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3: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

第一篇: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

《再别康桥》网班教学总结

一、谈到徐志摩你们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胡适用三个词来形容徐志摩:“爱、自由和美”。------简介徐志摩的一生

呈现:根据徐志摩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完全唤醒了徐志摩的意识„„

二、看课文,解决生字词并找出韵脚。

何为韵脚:⑴句末

⑵韵母是相同或相近的。

三、配乐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那种轻轻地感觉)

四、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高潮是哪一节?(与学生交流)

第5节:看三个词“漫溯”“满载”“放歌”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漫溯”----自由;“满载”-----欢喜;“放歌”----情难自禁,悠闲

Eg:采蘑菇的小姑娘;晚自习回家把漫天的星星装进书包,装到自行车上;寻梦是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不是做作的唱给谁听,厨房里做饭的高歌。

五、1—4节,老师读,体会景物特点及蕴含的情感。(时间交给同学,任选一节谈感受,作批注。作批注要动笔,选一节或一景物,即使是一个词语也不要放过。)引导学生说:

二节:金柳:a.离别不舍,柔软的柳条似乎不让走,中国文化,折柳赠别。

b.金色的,美丽的

金柳比喻成新娘。新娘:归宿,美丽----迷恋、挚爱 用“新娘”而不用“老伴”,体现出新娘的娇羞,夕阳下的女孩都是让人心碎的。荡漾:欢喜

体现了要离别但难舍难分。三节:清荇------招摇(拟人):自由、逍遥 仿佛在向人示意

油油的:光泽、光亮的感觉。说明有营养。

康河爱水草,康河的水滋养水草,所以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河如此爱你,你怎么舍得离开,体现了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热爱。

四节:天上虹------梦是彩色的 绚烂、静美------眷恋、幸福

(易理解)一节:为什么“轻轻的”?

A. 不愿打心底破康桥的美好宁静 B. 记忆尘封心底,体现真正的爱。

六.仔细阅读全文,用曲线表明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学生互动)

七、最后一节用悄悄,而不用轻轻?

A.与沉默相对应

B.去时的黯然伤神

C.母之于子不愿打扰康桥的美梦。体会那种浓浓的化不开的情。特别爱康桥,寻梦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带不走,诀别的情感挥之不去。八.第六节有一个相互矛盾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来。

1.悄悄------笙箫

(因为诗人疯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A.离别

B.用有声写无声(抽象---具体)

C.忧伤-----情感 苏轼在《赤壁赋》中笙箫的声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呈现笙箫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体会笙箫那种忧伤的声音)

2.看翻译,那笙箫翻译成music 这首诗戛然而止,由同学来朗诵。(感受---再别康桥)

3.诗歌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同学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

A. 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美(押韵)B. 建筑美:形式(四句一节,每节六七个字)C. 绘画美:意象,绚丽多彩,有画面感

最后一个情感共鸣(虽未经历大风大浪,不是生离死别,但也有一些小离小别)

九、简介徐志摩的一生:1931年。35岁,去参加林徽因开的报告会,大雾弥漫,飞机为了探清道路飞的过低,飞机坠落,机毁人亡。林徽因放在枕边一块飞机残核。

21岁去康桥,认识林徽因,于是回家离婚,想做第一个通过离婚获得思想自由的人,去找林徽因。林徽因跟梁思成去了国外学建筑。已经不再康桥了。于是写了一句有名的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当他回去的时候。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了婚,他不想去打扰他们,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后来,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与之结婚,但是婚后并不幸福,因为陆小曼有很多恶习:抽烟喝酒赌博„„当时5块大洋可够一家人生活,为了满足陆小曼的花销,徐志摩辗转于各大学讲学,每月能赚500大洋。家里自从他与张幼仪就断绝了给他经济支持。

十、在来到康桥跟康桥的过往作别。作业:预习《雨巷》

第二篇:《再别康桥》名师教案

《再别康桥》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课前准备 1、背诵这首诗、把四个大组分别分成意象派、绘画派、结构派、音乐派这四大派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的无奈,又有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的豪迈,还有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二、走进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 4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具体简介见课件,课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有关图片)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后让学生读,让学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3、学生朗读、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语速、语调和感情)。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教师背诵全诗 2、学生背诵全诗

五、走进诗情画意(课件展示 7 幅图画,这 7 幅图画按诗节顺序排列,教师一边打开课件,叫一个学生一边在展示屏幕前解说每幅图画。)

六、鉴赏品味

(一)思考、研讨

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借助什么形式传递出来呢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何有那么浓的康桥情结?

