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数学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数学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鉴于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对数学的要求存在的差异,特别是现代经济、金融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学校加强理工学科建设对数学公共课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用这些新的变化以及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促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提高学生数理与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满足学生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需求,我校非数学专业本科数学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分类、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是不仅强调适应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而且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为使分类分层次教学有效、有序地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 课程设置
1. 我校为非数学专业开设的公共数学课程分为三类:数学素质课、数学基础课、数学应用课。部分文科专业必修数学素质课,其他专业必修数学基础课,数学应用课为全校任选课。
2. 数学素质课包含一门课程:
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 3. 数学基础课由三部分构成:分析部分、代数部分、随机部分。每一部分分为A,B,C,D四个层次,除去物理学单独设置B层次外,供其他专业修学的基础课分为A,C,D三个层次,每一部分选择一个层次均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基础课方案。
4. 数学基础课程的层次划分(不包括物理学专业的B层次课程)及课程设置为: 分析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微积分C: 共8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4 微积分D: 共4学分,第1学期 代数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高等代数A:共6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2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线性代数D:共2学分,第2学期 随机部分:按要求由高到低分三个层次设置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共6学分,第3、4学期学分分别为4、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共2学分,第2学期
5. 数学应用课暂开设下列课程,可根据需要增开其他课程。
运筹学:共3学分,第5学期
数学建模:共3学分,第6学期 经济数学专题:共2学分,第6学期
二. 课程方案
1.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开设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学生可以加修数学基础课程,所加修课程以选修课看待。
2. 除本款第1条指明的各专业外均必修数学基础课。各相关学院应认真领会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分析各层次课程要求的程度和教学目的,结合各专业自身对数学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学生应该修学数学基础课的三部分中各部分课程的最低层次,并在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各专业应避免强行要求学生统一修学过高层次课程,盲目拔高数学要求,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3. 必修数学基础课的各专业,其培养方案规定的每一部分中要求修学的最低层次是该专业学生修学该部分课程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各部分中选择不低于该层次的其他层次课程,培养方案中应该以备注形式对此给与说明。
4. 经与各学院协商,结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特点,信息学院建议几种不同的数学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代表了各专业对数学基础课各部分课程的最低要求(见附录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每一部分课程层次选择形成多样的、个性化的课程方案。
三. 选课办法
1. 2. 3. 4. 本选课办法适用于物理学专业以外的学生。选课在数字人大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
信息学院将提供教学指导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介绍,各层次课程说明及选课指南。
在新生入学时,信息学院根据各专业要求的最低层次为各专业预设第一学期所开设课程的课堂,各院教务秘书负责将所属学院学生分配进预设的课堂并通知学生。信息学院同时将对每一层次基础课预留课堂供一周后学生改选。
5.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学生的选课初始状态为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该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必修数学课,初始状态也是最终状态,学生不能退出。但学生可以加修数学基础课程,所加修课程以选修课看待。
6. 其他专业学生不修数学素质课,必修数学基础课。新生入学时,开课第一周学生进入所指定的预设课堂试听,并在指定时间内(一般在开课一周后的双休日)选定该学期所修课程。如果决定保持原修课层次,应在选课学院中注册原修课程层次和课堂。如果决定改修更高层次课程,学生应注册相应层次课程的预留课堂。学生应认真核对各课程开设的学期,以免错过修课学期。学生在分析部分、代数部分、随机部分等三个不同部分中可以选择不同层次,但每一部分中只能选择一个层次课程。
7. 学生在选课时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非数学专业)教学指导纲要》了解课程设置和各层次课程的基本要求、开课时间,根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发展规划,量力而行作出慎重的选课决定,并及时选课。
8. 各专业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结合专业教育向学生解释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各层次数学的基本要求和以及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提供选课指导。
四. 关于课程退出与改选的规定
1. 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学生所修数学素质课:大学文科数
学,不能退出和改选。这些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选修的数学基础课程在开课一周内可以任意退出和改选;其他专业学生所修数学基础课程在开课一周内可以退出原选课状态并改选不低于培养方案要求层次的课程。
2. 开课一周后,所选课程在本学期内不能退出和变更,学生应该正常修课并参加考试,所修课程将按规定的课程性质进入成绩管理。所修课程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再次决定是否退出原修课层次,改选不低于培养方案要求的其他层次课程,但原修课成绩记录将保留在成绩管理系统中,不被删除。原修层次中不及格课程,由改选后的层次相应课程替代,但将被视为重修。
3. 学生学完某一部分课程中的某一层次课程所含各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已经及格,不能退出该部分课程中的该层次课程,并且除转专业学生转入专业有更高要求外,不得再修学同一部分中的其他层次课程。
4. 学生学完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均已及格,或者学完数学分析A三个学期课程(不管其中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数学分析A。
5. 学生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高等代数A两个学期课程(不管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
6. 学生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两个学期课程(不管是否有不及格),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7. 学生退出原修课程改修更低层次课程,课程之间的改选和替代关系的处理办法详见附录二。
五. 关于转专业学生修学数学课程及缓修、缓考的规定
1. 2. 转入专业所在数学院应将转入学生相关信息及时转入到所转入专业的相关教务系统中。
