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教案背景
本教案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由浅入深”的教学思想,通过复习,是同学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展,在全面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由于学生刚进入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论证说理的思维习惯有待于训练培养。
二、教学课题:《等腰三角形复习课》 教养方面: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性质和识别方法;
2、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2、逐步渗透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及转化思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方面:
1、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中,教师创造了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性质的学习重在理解,因此,练习中我设计了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习题:如判断题、证明题,解答题等。利用所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的有关知识,再进一步练习、巩固。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重难点处理轻松到位。
在教学步骤中,采取了小步子,多反馈,讲练结合,每讲完一个性质,就出一些简单的小题目让大家练习,让同学们更轻松更牢固的掌握,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有时容易忽略本班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在总体把握上有一定的欠缺。练习的难易程度没有太好的过渡层次,有一些简单的小题目,也有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中间适中的过渡不是很好,学生可能因为一下子接触难度较大的题目,会感觉有些吃力,在以后的练习中,应该逐步的提高难度,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提高,引导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应该再多一些时间多做一些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牢固的掌握。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对普通学生来说,“填鸭式”的教学是最容易出现的。因此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在备课、授课设计上认真钻研,课前预设学生可能出
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课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表现,捕捉各种思维现象,随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第二篇: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腰三角形复习》
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周庆忠
一、教学设计说明:
《等腰三角形》在整个初中数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往往会与其他知识点、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既要求学生落实所有知识要点,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为后面的《四边形》、《圆》等学习打好基础,努力做到学会学习。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 2、掌握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3、运用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解题。
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为本节课的重点。把难点确定为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考虑到几何教学的需要,我选择的教学手段是电脑多媒体(PPT)。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整理好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首先请学生回顾知识要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然后请同学互相补充不足的地方,尤其强调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应非常清楚是指的哪三条线。而且把它作为练习的重点,为后面的解题作好了准备。练习巩固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从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角、边以及边、角结合三个方面开展练习。其中练习里运用了分类讨论思想(分顶角和底角,分腰和底边)。在拓展练习中,我结合进了初一上学期学过的平行线性质和外角的性质。
二、教后反思:
1、我校的集体备课是备课质量得到保证的根本,因为可以在主备的基础上充分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2、低起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3、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
4、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我努力注意到避开以下问题:(1)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2)重习题的机械操练,轻认知策略的教学;(3)复习方法呆板,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
(4)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过多,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习太少。
第三篇: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
(三)》教学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等腰三角形两个课时的基础上,认识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初一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探索得到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集体讨论,我做最后订正。使学生能感知知识的起点,前后的承接。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思考更多的解题方法,把这个定理的证明设计成开放式题形,激发学生的求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改以往直接给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结论,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自然、好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数学教育既重视证明又重视猜想的正确教学观。另外,在选取例题的过程中是源于教材胜于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纵观本节课的收获有: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不足之处:
(1)小组发言之后,小组评价不及时。(2)报告厅的黑板小板书设计不详细。
(3)拓展延伸的题目答案通过ppt展示给学生比较好。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轮复习中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几何复习课,结合本节课谈几点感悟:
1、起点的教学设计: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2、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
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初三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有新意,又能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复习课。
3、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
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我决定大胆尝试,不按以往传统复习法一章一章的复习,而是以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来涵盖我要复习的知识点。
4、这堂课涉及的几何基础知识非常广泛:
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能较好的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我注意到避开以下问题:
(1)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重习题的机械操练,轻认知策略的教学;
(3)复习方法呆板,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
(4)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过多,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习太少。
5、不足之处:
1)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在一题多解情况下,引导学生从方便考虑、合理选择。例如(知识深化)已知:△ABC中AB=AC,D为AC边上的一点,E是BA延长线上的一点,AE=AD。求证:ED⊥BC,评讲分析完后,应让学生进行择优选择。当学生反映解第二个方程很繁时,可适当点拨学生先用最佳方法求证。
2)要鼓励学生质疑,如△BEF是等腰三角形的构建和△ABC是不是等腰三角形有关吗?