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你对哪一节诗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二)交流、领悟

1、针对第 1 题让学生交流后明确:

●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对于“诗人为何有那么浓的康桥情结”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圆其说。

2、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1)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 4 ●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 ——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台讲意象美

●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 ——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2)让学生感受绘画美

● 由绘画派的学生展示他们根据诗中内容所画的画。● 由绘画派派代表上台讲绘画美

● 教师总结: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 金柳, 夕阳, 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 青草, 星辉斑斓等词,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3)让学生感受结构美 ● 由结构派派代表上台讲绘画美

● 教师总结:结构美主要体现在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4)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 由音乐派派代表上台讲音乐美

● 教师总结:这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七、比较总结: 《再别康桥》与下面几首诗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 4 ●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引导学生思考后明确:

●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 “ 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 “ 执手相看泪眼 ” 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 “ 轻轻 ”“ 悄悄 ”“ 沉默 ”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 “ 伤别 ” 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结论:这首诗 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 4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一首诗歌。诗歌比其他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解除与积累在初中阶段。诗歌的分析在进入高中后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能够读出诗句并且能说出意象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意象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但是高一学生的分析还是比较浅显,启发他们加深自己的理解是重要的。

三、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在学生熟悉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然后寻找意象,让学生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点拨,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背景及作者,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过程与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即由意象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首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的,理解意象的含义。

2.学习诗歌是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志摩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再别康桥》(板书),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够开启我们感受美德心灵!

(二)介绍作者即背景(2分钟)(出示幻灯片)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南湖,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新月诗派是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等,闻一多创立了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诗是诗人在1928年重回康桥归国途中所作。

(三)初读诗歌,感知诗情(5分钟)

(出示幻灯片)1.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3个)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自己起来读一下? 生一:读错“似的”。

师:恩,不错,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二:评价,纠错,感情不够,没有读出他的淡淡的哀愁。师:那你能不能读出他那淡淡的哀愁? 生三:评价,无错,重音读得不好。师:重音不好,就是—— 生四:缺乏跌宕起伏。

师:那你能不能来读读,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师:很好!4.教师范读

师:那老师来读一读,好不好? 全体学生:好!师:有感情朗读。全体学生:鼓掌。

5.读了这么多遍,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什么样的的感情? 生一:对康桥的眷恋,依依不舍。(出示幻灯片)

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板书)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30分钟)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全体学生:美!

师:用双音节词来说呢? 全体学生:漂亮!

师:恩,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也就是风光如画。2.这康桥及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感受到的。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一:云彩、金柳、青荇、青潭、长篙。(板书)师:还有吗?谁再来说一下? 生一:星辉、夏虫。(板书)

这些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景物,他们都已超越了自然的属性,浸透了志摩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出示幻灯片:意象)

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3.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体会这些意象? 师:再读一下这些意象,看一下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找同学说一下喜欢哪一个意象,为什么?

谁对云彩这一意象比较感兴趣?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一下。(以下为学生下课后上交的自己在课上时回答的笔记)生一:作者写“西天的云彩”,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傍晚,勾勒出一幅“余辉斜阳”的场景。为离别的不舍又添几分忧愁。作者将要来离去,表达了作者对母校深沉的爱和依恋,以及离去的依依不舍。

师:很好,分析的很全面!我给大家扩充一下知识面,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曾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么志摩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西天的云彩对于康桥来说,就相当于志摩对于康桥,也就是游子对于母亲,在这里,志摩就充当了游子的角色。那谁对金柳这一意象感兴趣? 生二:金柳描述黄昏时月光照在了柳树上,柳树而变得金灿灿的样子。将“金柳”比作“新娘”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悦之情,暗含离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你的分析很到位,那“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什么样的寓意?可以说一下吗?

生三:折柳送别。师:“柳”还是“留”的谐音。在这里用来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全体学生:比喻、拟人!

师:在这里,志摩变换了角色,相对于康桥的金柳来说,他相当于是什么养的角色?

学生全体:新郎!

师:是,新郎,新郎对新娘的喜爱。

那谁喜欢“青荇、青潭、长篙”等呢? 生四:我喜欢“青荇”。“青荇”本意是绿色的水草,在文中突出了作者对母校一草一木的喜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对母校的依恋,既而又写“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师:真好!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相对于水草来说,康河充当着什么? 学生全体:归宿!

