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

时间:2019-05-15 03:2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

第一篇: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一章 西周及西周前的经济思想

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明确其研究对象和学习的意义,认识到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导

一、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思想

经济活动是人们经济思想产生的源泉。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思想是人们改造自然活动在头脑里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又对经济思想的产生有着如影随形的直接联系。经济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西方经济思想史如此,我们中国经济思想史同样如此。2.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3.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②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 ③坚持古为今用的方法

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1.从智育角度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该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习结合起来,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才能构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产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从德育角度讲,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找回丢失的人格家园,把握人生的方向,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更持久,而且事半功倍。

三、《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

《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段:

1.新中国成立前50年为草创起步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

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赵晓雷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统一之前,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认识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 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西周的社会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土地所有权问题是社会生产中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分析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是研究古代各种经济思想的出发点。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领主占有制,各分封诸侯们的领地虽然可以世袭,但却是代领性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周时期并没有土地私有制,也就没有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秦以后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财富的观念

1.自然形态的财富观

西周时期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财富观念。因此,以自然形态上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标志,个人的富裕程度基本上以自然形态的财富来体现。

2.劳动与财富的关系西周时期人们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已有了萌芽的认识,认识到劳动会使人富裕。

三、农业生产观念

西周时期对农业生产更为重视。传说周民族的始祖是后稷,他正是帝尧时代掌管稼穑工作的,不论此事真否,周民族重视农业生产这一事实是很清楚的。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如《尚书》、《诗经》、《周易》等均有关于各种农业活动的纪录。

四、对工商业的认识

我国古代市场的产生相当久远。在周代,货币的运用已相当普遍,既有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也有以“锊”[lüè]为计算单位的金属。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轻工、抑商”观念,这是误解。实际上在西周时期,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并未发现轻视工商业的迹象。相反,到显示出一种农商并重的认识。这种农商并重的认识,到了春秋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商俱利”观念。《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五、工商管理思想

西周时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市场管理思想,市场管理制度也相当突出。《礼记》等文献中有记载。

六、财政思想

财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最为显着的一页,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1.量入为出、要有盈余(储备)的基本原则。2.税收政策。

七、富民思想

富民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也是优良传统,它首先为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所正式倡导,但其思想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种“富民”思想自孔子以后不断为了历代思想家与政治家所主张,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之一,直至影响至今。富民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础,不仅派生出许多富民政策和措施,而且还与其它一些经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经济思想

一、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虽然仍保持着贵族经济的性质,但已名存实亡,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社会经济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孕育和产生多种多样的不同社会意识,当然也就会导致许多经济思想的出现,其中不少思想是极为卓越的。

二、管仲的主要经济思想

1.四民分业定居思想

管仲主张将社会职业化分为四大类——士、农、工、商,进而将从事这四种职业的人们分为四大社会集团。他们不能混合居住,必须各按其职业“群萃而州处”。这种分业定居论有以下一些意义:

①社会职业分为四大类,至今我们仍有“工、农、商、学、兵”的说法,可见其影响之大。

②把工商业者与士兵并列,足见他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承认与重视。

③这种分业定居论有利于安定团结和一致对外。④从经济意义上分析:

第一、同业聚居有利于交流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对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本职业的发展,为本行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第四、有了利于养成专业技术氛围,为社会技术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2.经济伦理观和富民思想

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是社会伦理标准的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就把“德、义、礼”等论理观念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很少见的。

三、范蠡的经济思想简介

1.基本经济思想

范蠡的基本经济思想与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他主张,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这表明他已意识到在客观事物的运动中都有某种内在的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规律性,并试图将其应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

2.价格思想与政策

范蠡已经认识得到谷物的价格是波动的,这是经济规律,“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返”。范蠡的价格思想,在近代经济学中是一种常识,但在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却是相当精神的。

3.经济循环学说

经济循环论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经济周期思想。范蠡的经济循环论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周期思想。他的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当时天文学知识,五行学说和农业生产丰、歉收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从世界经济思想史范畴来看,范蠡可以说是最早试图探讨和说明社会经济活动变动规律性的思想家,虽然它并不十分科学。《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儒家学派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建立起来而又影响最大的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一)孔子经济思想