转专业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数学课程应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数学各门课程的最低要求进行,转入前已修层次达到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其相关记录继续有效并按正常情况处理。转入前已修完层次低于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所含各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均已及格,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学生需要再修更高层次课程达到转入专业的要求;转入前已修层次低于转入专业要求的课程中的部分学期课程并且成绩及格,学生应退出原修课层次改修更高层次课程达到转入专业要求,原修课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原修课程不及格,原则上不应被允许转入数学要求更高的专业。
3. 休学的学生以及其他原因缓修数学课程的学生,可在跟随下一届学生修学相应数学课程,但各学院应及时在选课系统中该学生名下标注缓修,并转入下一届学生选课系统。
4.学生因故缓考,缓考课程应该与其选课一致,不能降低或提高课程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24日
附录一 建议的数学课程修读方案
方案一:共修24学分,课程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高等代数A:共6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共6学分,第3、4学期学分分别为4,2 说明:该方案课程接近于数学专业相应课程的要求,有较大的难度和深度。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各专业学生或者数学基础好、对数学有较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数理和数量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该层次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层次课程作为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该层次课程。建议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院各专业、财金学院金融类部分专业。
方案二:共修20学分,课程设置为
数学分析A:共12学分,第1—3学期学分分别为4,4,4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弱高于非数学理工科专业传统高等数学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建模有较高要求的各专业学生或数学基础较好,并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并有志于在实际领域从事数学建模和定量分析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方案各部分课程作为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不低于该方案各部分课程的层次。
建议专业: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方案三:共修16学分,课程设置为
微积分C:共8学分,第1、2学期学分分别为4,4 线性代数C:共4学分,第3学期
概率统计C:共4学分,第4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相当于原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的要求,难度相对较低。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有一定要求的各专业学生或对数学有兴趣的文科各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课程。对那些希望转入或副修将该方案各部分课程作为最低必修层次的专业的学生,建议选择不低于该方案各部分课程的层次。
建议专业: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学院各专业,财金学院部分专业、商学院除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外各专业,环境学院除环境科学专业外各专业,政务信息管理、化学。
方案四:共修8学分,课程设置为
微积分D:共4学分,第1学期
线性代数D:共2学分,第2学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共2学分,第2学期
说明:该方案课程通过向文科学生讲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数学概念与实际社会和经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提高学生理解和抽象能力。后续专业课程要求简单的数学知识的文科(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该方案全部或部分课程。建议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各专业,档案学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修学线性代数D
方案五:共修4学分,课程设置为
大学文科数学:共4学分,第一学期
说明:该方案通过讲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简单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使用的数学概念的含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用数学知识去思考一些实际和专业问题。后续专业课程不直接使用数学的部分文科专业可以选择这一方案。
建议专业:新闻学院、马列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各专业
附录二 课程退出处理办法
一、分析部分课程的退出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要求为数学分析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数学分析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数学分析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数学分析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
微积分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微积分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微积分C课程或微积分D课程;
2. 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C的各专业学生,原修微积分C,将不能退出微积分C。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微积分D的各专业学生,原修微积分C,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微积分C,改选微积分D。
3. 学生原修数学分析A课程,在学完该课程的第一学期退出,改修微积分C,应从微积分C的第一学期开始修学,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如果原修课程不及格,改修课程第一学期课程按重修课程对待。
4. 如果学生原修课程是数学分析A或微积分C,在学完该课程第一学期退出改修微积分D,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原修课程如果不及格,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5. 学生学完微积分C两个学期课程退出,改选微积分D,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改修的微积分D按重修处理。建议: 培养方案规定微积分C为最低要求的专业的学生修学数学分析A,或者培养方案规定微积分D为最低要求的学生修学数学分析A或微积分C,如果在第一学期不及格并且确实感觉学习困难,建议退出该层次课程,改选更低层次课程。
6. 学生原修学数学分析A,在学完第二学期退出,学生只能改修微积分C,原修课程相关记录继续保持。如果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课程均不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一、二学期课程,成绩按重修处理;如果数学分析A第一学期不及格,第二学期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一、二学期课程,改修课程微积分C的第一学期课程按重修处理,第二学期课程按正常修课对待;如果数学分析第一学期课程及格,第二学期不及格,学生应重新修学微积分C第二学期课程,成绩按重修处理。如果数学分析第一、二学期课程均及格,学生不能再退出该层次课程。7. 学生学完数学分析A三个学期课程,不能再退出该层次课程,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原修课程。
建议:学生应慎重选择修课层次,过高选择课程层次,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及格记录,退出原选课层次不仅会带来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因为所改选的新层次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学生的其他课程时间发生冲突造成学习安排上的困难,同时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一旦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某层次课程,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退出并改选。数学分析A第一二学期均不及格的学生应该退出该层次课程。
