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时间:2019-05-15 03:0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第一篇: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一,预备式: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

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二,起势:

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收腹,跨 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即以胯 跟 带右脚跟 外摆90 度,抬脚转 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 2 一 8 开,为 左 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

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 蹬直,松 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弓步推掌。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

平移左转,用胯 跟 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 胯出脚。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s 往前按。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

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成抱球状。腰微右转,重心移往右腿,用肩靠,左手按住右手背,右手背为棚壮。要求﹕沉在左腿,劲往前走,命门后拉,劲点在掌跟,左右合。后为棚。

六、白鹤亮翅:

右腿下沉,右挤,右手从左手小臂(尺骨)处往旋转外翻,右腿下沉,出左脚轻提起,脚掌尖轻点地,腰往后退,右手上举,掌外翻至上额前。左手按掌大腿部,虎口朝前。要求:沉肩、臂圆、上下 撑掌。

七、左搂膝拗步:

腰右转,右手经中路自然下垂,右掌至上往下弧形往后拉,眼随右手虎口斜向上,同时左手内翻,掌心朝下,收左脚,同时右腿下沉,出左脚,脚跟落地,松胯跟,后腿推前腿,右手折手收至肩耳旁,眼朝前,左手经左膝前搂至大腿旁,推时大臂不动,右手小臂镙旋向前,手掌跟发力,虎口对肩窝,定势要圆、要平、左手往后走,按掌,虎口朝前,肩与手合。要求:腰腿蹬,卷尾闾,整个身心保持推劲。

八、手挥琵琶:

右脚轻提起,重心朝前,右掌前推 外翻,五指朝前送,右手往后拉,重心向后。左手提手伸向前,右手掌对左手左肘,上下合。左脚跟轻点地,两手微向前送。要求:开档、坐稳、两手上下合。

九、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左搂膝拗步相同。方向相反,以左脚跟为轴,左脚外摆45度,重心前移,起右脚,腰 跨 左转,同时左肘松,手自然后移,使左掌心朝上,右手同时向左画弧,掌心向下,要求:重心不后移、实腿转换、胯根松沉、推掌,弓步,同时到位。

左右左做三个

十、手挥琵琶:

同前,注意:两手臂上下合,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十一、左搂膝拗步:

同前,注意定势要平要圆,后腿要蹬直。

十二、进步搬拦捶:

重心在左腿,左脚跟外撇,左手变掌沉腕与肩平,右手握拳对左腰眼,左手紧跟右手小臂,露四指,右脚外撇,踏实。搬﹕脚跟落地后重心前移,随弓步出左手紧贴右手小臂上,右小臂旋转成弧形向右搬。拦:左手左脚同时上前,脚跟落地,同时右手变锤,从腰间伸出。锤:左脚成弓步,右手出拳,左掌沉 腕 于右肘内,旋胯出拳。要求;手脚齐动,拳由心发。

十三、如封似闭:

左手抄至右臂下,右手折手回拉,左手臂外 翻 旋,右胯向右后旋转。胯向左 旋摆正,两手掌根下沉,放松,从胸前用力随弓步立掌推掌。脚跟用力,同时命门向后,要求:力在掌跟。

十四、十字手:

重心在 左脚内扣,身体右转,两臂堋圆,两虎口相对,移至额前,右 腿领起 同时收,两手臂平面展开收至腹前 合手,腿伸直,双手小臂内旋成十字手。要求:沉跨、两手虎口外翻,大指往上顶劲,劲在虎口。

十五、抱虎归山:

收右脚,身体右转45度,两腿下沉,重心在左腿,左臂以肘带手 迅速,下沉弧形上展,成挑掌,手背与肩齐,眼看左手,松腰跨,右转,右脚向西北方向迈出,同时右掌心朝下,做搂膝状。左臂屈肘使掌至左肩耳旁,弓步推出。作揽雀尾。注意:肘腰之间意气相连。

十六、肘底看锤 : 两手同肩宽,同肩高,划弧收至胸前,左腿提起,右掌向斜方向坐掌伸出,眼看右手,左臂外旋外硼,下采,右手坐掌前随推,以身体向左旋转,左手折手至胸前,左手收至肋前打出去,掌往上顶,同时右手变拳伸向左手肘底变锤,开跨,要求:两腿的虚实转换不要忽高忽低,

十七、左右倒撵猴:

右手自然向下再斜向上,双手为抱球状,左脚小腿轻沟起,后撤,身体重心向前,撤腿时虚实分明,不可挺胸腹,右手折收找左手肘窝,腰微左转,右掌 推 向前,右脚实脚碾正,身体要正,不得斜。后撤时,前腿为前虚步,后腿下沉。前撑后拉劲不可软绵,身体转时不能偏,脚后退时,同时要肩平,肩松,沉肘,坐腕,前攻,后守。注意;左右方向不同,连做五个。

十八、斜飞式:

双手抱肘,顺肩斜出右脚,脚跟落地,.转腰,两手臂要有搓劲,成马步转换,左掌下压,右手臂斜向上作伸展,虎口斜向上。注意:转腰胯,由马步调换,由靠变裂,左脚外边内扣,后跨腰和前臂拉成一条线。

十九、提手上式:

左右合,形合心合。

二十、白鹤亮翅:

同前。

十一、左搂膝拗步: 同前,二

十二、海底针:

右腿下沉,左腿提起以虚步,右手以肘带回,沉腕,划圆下插,此时下探之时,身体以腰为轴折腰,下叠,下身不可随意弯曲,变形,起身为叠起,不能顺势而为,要随时能停、能进、虚实分明。

要求:重心向前,要松跨,回来直接转跨,转腰,手腕往下切,下蹲折腰,起身折腰。力在双臂,往上竖起来时,命门往前推。

二十三、闪通臂:

腰折起,腿不动,两手背交叉,左手合至右手迟骨处,至胸前,拉开,两虎口相对,后跨推前跨,眼望左手的虎口,右手虎口对太阳穴,松肩。

十四、撇身锤:

左手变掌高举过头,转身180|度,左脚碾脚,右手变锤,下压,拳眼对腰眼,左手平胸 沉腕,右手臂斜打出去,以肘为轴,向外划出,不可塌腕。

十五、进步搬拦锤:

弓步左手出掌,右手以肘后撤变拳在腰,后坐出拳,左手变掌以肘后撤,撤时左脚跟内摆,外脚内摆,同前。搬拦锤。

二十六、上步揽雀尾:

摆左脚两手(左手棚,右手腕下沉 抱球,)沉跨,右腿上步,左手离右小臂下一拳宽,作右棚壮,右手用力往外伸,以腰带回作履,用腰功。二

十七、单鞭:

同前,二十八、云手:

1、重心不变,腰右转,左脚内扣,两臂撑圆,两虎口相对,右吊手变掌,下移,左手棚齐右肩,起右脚,落右脚成马步,过挡,两手撑圆,左手棚齐右手掌虎口,外手在眼眉之间。

2、右手棚齐左肩,左脚横迈,脚尖边落地,跨向左移,左右手上下移动,顺时针运转,手在眉眼之间,下在腹部,尤如在水中搅动。

3、向左移注意马步。移胯后腰往左转,移往右后腰往右转。

4、要求四平八稳,过劲虚实分明,注意:先以胯带腰,渐转成马步,沉跨,过劲,再胯带腰,如此五个云手。

二十九、单鞭:

前后用力。要开在合。

十、高探马:

右 吊 手变掌,眼望右手,掌心向下,以底椎为轴心,旋胯成螺旋桩,折手左右手平抹交叉,左手抚右肘,右手抚左肘,左手收至胸前,右手斜掌打出去,以眉齐,同时收左脚,脚掌轻落地,右腿 沉 起。

十一、左右分脚:

重心在右腿,下沉,左手手心朝上,领起左腿,开跨,右手手心朝下,左脚抬起脚跟落地,右手划弧,两手平抹,弓步出掌,于胸前。

两手相合于锁骨前,以小臂打开,沉肩坠肘,两手指尖平肩,右分脚。

右脚下落,左腿下沉,右脚跟落地,双手相交平抹,弓步出左掌,重心平移在右腿,两手相合,以小臂旋转打开,成撕开状,同时左分脚。

十二、转身左蹬脚:

两手下沉棚园,沉跨落地,左脚抬起,以右脚跟为圆心,转身,两手相合,两手臂张开,同时抬左腿,以脚跟蹬脚。

十三、左右搂膝拗步

沉跨,右手腕向后切,沉腕,旋跨出左脚,脚跟落地,同时折手至肩耳旁,松胯根,接两个搂膝拗步。胯要平移。

十四、进步载锤:

右手变拳,左手虎口跟着右拳走划圆,右拳收至腰旁,拳眼朝上,左手变掌坳膝下按,虎口朝前,身体前屈,拳往下冲。

十五、翻身撇身锤:

折腰起身,左手变掌高举过头,转身,左脚碾脚,右手变锤,下压拳眼对腰眼,左手平胸沉腕,右脚出脚脚跟落地,同时摆脚,弓步,左手紧跟右手臂斜打出去,以肘为轴,向外划出。

十六、进步搬拦锤

同时出左脚。左手出掌,右手以肘后撤变拳在腰,后坐弓步出拳,左手收回立掌在右臂

十七、右蹬脚:

摆左脚转腰平移跨,力在左脚,收右脚,提回来,合跨,两手相合,打开,同时右蹬脚。

十八、左打虎式:

收右脚,用膝胯起腿,下落,两手臂下沉相合,马上抬左脚,往右转腰跨,右手向下,左手翻掌变阴阳掌,眼看右手,开跨出左脚,弓步打拳,左手弧形下落翻小臂变拳,打对方太阳穴,右手打对方肋部,两拳眼相对。

十九、右打虎式:

用胯带脚跟,摆左脚,出右脚,转开跨,右脚跟落地,弓步打拳,右手弧形下落翻小臂变拳打太阳穴,左手打肋部。

十、回身右蹬脚

重心在左脚,收右脚,腿抬起,平移胯,尾闾内收,身体立起,两手合,开,蹬右脚。

十一、双峰贯耳:

左脚右转45度,右腿胎起,两手相切,捧起沉腕,离膝盖一拳远,从抬腿处,双手以腕向下沉,棒撩起小范围,同时弓步,五指朝前变拳打出去,打对方的太阳穴。要求:沉跨,落平往上双手斜向上。

十二、左蹬脚:

重心平移在右脚,收左脚,两臂撑圆交叉,展开,同时蹬左脚。

十三、转身右蹬脚:

收左脚,以右脚掌为圆心,园挡,沉胯右转270度,重心平移往左脚,调整好右脚掌,提膝有上拔之意,出脚不动跨与身,右蹬脚。四

十四、进步搬拦锤:

同前十二。

十五、如封似闭:

同前十三。

四十六、十字手:

沉跨,虎口往外翻,大指往上顶劲,劲在虎口有前棚之意。

十七、抱虎归山:

转左脚,手作抱虎状,接左搂膝拗步,转斜单鞭。

十八、斜单鞭:

左脚斜跨45度,作单鞭状。

十九、野马分鬃:

收右脚,沉跨,重心在左脚,两手抚肘,合劲,弓步,斜身 以肘先出,在以腰带两手展开,裂、按。右脚实脚转,重心在右脚,左手回在胸前,两手抚肘,合劲,以肘先出,蹬后腿,以腰带,两手展开,按、裂。连续作五个。五

十、揽雀尾:

同前。

十一、单鞭:

同前。

十二、玉女穿梭:

1、左穿梭;两手展开,以胯带左脚尽力内扣,松跨、松膝。右腿提起自然下落,弓步右棚。右脚重心不变,领起左脚迈出,两手臂相抹,右手抽回至腰,左手掌心朝下落至膝胯间,弓步弧形架推,坐掌,掌跟对胸口。;腰、脚、膝、跨一起出。

2、右穿梭;重心在左,左腿内旋,左脚尖尽力内扣,右手护左肘,左手护脸,右脚抬起,转跨,自然下落,左手收至腰部,右手平落膝胯前,落脚时弓步 同时 两手斜向上架推。

3、左穿梭;重心在右腿,领起左脚,左手护肘,右手护脸,转胯自然下落手随大腿下落至膝胯前,右手螺旋向前推,弓步架推。

4、右穿梭;与2相同。

注意;落平翻掌,腰有上拔之意。松跨松肩坠肘下沉,以胯带以椎为轴旋转。注意力打四个方向。

十三、揽雀尾:

同前。

十四、单鞭:

同前。

十五、云手:

同前。

十六、单鞭:

同前。

十七、下势:

右脚外摆,平移胯成马步,过劲到右腿,膝对脚尖,腿高平胯,下蹲时 手腕下沉,掌向右,左手找右手,顺势左手从胸前下到左大腿内侧 插 至脚跟,右手的吊手变降落伞下降变掌,后腿蹬起,掌尖带起来,并以腰引肘,肘带腕,柔顺圆活。

十八、金鸡独立:

1;左腿实腿外摆,左手顺势变平掌,右手放腰部,右腿抬起,以手带脚,以肘带膝,手掌上托,右手肘部与右腿保持一拳的距离,右手的掌跟顶对方的脸部,右腿顶对方的腹部,左腿直立为金鸡独立。

2;右腿顺势下沉,右手掌下按虎口朝大腿,左手以手带脚,以肘带膝,左腿顶起来,随手一起向上顶,左手顶对方的脸,左膝顶对方的腹部。要求:以手带脚,以肘带腿,脚直立。

十九、左右倒撵猴 :

小腿沟起,自然往后,身体劲往前,然后胯后退,命门后拉,手掌往前打。

十、斜飞势:

重心在左腿,双手抱球,护肘,顺跨转,马步,由左腿过劲到右腿,两手臂要有搓劲,左手下采,以肘引右手掌斜向上。

十一、提手上势:

左右合,后腿下沉,劲往前走。命门后拉。

十二、白鹤亮翅:

同前。

十三、左搂膝拗步:

同前。

十四、海底针:

折腰,手腕下沉下插,力在双臂。六

十五、扇通臂:

同前。

十六、转身白蛇吐信:

胯右转,摆左脚,右脚提起,左手沉腕 下落平胸前,右手握拳,脚跟落地,右拳弧形打出变成掌,掌朝上。五指朝前,与锁骨高,右脚踏实成弓步,左掌由胸前推出,左手掌心收回朝上收至胸前,右手变拳直打出。注意:动作要环环相扣,不可断劲。

十七、搬拦锤:

同前。

十八、揽雀尾:

同前。

十九、单鞭:

同前。

十、云手:

五个。

十一、单鞭:

同前。

十二、高探马带穿掌:

收左脚,抬起,重心在右腿,两手展开,眼望右手掌心向下,左手仰掌,右手折弯找左手肘,两手平抹,右手向前,身体向上。左手仰掌从右手小臂伸向前,右手掌托肘,左腿抬起,左手进一步向前,右手翻掌变按掌,右手翻左手进,后腿伸直,腿变弓步,左手五指伸向对方面部。

七十三、十字腿:

右转身,收右腿,重心在左腿,两手臂相合,展开,沉肩坠肘,同时蹬脚。成十字脚。

十四、进步指挡锤:

收右脚,左手下按平肩,沉腕,右手变拳内绕拳眼对挡部,出右脚外摆45度,臂外旋拳心朝上,同时弓步左手左手拦出,后左手折手,先肘向外,右手收至腰间,拳心朝上,右手虎口随着右拳向右绕,左手搂膝,右拳打出,沉腕,拳微向上。打对方的档部。

十五、上步揽雀尾:

左脚实脚转,右手肘往回带,左手掌朝下与右手划弧,抱球,重心在左脚,出右脚,作揽雀尾状。

十六、单鞭:

同前。

十七、下势:

右脚外摆,沉跨成马步,眼随手,左手找右手,右手变吊手,向降落伞下落变掌,沉跨重心下降右腿,下蹲以胯齐,膝对脚尖,左手从胸前到大腿内侧至脚镙,七

十八、上步七星:

右腿跟上,过劲到左腿,然后外摆左脚尖45度,左手由掌变拳,右手吊手松下变拳,两手变拳交叉,拳心朝两则外,拳眼朝内,从胸前外撑,右外左内与锁骨齐,劲在左腿,开跨,右脚尖点地,成右虚步。七

十九、退步跨虎:

左腿坐实,两手变掌成阴阳手,右脚提起往后撤步,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拳变掌,左手下按,撤右手划弧上扬,高与头齐,掌心翻朝前,虎口相对,两手臂棚圆,沉劲在右腿,左脚掌轻点地。眼前视。

十、转身摆莲:

左手架至额上,右掌推至胸前,同时,两臂互划圆,平抹,身体下沉,然后以右脚掌带左脚掌向右230度,右手高与口鼻,左手与胸齐,当身体向右旋转时,使两脚尖平行,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成虚步,两臂成弧形,两手掌朝下,领起脚尖,迅速以大腿带小腿,划弧,以脚找手,(两响),右脚抬起不动手掌斜朝上。右手朝下,眼看左手,重心在左脚,右腿开跨成平衡状,落右脚跟,转身伸手,沉跨,转身腰带,左手掌朝下,眼看右手。

注意:虚实分明、沉跨、转腰、落跨、松腰、。打四个方向。

十一、弯弓射虎:

腰向右转右手折弯变拳,左手同时变拳,转腰,成弓步。左手拳心朝上,拳面朝前,右手拳心朝下,护太阳穴,成弯弓状,弓步打拳,右拳对太阳穴,左拳面朝前与身体成90度。要求:肘为弧形,身体成十字状,四平八稳。

十二、进步搬拦锤:

同前

十三、如封似闭:

左手从右臂处抄至右手肘部,左小臂外旋,胯微右转,胯转正,同时两手收至胸前,下沉腕,弓步推掌,力在掌跟。

八十四、十字手:

摆左脚,沉跨,收右脚,与左脚平行,两手展开在额前,两虎口相对,两臂棚圆,平面向下相合,大姆指往上顶,劲在虎口。

十五、收势:

两手平抹,以肘带手,往下按,身体往上拔,同时,收腹,双肾有外涨之感,双手收至两腿旁,全身放松,气卷往腹部。

收时,两手相合,放至腹部,意在丹田,静养片刻。

第二篇: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式 预备式 预备式动作要求,两足并拢,脚跟并实,前脚稍虚,前肘稍虚,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式 起式 重心稍向右移 左足轻轻拎起 向左先脚掌后脚跟,横开一步,两脚平行同肩宽 两臂自然下垂 要求立身中正; 第二动 两手向前平举 同肩高同肩宽 然后由肩走腕徐徐下落 掌心向下 五指朝前 落至两跨旁前。

第三式 揽雀尾 揽雀尾(包括 左捧 右捧 捋 挤 按)第一动 两腿微曲 右手弧形捧起 使掌心朝里;第二动 右脚尖外摆九十度 有掌心翻朝下 随起右转平抹;第三动 两手抱球 左足拎起 向正前方迈出一步 先脚跟落地;第四动 左脚尖稍扣 身体微右转;第五动 向左弓步 左手捧 右手踩 与跨平行 左手与肩齐 两眼平视;下来是揽雀尾右捧 接左捧式,第一动 抬右足 两手抱球 左足曲膝下座;第二动 右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第三动 随弓步两手整体向前捧出 注意右手抱在胸前 臂要圆;下一式捋 接右捧式 第一动 两臂向前伸 右掌心翻朝下 左掌心翻朝上 左手对右手;第二动 重心后移 向左转 两臂综合的后捋 保持两手相等的距离;下一式挤 接前式捋,第一动 左臂轻轻拎起 使掌心朝前 右臂掌心朝内 身 体微右转;第二动 弓步两手合在一起 右手掌心朝里 左手掌心朝前 接触右手的脉门处。下一式按(接挤的动作)第一动 两手臂翻朝下 左手经右手臂上 两手分开 同肩宽;第二动 重心后移 两臂曲回 使掌心翻朝内 松肩肘 收至两胸前;第三动 两腕微下沉 卷腰下按;第四动 两掌前推 随弓步两掌作腕向前推出。

第四式 单鞭

单鞭(接按式)单鞭的第一动 两掌放平同肩宽;第二动 重心不变 右脚尖内扣 两臂外弧形 画平弧向左 与左脚齐;三 两肘微开 两手回收 向右斜方伸出 同时抬左腿 右手伸出 渐渐握勾 左手抱在胸前;四 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五 随弓步 左手微内旋 弧形 向前按出 前手做到 单肩相对 后手握勾 微微后衬 使右手与右脚尖对。

第五式 提手上势 提手上势包括两组动作(接前式单鞭)第一组 第一动左脚尖微扣 体微右转 右手变掌 眼稍视右手;第二动 重心左移 右足提起 两臂曲肘回收 右手在前 左手在后;第三动 右足向前伸出 曲足落地 同时调腰胯 两掌微微向前送;第二组 左腿重心不变 体左转 左掌心翻朝下 右手下落成抱球装 同时右足拎起再伸出 落回原地 脚尖微微扣 然后横向靠出 肘微突出 重心转移右腿 成右侧弓步。第六式 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接提手上势)第一动 重心右移 腰身微右转 起左脚 左脚向前方迈出一步 脚掌落地 右手弧形上举 左手弧形左搂 两手上下分开,注意 两腿重心要分清 曲膝坐实 前脚脚掌落地 膝开裆圆 ;换一个方向再做一遍 白鹤亮翅 重心右移 身右转 两臂上下弧形分开 左脚落地 成左虚步式 注意 松腰胯 拔背 立身中正安舒。