3)题目可进一步发散,如将变式一继续变式,看能否有其他的发现。从而可进一步复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等边三角形等知识。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2
3月4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我首先出示两块三角板,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有一块三角板边不同于另一块,有两条边相等的,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与之类似,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折纸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还可以,但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剪出来以后,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总结出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两次折纸用时较多,中间我又简单地补充了怎样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所以后面练习的时间很紧张,有关习题没有当堂完成。
3月5日
一、处理不及,只好留着今天完成。
这一节知识点饱满,上课时根本来不及,又加上昨天中午英语考试,根本是一点时间也和不上,所以昨天留了个尾巴,今天才算上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教材的安排是首先呈现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两条边相等,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的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的编排与之类似。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活动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很好,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做出来之后,充分地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我在这给学生留的'时间较充裕,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总结出来。但也是因为这里用时较多,所以在练习时时间很紧张,没能当堂完成。
二、交代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
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一部分的练习内容肯定是较错的。因为等腰三形中涉及到底角和顶角,两腰相等,学生明白概念和实际动手运用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更何况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讲练习时,我还是宁可讲慢些,也一定要逼一些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交代清楚,以求得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局掌握性。只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到今天为止,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去思考什么顶角呀,什么底角的问题,拿到题目拿内角和瞎减一气,无奈呀!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入手,符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营造使学生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向数学问题本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显示实际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引出研究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对折、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验数学的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然后, 在学生经历“实验——发现——猜想——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利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猜想, 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把证明作为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通过构造 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在学生独立思考后,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用不同的 思路、方法 证明性质, 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评价,归纳示范,形成定理,并 揭示 等腰三角形 性质 定理的实质,体会转化思想 ,同时帮助引导学生总结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开阔学生思路。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贾祥川。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3,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紧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在本章的开始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并且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为了更好地学好本节课,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指出其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猜测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猜想形成不成熟的结论∠B=∠C,那么,我们如何来证明呢?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数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证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定理得证,教学反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贾祥川》。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性质得出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既然△ABC≌△ACD,那么∠BAD、∠CAD,BD与CD、AD与BC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
学完定理,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具有变式性的练习,通过口答、抡答形式来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一是注重引入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方法,三是注重概括总结,首先我让学业生总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解题方法、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对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让学生带着成功感走出课堂。
作业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同学,培养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长久愿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课上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手段,始终注重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几点反思: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很大的调整,比如画一个等腰三角形,采用了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时,淡化了老教材叠合法的说理过程,为了突破难点把一个问题分成三个知识点来学降低难度,几何画板的演示使学生能正确辨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生画等腰三角形是否让学生留一点时间讨论交流?对猜测是否有更多的交流?学生的小结是否先让他们交流后再说?或许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是否得归纳一下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方法应从图形的角、边几个元素着手,养成学习几何的基本方法,方便以后的学习。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新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内容太多,性质的应用只能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教材的编写是否得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5
首先我让学生从概念上去认识等腰三角形,会识别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锻炼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对等腰三角形翻折让它的两条腰AB和AC重合,通过这个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从中寻找、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学生归纳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略显不足,归纳结论也没有方向性,我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翻折图形的过程三角形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该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从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一般性质出发,推导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具体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从而在等腰三角形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线段和角。
学生的观察图形,抽象归纳的能力有待提高,今后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我们从图中观察出线段BD=CD,那么线段AD是三角形的什么线?有不少学生说是高线和角平分线,这也是学生一个不好的习惯导致的,做题不看清楚题目意思,不读懂题目,想当然的说出答案。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不够透彻,混淆了意思相近的概念,导致了解题的出错。
在结论一推出后我马上给出一例题,加强学生对结论一的理解和吸收,并能够简单的对结论一加以应用;同样在给出结论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结论二(三线合一),在反复的强调结论二以后仍然给出了一个例子,也是为了追求思维的连贯性。
