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5 03:4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第一篇: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1.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本套教材注意从知识源头开始的学习与思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向(原发性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地修正,不断丰富个人的直接经验,成为理解的支持系统。背景经验越丰富,知识的解释力也越强,适用范围也更广,有利于灵活的支配和运用,利于广泛迁移。例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但可能缺少对概率意义的深刻理解。

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理性分析和理性思考不重要。例如,通过亲历

“小车下滑的时间”的试验,实测出数据,若不进一步深入思考,很难发现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数据也便失去了价值。教学中在活动前应让每位学生明确,将要进行的活动目的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甚至应鼓励对活动的结果形成预期或猜想,增强活动中的智力投资。

(2)课本里的数学知识是被客观化了的知识,而每个人自己积累的数学经验通常都带有个体的特征,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别。因此,交流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例如,多数学生利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展示给大家后,有同学有如下作法:平面内作出一个点,以此点为圆心,已知线段为半径作圆,此圆的任意一条半径都为所求。

2.准确定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角形》一章中,为三角形性质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果仅定位在课本所呈现的现成知识的重新发现,或落实在说理证明上,那么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难免被淡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又将失去一次良好的机会。

3.在引入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时,教材把重点放在了什么地方? 将来代数在解决问题时,将很少注意代数的技巧,因为通过便携式机器和预编程序软件就能做这些事情。但是却需要提高对代数两个方面的重视:能够被应用的代数;代数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毫无疑问,将来的代数很少包含技能特性,而更多包含应用和表示特性。

按照通常的理解,学习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就是先把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告诉给学生,然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甚至还举出一些类似“2x-x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的问题,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以期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概念。北师大版教材,不但没有大量引进这方面的例题,反而创设情境,讨论射进房间阳光部分的面积问题。

首先,对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教材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并没有严格定义。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特点就可以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所以,对于类似单项式、多项式这样的概念,教材一贯本着“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做法,不做形式上的讨论。

其次,代数式是表示的工具,代数式能够把一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般性地表示出来。此我们学习代数式,就一定要懂得和会用代数式去表示,因此教材花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或代数式应用过程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理解整式的意义。这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冲淡数学,而恰恰是突出了代数式的本质,力图使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

4.教材在引入整式的运算时,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探讨“两位数的加法问题”,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冲淡主题吗?

代数式运算通常是繁琐而又乏味的,学生也通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代数式运算。

教材在引入代数式运算法则时,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代数式的运算是有意义的,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类比、归纳运算法则,感受运算法则的合理性,从而帮助记忆。如“两位数的加法问题”“试验田面积表示问题”等。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冲淡主题、没有冲淡数学,而是突出了代数式运算的意义、突出了学生对代数式运算法则的理解,是从“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角度出发的。

5.教材对代数式运算的看法如何?整式运算的难度有哪些降低?

代数式运算是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需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应该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代数式运算时,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代数的方法,并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学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式运算,为此,教材也安排了适量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根据《标准》,多项式的乘法最多只要求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乘法公式也只要求掌握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及平方差公式。除法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是整式。

我们说,学生的数学基础如何,并不简单地在于学生会算多复杂的多项式乘法或记住多少个乘法公式,只抓住运算量和运算难度的问题就谈基础的

降低是片面的。事实上“将来代数在解决问题时,将很少注意代数的技巧…….毫无疑问,将来的代数很少包含技能特性,而更多包含应用和表示特性。”确切地,我们将理解算理、依据问题的特征选择算法、按照既定的算法从事运算、确认结果的合理性

等方面均视为表示运算能力强与弱的指标。

教材明显加强了代数式的“表示和应用特性”,如前所述,还明显加强了学生自己对运算法则的归纳、强调对算理的理解,通过这些理解性的数学活动,应该说学生对代数的了解加深了,数学基础加强了,数学认识提高了。

6.传统上,学习习近平行线就是学习逻辑推理证明的开始。本套教材为什么要用直观操作加“说理”的方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行推理证明呢?