二、代数部分课程退出的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代数部分课程要求为高等代数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高等代数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高等代数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代数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线性代数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线性代数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线性代数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线性代数C课程或线性代数D课程;
2. 学生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第二学期课程,将不能退出高等代数A,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高等代数A相应学期的课程。
3. 原修学高等代数A,在学完高等代数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高等代数A,改修线性代数C或D,新改选的课程按重修处理。
4. 原修学线性代数C,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线性代数C,改修线性代数D,新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三、随机部分课程退出的处理
1. 培养方案规定随机部分课程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的各专业的学生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课程。其他专业原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下列各条规定允许范围内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其中培养方案规定随机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的各专业学生,改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课程;培养方案规定分析部分课程最低要求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的各专业学生改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课程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课程;
2. 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及格,或者学完第二学期课程的学生不能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不及格的各学期课程必须重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相应学期的课程。
3. 原修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在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第一学期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改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或D,新改修的课程按重修处理。
4. 原修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退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改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D,新改修课程按重修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24日
第二篇:分层次教学
浅谈分层次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这分组情况在班级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实施分层次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再次,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和国外的个别教学模式为分层次教学提供可行性。最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内容较为抽象,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面极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运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行有效分层教学具有极大意义。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开展分层次教学呢?其重要的教学措施及过程如下: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学习态度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本是思想品德科基础较差者,学习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失去学习的信心;B层学生大部分属于成绩中等者,他们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不稳定,只会做模仿性习题,另有一些学生属于“偏科”型学习失败者,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思想品德成绩不理想;C层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思维敏捷,成绩优秀。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用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分析重点难点,并制定出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需要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第二层次为发展目标: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即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第三层次为提高目标: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和开放性习题,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学习。
3.备课分层
这是根据设定的不同层次总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知识的分化点。要做好备课分层,就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往往大多数学生也能心领神会。师生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常常由于教师怕伤害一些中、下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难以启齿,不好明确。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4.教学分层
学习组织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主。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可以5~7人为一组,好、中、差等生都要分配好;可以定期轮换组长,组长负责检查学习情况,个别指导。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进行竞赛。
5.作业分层
首先,课堂练习分层。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的水平一致。其次,布置有弹性的作业与练习。一般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其次,布置有弹性的作业与练习。
6.测试分层
测试内容着重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拟订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如分两份试卷测试,让学生自选。也可以采用同一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附加题或选做题等形式。总之,检测的内容、深度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以考核教学目标的落实。
7.评价分层
