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室会议记录
教研室会议
1、单招考试,一共报名126人,基本保证了生源,灵零投诉。
2、今年没有安排服装,今年买袄子。
3、明年考试再买T恤。
4、本周13周,本科论文答辩安排再14周,周三。5、14周 周六三级通级赛。
6、龙:前天
第二篇:道桥教研室活动会议记录02
教研室活动会议记录
时间:2014-2-26
地点:1号教学楼314办公室
参加人员:道桥教研室全体成员
主持人:孙小菊
主题:专业建设研讨
记录人:李雪
内容:
孙小菊主任在研讨会上指出,道路桥梁工程专业要进一步思考专科毕业生的定位问题,要借鉴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学思路,追求“精设计、能施工、善管理、能创业”的教学效果。
郭宇光教授说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特色专业推向更高的层次,集中精力进一步推动项目课程建设。
效果评价:
我教研室成员一致认为,交工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要形成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等的工作课程化能力体系,运用“理论、创造、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龙头,打造“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力求为下一步的本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教研室
重组教育资源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
------眉县教研室
“十一五”期间,我县提出了 “创建西部教育强县,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以生态创生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运用教育资源为重点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课程资源应用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出了一条挖掘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的路子。促使我县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一、依托远教工程及网络,创造性落实“人人都是培训者”理念,全面深化“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为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支柱之一。“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理念是我县在校本教研机制上的创举,实现了教师校本教研由个体化到群体化的转变,由主体化向一体化的迈进。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建立个人网页、博客、参与教研论坛、互动交流QQ群等,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实现远程研修,使一批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我县特级教师、教研室主任刘军成同志的博客《一个县区教研室主任的手记》,浏览人数近十万人次,对县域课程改革产生了明显的引领效果。
从2006年起,我县实施了以突出新课程资源应用为重点,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连续多年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以评教反思活动为中
心的大型赛教活动,全县科任教师参任率达到98%。每年5月份,举行全体教师和中小学校长资源整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双高双名”工程同职称全程式赛教,赛教遵循“以训带研、以研促教、注重过程、提高素质”的原则,赛教分“四步走”:“教学设计——课前专题研讨——现场做课——课后反思”。同职称全程式赛教克服了已往赛教重赛轻研、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使赛教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公开竞技的场所、自我反思的场所、协作提高的场所,达到研训、研修、研习“三位一体”的目的,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每年11月份,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大赛和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实践与反思大赛活动。加强教学实践反思是深化课改,促进教师自我研修,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突出教师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与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块:教学案例评述、现代课堂教学探究、专业知识能力研修、教育教学叙事、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等,竞赛采用“全员参与、分级开展、模块命题、现场笔试、集中决赛”的方法进行。全县所有学科教师都参加初赛,之后推选近1000名教师参加县级决赛。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大赛是我县在教师研训活动的创举,它对于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几年来,我县形成了以“依托远教、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格局,实现了“研训、研修、研习齐创新,校长、教师、学生同成长”的目标。
二、以“有效教学”为目的,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进课堂,积极深化课程改革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新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和质量,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按照“再造课程、重组知识、依托资源,创新课堂”的基本思路,以构建信息化、主体化、体验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主旨,连续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年”、“远程教育应用年”、“资源应用年”主题活动,大力推广“三四四”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于新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升华以及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健康有序进行。
一是加快信息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坚持“资源班班通、堂堂用、人人会”原则,按照“四个研究”、“三个重组”、“三个拓展”、“两个及时”的要求,重点关注和研究应用信息资源的日常课。
二是搭建优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训平台。创建集体备课-合作磨课平台、同课异上-课例展示平台、课堂反思-专题论坛平台、专家讲座-名师示教平台、课堂竞赛-成果评选平台。