纵贯整堂课,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还是略显偏多。就结论二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吃力,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学生很容易把三条线弄混淆,什么时候该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什么时候用底边上的中线,什么时候用底边的高线学生不明白,再加上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学生学起来就更加的吃力。所以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反复强调强化他们的记忆,让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弄通透。所以导致在讲第三个例题的时候时间略显不足。其实就这堂课的'内容而言,不讲例三也是充足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其规律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画等腰三角形并对折,探索、归纳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结论,那么多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的结论,当然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我还要继续探索用怎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找出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进行学生,但对于动手的练习,仍有一些学生偷懒,不愿意动手。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
1.板书不够严密,有图的地方应该在黑板上动手演示出来,然后学生参照黑板上的图再推出本节课的两个结论。
2.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有的学生上课工具准备的不够齐全,而我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仍有个别学生没有动手。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6
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较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足的是,课堂交流的`不是很充分。
性质2的应用比较多,学生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条性质,因此要由图形训练和规范符号语言。
在△ABC中,AB=AC,下列论断①∠BAD=∠CAD,②BD=CD,③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设计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
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性质在证明中的应用,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多数同学用全等证明,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结合新知识,可以不用全等证明吗”最后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7
本节课《等腰三角形》的活动是从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入手。因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此,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了轴对称之后。我利用旧知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记忆。然后通过让学生预习,折纸、剪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交流展示和解疑点评上,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体现出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渗透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存在的问题:
1、本课主要放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因此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知识的拓展方面较薄弱,显得深度不够。还需要在习题的设计上来补充体现。
2、课堂气氛虽热烈,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新名词很感兴趣,但还是难免一些同学只是凑热闹,并非真正学得真知的缺陷。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几何语言的的魅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8
等腰三角形作为特殊三角形的典范,既是三角形、轴对称等知识的深化,又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直线垂直的常用依据,也为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等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发展水平决定学习的思维特征由经验型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依赖于直观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猜想,有了初步的推理验证意识。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内容,要求落实“四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互动性和生成性,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问题激趣引发思考,将学生掌握的等腰三角形概念和三角形的高、中线等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进行桥接。针对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学习方案,逐步积累设计的活动经验。学生主动开展操作实验、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探究性学习,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注其动手实践、观察猜想的直接活动活动经验和推理论证、符号抽象的间接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我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多角度的展开,活跃了思维,积累了一题多证的解题经验。
在进一步在变式训练中,学生通过应用性质的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促使经验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解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积极开展互评互议,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客观的评价,初步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和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设计的练习,对学生准确运用性质符号有序推理考察反馈的显少。②变式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方法的感悟。③对于证明角度相等,未将“等边对等角”与全等证明进行比较辨析,促进学生将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内化到已知的认识体系。④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条件限制未进行判断辨析,易导致学生将“三线合一”性质泛化到腰上。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9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启发式。运用辅助工具是多媒体课件。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在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教材专门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来研究它。这个单元的重点之一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同时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大纲对此的要求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灵活应用”是大纲中“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中的最高要求)。在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推理依据增多了,学生所接触到的题目难度也会明显加大,证明思路不再那么简单。近几年的`许多中考题目常以等腰三角形为命题背景,结合四边形、相似形、圆、函数等相关知识点出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压轴题目。所以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灵活应用。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0
今天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在李菊芳科长的领导下,我在永流中学顺利上完示范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和领导,同仁们进行了评课。在大家的指导下,结合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个人认为值得以后借鉴的地方有:
(一)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的性质。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导课自然,成功引入新课
首先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
(三)设置有梯度,学生易于接受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置中,特别是巩固练习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一般到规律先一般顶角70度,到一个角是70度,再到一个角是110度,再总结出顶角的范围,底角的范围,给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接受。有着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在证明性质时由命题转化几何求证时应多加强已知,求证的书写过程。
(二)上课的节奏有点快。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加以改正。美中不足的是性质二的应用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习题有点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补充些例题及习题。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1
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小学学过的、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平面图形,今天讲的一定要是有别于以往的、又对旧知识做一个补充和印证的。因此我给它定位是“轴对称图形”的典型代表。从这点出发结合“探究1”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继而复习它的相关概念,由“探究2”让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实践、交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2点性质:“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要论证猜想的正确性,除了小学里的等腰三角形翻折的直观印证外,就要用到之前的“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常见方法了。在此,将猜想的命题转化成符号语言是一个初步的训练。而此命题证明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有前面两个“探究”,如何添加辅助线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条辅助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结合课本76页证明过程,进一步提出:将“作底边BC的中线AD”改为“过A作底边BC的高线AD”或者“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性质1、2是不是同样得到证明?证明过程中有什么异同?在此要给学生强调:性质2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命题,需要一一证明。这点在辅助线的添加处加以说明:作中线,证高线,证平分线;作高线,证中线,证平分线或作角平分线,证高线,证中线。