首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再次,对三类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对A组和B组学生的作业要批改得格外仔细,有时进行面批。对C组学生可浏览抽批,或选择评价,或同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启发他们深入钻研。其次,对三类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后进生会得到“优秀”,中等生得到“良好”,优秀生只能得到“及格”。再次,实施鼓励性的课堂教学评语与考察评价。
8.课外辅导分层
要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进行分层次辅导既是补差,又是补优。对于后进生,教师要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帮助他们找出问题,以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布置适量针对性强的练习,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另外,对优等生可进行兴趣小组形式的辅导。
总之,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实行的班级教学模式下,实施分层次的教学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
第二、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应;
第三、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
第四、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次教学法的好处
1.提高所有学生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分层次教学方法还和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提升教师全面能力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当然,分层次教学也会给老师日常工作带来比传统教学多数倍的工作量,教师应该能以自身素质提高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提升其效率。
分层次教学的坏处
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坚强乐观,有些则脆弱自卑。对学生分层次,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可同时也是对落后学生的伤害。分层次教学对一些学生有鞭策作用,但对另一些学生是严重的打击。所以分层次教学也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心理素质。
分层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
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4.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实施步骤 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搞好分层次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耱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次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原则上是在分层教学中分几个层次,每门课程就编写出几套教学大纲。好的教学大纲是有效初稿分层次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教材的选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本位要求,组织全国中职校优秀老师和实际工作者编写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大纲。这批教材不仅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适应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很适用于目前中专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组织使用前的培训式作,各学校应加以重视,各级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四)教师的配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层次都应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慢班”,我们更应配备在教学上强的教师,因为此群体属于重点提高的部分。教师队伍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度教室,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材分层
首先要根据所教年级的教材,去钻研分析,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灵活地选择教法,合理地组合教材。一是依据技术技能分层。通常在球类及体操技巧项目教学中采用,依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质量分层,每个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由于差异不大,同学们锻炼的积极性较高;二是依据速度耐力分层。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划分层次,集中练习时速度好的在一层,耐力好的在另一层,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不同的距离要求,让同学们体验竞争带来的乐趣;三是依据高度远度分层。通常多在田径教学中运用,像跳高、跳远、投掷项目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高度和远度的层次,在每一个练习点上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三种教材分层法,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也让基础好的能“吃好”。
二、学生分层
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指令分层,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层次,未达目标者则下降一个层次。二是学生选择分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在学生分层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向学生讲明练习要求和升降级的标准和意义,着力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上,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双层结合
由于分层教学分组较多,作业面广,仅靠教师巡回辅导毕竟是有限的,始终有一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助手的作用,双层结合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相互提高。对待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长,练有所得。
了解差异,科学分层
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并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组等级,并成立若干帮困小组,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要层次化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对学生而言,某一方面的差距,不代表人的差距,某一时期的差别,更不代表终身的差别。我们要有耐心,要有“等待花开”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日有所进。比如:探究特殊角的锐解三解函数值时,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在给学生分等定级之后,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结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分层目标如下:对后进生,让其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和现象;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图“活”起来,并能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五带的划分、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的直射点等。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作业、辅导要层次化