第七式 左右左搂膝拗步

先做左搂膝拗步 第一动 右手落 左手起 重心后移 腰微右转;第二动 重心继续右移 右手右弧形上举 左手右弧形下落 同时提起左腿 右腿曲膝坐实 接着左脚向前伸出 右手收至右耳旁;三弓步搂左膝 推右掌 成左弓步式 注意 左手与左膝齐 二 右搂膝拗步 第一动 左腿重心不变 左脚尖外摆45度 二重心前移 两手弧形转至左侧 左手在上 掌心朝上 右手弧形落至左胸前 右腿拎起 左足曲膝坐实 接着 伸右腿 右手向前下伸 左手收至左耳旁 三弓步 搂右膝 左手向前退出 注意右手与右膝齐 三 左搂膝拗步 右脚尖外摆 45度 第二动重心前移;第三动 右转体右手向上举 左手弧形收至右胸前 同时提起左腿 然后 左足向前迈出一步 先脚跟落地 接着搂膝推掌弓步 前脚同时踏实。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一动 重心前移,右手前送 右足跟前半步;第二动 重心 后移 右脚跟内收45度 随重心后移 右手回踩 左手提起 两手形成折叠式 接着 落脚跟 调腰胯 两手微微前送 注意 沉肩肘 松腰胯 拔背

第九式 抱虎归山 第一动 右腿重心不变 体右转 同时扣左脚尖 右掌心翻朝里 左掌心也翻朝里 同时收在右手臂内侧 第二动 重心回转 腰 左手下弧形向上 举起掌心朝上 右手收回到右胸前 第三动 体右转 向右后方 左手同时收在耳旁 第四动 搂膝 推掌 弓步

第十式 肘底看捶 第一动 右手平举与左手齐掌心朝下 五指朝前 第二动 右腿重心不变 体左转 扣右脚尖 两臂平移椭圆形摸转一圈 向右斜方伸出 同时伸右手作掌 左手心翻朝里 抱在胸前 抬左足 右腿曲膝坐实 接着体左转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 然后弓步 同时左手捧 右手随 随重心前移 右腿提起收半步 左手外裂 然后 随右脚下落 重心下移 随左手下踩 右手前伸 同时右手渐渐握拳 向下盖 左手从右手臂内穿出 同时 左手作腕 左足提起 下落脚跟落地 成左虚步式 注意 右拳心朝里 拳眼朝上 对住左肘下

第十一式 右左右倒撵猴

接肘底看捶 右倒撵猴 重心后移 右拳变掌 向后展出 注意 两臂要顺圆 同时抬左腿 眼看右手 二 侧左脚 右手收回 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线上 三 重心后移左手抽回 右手左掌撑出 右脚尖同时摆正 成右虚步式;左倒撵猴 一重心后移 腰身左转 同时抬右腿 左手向右后方展出 注意 两臂顺圆 身右转 右足后撤一步 左手收在耳旁 然后重心后移 右手抽回 左手撑掌 往前推 右脚尖摆正 三 右倒撵猴 右手向右后方展出 重心后移 抬左腿 接着撤左步 右手收回 然后重心后移 两臂相错移动 右脚尖摆正 曲膝坐实

第十二式 右分左蹬脚 接倒撵猴 重心后移 抬右腿 右手向下落 左手向上举然后左腿立起 两手成为十字手 接着 两手微内旋 掌心翻朝外下 然后两手前后分开 右足向右斜方前展 提右脚尖 接着左腿曲膝下蹬 右腿下落 右掌心翻朝上 左掌心朝下收到腹前 然后上前一步 向右斜方迈出 两手摸转左手经右手臂上 向左斜方伸出 然后重心前移 左手操在右手外 两掌心朝内成为十字手 同时提起左足 然后两手内旋 掌心翻朝外下 收住右腰胯 左足蹬脚跟 两手前后展出 注意眼随左手方向前视.第十三式 转身左打虎 接蹬脚式 一右腿曲膝下蹬 左足下落 两手平落与腰齐左掌心翻朝上 眼视左手 二 体左转摆左脚尖 三接着向左转 左脚迈出一步 腰左转 左手弧形上举 两手同时往中间合拢左手在上 右手在下 换个方向再做一遍;一曲膝下落 两手摆平二向左转体 三 落左脚 左手上弧形平移动胸口前 两拳眼相对

第十四式 回身双风贯耳 接打虎式 第一动 重心不动 扣左脚尖 两拳变掌下落 与腰齐 右掌心朝上 左掌心朝下 第二动 提膝转体 使掌心朝上 第三动 落步下沉 弓步贯拳 两拳与头齐 ;换个方向再做一遍 接打虎式 一扣脚落掌 二收脚转体 合手 三上步沉掌 四弓步贯拳

第十五式 进步栽捶 接双风贯耳 第一动 提膝落拳 注意 左拳变拳 两手相扣 右拳心朝下 第二动 上步栽拳 弓步 搂膝 右拳向前下伸出 身体保持 斜中有正

第十六式 翻身白蛇吐信 接栽捶 第一动 起身 扣脚 左手弧形上举 右手捧臂胸前 重心在左腿 第二动 右拳变掌 抬右脚上前一步 右手展出 第三动 弓步推掌 右手收回

第十七式 单摆莲

接翻身白蛇吐信 第一动重心不变 右掌心翻朝上 左手心翻朝下 放至左手臂下 第二动 收左脚跟 重心后移 右掌心翻朝下 同时右脚尖内扣 第三动 起右脚 右脚拍左手 然后曲膝下落 两掌心朝下

第十八式 左玉女穿梭 一体右转 右脚向右前方落步 右手掌心朝里 向右转 左掌心朝下 落于胸前 第二动弓步合手 体左腿 第三动 体左转 伸左腿 两手开 第四动 弓步捧手推掌

第十九式 右野马分鬃

接玉女穿梭 第一动左脚尖稍外撇提左腿上步抱球 然后弓步分手 右掌心朝上 左掌心朝下

第二十式 云手单鞭 接野马 第一动收左脚跟左手捧 右手落 同时扣右脚尖 二重心左移抬右腿 两手向右侧卷掌 三右脚下落 内扣45度重心右移 两手右前方伸出 右掌心朝下 抬左腿 右手握勾 左手抱胸 三上步捧手 四弓步推掌 两手前后打开 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十一式 下式 接单鞭 一右脚尖外摆重心右移 同时左手向前微伸 掌心朝右 二重心继续后移后坐 左手曲臂下 同时从腿内侧向前穿出 右手要平

第二十二式 上步七星 接下式 一重心前移摆左脚尖 左手起 右手落 扣右脚尖 二上步握拳 合在胸前 三 落脚成右虚步 调腰胯 两拳微微前伸

第二十三式 退步跨虎 接七星 一两拳变掌掌心相对 右腿后退一步 二重心后移两 掌下落 三提膝右转 两臂舒展 四落脚转正 右手在肩旁 左手与跨齐

第二十四式 转身摆莲

接跨虎式 一重心不变 左手上弧形 到头顶上 右手曲臂再前伸 二右手起左手落 两脚捻转以脚掌为轴 向右后方转动 三接着 摆左脚落地两掌心朝下 四重心左移 腰左转 五起脚 拍掌 曲膝下沉 再做一遍转身摆莲 一 两脚以脚掌为轴向后捻转 同时两手舒展开 二接着摆脚 落地 三重心左移 四起右腿 摆脚

第二十五式 弯弓射虎 一体右转迈步 两手平移到身前 二继续右转 两手握拳 向右斜方上调 三继续弓步 两手摆拳向左侧伸出

第二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一收左脚跟 重心左移 同时扣右脚尖 右拳向前伸出 左手变掌收回 二两手向左侧方移动 同时起右脚 三右脚向右斜方迈出 左手合手腕 四弓步翻拳 五上步推掌 六弓步打拳