性质2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我在此补充了例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对今后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方面有很多的应用,限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加以补充,今后具体问题时再予总结。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方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教学建议
1、课前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做对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才能使学生非常容易的知道:哪个角是底角,哪个角是顶角,哪条边是底边,能使教师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自己来折贴,通过分组讨论,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动口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比单纯教师说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更深刻得多。另外,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以后,还要问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书写格式更流畅。
3、在做练习时,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让学生先做,然后老师点评;对比较难的题目,教师和学生先一起来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做,或者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上来板书,然后教师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在练习题与例题的编排上打破常规,让学生学生自己来折贴剪出等腰三角形,通过质疑—猜想—类比—探索—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再让学生用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适时地参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深刻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课改理念。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运用探索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无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导,还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这样做,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技巧得到了锻炼。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轮复习中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几何复习课,结合本节课谈几点感悟:
1 、起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2、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初三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有新意,又能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复习课。
3、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我决定大胆尝试,不按以往传统复习法一章一章的复习,而是以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来涵盖我要复习的知识点。
4、这堂课涉及的几何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能较好的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我注意到避开以下问题:
(1)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重习题的机械**练,轻认知策略的教学;
(3)复习方法呆板,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
(4)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过多,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习太少。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4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也是特殊的三角形一种。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3,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章的`开始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并且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为了更好地学好本节课,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指出其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猜测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猜想形成不成熟的结论∠B=∠C,那么,我们如何来证明呢?
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数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证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定理得证。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性质得出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既然△ABC≌△ACD,那么∠BAD、∠CAD,BD与CD、AD与BC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5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考题中属于一个考点知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推理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会学”最终达到“学会”。
教学一开始,学生通过回顾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了知识铺垫。之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例题,自然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解题思想。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同时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整节课的目标基本实现,重点难点落实得比较到位,为以欠缺的是时间有点紧,课堂小结比较仓促。
第五篇:《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
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较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足的是,课堂交流的不是很充分。
性质2的应用比较多,学生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条性质,因此要由图形训练和规范符号语言。
在△ABC中,AB=AC,下列论断①∠BAD=∠CAD,②BD=CD,③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设计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
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性质在证明中的应用,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多数同学用全等证明,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结合新知识,可以不用全等证明吗”最后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2
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课,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的性质。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感官认识、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授课过程分为4个环节:
(1)感受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之前,多数学生早已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所以在课前,我收集了一些轮廓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优美存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你身边的等腰三角形”。课堂上学生反应热烈,举出了如:三角板、自行车、房顶、松树等例子。就连原来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可以举出身边的等腰三角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世界。
(2)形象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特点。设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2,求周长”,我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等腰三角形有两条相等的边”的理解,课堂上学生能够直接回答,并且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时指出:“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多数学生已提前掌握,因此本环节学习学生感觉很轻松。通过图形变异,学生认清了顶角是两腰的夹角而非上面的角,底角是腰与底边的夹角而非是下面的角。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指认变异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时,相当一部分后进生纷纷举手,而且回答准确率极高。由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对于下面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跃跃欲试。
(3)通过折纸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堂上,当我介绍完操作规则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他们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仔细地翻折。可以看到同桌两个同学在小声的讨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都是由其具有轴对称性质引出的,学生得出“两个底角相等”较为容易。因为担心“三线合一”学生会感到困难,我特意介绍了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并为学生设计出对应表格,让学生填出“三线合一”的性质。这样做好处是降低了“三线合一”性质得出的难度,学生较易了解,但由于设定表格,学生就被牵着鼻子走,限制了他们在实践过程的发现,学生的填表仅是印证了课本上的说明,如果让学生自主发挥,时间多费些,课堂上不确定因素也多了点,但学习效果应该会好一点。