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应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应主要强调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夯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后进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也可使其通过训练,更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对中等生,要在大纲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得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句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考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中等生,也需要让他们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分层教学实施难度
分层教学的实施有一定难度,主要的阻碍因素在于社会的不认同,传统思想认为分层教育就像是把人分为了几个等级,使得个人的自尊受到打击,影响个人的人格发展。
第四篇: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探究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而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好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素质差的学生则根本就消化不了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分层次教学的提出,正是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差异,使更多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层次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
本课题以2009航空宾馆班为实验班。在开学初,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
一、分层次教学的目标
1.发展A层
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B层
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较为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3.帮助C层
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如何促进A层学生潜能的发展。
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次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基础差的低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例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过程中,在诵读环节多提问C层学生,适当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诗文内容的分析环节尽量提问B层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而在诗文主旨较为难以理解的环节,尽量提问A层学生。在练习题环节,也要注意难易梯度,对诗文的理解这样简单的问题提问C层学生,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你是一名导游,来到王维当年闲居的蓝田辋川,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这怡人的美景呢?”这样的拓展练习,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再进行口语表达,相对较难,这类问题提问A层学生,使A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分层授课能够照顾到各层的学生,避免两头学生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3.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A层学生深化、扩展知识面,对C层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同时带动B层学生。另外,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外事服务职业高级中学)
第五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实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你争我夺的“混战”局面。尽管素质教育的主张已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之风却依然盛行不止,因此迄今为止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素质教育步履维艰,使得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故在实践中极易产生偏差,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几年我国许多素质教育改革失败的事例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既要短期应试出成绩又要长期打好各方面的素质没有非常恰当的方法是不行的。
然而怎样找到这个平衡点并准确把握住它长期地保持“平衡”呢?从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并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大众化”教育,因而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而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就是分层次教学法。当然也许许多教师、学校已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有的效果也不错,但绝大多数是靠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补课实现的,并未从效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生的素质、能力等因素上去考虑,一心想补出好成绩来,而衡量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的成绩,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搞的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因此要想实施真正意义上分层次教学就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讲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是最重要的,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却非常困难,因为我国的教育条件所限,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学生的水平层次又参差不齐,故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教师和学校寥寥无几,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按学生的水平层次来分A, B, C 班,而教师在教学上只能按照面向大多数,难、易适量的原则来实施教学。而对于优秀学生的“培优”基础差的学生的“补差”工作则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措施得力的学校则成绩斐然,否则会导致学校的声誉下降,有的甚至倒闭,尤其是私立学校。故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却学问多多。有的学校则由课任教师去负责,有的学校则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绝大多数学校是由教师们自己去负责任课班级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这种做法所收的效果较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很大。因为没有统一协调的安排和协作,各科任教师之间存在着抢时间、争学生的现象,造成了教师们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培优”“补差”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和不均衡。能抢到时间争到学生的老师,其教学效果则会较好,学校和学生对其的评价也会较好,即使教学成绩未提高依然会得到赞赏和认可。而抢不到时间争不到学生的老师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会差一些,哪怕平均分低一分、两分则学校和学生们的看法和评价就会不一样,而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成绩是占很大比重的。尤其是在私立学校,这种评价机制普遍盛行,教师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否则饭碗不保。长期以往,则教师们和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均受到很大的损害,私立学校之所以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身心的压力比公立学校大得多,根源就在于此。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使“培优”“补差”工作的效果达到最佳,避免教师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对教师们的考评公正有序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学校则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