三、是发挥网络远程协作的优势,加大校本课程建设的力度。县上成立了校本课程建设专业指导小组,对各中学、乡镇教委的校本课程建设及时进行督评、指导和推介,对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网上合作攻关,实现了资源互补、促进了我县校本课程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全面深化“西部农村现代化教育”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校本教研品位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研究视野,优化研究方法,是目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基本策略。在实践中,我们以课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以“科研管理现代化,课题研究网络化,让科研亲近教学,让网络服务科研”为主导思想,坚持“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方法,积极开展“课改网上沙龙、课例视频研讨、空中课堂、资源应用设计比赛、优质课录像巡回示教”等活动,形成了“培训、教研、科研、管理”四位一体相结合的现代校本教研格局。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县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研究”、国家“十一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远工程卫星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本地化二次开发研究”等课题实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创新研究手段,对“研究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难点子课题的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评选、推广、交流”实现科学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成果评选推广活动。我们连续多年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举行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内容包括教学叙事、教学模式、我与学生一同成长、典型课例剖析等。对优秀校本教研成果编辑成册,对其中有典型性的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杞记等文章,由教研员加以点评,印发全县学科教师,引导教师继续反思提高。这些活动及时巩固升华了校本教研成果,把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四、创建“三区四级一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优质管理资源共享
我县学校布局分散,师资力量不平衡,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准,进一步挖掘优质教育管理资源,实现学段间、区域间管理资源共享,成立了以三所高中为龙头,三所初中为基地校,以高中带动初中,以初中带动乡镇中心校,以乡镇中心校辐射所有村小,以职教中心带动其它职中的“三区四级一网络”连片管理协作机制,形成了学校管理、学区管理、协作区管理、县区管理的“四级联动”管理格局。由龙头校和平台校牵头,定期召开“片区内的校长管理视频例会”,“学校管理问题诊断会”“优质管理资源信息发布”“教学常规落实通报会”。实现了学段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优质管理资源共享。
在联片教研管理中,遵循“问题集中——课例带动——集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原则,经常性地开展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专题论坛等多种活动,推进校内和校际间的同伴交流与互动,及时研讨大家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五、全面落实“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开发者和建设者”理念,全员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实现“研修、研训、研习”一体化
为了全面创新资源应用机制,实现信息化资源建设内涵发展,我们根据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卫星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本地化二次开发研究”的要求,按照“以编写促应用,以应用促
提高”的策略,在校长层面开展编写教育管理资源库活动,在教师层面开展全员参与的远教资源学科应用手册编写活动。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县级组织、乡校负责、学科组实施”的办法,学期初县上制定方案,学科下达编写课题任务,各单位、学校按照集中学习-集体讨论-形成思路-分组编写-共同审定-展示交流的程序要求,组织编写,教研室建立远教资源学科应用案例编写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引领、指导和交流。学末,开展全县中小学学科资源应用编写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将优秀案例纳入县级资源库,在全县推介共享。目前,我县已编写的“远教应用手册案例”涉及管理案例和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学科课程案例共1800余节,达到了教育资源建设地方化、主体化和实用化目的,促进了“研修、研训、研习”一体化的校本教研。
六、以新课程评价改革为导向,优化过程,注重发展,创造性开展县域展示性评价
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体系是进一步促进课改深化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问题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们以县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重点,实施了学生“1234展”评价和教师“三级五维”评价改革,积极开展学生、教师形成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改革,特别是大胆尝试进行了展示性评价改革,将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师研究成果引入评价过程,改变了单一的综合评价模式,逐步实现了对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导向性”。
全面实施学生“1234展”评价。“1234展”评价是我县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探索,“1”指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
是两种评选,如“学科500强”评选、优秀学习组织,“3”是三种评价方式的结合,“4”指的是四种评价模式,“展”是指展示性评价改革;“1234展”评价重视了评价的发展性,注重过程与综合,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及评价重心的转移。
创造性实施教师“三级五维”评价改革。“三级五维”教师发展性评价是我县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三级”是指三个层次的评价主体。“三级”包括“自主评价”、“校级评价”、“县级评价”;“自主评价”是基础性评价,属于初级评价;“校级(乡镇)评价”是诊断性评价,属于二级评价;“县级评价”是展示性评价,属于三级评价。“三级五维”评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它淡化了评价的奖惩性、凸显了评价的导向性和发展性,打破了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为了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快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周期,我们又探索出展示评价方式。进一步扩大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新课程评价理念。近年来我们举办多种形式的“展示评价”活动。
2000年举行了“基础教育学段整体改革”实验成果展示,2001年,我们举行了“1256”教师培养工程教师综合素质县级舞台展示,其用意是回答“学校如何让教师”成长的问题。2002年,为了落实“新世纪学生学习指导意见”我们举行了“学生学科学习成果”展示,其主题是“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2003年,我们举行了创建教育强县与“1256”工程终结性成果舞台展示。2004年,我们举行了“生态创生模式教