(4)运用“等边对等角”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另一知识重点是学会应用“等边对等角”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完成了一些角度计算的填空后,我侧重于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新课标教材中对学生解题步骤书写要求比较放松,但我认为学生若养成严谨的'书写习惯对于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有帮助,经过近一个学年的严格要求,多数学生能较顺利进行解题步骤的书写,但也还有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困难。为进一步让学生巩固“等边对等角”性质的运用,我补充了“圣诞树轮廓为等腰三角形”这一道生活题,请同学们根据底角计算树顶两条斜线的夹角,本题与例题解法相同,同学们基本上都可以完成。课后反思,这个练习补充得不是很好。虽然可以让学生巩固书写格式,但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这样重复训练显然没有必要。
生命化教学实践中,提倡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本节课从总体上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的性质,学会了“等边对等角”的运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的。但我总觉得,这样上课,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能满足,会有吃不饱的感觉。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分组练习,整体效果可能会好些。
这是我对《等腰三角形》课后的几点认识,希望同行给予指教,以期在生命化教学实践中能真正做到:师生创建平等、合谐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方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教学建议
1、课前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做对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才能使学生非常容易的知道:哪个角是底角,哪个角是顶角,哪条边是底边,能使教师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自己来折贴,通过分组讨论,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动口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比单纯教师说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更深刻得多。另外,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以后,还要问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书写格式更流畅。
3、在做练习时,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让学生先做,然后老师点评;对比较难的.题目,教师和学生先一起来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做,或者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上来板书,然后教师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在练习题与例题的编排上打破常规,让学生学生自己来折贴剪出等腰三角形,通过质疑—猜想—类比—探索—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再让学生用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适时地参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深刻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课改理念。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运用探索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无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导,还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这样做,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技巧得到了锻炼。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4
本人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5
在疫情之下,只能在网上上课,在新奇的上课过程中,学生比较积极,但是由于看不到学生,缺少了一些真实性,心里有了更多的疑问,但是还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变式练习。
反思,是否得归纳一下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方法应从图形的角、边几个元素着手,养成学习几何的基本方法,方便以后的学习。本节课内容太多,练习时间较少。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为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7
本节课《等腰三角形》的活动是从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入手。因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此,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了轴对称之后。我利用旧知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记忆。然后通过让学生预习,折纸、剪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交流展示和解疑点评上,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体现出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渗透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存在的问题:
1、本课主要放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因此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知识的拓展方面较薄弱,显得深度不够。还需要在习题的设计上来补充体现。
2、课堂气氛虽热烈,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新名词很感兴趣,但还是难免一些同学只是凑热闹,并非真正学得真知的缺陷。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几何语言的的魅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8
今天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在李菊芳科长的领导下,我在永流中学顺利上完示范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和领导,同仁们进行了评课。在大家的指导下,结合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个人认为值得以后借鉴的地方有:
(一)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的性质。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导课自然,成功引入新课
首先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
(三)设置有梯度,学生易于接受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置中,特别是巩固练习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一般到规律先一般顶角70度,到一个角是70度,再到一个角是110度,再总结出顶角的范围,底角的范围,给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接受。有着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在证明性质时由命题转化几何求证时应多加强已知,求证的书写过程。
(二)上课的节奏有点快。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加以改正。美中不足的是性质二的应用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习题有点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补充些例题及习题。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9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贾祥川。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3,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紧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在本章的开始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并且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为了更好地学好本节课,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指出其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猜测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猜想形成不成熟的结论∠B=∠C,那么,我们如何来证明呢?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数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证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定理得证,教学反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贾祥川》。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性质得出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既然△ABC≌△ACD,那么∠BAD、∠CAD,BD与CD、AD与BC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
学完定理,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具有变式性的练习,通过口答、抡答形式来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一是注重引入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方法,三是注重概括总结,首先我让学业生总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解题方法、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对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让学生带着成功感走出课堂。
作业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同学,培养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长久愿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课上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手段,始终注重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几点反思: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很大的调整,比如画一个等腰三角形,采用了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时,淡化了老教材叠合法的说理过程,为了突破难点把一个问题分成三个知识点来学降低难度,几何画板的演示使学生能正确辨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生画等腰三角形是否让学生留一点时间讨论交流?对猜测是否有更多的交流?学生的小结是否先让他们交流后再说?或许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是否得归纳一下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方法应从图形的角、边几个元素着手,养成学习几何的基本方法,方便以后的学习。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新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内容太多,性质的应用只能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教材的编写是否得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上海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探究活动二《分割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就从如下四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上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探究活动二《分割等腰三角形》