几何是数学中这样的一个部分,其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

几何直觉仍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需知我不是强要别人增加任何一门几何课,我只是请求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水平的几何思想。(M.Atiyah)

本套教材的几何推理证明的体系安排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观推理(主要在第一册);二是直观推理与简单逻辑推理的结合(主要在二、三、四册);三是严格的演绎推理(四、五册)。这样做主要是从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考虑的。因此在第二册中,运用直观的方法适当辅助以说理或推理,使学生了解有关平行线以及后面的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等,等到四册及五册时在一定的公理的基础上给出严格的证明。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几何,不只是学习演绎推理,学生图形思维的发展不只有一个水平,正如M.Atiyah所说,“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水平的几何

思想。”

几何是数学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因此学生学习几何,就要对图形本身的性质进行研究,要对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几何的学习,不仅有从中学习“逻辑”的一面,还有从中发展“直觉”,也就是空间观念的一面,即对几何的学习不仅有演绎推理,还有合情推理。尽管合情推理不严格,但也是几何思想的一个水平。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再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通常也是人们发现真理的途径。

7.尺规作图写作法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教材对本阶段的尺规作图要求到什么程度?学生先不写作法行不行?

此章中涉及的尺规作图的作法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的初期,对于较为简单的作图问题(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写出作法,而对过程比较多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暂时不用要求学生写,只要能够按步骤作出并保留作图痕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即可,对作法的书写可延迟到以后几个学期的学习中再要求。

8.“认识百万分之一”这节课好象没有知识点,那么学了这个内容后,教材期望能够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这节课的立意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这一词的含义包括“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常,“百万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比较小的数量,这节课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一些活动,通过比例推理或估算的方法感受百万分之一的大小,并在感知具体数量大小的同时,获得如何进行估算、如何使估算更能接近精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这样,将来在类似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对数的大小有认识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数的大小进行刻画。

这节课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一个进行思考、形成方法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数感,不是单靠

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如我们在第一册中学习了“认识一百万”,还有在“幂”运算中也引导学生感受数量级的变化等。

9.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由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我们知道1正面朝上的概率是2。这样的结果通过掷硬币的试验基本上是得不到的,(参看历史上的多次试验,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么为什么教材还要安排学生掷硬币的活动?

本章主要处理等可能性的问题,不管是掷硬币、掷骰子、摸球,还是转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计算出其比率——概率。当然,得到结果固然是重要的,但对

于学生来讲,对结果的理解,即对概率意义的理解是更重要的。如虽然掷1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2,但是在两次掷硬币中,不一定有一次正面朝上。对于这件事情,教材不希望采取直接告诉学生的办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1受概率2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并积累较多组的实验数据,有利于学生感受概率的意义。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概率的目的不只是要学会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概率的意义、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10.教材给出了几种进行简单说理时的表示方法,如用自然语言或在

图上标注等。这些写法是不规范的,这给教师批改作业带来很多麻烦。重要的是,这种不统一是否会在学生中造成混乱?为什么不现在就教给学生严格规范的写法?

按照本套教材的系统,从八年级下册才给出公理化证明的体系,并开始严格的演绎推理证明和要求学生规范地进行书写。

在没有给出公理化体系之前,进行演绎推理证明是缺乏依据的,因此教材的要求是先让学生“说理”,强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再逐步过渡到演绎推理证明。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但思维的条理性是统一要求的。

学生对演绎推理证明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甚至到现在一想到欧几里得,我都得擦擦满是汗水的前额”,瑞典诗人C.M.贝尔曼写道。

因此,在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的开始,教材总是给学生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机会,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学生自己的多种方式到严格的数学方式,是教材的一贯作法。这体现了教材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关注、对学生概念形成过程的关注。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将被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证明的书写。

