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白沙小学:吴红
本节课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平行线,并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本节课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中卫九小
鹿守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 学 过 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让大家都来帮一个忙,做个小小设计师。我家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出示长方形:长4米,宽3米),我想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两种不同的花,该怎样分好呢?(分法可能有三种;横着分,竖着分,对角分)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2、老师比较喜欢分成三角形形状的,可是每份的面积是多少呢?大家能不能帮我算一算?(4×3÷2=6平方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3、出示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1、小组合作探究
用桌上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1)通过操作发现,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2)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上台拼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让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你能发现什么?能找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
引导学生探究:
a.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从中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让学生上台摆拼其它类型的三角形,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小结:无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计算。
(5)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该怎么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呢?(s=ah÷2)
2、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刚才的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4×3÷2=6
3、出示红领巾,用这个公式计算我们佩戴的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底和高)请大家估计一下,它的底和高大约是多长?(长100厘米,高33厘米)让学生计算。
三、实践应用
1、看图计算面积。
出示一三角形底是3分米,高是4分米,及另一条高是2.5分米,让学生计算出面积。问:为什么不用2.5分米这条高计算?如果2.5 分米对应的底是4.8分米,还可以怎样列式?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相对应的底和高才能求出面积)
2、平时在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三角形的交通警示标志,不知同学们都知道那些交通警示标志呢?打开书86页第一题,这些交通警示标志你们都认识吗?请大家估计一下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样估的?
我们学校大门外就是大马路,来往的车辆很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两个注意行人的标志牌,请大家动手算一下做两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请一学生上台写。问: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 S=ah÷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7.8 ×9÷2
=35.1
35.1×2=70.2(平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 ×9
=70.2(平方分米)
3、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初步了解了转化与平移的数学思想以及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计算公式,学生在师生、生生及小组间的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根据导学稿自学,上课时自己操作,小组合作,在观察、比较、推理等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拼、摆共出现三大层面,6种情况(即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学生又用两个不同的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验证,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内联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用字母表示,从图形的拼、摆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人人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推理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习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对于五年级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鉴于此,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1.激发求知欲
创设情景,通过怎样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呢?,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发展了个性,而且让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自主的对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2.培养合作交流的合作意识
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对新知探讨充足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把学具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讨论转化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等。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3.培养实践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剪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剪剪拼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
4.鼓励自主探索
本课在进入新授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是学生在实践操作后,自主得出结论,由学习中的问题,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不同的剪拼方法,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目的,深化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这里较好地渗透了归纳、概括等数学思想。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操作、观察等,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创造。高效课堂改革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请各位同事提出宝贵改进意见。谢谢。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