1.孔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性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历史大变革时代,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孔子思想的本质是“克己复礼”,即是为了维护旧贵族的统治。因此,孔子的思想在那个时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影响我们研究他的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合理性,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2.“义利观”与富民思想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孔子是“贵义贱利”的,这是对孔子义利观经济思想的误解。实际上孔子对财富和欲利的态度是很肯定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我所好。”不过,在孔子看来对利的追求,君子和小人因社会地位不同,其谋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取利必须合乎义,这样多取不为贪,不合乎义的利,一点也不应该取。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富民思想是以“仁”为政治出发点的。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孔子的义利观。

3.生产观点。孔子的生产观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很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认为这是民生之本。另一方面孔子又反对士人阶层和君子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另外,在孔子的生产思想中还有一种主张值得注意和研究,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和“废山泽之禁”的思想。

4.财政思想

孔子的财政思想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提倡节用,反对聚敛。

第二、强调培养税源的财政思想。

第三、宣传什一之税。孔子财政思想的核心是:藏富于民,轻徭薄赋,“使民以时”。这一思想为后来孟子进一步《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发挥和丰富,对后人影响笃深。

(二)孟子的经济思想

1.义利论

从仁政的思想出发,孟子提出:“仁义而已,何必曰利!”这比孔子的“罕言利”更进一步,即根本不必要言利。孟子认为只有讲仁义才是利,即利是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在财富的来源问题上,孟子的观点与《中庸》中的思想相近似,即认为土地是一切物质生产品的源泉。

2.分工与劳动

分工概念是孟子的一个卓越经济思想。孟子是了解社会分工必要性的。对分工的好处也是有认识的。孟子对分工的认识并没有使他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在他看来脑力劳动者 是高贵的,体力劳动者是卑微的。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

3.恒产论和井田论

所谓“恒产论”是指使民长期拥有财产的理论,在农耕社会中主要恒产使土地。所以孟子把“制民之产”定为行人政治本。“恒产”的标准是五亩宅、百亩田。从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的思想。井田论孟子在“恒产论”思想基础上具体实施。通过“井田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以使农民有“恒产”,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仁政的首要目标。井田制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土地制度,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矛盾。

4.财政思想和赋税论 首先,孟子的财政思想是以他的“仁政”思想为基础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租税的征收要以是否有利于民为准则。其次,他主张轻赋税和单一税制。在税率问题上,他主张薄税敛,即低税率,推行“什一而税”的税制。

5.工商业思想

孟子对工商业的思想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他认为市场上的店铺不征税,法律规定征的地税(指什一税)不包括商宅地,天下的商人都高兴,市场也就会繁荣。对关卡检查,查看,但不征税,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来这里做生意。他批评当时设关征税的做法违背了“讥而不征”的原则。

6.价格与垄断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品质,不同商品的不同品质是形成各种价格的基础。他认识到商品的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作用。这种试图从商品的内部寻找决定价格的因素应 该说一种天才的猜想。因为朝着这个方向思考就会向揭示价值决定的秘密前进。“垄断”一词是在《孟子》中首先使用的。

(三)荀子经济思想

1.欲望论

欲望论早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论述,唯有荀子作了深刻而独到分析。荀子认为,人生而就有欲望,这是人的生理机能,应该肯定对欲望的追求是合乎自然的行为。他反对两种欲望论,即寡欲论和去欲论。同时他主张对欲望的追求应该是有“节制”和合乎“道义”的,称为“节欲”和“道欲”。

2.富国、富民思想

(1)将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把富民看成是富国的基础。荀子讲:“足国之道,节用欲民,而善藏其余。”这一思想不仅在先秦时期就表现为一种新的境界,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强本节用”是富国、富民的基础。在荀子那里,本末不是指农本商末,而是用来说明生产与财政的关系问题。他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这一思想是很值得称道的。

二、法家学派的经济思想(一)李悝的经济思想

1.重农和禁技巧论

尽地力之教是其主要的经济管理思想,表明他特别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作用。这种“重农抑工”的思想,标志着先秦时期对待工商业态度转折的开始,对以后中国历代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平籴论

李悝的“平籴论”是指政府根据农业丰年的程度不同按相同的价格收购不同数量的粮食,然后在歉年按同一价格出售,这样就不会使粮食价格上涨,做到“使民适足,价平则止,„„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二)商鞅的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1.农本论

