我们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进行了互动评课。下面结合听《认识角》一课谈一些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我留意了一下这节课所用的教材,发现教材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接着让学生在找找、折折、比比等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最后在一系列的观察、比较中体会角有大小,由此引出各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些安排,对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很有意义。
我听得那堂课《认识角》,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生成,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主要表现在:
1、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堂课中,郏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三角板、钟面、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角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获得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非常具有创造性。因此,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效果。
在最后的练习设计时我想是不是最后一个活动可以改成轻松一点的,有趣味性的,运用今天的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这样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在老师引导感知角的大小时,好像没讲到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这里有没有必要提一下呢?从深层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一次回顾这节课,一方面努力吸取其成功的亮点,一方面思考着我该如何去上好这样一节课。
第四篇:角的认识评课
评《教的初步认识》一上
孔淑霞
听张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上后,整体感觉是:路子比较清晰,层次也比较分明,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处理,彰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多次不同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形成了对角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在引入上显的比较平淡而又突然,再就是教师的语言啰嗦,且不准确、不到位,给人以杂繁之感,一些细节处理的也不太到位,练习设计个别不太合理(如让学生书五角星上共有几个角,学生认为是有五个角,此时老师也不把握应该数出几个角了)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总而言之,一上很不理想,需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争取二上能成为精品课。
评《角的初步认识》二上
孔 淑 霞
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情境创设新颖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上课时,先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大树后面藏着什么图形,再到露在外面的部分也是一种图形,揭示出“角”,整个过程非常自然合理。
二、在活动中构建知识的形成。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找角(美丽的校园图中),指角、折角(然后扎一扎、摸一摸)、做活动角、玩活动角、画角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尽管方式各异,要求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明确角的特点,张老师紧紧抓住“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
角的大小与它的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张开的越小角越小,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张老师让学生在做活动角、玩活动角中体会感知这一知识点,做的十分恰当。
再精彩的课也有不足之处,本节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激励性语言。二是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相信通过张老师的努力,今后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第五篇:《角的认识》评课记录
《角的认识》评课记录
毕清红:《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好。
闫娇余: 教学开始,李老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寻找校园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为后面学习角打下伏笔。
考秀斌:设计动眼、动口、动手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动手、动脑、动口、全员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乐于参与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认识角。然后自然的过度到角的特征上,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构成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王新卫:本课教学的设计,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是站在数学知识的角度上,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今后要以此为基础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如标角就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孙老师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添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今后的学习衔接更为紧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高文玉:这节课李老师通过找角、摸角、认角、画角、比角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生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