11.对三角形性质的研究,教材首先用试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也得到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直接用在九年级上册对三角形相关内容的证明中吗?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对几何的学习进入“公理体系下的证明”阶段。教材规定了自己的公理体系,也就是规定了推理证明的出发点。而本章学生得到的

一些结论不属于这个公理体系内,因此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

同时,由于本册教材不定位于严格逻辑推理证明,从而也就未提及到公理体系的问题,因此在这里就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也是不恰当的。

12.在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教材经常提一些让学生进行预测之类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特别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参上通常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给出“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之类的含糊其词的说法,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对于数量推理所得到的结果远比那些单纯用数刻画的事实更具威力,这种数量推理稳固地根植于数和有关计算的一般模式之中。

依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进行预测或推测已知中没有给出的量,实际上是在进行“数量推理”,这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进一步,既然是预测或推测,也就是说这件事尚未发生或虽然发生了但没有留下数据,因此我们的结果是根据数学表示(表格、图象、解析式)得到的,很难说完全准确地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教材只能要求学生说理由,即进行数量推理,而不能肯定地下结论。

13.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数学的表示方式,教材中对图象表示做得比较充分,相对来讲,是否用解析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得不太够。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补充一些问题吗?

由于本章对变量之问关系的处理是依托问题情境的、非形式化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因变量是如何依赖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图象和表格相对解析式来说要直观一些,分别能从“形”上和“数”上感受到变量的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变量之间关系的开始,多用直观的方式可能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从以往的情况看,我国学生在用图象表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用解析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中,教材用的还是几何图形的例子,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这些图形比较熟悉,容易理解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熟悉其中的计算公式,不会给形成解析式带来困难,这样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量之问关系的代数表示上。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可以给予补充,比如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这里让学生感到列出关系式很困难,因为学习函数才刚刚开始。

14.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教材中类似“天安门”“蜻蜓”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对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数学中的概念,也是生活中的概念。人们通常在生活中进行交流的时候,说某个建筑物是对称的,或某种昆虫的身体具有对称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们能够按照一般常识互相理解。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概念通常是不严格的、不统一的。

但是数学上的概念应该是严格的,像“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样,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并且有对称轴。

问题中所说的图形,应该是将实物经过抽象化后得到的数学图形,在判断它们是否轴对称图形时,只从“形”上看,而不再考虑实物。

15.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三角形全等是欧氏几何中展开对图形其他性质证明的基础,因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就自然成为推理证明的基本出发点。以往教材中全等三角形条件的给出,往往是很直接地让学生知道两个三角形的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分别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能够重合的,从而给出三个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公理。

但是,这样的处理实际没有将人们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认识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因为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即三个边、三个角分别相等)到两个三角形的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分别相等,是需要一定的认识过程的。如果省略了这个过程,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更多的是结论,而其中的思考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被掩盖了,同时,这些结论的本质所在(如:为什么不能省略一些条件,甚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条件)。因此,展现这个过程或者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对学生理解“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条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都是很重要的,学生从中也能获得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因此,教材中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就一改以往的方法,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大致的过程是:

(1)情境引入

这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开始,教材首先提出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做出与已知三角

形全等的三角形(事实上,这样的转换表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就是满足确定条件的三角形“能够唯一做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即“两个三角形重合” 出发,指出如果给出三个角、三条边的条件,那么所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应是全等的,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能不能少一点呢?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最少的已知条件开始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探索

①只给出一个条件时结论是很显然的,因此,只须学生想象此时的情况即可,无须实际画出三角形。

②当给出两个条件时,学生也不难得出结论。教学中先让学生实际画一画,体验到经考察各种情况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初步感受到反例的作用。

⑨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四种可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分类的思想。

此处分别考虑三角、三边、两角及一边、两边及一角的情况。对于三角的情况,学生很容易就能举出反例来说明不成立。对于三边的情况,根据所有的同学作出的三角形都重合,得出第一个根据边角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归纳的思想。