商鞅认为农业是财富生产的源泉,他说:“农则易勤,勤则富。”这也表明他对财富的认识。

2.农战论

他主张农战论,即将农和战结合起来。商鞅的农战政策就是做到种田靠农民,打仗也靠农民,“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3.名利思想

商鞅的名利思想有别于孔子,孔子认为只有“小人喻于利”,而商鞅则认为好利是一切人的本性。商鞅对人追求名利的欲望持肯定的态度,并且从物质利益原则出发制定国家政策,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4.财政思想

商鞅的财政思想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讲:

第一、财政的来源。他认为农业是国家财政和积累的源泉。第二、他主张统一的财政政策。第三、他主张对非农业课征重税。

5.抑商思想

商鞅明确地主张抑商政策,不过他是在肯定商业作用的前提下主张抑商的。说商鞅主张抑商政策,毋如说他认识到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

6.人口思想

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徕民》中。他主张对人口的出生与死亡进行登记,对全国人口总数进行调查,统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他是中国历史上进行人口登记和调查的第一位思想家。(三)韩非的经济思想

1.重视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的思想变化的影响 他说:“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2.自为论

韩非把人的自利思想称为“自为心”,这有点像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自利论”。他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并且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均设想为是从“自为心”和“计算之心”出发的。

3.人口论与财富的关系论

韩非的这一认识可能是世界经济思想史有关人口与财富增长关系中最早提出的论述。他是试图从人口与财富的对《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比关系上去分析社会**根源的第一人。

4.财富增值论

他总结出六条财富增值的途径。

5.从耕战论到“农本工商末”口号的提出

韩非同商鞅一样力主耕战论,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他对非农业活动的攻击比商鞅有过之无不及。

三、道家、农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的经济思想

道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哲学思想,但其经济思想内容比较少。主要是“无为”思想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表现。其代表著作是《老子》。(二)农家的经济思想

先秦各家学派的经济思想都涉及到农业生产经验,但只有农家学派独精此道。不过,先秦农家不同于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与古罗马的农家有些相似,主要关心国家对农业的经营管理政策和种植技术。其代表人物是许行,他提出“君敏并耕论”。

四、其它学派的经济思想(一)墨家的经济思想 1.义利论 2.价格论

3.劳动论

墨翟经济思想最突出的是他的劳动论,它是先秦诸子中极其重视劳动问题的思想家。墨翟已经意识到人类劳动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劳动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4.人口论

墨翟的人口思想则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地广人稀问题。他看到了当时人地关系中缺乏劳动力的情况,说:“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他提出用多种办法增加人口:第一、早婚。第二、禁私蓄妾媵。第三、非攻。第四、重税的影响。第五、短丧薄葬。5.财政论 6.消费论

在消费方面墨家主张“节用”。所谓“节用”是指公共《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消费和私人消费而言,提倡“自苦为极”。他主张人民的生活应该保持适当的标准,一方面他说“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另一方面又明确说“饮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二)白圭的商业论

白圭是与儒家孟轲,农家许行同时代人,是一位鼓吹商业致富论者,被后人称为商业的祖师爷。《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他的专门论述。他的商业原则是“乐观时变”,根据对年成好坏的预测是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方针。(三)《吕氏春秋》中的经济思想

《吕氏春秋》是以秦相吕不韦名义问世的,但他是集体著作,书中也包含了各家学派的观点,故有人称其为“杂家”。但也有其自己的主流思想,这决定了它对各派学说的取舍。其中关于农家经济思想主要保存在《伤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中,其要点如下:

第一、认为使人民从事农业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保障边境安全;二是少私义,便于发令推行,力量易趋专一;三是人民的财产固定不愿迁徙。如果舍农而务他业,也有三点害处,与三点好处相反。

第二、主张限制农民与外地人通婚家,使人民长期固守农业,农村的劳动力不致缺乏。

第三、主张在农村推行五项保护农业的禁令,即所谓“野禁”。

第四、限定土地的最低生产量,在农忙季节不许兴建工程,不为军旅之事,不许打猎,嫁娶祭祀不准浪费,不准私雇农民为佣工作其它工作。

第五、总结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其中有些是很杰出的贡献。《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复习与思考题

1.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有哪些?