本探究活动是继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之后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内容。学习等腰三角形,离不开线段的相等和角相等,通过这节课将加深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地认识,是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学生起点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从知识储备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
③、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分割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在分割等腰三角形的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重在过程的体验。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经历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培养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通过探索条件的实践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乐趣。
[学习重点]: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难点]:作出将一个等腰三角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
学习设计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来分解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任务从不同的角度为学习目标的实现创造可能,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过程,通过分散在不同任务里的目标的逐一实现来完成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因此我设计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包含有四个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四个学习任务)
1、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2、将给定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3、将给定的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4、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的大小
(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学会提出问题二是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回答问题三是经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以上每一个学习任务,学生都将面临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归纳结论这三个环节
此外为了使学习任务的设计更有效,我在课前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了抽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在学习任务中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
三、教学流程设计
1直接抛出问题《分割等腰三角形》引起学生困惑。
任务一已知任意△ABC,现要用一条直线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怎么分割?
任务二已知△ABC,,现要用一条直线把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能不能分割?如果能的话,怎么分割??
任务三(1)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分别为36°、72°、72°,你可以用一条直线把它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任务三(2)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分别为36°、36°、108°,你可以用一条直线把它分割
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任务四质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举出反例,此处有学生提出等边三角形不可以理由是没有最小的角非常干脆直接)
(也有学生谈了他对于顶角小于底角的'等腰三角形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后各个角的情况虽然说错了但是看得出这位同学的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很高同时这位学生谈到的问题正好是接下来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
提出问题:那么还有别的等腰三角形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请学生动手画顶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等腰三角形
设底角为X度,小组合作作图,并求出顶角的度数(X的代数式表示):学生根据内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四、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知识: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
(分割线经过三角形顶点分割线不经过最小角的顶点先分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再判断另一个三角形是否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分出的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
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感悟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分层作业:必做题:把一个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
选做题:把角度分别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1
1、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设疑思考、巩固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腰三线合一”特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巩固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正确表达数学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
3、教学中应自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学生初步形成有分类讨论的意识,巩固运用———熟识基本图形“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说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主动探求新知的.动机。获得研究的乐趣,久而久之甚至发展为志趣。
5、存在的问题:
(1)对腰三角形性质,判定应用及知识的拓展方面较薄弱,显得深度不够。
(2)课堂中虽有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但放得还不够,仅局限于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探索显得平淡无奇。
(3)在时间安排上,过于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而对知识应用及拓展部分时间仓促,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2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启发式。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通过训练更好地得到巩固、变化中规律的探究,通过题组更好地得到提升,做得还是有效的。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3
等腰三角形作为特殊三角形的典范,既是三角形、轴对称等知识的深化,又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直线垂直的常用依据,也为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等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发展水平决定学习的思维特征由经验型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依赖于直观经验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猜想,有了初步的推理验证意识。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内容,要求落实“四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互动性和生成性,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问题激趣引发思考,将学生掌握的等腰三角形概念和三角形的高、中线等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进行桥接。针对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学习方案,逐步积累设计的活动经验。学生主动开展操作实验、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探究性学习,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注其动手实践、观察猜想的直接活动活动经验和推理论证、符号抽象的间接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在我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多角度的展开,活跃了思维,积累了一题多证的解题经验。
在进一步在变式训练中,学生通过应用性质的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促使经验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解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积极开展互评互议,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客观的评价,初步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和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设计的练习,对学生准确运用性质符号有序推理考察反馈的显少。②变式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方法的感悟。③对于证明角度相等,未将“等边对等角”与全等证明进行比较辨析,促进学生将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内化到已知的认识体系。④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条件限制未进行判断辨析,易导致学生将“三线合一”性质泛化到腰上。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4
今天和学生们继续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因为昨天刚听了华应龙老师的研讨会,今天有点心血来潮,也来摸摸我们学生的底,他们的自学能力到底有多高?