对于两角及一边的情况又分如下两种可能:“两角夹边”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首先要求学生分别根据所给条件“两角夹边”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进行作图。作图时,可以利用尺规,也可以利用量角器和有刻度的直尺。在根据“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条件画三角形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所提问题的线索进行条件的转化,当然,学生如有其他办法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也是可以的。在学生画出三角形后,教师应要求他们将所得三角形与同伴的进行比较,以便通过归纳得出结论。

对于两边及一角的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两边夹角”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于“两边夹角”的情况,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进行交流、比较,然后再改变条件的数据画三角形,最后归纳出结论。对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可能每个学生在按照教科书的条件作图时,只作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发现根据同一条件作出的三角形是不完全相同的,从而,利用反例否定了一般性结论的成立,即有结论“两条边及其中同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拓展与引申

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过程中,三角形稳定性是“SSS”的一个推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逐渐树立推理的意识。教科书中还给出了两个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两条边及其中同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也将在探索过程中得到。

至此,探索到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后就可以作为进行推理的公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获取过程,应是在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福建省邵武市明鸿中学

陈克洪

如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好奇好动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学,如何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建议,不到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根本和关键。首先数学教师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生,勤奋踏实,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其次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善于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再次数学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最后数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有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和提高。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情境的设计和例题安排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目标以及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对每一个目标都要有相应的内容、过程和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反之所用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创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都要体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采用这三种方式教学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

4.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中,要关注教学本质。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总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5.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同观点、质疑等,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学要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其做到能让同学听懂并能理解同伴所表达的数学思想,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

6.立足基础,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满堂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思想“开小差”。教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掉队。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

如: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课堂提问快速抢答”、“数学趣味题攻关”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且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单纯关注问题解决与否、答案的对与错,要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要善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做”等等。

7.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回顾和自我纠错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自我纠错和相互启发纠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及辩论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

8.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要给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要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且有数学爱好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9.科学安排,有效训练,培养毅力。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一般能独立完成,于是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题海战术”,教师应以“题海战术”来备课,精选例题和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趣,学得灵活和学得全面。合理精选和控制作业量,还涉及到学生作业中易错习题的筛选整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理。编写的习题还应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难易程度的平衡,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的目的。

10.防止分化,增强自信,全面提高。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方程组的应用”和“图形的全等”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启始点是作业错误增加,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我们在教学中要缩小两极分化。要做好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他们在教师的关心、点拨下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样增加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从而使辅导的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的非智力因素还有不良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光靠批评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及时点拨,防微杜渐,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能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将对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拨尖数学人才的最终目的。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马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程燕云(湖北宜昌市长江中学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秦书锋(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一、教学中如何把握“四基”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意味着,数学教学目标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这一个提法至少可以追朔到 30 多年前。而“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的基本含义是: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数学定理;准确、迅速地运用公式、法则进行运算;正确、熟练地从事几何证明等。

(一)双基内涵应当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从而,“双基”的内涵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比如,一、二百年前,有一手好毛笔字是读书人的基础,但现在已经不是必备的了;类似地,熟练的珠算技能曾经为小学生必备、熟练地使用计算尺曾经是中学生的基本技能。现在,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它们也都不是必备的技能了。相反,《标准》中提到的估算、算法、认识和处理数据、数学建模初步等以往没有涉及的内容,由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常常被用到,所以应当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按照《标准》的要求,这些基础应当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具体说,就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

《标准》继续保留了“双基”,这意味着数学教学应该继续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基于对“双基”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双基”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也比较好。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去落实《标准》中“双基”的要求呢?