育阶段性研究成果”舞台展示。2005年,大规模举行以校本研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1256”教师培养成果展示活动。展示的内容包括校长校本教研管理专题演讲、教师教学叙事、典型视频案例现场评析、疑点难点问题合作答辩、教研沙龙等。参加展示的有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学生。这次活动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题,突出了校本教研三步曲,使自我反思、伙伴协作、专家引领等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形式更加灵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2006年,我们举行了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研究终结性成果舞台展示。2007—2008年举行了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成果展示。2001—2009年,每年都举行科技制作成果广场展示。这些对教育科研成果、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培养成果等进行直观评估和总结的创新做法,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坚持年年展评,方方面面的潜能得到挖掘,县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加深,实践操作体系基本形成。
(1)自己的理论体系——生态创生模式教育体系;(2)自己的队伍培养体系——“1256”到“双高双名”;(3)自己的课程、课堂特色——“三四四”模式;(4)自己的校本教研特色——“三区四级一网络”、“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资源建设者”;(5)自己的评价体系——“1234展”;(6)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研修研训研习齐创新、学校教师学生同成长”;(7)自己的课题管理文化——构建生态创生教育特色,全面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8)自己的教研方向—着眼于未来教育的需要,着手于今天的教研创新。
今年上半年,我们又结合全省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部署安排了我县的新课程改革成果展评
活动,从3月份起,举行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成果团体对抗赛活动,活动遵循“协作研训、以训促教、展示成果”的原则,内容包括:“有效教学年”实施论坛、“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校本协作研训活动展示、“有效课堂教学”团体展示、“有效管理”成果展示等,目前这项活动正在基层如火如荼的进行。下半年,还将举行大型“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成果展示活动。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品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攀升,教育强县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第四篇:教研室
魔力神灯,魅力课堂
——邯郸高师讲学团观摩体会东宇庄小学肖思路 前几天,县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名师宣讲活动。我们有幸聆听了邯郸市农林路小学赵艳老师执教的语文《诗的材料》和曙光路小学谢静老师的品德与生活《遵守交通规则》。两位老师的授课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下面就谢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我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
谢静老师执教的《遵守交通规则》是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章。对这些刚升入小学,但还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也不知具体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的小学生来说,谢老师的这堂课对学生认识交通规则,萌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提高危险防范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堂课上谢老师把目光投向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使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转变,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点点滴滴,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使课堂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首先,谢老师让学生尝试了解各种不同交通标志图,引导学生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它们各自的作用;
其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行走时具体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培养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使本次教学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
第一,电教演示法。以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
第二,提示法。在活动中,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
第三,游戏法。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整堂课上谢老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观看交通安全事故视频,了解交通标志,欣赏儿歌,模仿游戏,体验生活等,提高孩子独立在马路上行走的安全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品德与生活(社会)强调“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的理念,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为学生设计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课堂,创造符合儿童特点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确立自信,完善自己的人格,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验到生活的价值。谢老师的这堂课正是实践了这一课程理念的。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以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第五篇:会议记录
文济天下 法学理论讲座
主题:死刑在匈牙利的废止 主讲人:伊斯特万 时间:2013.10.21 地点:教学法庭 内容:
讲座伊始,魏昌东老师对本次讲座的老师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
一、死刑的简短历史
首先,伊斯特万教授介绍了何为死刑。死刑是国家基于犯罪人所犯罪行而实施剥夺其生命的刑罚处罚方式。这是国家使用的最为严厉的处罚。在历史上,所有国家都曾将死刑运用于严重犯罪,并作为平息混乱的威慑力量,特别是运用在谋杀、间谍、叛国这样的重罪以及军事审判之中。