第二十七式 十字手 接进步搬拦捶 一体右转 扣左脚尖 右拳变掌 两手同时向正前方上举 掌心朝外 二两手左右分开 抬右腿 三落下 两手与肩齐 同时两手腹前相交 四身体立起两手心翻朝里 同时上举 与颌骨齐

第二十八式 收势 接十字手 两臂前伸 两掌心翻朝下 左右手分开 二两臂徐徐下落 掌心朝下 五指朝前 三左足收回并拢 五指朝下

第三篇: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体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体会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行拳要點

學習楊式老六路,對意氣走向和變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內功述真》中魏老用歌訣的形式做了精闢的總結,這是練心意、練整體,練者應爛熟於心。現羅列於下便於記憶。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行拳要點

第一式 起勢 歌訣:肘不張、肩不鬆;胸不開、氣不通;腰意塞、襠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第二式 左右野馬分鬃 歌訣:一順,一親,一捧提。第三式 白鶴亮翅 歌訣:四隅含藏亮翅中。

第四式 左右摟膝拗步 歌訣:十字豎鬆橫必散,陰陽吸斥促身形。第五式 手揮琵琶 歌訣:靜中求動,周身一家;豎立三關,腹鬆氣圓。

第六式 左右倒攆猴 歌訣:後撤三關身自退。

第七式 左右攬雀尾 歌訣:兩膊相系,沿球環行;四正勁法,意氣行功。

第八式 雲手 歌訣:旋腰帶肘似車輪,一合一開一定間。

第九式 單鞭 歌訣:滾錯折磨,圍繞勁點;以肘帶腰,腕隨肘旋。

第十式 高探馬 歌訣:左沾右隨圓中趣,兩手旋環任意行。

第十一式 右分腳 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準帄。

第十二式 雙峰貫耳 歌訣:雙拳似丘陵,內氣如湧泉。

第十三式 左蹬腳 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帄。

第十四式 左右玉女穿梭 歌訣:遞肘騰手梭互穿,帄開意堅如趕山。

第十五式 下勢 歌訣:意如滑坡身下落。

第十六式 金雞獨立 歌訣:雄雞展翅旭日升。

第十七式 海底針 歌訣:弛意入幽谷,弓滿弦自張。

第十八式 扇通背 歌訣:內氣催姿勢,三關前長。

第十九式 轉身撇身錘 歌訣:步隨胯圈轉,曲伸意中求。

第二十式 卸步搬攔錘 歌訣:胯圈旋搬肩圈攔,神意彙集準星間。

第二十一式 如封似閉 歌訣:陰陽轉換、恍如“山”。

第二十二式 十字手、合太極 歌訣: 手扶胯圈鍾下落,意領神行身自升; 欲合太極心先靜,三道氣圈渺無存。

我是山東省榮成市人,男,生於1957年,在機關工作。2007年3月20日,是我參加太極文化進修班的起始日,現將學習老六路的情況做一簡要彙報,期望老師給予指點。,一、我的健身道路 我自帅體弱多病,好不容易堅持到大學畢業,身體卻基本垮了,連上樓梯的力氣都沒有。自己和家人整天都揪著心,工作和生活顯得非常沉重。1992年夏,我有幸接觸到智慧氣功,從此改變了我的生活。練功治癒了纏繞我多年的心臟早博、支氣管哮喘、關節炎,從此身體免疫力提高了,再也沒有感冒過,整天全身輕鬆,上樓梯都是一溜小跑。

學功要有老師,練功需要交流。由於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健身氣功的發展受到了影響,集體練功已不可能,很多師友棄功學舞,做為一個健身氣功的受益者,我感到深深的惋惜。抱著讓更多的人瞭解健身氣功的願望,2003年夏,我開始收集有關太極拳的資料,由於我處在一個偏僻的小縣城,加之工作性質很少外出,收集到的幾十本各門派太極拳書籍,細讀起來大同小異。其中,祝大彤著《太極拳內功解秘》、張義敬著《楊式太極拳理傳真》、餘功保著《太極拳精論集》等拳理著作,讓我收益非淺。最後,我選擇了趙斌、趙帅斌傳楊式太極拳85式,由於是自學自練,雖然得到了以氣運身、周身一氣的感受,還是很迷茫。2006年12月得到了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方知這才是真正的楊式內功太極拳,隨棄前學,用100天時間學完了89式套路,如饑似渴早晚不輟,感覺招招勢勢都在意念指揮中進行,氣布全身動作流暢,有時感覺不到動作了,只有氣的運動。今年3月,我開始尋找魏樹人老師的光碟資料,非常幸運的找到了我以前的師友藍晟,成為他的學員。當初步流覽了藍老師給我的教材時,方知自己100天來學的東西離魏老對神意氣的要求相去甚遠。支離破碎,掛一漏萬。總結之前學太極拳的過程可做如下比喻:前3年練的是骨頭架子,後100天加了一點皮,加肉的歷程才剛剛開始。2007年3月參加太極文化進修班,邁上了真正的練拳之路。現在,每天練拳(包括站樁)3小時左右,面壁蹲牆半小時。我與健身氣功、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二、我對老六路的認識

老六路的理法特點是普通思維難以理解和運用的,沒有明師即使再勤奮刻苦,恐怕還是一個看客,沒有對道統文化的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悟,定難有所作為。淺讀《太極拳發展簡史》,藍晟老師從縱橫多方面的解析和論述,使我們感受到太極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太極拳是中華道統文化發展的載體,是歷史長河及各種文化混化的結晶,是歷代先賢大德感悟的碩果,是開啟人類智慧和能力的鑰匙。太極拳的歷史是一部先輩辛勤傳播的歷史,是一部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太極拳是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完美途徑。傳至今日,有識之士開闢了廣泛的傳播渠道,藍晟老師創辦的混元文化傳播中心傾力傳播老六路,藍老師得魏老真傳,還是一位高產作家。這是太極拳老六路的幸運,也是我們太極拳愛好者的幸運,我輩應傾盡全力,努力掌握古老而先進的太極拳藝,讓其在人類生命科學進程中發揚光大。

三、學練老六路22式的幾點體會

這是我學練體會的一些日記,這些感受和認識很膚淺,有些可能是錯誤的,而某時間點上的這些感受和認識,我覺得隨著練拳的進展定會發生變化,並成為練功 不斷進步的階梯。

1、意在先

太極拳的意念活動是“意在先”,是以意引氣、以氣運身的必然要求。如何做到“意在先”、避免形體的倔動,通過魏樹人老師多媒體光碟的對照學習,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楊健侯前輩講“意行一半形始動,方是陰陽互為根”,真是精闢。認真體會每一動,都會感到氣機的變化,有一種力量悠然而生,從而引動形體勃然而動,全身整體開合。前輩用鵠星、鍾錘、十字中心、身中線等寓意明確,又非實物的點線,為練者指明了如何進行意念活動。體外奔鵠星,體內必一靜,一開一合,奧妙無窮。眼睛茫點的使用,這是神光的開合,配合形體開合從而達到整體開合,也是練神的訣竅。在形象的意識運用過程中,體會神意氣形的完美結合,體會意的主導作用,讓神意在強化生命過程中得到自覺開發,這是絕妙的藝術——“意識藝術”。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體會(四)2007年06月02日 星期六 21:12 學拳與改拳