课前我把全班三十五人分为七个组,每个组指派正副组长两名。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我不给任何指导意见,这样做基于不干扰学生探究知识的思路。
十分钟后,小组自学活动结束,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孩子们零零碎碎地把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一个个抖落出来。课前我也将这些知识点作了一个预设,罗列了如下:等腰三角形、腰、底、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结合图形进行深入理解,最终学完了本节课,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了一节课。
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颇有收获:
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学能力
我以为学生没办法自学,很茫然,其实不然,他们在自学课本时,有自己的认识、收获和想法,尽管有点不够准确或不完善的想法,但相比较往日习惯等待灌输的做法的确有些触动。学生能够揭示本课的.知识点,可能基于他们语文学习的课前预习,尽管能力不强,但值得肯定的。
二、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想法
往日的课堂,我抛出的问题无人问津的情况经常有,而今天围绕学生挖掘的知识点展开提问或让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很乐意说自己的想法,没有拘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当然这节课中我也意识到一个好的和一个不好的个人素养,当一个孩子发言胆怯时,同伴的掌声鼓励了他们的勇气,说得不好的地方,请本组同伴帮忙,让学生切实感受小组合作的力量;当一个孩子发言错误时,总会引来其他孩子一些不怀好意的笑声,我及时制止并教育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谁没有犯错的时候,讽刺的笑声应该从课堂中消失。
三、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卡壳时,启发后还有困难,只能由老师揭示答案。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笑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给你机会时为什么不讲?下次要大胆发表你的意见,哪怕就是错的,至少你思考了。”孩子们调皮地说:“我怕说错。”他们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也是我在以往教学中做得不够的地方。孩子们需要鼓励和赏识,才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5
首先我让学生从概念上去认识等腰三角形,会识别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锻炼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对等腰三角形翻折让它的两条腰AB和AC重合,通过这个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从中寻找、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学生归纳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略显不足,归纳结论也没有方向性,我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翻折图形的过程三角形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该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从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一般性质出发,推导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具体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从而在等腰三角形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线段和角。
学生的观察图形,抽象归纳的能力有待提高,今后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我们从图中观察出线段BD=CD,那么线段AD是三角形的什么线?有不少学生说是高线和角平分线,这也是学生一个不好的习惯导致的,做题不看清楚题目意思,不读懂题目,想当然的说出答案。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不够透彻,混淆了意思相近的概念,导致了解题的出错。
在结论一推出后我马上给出一例题,加强学生对结论一的理解和吸收,并能够简单的对结论一加以应用;同样在给出结论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结论二(三线合一),在反复的强调结论二以后仍然给出了一个例子,也是为了追求思维的连贯性。
纵贯整堂课,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还是略显偏多。就结论二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吃力,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学生很容易把三条线弄混淆,什么时候该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什么时候用底边上的中线,什么时候用底边的高线学生不明白,再加上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学生学起来就更加的吃力。所以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反复强调强化他们的记忆,让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弄通透。所以导致在讲第三个例题的时候时间略显不足。其实就这堂课的内容而言,不讲例三也是充足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其规律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画等腰三角形并对折,探索、归纳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结论,那么多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的结论,当然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我还要继续探索用怎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找出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进行学生,但对于动手的练习,仍有一些学生偷懒,不愿意动手。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
1.板书不够严密,有图的地方应该在黑板上动手演示出来,然后学生参照黑板上的图再推出本节课的两个结论。
2.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有的学生上课工具准备的不够齐全,而我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仍有个别学生没有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