师:也就是说,相对于康河来说,水草充当着什么角色? 学生全体:儿子!

师:那志摩对于康桥来说就是——什么角色? 学生全体:儿子!师:所以在这里,志摩又变换了角色。

有人喜欢“云彩”,有人喜欢“金柳”,你喜欢什么呢? 生五:我喜欢“青荇”,本意是绿色的水草,在这里代表绿色,代表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分析的也很好。谁来再说一下? 生六:我喜欢“青潭”,青潭沉淀着诗人往日美好的理想,他向往在康桥的生活。师:好,请坐。我给大家扩充一下知识面,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这样写道: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承载着志摩彩虹似的梦,即是“爱、自由、美”之梦。这样的梦,以至于那不是潭水,那是追而不得的梦。还有吗?

生七:我喜欢“长篙”,因为诗人撑着长篙去寻梦,追寻自己的理想,不舍弃。师:很好。

生八:我喜欢“星辉”,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夜晚景色。水波星光的交相辉映,以至于诗人情不自禁的想放声歌唱,诗人内心喜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情。师:你说的真好,那有没有喜欢夏虫的? 生九:我喜欢“夏虫”,因为透过夏虫我了解到作者笔下环境的寂静,也读出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师:你说的太棒了!全体学生:鼓掌。师:还有吗?

生十:我也喜欢“夏虫”,通过夏虫看作者内心的哀愁,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师:因为夏虫不可能有感情,因而夏虫的感情似乎就飘渺了,就是刚才所说的“梦幻般的惆怅”。

老师也喜欢夏虫,通过夏虫来表达离别的淡淡的伤感,连夏虫也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多么让人愁啊!全体学生:笑!

生十一:我也喜欢“夏虫”,夏虫存在着诗人的想象,为诗人而沉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情感的丰富,使得康桥的夏虫也有了感情,静静相处,依恋之情就在这静谧之中缓缓流淌,酝酿出一层淡淡的忧愁。生十二:我也喜欢夏虫,这里把悄悄暗喻成别离的笙箫。师:很好,还有什么地方用了暗喻? 生十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师:是,还有吗? 生十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师:还有最后一个机会,谁来说一下你喜欢什么? 生十四:我喜欢“星辉”,写出来作者划船时看到的璀璨美丽的星空,这里将“星辉”化虚为实,满载于船上同作者共享这宁静美丽的夜晚。

师:你归结到虚实上了,观察的很细致,在这里,作者载着想象中的满船星辉要去做什么? 学生全体:寻梦!

师:那么,在这里,志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全体:寻梦人!

师:是啊,寻梦人,可是梦无法寻,他只能离去。(出示最后一张幻灯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看到最后一节,你想说些什么?

生十五:最后一段中悄悄的与第一段中轻轻的相对应,但是较前比更洒脱,体现了对母校的喜爱及不为情感所困,适可而止。生十六:诗人走的更洒脱。

师:是啊,这形成循环往复的结构模式。走得更洒脱。生十七:“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不忍心打扰者康桥的美景,又不得不离去,所以这样轻。

师:说得真好!到这,整首诗的感情都出来了。

再读课文,读出这种不能留的无奈,读出这种淡淡的愁。

(五)总结本节课

徐志摩,在种种无奈的心境下,把这种淡淡的哀愁刻画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新月诗派的诗人。,(六)再读诗歌,读出感情,举行一个小型的赛诗会 师: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各派一个代表好不好? 生:好!师:开始吧。女生十八:读

师:很有感情,就是读错了一个字。男生十九:读。

师:读的真好,不愧是演讲比赛的选手!学生全体:鼓掌。

六、下课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云彩

不舍

金柳

喜爱

青荇

依 景

青潭

依 如

长篙

哀愁

不 画

星辉

夏虫

虚实

淡淡的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课后习题

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

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

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下载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名师教学过程总结1(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教案1

    《再别康桥》教案吴佳璨 《再别康桥》 教案 姓名:Happiness Wu 2008年3月28日 一、 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刘会娟 课堂的起初阶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初读,读准语音,一切顺利,再读,读出节奏,也没问题。但这个环节过后的一个问题......

    再别康桥教学方案

    《再别康桥》教学方案 说课: 一、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1.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黯(读音àn)。本意指深黑色。引申指阴暗阴沉,又指人的心神沮丧。销:去掉)我国古......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课文导读: 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再 别 康 桥 》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