2.儒家经济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现实意义?

3.法家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赵晓雷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考核要求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1.财富的观念 2.农业生产观念 3.对工商业的认识 4.工商管理思想 5.财政思想 6.富民思想

二、春秋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1.管仲的主要经济思想 2.范蠡的经济思想简介

三、战国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 1.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孔子经济思想、孟子的经济、荀子经济思想 2.法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李悝的平籴论、商鞅的农战政策、韩非的经济思想 3.道家、农家的经济思想

道家的经济思想、农家的经济思想 4.其它学派的经济思想

墨家的经济思想、白圭的商业论、《吕氏春秋》中的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二篇: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从材料“圆”“直线”等名词可以看出,墨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反映了墨家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A项诸子百家的其他派别思想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项;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完整”科学体系的内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认识能力,难度中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A“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故A项排除; C项主张礼法并施,排除;

D项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易错选A。3.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B“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正确; A春秋时期没有出现司南,故A错误;

C秦汉时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C错误; D隋唐时期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 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 B是秦朝思想家; D代表下层民众。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是对材料“(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准确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西汉初期的无为思想,是属于道家,难度不大。5.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非攻” B.“无为” C.“齐物” D.“严刑”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法家主张专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有重要引导作用,D正确; A是墨家思想; B和C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通过材料判断出是法家,在根据儒家,道家,法家各自的特点,做出具体的判断。

6.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材料“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反映了周礼以原始礼仪为基础,为西周统治服务,又影响深远的特点; A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周礼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故A错误; B西周没有皇帝制度,且周公也不是最高统者,故B错误;

C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C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说明周礼继承了原始礼仪的成分,又进行改造和发展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而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说明了其现实导向,构成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7.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天行有常” B.“小国寡民” C.“以自苦为极” D.“富贵不能淫”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当中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属于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思想,B正确; A是荀子思想; C是墨子思想; D是孟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判断出材料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根据所学含有辩证法思想的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学生根据识记知识作出判断。

8.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说明的是火药材料已经被人认识,D正确; A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 B中决定性说法绝对,排除;

此时显然是将硫磺和硝石作为火药使用,并不是说不再作为药材使用,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认识和历史选择题选项的解读,尤其是对排除法的运用,学生一定要知道太绝对历史选项通常是错的。

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下列与材料主张相符的是()

A.“君轻民贵” B.施行仁政 C.克已复礼 D.超越功利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说明仁义是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属于儒家孔子思想,B正确; A是孟子思想;

C属于孔子礼思想; D不符合孔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核心关键词为“仁”,根据此判断选择相应的选项。

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12.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选项材料中强调了《论语》虽然强调的是节欲寡欲,但不是无情和绝情,这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注重血缘亲情,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

C选项只突出了儒家对情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欲的态度;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 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这同宗法制相关,再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13.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时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答案】B

【考点】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重视知识分子治国,重视道德的力量。孔子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故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孔子和柏拉图,故B选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两者主张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选项错误;孟子也没有强调道德的作用和认同社会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韩非属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项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 A项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 B项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

C项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中的“五伦”思想的含义,再结合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回答即可。

1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德行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智、仁、勇,还是敬醒都是德行修养的内容。

16.(2016•海南)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就是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

17.《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 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 C选项不符合孔子的观点;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我们要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要认清楚材料给出内容的实质,不要被原有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所牵引。材料中说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我们就要肯定和承认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来作答。

18.(2017·新课标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1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等成书年代比孔子更久远,这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

史传统,故B项正确。“五经”是经过孔子编订的,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排除。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C项排除。儒学传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故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0分)

2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

(2)17—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

【答案】(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提炼得出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结合所学,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改革。

(2)根据所学,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联系所学,回答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即可。

故答案为:(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事异责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靠了两小问壹问是百家争鸣的背景一问是法家思想的内容,相对简单,考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根据所学作答即可。

(2)本题的考点是启蒙运动,考查的是启蒙运动过程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三个人各自的主张,相对难度也不大,学生需要熟记这三位启蒙思想家的内容,在根据内容作答即可。学生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背诵。

下载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