“學拳容易改拳難”這是練者必頇面對的問題,學拳不可能一學就對,練中必頇要改。我開始學習老六路,還是犯了追求套路完整的急噪病,一口氣學完89式,每天早晚各練一遍到兩遍,隨著學習函授教材,將太極拳的總體要求及內功心法融合到練拳當中,“空描”的地方減少了,練拳的感受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練拳的速度也由50分鐘左右延長到75分鐘左右,我叫這是“理法改拳”。學拳頇把理法爛熟於心,練拳過程中體察心法不準確之處,也是練拳的一項任務,及時發現問題,儘快到教材中尋找答案,要善於丟棄不符合拳理的固有認識和習慣。之後在學習22式時,我把進度放慢,對照光碟、注釋反復推敲,仔細對照,力求縝密,不敢有絲毫疏漏,心法不連貫不熟練就暫不向下學,不吃夾生飯。在魏老多媒體光碟中,有些意念活動導引詞未盡祥述,如摟膝拗步中,注釋23,光碟導引詞“右手收回胸前”,文字詳述為“鵠星消失,意氣返回,由右臂內側經胸前沿左臂內側魚貫而出,右臂不經意間外旋,右手收回胸前”,這裏包含了豐富的意念活動。把學的內容融會到89式中,既保證了每天練拳3小時,又加強了心法運用,找到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收穫頗豐,我叫這是“查瑕改拳”。以上這些都是自我改拳,需要很高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覺自醒能力。再一種是“交流改拳”,就是老師口傳心授,拳友的相互交流,這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難得的。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體會(五)2007年06月02日 星期六 21:17 三個丹田的妙用

上、中、下三個丹田在不同的功法中有不同的練法,老六路不強調丹田而強化了三個丹田。擴視“茫點”是上丹田的開合,上丹田是神的所在,氣足神靈,發揮神意作用的同時強化了上丹田;“十字中心一靜”是中丹田的開合,意納中丹田,達到臟真混化;“胸中一沈著”是下丹田的開合,意氣直落下丹田,通往全身。三個丹田統領全身的氣機開合、出入、聚散、化。用混元整體理論看老六路,這是難得的整體功法。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體會(六)2007年06月02日 星期六 21:22 全體透空

“全體透空”是太極拳的大理法、大原則、大目標、總要求。練拳架意存“全體透空”,就減少了拙力的運用,象遠看虛空的一個點,頭腦中就有深邃的感覺,意識指向“鵠星”、“胸中十字”就感到非常靈動。練站樁意存“全體透空”,就感到無內無外,無形無象。練蹲牆意存“全體透空”,就感到起蹲隨意念運行,自然流暢,氣透腳底。

四、幾點想法

1、混元文化傳播中心是老六路師友的家,在函授及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希望能得到老師更多的指導機會,同道能有更多的交流活動。

2、我是太極文化的受益者,因此願做一名太極文化傳播的志願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參加混元文化傳播中心組織的活動,為太極文化傳播盡微薄之力。總之,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對老六路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內在的感受也有一點進步,但還提不出什麼問題,因為教材的內容太豐富了,有了疑問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答案。看教材與口傳心授終究有距離,因此,我一定盡可能多的參加面授。

感謝藍晟老師!

第四篇: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05-28 20:14

首先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对“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会议的主办单位浙江省体育总会及承办单位浙江省武术协会和对外体育交流中心,以及协办单位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

讲完了代表单位应该说的话,讲点代表我自己的话。

我很谢谢各位杨式太极拳的名家传人,每次活动都让我来,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各位的机会。去年的会议让我第一个发言,我讲完后,认真地聆听了各位的高见。今年,由于昨天在郑州主持“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没有赶上会头。今天上午认真听取了各位的发言,观看了几位高手的表演。颇有所得,也不乏感慨。基于这些所得和感慨,我将今天发言的题目概括为:脚踏实地,面向发展。

一、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关于当前武术发展的宏观形势,我觉得可以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来形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形势。

一是从体育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眼前。去年12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已经向所有奥委会成员组织下发了书面通知,明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要举行世界武术锦标赛。说得准确点,就是突破国际奥委会关于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不准举行其他体育赛事的规定,同意竞技武术比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这是个值得庆幸的决定。虽然武术比赛的金牌数不计入整个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但这毕竟说明我们力争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努力上了一个台阶,毕竟为武术赢得了在奥运会上向各国运动健儿和来宾一展风采的机会。为了迎接这次比赛,今年11月将在北京举行2008年武术比赛的选拔赛。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决定让武术活动成为2008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大致除了竞技武术比赛外,预计在奥运会的一些大型活动和分布北京各区的众多文化点中也会组织武术展示活动。

武术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个亮点,有着她自身的优势。例如,作为特设项目的武术,将在西方文化浓郁的奥运会项目的映衬下凸现出自己富含东方文化韵味的运动特色。

又如,四方宾客来到北京,就象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要看看当地的风土景致,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一样。同样的道理,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北京,要看北京的风土景致,带点中国的土特产品。不会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大楼,也不会去买通行各国的那些现代化用品。从人们是来参加体育盛会这个角度说,他们自然会想到了解一下中国土生土长的、有着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看看在有组织地向世界推广的竞技武术之外的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要带,或许会带些与武术相关的书刊、光碟和纪念品。目前,我知道的多家出版单位和工艺美术机构,都正专致于创制武术类产品,迎接明年的旺销。从这方面来看,到明年,武术一定会倍受奥运观光客的关注。

上面讲到的,是从体育角度顺理成章的话,结果是积极的。我们还可以从反思的角度来讲,其对于武术发展仍然是积极的。

我们经过了一系列努力,竞技武术虽然作为特设项目进入奥运会比赛期了,但是,毕竟武术没有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日本举办奥运会时,将柔道推入了奥运会;韩国举办奥运会时,将跆拳道推入了奥运会。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也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反思的结果既让人们看到现行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一如既往地加快了以奥运会竞技原则完善项目和赛制的步伐;还看到一些新的武术比赛方法,迈开了尝试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已举办3届,今年12月将在广州举办第四届。我们还批准长春师范学院着手举办武术搏技比赛。这一比赛方式,以躯干的正中线部份作为得分与否的攻防部位。既体现了中国武术各拳种的攻防要点,又不同于世界上现有的林林总总的徒手对抗比赛形式。此外,中央电视台5频道搞的“武林大会”,以单拳种的交手对抗为比赛形式,探索传统武术比赛的赛法和赛制。

面对着出席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的各位同仁,我更想谈谈太极拳方面的信息。

2003年,我们在东京参加国际武术联合会会议,顺便出席了正在举行的全日本武术太极拳比赛。当我们走进体育场时,全场起立,齐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反复呼喊。他们认为,太极拳是与西方体育运动形式区别最大、特点最为突出、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武术项目,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体育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当有人说到太极拳很难评判时,有的日本朋友认为“怎么比,是你们中国人的事”。如果中国人自己问“怎么比”,责任首先落在我们太极拳传承人的肩上。这是日本武术同仁传递出的信息。

再者,上个月,温总理访问日本,在日程没有安排的情况下,早上到公园里练太极拳,还教在公园里锻炼的日本人打太极拳。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领导人认为“太极拳好”的信息。