接下来,伊斯特万教授介绍了死刑的简短历史。在18世纪中叶,死刑仍然比较普遍,但废止死刑理论的提出开启了一个新纪元。(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1794)作为启蒙思想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生命价值问题跃然而出。在刑法上,废止死刑理念最早由贝卡利亚提出,贝卡利亚综合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对司法体系批判观点,提出了反对酷刑和肉刑的独立声音。
《论犯罪与刑罚》主要写于封建刑法时期,大多数的主题是与酷刑与肉刑相关的,而死刑这一章则是最著名的。这些观点表述至今仍被废止死刑论者作为支持死刑废止的有效依据:“刑罚的目的不是折磨或众生痛苦。痛苦的哭喊并不能证明刑罚具有效果。”“刑罚的威慑力不是可怕的死亡,而是长久的痛苦的丧失自由的惩戒,将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劳苦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死刑的残酷性导致了为避免刑罚而产生更多的犯罪。......取代死刑的终身苦役的强度足以改变任何决议的心灵......作为任何犯罪刑罚的终身苦役有诸多实例。”“我发现法律是荒谬的,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样的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了一个公共的杀人犯。”
在贝卡利亚的著作以及其他启蒙思想者的影响下,托斯卡纳大公国(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在1786年首先废止了死刑,一年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约瑟夫二世也废止了死刑(以永久监禁刑取代),但是在之后的几年内,上述两个国家都撤销了死刑废止的规定。在19世纪,有几个欧洲国家停止执行死刑(比利时、罗马尼亚、葡萄牙、荷兰和意大利),但很快又恢复执行。
那么为什么拉丁美洲成为最早且最成功的废止死刑的区域,这一问题需要单独分析。对于这些国家如何能维持死刑适用的例外长达一个世纪,其实也很容易回答。主要原因在于地理环境:南美洲大陆未直接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和极权政体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历史,他们不会批准死刑即使是阶段性的死刑。
在19世纪,在一些国家死刑废止运动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要废止死刑执行,而是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死刑仅是刑罚的极端例外。(对于未成年人、孕妇和精神智障者禁止适用死刑,逐步废止残酷的执行方式,大量禁止公开处决,这些都已经被广泛接受。)
在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最后20年,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废止死刑运动急剧扩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废止了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并且几乎很少有国家再恢复死刑执行。在1910年,仅有7个国家在立法上废止了死刑,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个国家。(在2000-2009年,包括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废止了死刑)尽管死刑废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但仍然有部分国家在立法上至今还承认死刑的合法性,欧洲除了白俄罗斯,其他国家都废止了死刑。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世界保留死刑的国家,只有三分之一,约20-40个国家,每年还正常运用死刑。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在10年里没有执行任何死刑。这些国家属于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其中又有三分之一国家有正式生效的暂停执行令。
根据之前的报告和评估,AI估计中国每年被执行死刑的人数可能在1500-3000人左右。由于涉及到国家机密,我们只能大概估算。
在美国,死刑理论与实践与欧洲不一样,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以两个州为例:在北方,密西根州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废止死刑,而南方的德克萨斯州每年仍有数十人被执行死刑(2009年有24人)。
在最近十年,美国死刑废止运动得以加强。在1992年就已经成立的救助被判刑人的团体组织,试图以DNA测试的方式帮助死囚犯们。(基于这样的帮助,许多犯人都设法证明了其清白)
在美国死刑废止中,基于保守势力占有很大比重,无法产生与欧洲类似的结果。对于死刑,在美国总是有着高支持率。民众赞成死刑实际与西方民主体制无关,因为在西方民主体制下几乎已经毫无例外地废止了死刑。
然而,正如我们近些年所看到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死刑废止在逐步扩张,越来越多的州加入了死刑废止的队伍。2004年纽约州、2007年新泽西州、2009年新墨西哥州以及2011年伊利诺伊州和康乃狄克州都停止了死刑执行。尽管加利福利亚州原本打算成为美国第18个废止死刑的州,但在2012年11月7日的公民投票中,百分之五十三的公众仍赞成保留死刑。
二、社会主义时期匈牙利死刑的概况
匈牙利最后一名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年仅28岁,在1988年犯下重罪谋杀,于1988年6月24日被执行绞刑。他在实施抢劫时被一个12岁的男孩看见,于是就将小男孩点火烧着。行为人认为小孩必死无疑,于是就跑走。但小男孩没有立即死亡,他在一张纸上写下凶手的名字后才死去。
在匈牙利废止死刑之前的最后10年里,一共有24个人被执行了死刑。这意味着平均一年有不到3人被执行死刑。从1968年到1989年,一共有106人被执行死刑。
匈牙利死刑的执行方式采用枪决或绞刑。一般是在清晨5-6点很早的时候,受刑人在监狱的庭院里被执行死刑。在这些死刑犯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重罪谋杀犯、抢劫杀人犯等等。
接下来是关于匈牙利死刑废止的问题,在1990年10月24日,匈牙利宪法法院宣布死刑违反了宪法第54规定的“与生俱来的生命与人格尊严”。这一裁判废止了匈牙利所有犯罪的死刑。这是我们国家历史性的一步。匈牙利能够废止死刑,主要归结于国际因素:一是 20世纪末的死刑废止,尤其是欧洲地区,已经成为确定不可避免的问题;二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规范,明确鼓励废止死刑;三是在融入欧洲的转型中,废止死刑是至关重要的。
伊斯特万教授说,匈牙利一个激进的政党想在2012年新刑法典中重新恢复死刑。他本人也是刑法典起草小组的专家成员。他们不支持恢复死刑的观点。
三、死刑恢复产生的危险性
伊斯特万教授强调,我们必须考虑到恢复死刑所产生的最大危险,即若这样的程序启动,一定会对谋杀犯罪适用死刑。一旦对最为严重犯罪恢复死刑,会逐步地扩张到其他更多的犯罪。
一旦死刑被再度引入,死刑适用范围的扩张将不再受到大量抵制。死刑恢复的重点不是惩罚犯罪,而是进一步拓展死刑的适用范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就其个人观点而言,在社会也做好准备的前提下,民主国家必须废止死刑。匈牙利1990年废止死刑有些操之过急。在社会体制改变后,匈牙利社会还未对死刑废止做好准备,犯罪率的上升即是这一结论的最好证明。
另一方面,现在重新在刑法上恢复死刑也太迟了。这样做没有意义,对社会而言,会带来更多危险。
听完伊斯特万教授的精彩报告,接下来就进入了提问环节。有一个同学问了关于社会文化与死刑废止之间的关系。教授回答道,其实每个国家的死刑发展都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死刑发展的方向。所以关于死刑废止的问题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魏昌东老师的简短总结结束了本场讲座,最后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