(二)“双基”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

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仍然是“双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既可以适当采用以往的“精讲多练”、“变式练习”,也可以采用现在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双基”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解和掌握”。《标准》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所以,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教学,要注重其来龙去脉、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特别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数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记住这些表述。

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熟练,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种训练不是僵化的训练,这种重复不是呆板的重复。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训练和重复应该掌握适当的“度”,否则物极必反。近年来,在习题训练方面,有些教师选编数学开放题进行教学,或者加强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训练,由此开展数学“双基”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三)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数学思想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于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之中的,而且数学思想的获得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够逐步积累的。

因此,教学中应提倡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地,《标准》明确指出: 综合与实践 领域的学习应当成为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

此外,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自己探索结论,教师要善于启发,与学生“合作”。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结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活动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一)创设形象逼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教材在选择素材时注重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实际教学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数一数”教学中,选择了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数数、初步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如“认物体”,可用由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组成的“卡通机器人”引出;“认数”时,可通过“数字兄弟家庭聚会”的故事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比一比”“分一分”时,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和商店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分类的活动。

(二)编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森林运动会”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小朋友浇花”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现在一共有几人”“还剩几个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一数、算一算的冲动,主动去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这个过 1 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力图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感悟、领会或发现数学知识与结论,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探索机会,留有足够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的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探索并交流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单一的、程式化的算法传授和机械训练,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要注重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形成和应用中的作用 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摆出十几→ 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写数”这样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例如,组织“比一比”的活动时,增加了比“3支笔的长短”、比“3种水果轻重”、比“3杯水的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

(五)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加强理解

教材中除了例题之外,还设计了“试一试”“想想做做”以及拓展训练等栏目,其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积累数学经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试一试”并不是例题的再现和重复,而是例题的变化与发展,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提高自主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有“想想做做”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和开展游戏等形式,巩固知识,开成技能,锻炼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训练是知识点在数学教学中的延伸,是数学生活的体现。让学生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提高训练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机械重复以及单纯技能训练,因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适量的练习,以保障学习能够消化、巩固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方法并形成必要技能即可。

(六)注重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

一是要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练习。例如,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写数的机会,在认识1~5和认识6~9这两个部分分别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同时还在练习一和练习二中适当增加了习题的容量。考虑到学生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历一个适当的过程,把8、9的分与合分开编排,并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

二是进一步加强相近、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比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让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说出指定得数的若干不同算式,启发他们在此过程中自主体会相关加减式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通过题组形式,多次引导学生比较“得数相同的不同算式” 和“得数不同的相近算式”,启发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相关式题的内在关联,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并形成必要的技能。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气象,实现学校这个学期的成绩爆发。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总体成绩还算理想,期末测试比期中测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及格人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部分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仍需不断努力。

所以这个学期我们一定要励精图治,将我们班级的各项指标都提上去,特别是争取更多的人及格,优秀学生有所增加。

为了实现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的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出好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共有六章。分别是: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

直角平面坐标系,第七章

三角形,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我们过去学习了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与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

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习。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常需讲解部分小学内容,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习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平为参考标准。

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数学内容,这位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再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上节课的反馈情况确定教案。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3、一切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引入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探索空间。

以实际生活的例子为引,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际生活为参照,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联想记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独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5、充分备课,明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点出重点,进行反复强调。以实际例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会灵活使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概念。

6、各知识点的衔接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各自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过去所学内容与现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7、教学反馈。

学生主动课前预习,教师及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复习。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对于该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反馈到下次教学活动中。

五、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6节课,本学期总共有20周,共有课时120课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4课时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小结、复习

2课时 第六章

直角平面坐标系

7课时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习

2课时 第七章

三角形

9课时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

镶嵌

小结、复习

2课时 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

12课时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小结、复习

2课时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1课时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复习

2课时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9课时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小结、复习

2课时

其中每小章节后有一节作业讲解课、总结复习课,大概需要30到40课时。具体安排以实际为准。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高

王志英2011年2月

下载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七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桥头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师高云。今天领导让我谈一谈教学经验,我只能说说我个人在这些年教学当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妥之处请......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景东县漫湾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3)上学期 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科任教师 李维贤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数学教学,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新课标理念,改进教法,认真......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向其他教师......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展开与折叠一课是初一数学上册内容,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同样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这一学期,担任七(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在上数学常规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理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本人能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本学年我担任七(1)(2)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