不仅太极拳单练体现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让人陶醉。太极拳推手运动,也是世界交手对抗运动中独具特色的项目。现在奥运会有拳击、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多个交手对抗项目,就是没有推手这种形式的比赛项目。全世界独一无二。进奥运会首先要不重复,要独特的东西,我们的推手是独特的。中国武术协会曾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的比赛规则,但在几届比赛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顶牛”现象。一搭手就顶牛,像相扑似的,体现不了太极拳推手的特点。虽曾针对这种情况,组织过专题研究。终因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把“太极拳推手比赛”停搁下来了。

可喜的是,多种以太极拳推手为基础衍生出的推手比赛,相继展开实验和组织比赛。2004年,我们在设计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时制定了“桩上徒搏”项目,这是把推手放到50厘米高的桩上进行比赛。

随后,佛山的一批武术传习者,把桩变为砖,再把砖变为砖样的木板,以便可装入书包便于携带。练习时,把木板往地上一放,两人就搭手推挽。任一脚一离开木板,就判输。这种在佛山中小学推广、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锻炼方式,被称为“佛山推手”。

在佛山的一个健身俱乐部里,开展“垫上推手”。这种推法,是两位练习者站在约50厘米厚的海绵包上进行推手。在这样厚的海绵包上,软得站都站不稳,两人搭手一推,重心稍一偏移,就可能摔倒。

昨天,我们在郑州参观的“郑州市■手健身俱乐部”,也把试验推手比赛作为一项主要活动(■手是推手的古称)。他们制定竞赛规则、研制比赛擂台和专门的练习与比赛服装,探索新的推手比赛形式。

这些信息让人感到,在没有把武术的项目列入奥运会之前,武术传习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憋着一股劲——憋着一股在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的劲。这股劲,会促使人们去总结走过的路,铺垫未来的路。激励人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体育交流的浪潮中,扩大武术的交流,扩大武术的传播,促进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发展的形势、体育发展的需要,武术同仁的努力,武术发展的趋势,都显示出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体育机遇已来到眼前的景象。

二是从文化方面看,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机遇已到身边。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1、部份武术拳技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共有7项。其中,由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当武术、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申报的陈氏太极拳都进入了名录。可以相信,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定,丰富多彩的武术技艺必将接踵上榜。有学者已提出,要争取把武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终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武术传承人受到社会尊重

昨天在郑州召开的“武术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座谈会”上,与会学者和武术行政管理人员一致认为,武术技艺以传人为载体,以口传身授为传承形式,传人在艺在,传人逝艺失。武术技艺在传人与传人之间的传承是动态的,这些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因此,保护武术文化遗产,首要珍视武术传承人。凡是为武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努力、作出贡献的人和机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座各位,为传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奉献,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武术传承人。

3、保护、传承和发展武术遗产有了专门的经费

2006年7月13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写道,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这宗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和组织管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包括国家名录项目保护传承经费,其主要开支范围包括:理论及技艺研究费、传承人及传习活动补助费等。杨式太极拳进入了国家名录,在座的各位传人和相关单位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这宗专项经费。

除了上面这三点外,这些文件还反复强调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在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提出了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问题。

总之,从文化的角度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迎来了国家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应该说,推动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文化机遇已经来到身边。

正是出于我对目前武术发展的体育机遇和文化机遇的认识,我以为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二、脚踏实地,为传承武术遗产作出奉献

面对武术发展的机遇,有志于斯者,都会乘势而起,作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奉献。从体育方面讲,发展武术的健身价值、竞赛价值,大家都不陌生,已经做了很多了。从建国以来就把武术归入体育领域,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健身,在这方面太极拳己做得很好,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里,算得上是健身运动的龙头项目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还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说一点意见。

我以为,要为传承武术遗产作出努力和奉献,首先要脚踏实地地看清传承人的特长何在。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武术的技艺。因为各位是杨式太极拳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才可能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显然,武术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武术技艺的继承人。同样的道理,杨式太极拳传承人的特长,在于他是杨式太极拳技艺的继承人。

第二点就是要脚踏实地地明确传承人的责任何在。他们的特长是“技艺”,他们的责任应该就是传承技艺。要站在承前启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我们的责任。杨式太极拳能够由初创,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而出现定型架,经过包括在座各位的历代传人的努力而成为今天远传世界的显学,就是历代杨式太极拳传人脚踏实地继承技艺、传承技艺的结果。

总之,武术是一门强调实践的技艺。不是靠嘴说,就能学会,就能练好的。只有脚踏实地地继承和传播技艺,才能促进她的普及和提高。

三、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术遗产的创始人和传承人

在前几次会议上,我都没有谈及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不谈的原因,我在邯郸会议上作过交待:一是从太极拳已经国际化来说,只要明确太极拳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始,就足以诏告天下了。二是推广太极拳要向前看,讲发展。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成为显学,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的锻炼方法、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就广大传习者而言,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有的先生,太极拳功夫很好,往往因为将一些毫无依据的传说挂在嘴上,遭到人们不必要的非议。源流问题,让擅长史学研究的人、专致学术研究的人去挖掘史料、考证论据、据实探究。

今天上午一开会,对我这个昨天未到会的人来说是第一次上会,听到第一位发言者谈的就是源流问题。翻开本次会议的《会刊》,会议的“中心议题”首列“

1、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而所谈的,却是已在几十年前,或可说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关于太极拳的流派,出现了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说法。于此,我想谈谈我在学习中见到的史料和学习心得,请大家指正。

(一)李亦畲对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传说的否定

现在见到的将张三丰(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的最早的文字依据是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转引自顾留馨著《太极拳术》),此序写于1867年。

随后,李亦畲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初稿,并抄写为三本。在李亦畲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为:“亦畲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时,李亦畲相继将手订《太极拳谱》分送李启轩和郝和。这两本手订《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启轩存谱于1935年整理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1982年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中收录了郝和存谱原文影印稿(笔者在上海王慕呤处见过此谱原本)。

上述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初期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峰)是宋之张三峰(丰)。

2、“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的杨露禅和武禹襄等的质疑,或者是作者自己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在“手订”《太极拳谱》时将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畲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1881年距今(2007年)已126年。所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 在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

(二)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被李亦畲手订《太极拳谱》时否定了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峰)”,指的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徽宗时代的张三峰。其故事见于清初黄宗羲(1610~1695)根据“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写成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说“有所谓内家者,……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馀。三峰之术,百年以後,流传於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后世一些把太极拳创始权送给张三丰的人,以此为据,把“内家拳”起源作为太极拳起源;把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把明代的张三丰和宋代的张三峰视为一人。这其中不可信的地方颇多,仅举其六。

1、《王征南墓志铭》说:“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馀。”一夜间,既梦得杀敌拳法,又具备“单丁杀贼百馀”的体能和技能,很难让人相信。

2、宋徽宗时已能“单丁杀贼百馀”的张三峰,成了明朝的张三丰,中间跨越了一个元朝,很难让人相信。

3、有文章认为,《王征南墓志铭》出自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所记应是“事实”。然而,黄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写着:“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也就是说,是按照高辰四的说法写成的。在雍正版《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显然,尊张三峰为内家拳始祖,是张松溪、高辰四等内家传人的“自言”。黄宗羲是在未对“自言”进行核查的情况下写出《王征南墓志铭》的。因此,很难相信,《王征南墓志铭》所记关于张三峰的传说是“事实”。在清初还有流传的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一回事。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得内家拳后,著有《内家拳法》。其中包括两个套路,名为《六路》《十段锦》。这与太极拳的套路名称不同。从《内家拳法》中记载的动作名称来看,也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同。其次,从技法要领来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内家拳法》将“迟缓”“双手齐出”列为“禁犯病”。然而,太极拳强调“动作缓慢”,并有着“揽雀尾(按)”“如封似闭”等双手齐出的动作。第三,从与人交手时的致胜功夫和技法来看,两者也不相同。内家拳注重打击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铭》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内家拳还注重硬功练习。《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觔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二。”被作为内家拳核心技术和功夫的这些内容,在太极拳中没有,或者说太极拳不注重这类方法。由此看来,将太极拳说成是内家拳,是没有技术根据的。