怎样统一安排有计划地去进行“培优”“补差”工作呢?许多学校一般的做法是利用每天的第八节活动课的时间统一安排各个科目的“培优”“补差”工作,其优点是部分“优”生更“优”“差”生变好或有所提高,其缺点是并非所有的“优”生和“差”生都能够得到“培优”“补差”或是全面地能够得到“培优”“补差”。其原因是每周只有几天的第八节课可利用,而进行“培优”“补差”的科目至少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若平均分配时间的话每个科目每周也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可用,其效果肯定不太好,更何况许多学校所进行的“培优”“补差”工作只是名义上的,并未真正地实施。为什么呢? 因为许多学校是打着兴趣小组的旗号让学生们自己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来进行“培优”“补差”的,因此能够真正和全面得到“培优”“补差”的学生很难占到大多数,何况一些兴趣小组并非是考核科目或主要科目,学生们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也并非全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进行“培优”“补差”的,故要想真正地实施有计划的“培优”“补差”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去进行。
首先按照全年级学生的各学科成绩和能力划分层次,一般可分优、良、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数量来分班,每天的第八节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培优”“补差”课程,一周时间至少可安排四次。当然,“培优”“补差”主要是针对优、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需精心设计,优生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各科教师共同培育有潜质的尖子生,进行“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将来能够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晚自习时间,也须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培优”“补差”课程,因为这些层次的学生其水平能力与正常学生不同,故需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培养不同的能力。优生主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辅导为主,差生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以教授、督促检查、任务型学习为主。尤其是差生,其学习的困难较大,原因有多种类型,有的是智力、性格和知识技能基础薄弱的因素、有的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偏差、有的是恒心、毅力的问题。他们需要比正常学生多几倍的时间和努力才能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且他们需要老师、父母亲以及学校和同学们更多的关爱,否则的话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或无心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种痛苦,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就会产生种种问题。我们光责备学生上课睡觉、违反纪律,打架斗殴是没有用的,大多数“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在于学习、生活的不如意,主要是学习上的困难难以解决,且得不到父母、老师及同学们的理解,有时甚至受到责备。遗憾的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几十年来一直在差生的补“差”转变工作中措施不力,方法简单,致使许多差生成了“问题”学生,有的甚至离开学校,混迹于社会,滋生犯罪。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学校对差生的补“差”转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应负一定的责任。通过对差生的学习生活的调查可见,差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正常学生的进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却非常困难。因为我国的教育条件所限,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学生的水平层次又参差不齐,而教师在教学上只能按照面向大多数,难、易适量的原则来实施教学。故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教师和学校寥寥无几。课外差生在完成作业、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均很难独立进行。因此不做作业、完不成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传统的做法是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去督促检查,但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又不能自行安排学生们的时间和提供场所,尤其是教学进度要求教学和考核的时效性,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教师们做了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故,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学校统一在晚自习时间安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补差”课程,把差生集中成几个班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工作。目前我国敢于这样去做的学校可谓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讲求教学和考核的时效性,讲求“精英”式的人才培育模式,不允许违反常规的超时的“普才”培育模式,故在教学、考核上均要求统一内容和时间进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来我国的中、高考模式较难改变,素质教育步履艰难了。更多的学校是担心中、高考若赶不上进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平均分,而且难协调时间、场所和管理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学校在初
二、高二阶段已经完成初
三、高三的教学内容,到了初
三、高三阶段已开始全面的复习与提高、深化了,对于正常学生而言这一切都可以完成,但对于差生来言就难上加难了。他们本身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就困难重重,倘若学校未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学习、提高的话,则如同口袋中有个漏洞,越往下学,装的东西越多,则漏洞越大,到最后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许多学校差生普遍存在的原因。难怪会产生学生上课睡觉、聊天、搞恶作剧、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对差生的要求,既然正常学生两年学完三年的内容,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差生三年学完两年的内容呢?只要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就可以了。参加考试也不至于三、四十分啊。从中、高考的内容、要求来看,百分之八十是基础题,故差生们若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技能,考起试来虽说不一定能得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数,但拿个五、六十是不成问题的。而我国的许多学校恰恰是忽略了补差工作的实效性和策略,对差生采取简单的管、压、惩罚等措施,结果不但提高不了升学率和平均分还导致种种差生带来的问题。
除了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差生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利用课内外时间打好其基础的知识、技能之外,在补差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策略。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的困难,还有品性、习惯和周边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补差时还要想方设法消除种种不利因素。譬如封闭式管理,开设一些法制课、心理健康课、街舞、围棋、象棋、电子游戏课等。把差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喜爱的事物上,这样既可发展他们的爱好专长又可以帮助学业,还可以以此管束他们。
哪间学校是真正为学生着想,闯出一条有特色的补“差”路来,那么这间学校必将硕果累累,真正实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