5、所谓张三丰之后若干年,有蒋发、王宗岳承张三丰太极拳技,传河南温县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1)关于蒋发。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问题是蒋发的生存年代,他们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同为一人,却被说成是相差上百年的人,已让人感到难以相信。而持此说者,还说“杨禄禅(露禅),所传,是陈长兴向蒋发学的太极拳”(见本次会议《文稿汇编》首文《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陈家祖传的“炮捶”是不外传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将当今陈氏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传人、杨氏太极拳传人的练习架势,以及1933年出版的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4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的《太极拳正宗》中的架势,一一进行对照,能直观地看出:同样被持此说者认定为传自蒋发的赵堡太极拳的练法不同于杨氏太极拳练法,而是近于陈氏太极拳练法?这一点,足以证实所谓蒋发传张三丰太极拳给温县赵堡镇人和陈家沟陈长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2)关于王宗岳。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王宗岳是张三丰若干年后,传播张三丰太极拳的人。问题是王宗岳的生存年代也像蒋发的生存年代一样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这是难以让人相信的。而且,持此说者认为张三丰太极拳是经王宗岳中转才传到赵堡镇和陈家沟的。若此说靠近事实,那么,为什么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谱,由永年武禹襄传出,而在陈家沟和赵堡镇太极拳传人撰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1933年出版)、《太极拳正宗》(1935年时杜元化撰成)等著作中却都没有收录此谱?这一点似可证明温县赵堡镇和陈家沟太极拳,不是王宗岳传入,当然也就与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无关。

6、太极拳健身和技击的理论核心并非来源于张三峰和张三丰的道教理论。

(1)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在太极拳的初创期,虽然注意到了练习拳术的健身价值,但作为一门武术技艺的“太极拳”仍然是以技击为主要功能,这与太极拳形成于冷兵器时代晚期有关。陈王廷(1600~1680年)遗词《长短句》中把“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造拳”目的,就是这一价值倾向的表现。在1852年问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十三势行工歌诀》里,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语,这是练拳的目的向健身价值倾斜的标志。主导性价值观念的这一变化与当时社会从冷兵器时代步入火器时代有关。

不论太极拳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如何转换,其健身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详推用意”,也就是练习攻防技术来实现的。所以,笔者认为太极拳健身理论的核心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把太极拳说成是本无技击价值的健身或延年益寿修炼方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的历史的。

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以长生不老之人为仙人。具体的修炼方法有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历史上多有寻却老方、不死之方,炼不老药、不死药,以求服食而至长生不老成为仙人的记载。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法和相关理论,与太极拳通过“详推用意”追求益寿延年,有着在养生功能方面相近的一些目的,但其方法和途径完全不同。而且,太极拳还有着锻炼和提高攻防自卫能力的功能,道教修炼术却无此功能。张三峰或张三丰是道教中得道高人,在炼丹服饵、导引行气、房中和辟谷等道教修炼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没有发现他们在武术研究、实践方面留下的足迹和成果前,要他们以攻防动作为素材、以攻防制胜为目的,编创出具有延年益寿价值的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拳散手等符合武术要求的技法,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2)太极拳技击理论的核心——“舍己从人”。

在太极拳技击理论中,被视为技法准则,并且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拳种技击理论的特色理论,是“舍己从人”四字。在《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这么一句话,说明在1852年此论问世以前,“舍己从人”已是太极拳的技击要则。笔者以为,太极拳“舍己从人”法则,只可能来源于儒家思想,而不可能得自于道教思想。

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提出“克已复礼为仁”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仁”,要克已,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求、言行。复礼,就是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规定。孔子提出的具体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进而提出“杀身成仁”,作为儒家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要求为实现“仁”,应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承此观念又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殉道观和道德人格标准。他认为,生命和仁义道德都是人所需要的。但是,当这二者不能都得到时,就应该舍弃生命,以维护仁义道德。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便是圣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环境中,儒家克己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渗透入武术界,形成了武术人的行为准则,太极拳家提出 “舍己从人”这一技击法则,是这一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武术成长的必然结果。

在道教思想中,找不到“舍己从人”的思想。如前所述,道教以神仙方术为核心,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因此,注重修今生长生不老的道教理论,与要舍掉自己的“舍已从人”思想是不一致的。

综观上述六点,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

(三)“太极拳”是武术体系中的一个拳种

《武当》杂志社副总编谭大江先生在今天上午的学术报告中说(大意):太极拳有南派、北派、散派、还有本山派。他解释说,我们认识太极拳不能仅从太极两个字认识,要从太极的哲理含义认识。除了太极两个字之外,还有表达太极含义的不同的字,阴阳就是太极。因此,谭先生举例说,太乙也称太极,所以“太乙五行拳”是太极拳的一种;太极就是太和,所以“太和拳”也是太极拳的一种。鱼门拳、两仪拳都讲阴阳,也都属于太极拳。1980年前后,由时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

对于谭副总编这一新异的说法,我讲两点感想,请各位指正,也与谭先生交流。

1、应该从认定拳种的原则界定太极拳体系

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而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武术的任一拳种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都以阴阳学说指导技法,我们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个拳种都讲究“阴阳”而把它们都说成是太极拳。

2、应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提倡“大武当”意识

谭大江先生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集中阐述了他关于武当山张三丰创内家拳、创太极拳的观点,其中强调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按《武当》谭副总编有关太极拳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说法,本山派太极拳当是张三丰传留下来的了。换句话说,本山派太极拳是最正宗的太极拳了。1980年前后,我看过金子弢先生演练“太乙五行拳”,并与金先生有书信交流。金先生当时居住在杭州,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座的武友,特别是杭州的同仁们大致会看过金先生的表演。恕我见识浅薄,我看不出金先生练的“太乙五行拳”与传统太极拳有丝毫一脉相承的痕迹,只看到与传统太极拳完全不同的风格特色。不知谭副总编以什么标准把它列成太极拳,而且冠名为“本山派太极拳”?

我理解谭先生提出“本山派太极拳”的初衷,大概与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有关。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个初衷是值得赞誉的。问题是怎么振兴、怎么促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曾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为据,以为它们都源自武当山,源自张三丰。随着武术史学研究的深入,这些拳种的起源和沿革逐步清晰了。不少研究者既在考据的基础上,论证了这些拳种的起源与武当山张三丰无关,同时也看到了道教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笔者以为,如果把振兴武当道教文化、促进武当山和《武当》杂志的发展仅仅寄希望于张三丰一身,将会局限发展的思路和发展规模,手脚捆住了,越局限越难搞。应该立足道教文化,树立“大武当”意识,把武当山建成道文化的代表地。立意高了,思路放开了;不是讲哪一个人,而是讲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方法,讲道家文化对武术锻炼方法和武术理论的影响,就能避开那些争论不休问题的缠困,获得尽可能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出现一个大武当,大发展的武当!

下载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