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国际组织法教案
第七章国际组织法
第一节 国际组织概述
一、国际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国际组织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的目的,通过协议形式而创设的常设机构。
从广义上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包括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国际组织的概念指的是狭义的概念----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特征:
1、国际组织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主要参加者是国家,一些非主权国家的政治实体也可以成为国际组织的成员(比如中国香港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并且国际组织不是超国家的组织,不可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不能够干涉国家的内政。
2、国际组织依据国家间的正式协议而创立:协议一般称为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比如《联合国宪章》,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
3、国际组织必须设有常设机构:国际组织是常设性的组织,具有稳定性,因此必须有具体的运作机制,否则就成了国际会议。
4、国际组织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之一,能独立的参与国际关系,承担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5、国际组织产生的目的是国家间的合作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1.根据活动宗旨和职权范围,可将其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职权范围比较广,联合国)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根据国际组织的地域特点,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与区域性国际组织 3.根据组织对成员资格条件的限制,可以分为开放性国际组织(对一切国家开放)与封闭性国际组织(只对特定国家开放)。全球性国际组织是开放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封闭性的。但是封闭性国际组织不仅仅以区域为限,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
4.依据与联合国的关系,可以分为与联合国有关的和与联合国无关的国际组织
三、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
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 具有实现其目的和达成其宗旨所必要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表现为:缔约权、对外交往权、承认与被承认的权利、国际索赔和国际责任、特权和豁免权、派遣外交使节等
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来自主权国家在创立该组织的基本文件中的授予.国际组织的权利是派生的、有限的,其权力与活动都不能超越组织的基本文件所规定的职权范围.1949年关于为联合国服务而受损害的赔偿案
1948年9月17日,联合国瑞典籍调解专员贝纳多特和法国籍观察员塞雷在耶路撒冷执行调解任务时被以色列的极端分子杀害。由于以色列没有立即侦查和处理,罪犯未受到追捕和查明。事后,联合国秘书长承担了对那些在联合国领取薪金或津贴的受害人支付适当赔偿的责任,同时将国家对联合国应负责任的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讨论的问题涉及:对于为联合国工作的人,联合国应如何予以保护?当他们受到侵害时,联合国能不能为他们提出求偿要求?换句话说,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有没有保护权和求偿权? 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
认为国际组织是国际人格者,依据联合国宪章104条:“本组织于每一会员国之领土内,应享受与执行其职务及达成其宗旨所必需之法律能力。”
大会通过决议授权秘书长采取必要步骤执行联合国的赔偿要求。秘书长要求以色列正式道歉,采取进一步措施逮捕凶手并赔偿54,628美元。以色列于1950年6月接受了这一要求。由于贝纳多特伯爵的家属没有提出赔偿要求,上述赔偿款项只作为对联合国本身所受损害的赔偿。
四、国际组织的成员
国际组织的成员一般是国家。但在特定情况下,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政治实体,甚至国际组织本身也可以成为国际组织的成员。
国际组织的成员有正式成员和非正式成员。非正式成员包括联系成员及观察员等。它们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利、义务不尽一致(比如观察员可以列席会议,但是没有表决权),其资格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和程序也不相同。
五、国际组织的机构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制度化,表现为它们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及职能。虽然各国际组织的机构数目和名称各异,但一般都有三级机构: 最高权力机关:大会 执行机关: 行政机关:秘书处
六、国际组织的表决制度
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可以通过表决对一些事项作出决议(一般称为决议、宣言、规则等),有的决议是建议性质的,有的决议对成员国有法律拘束力。国际组织主要机构的会议一般有常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形式。
会议就其议程所列事项进行讨论和审议,并通过表决作出决议。表决是国际组织决策程序的核心。表决制度大致有以下四种:
1、一致同意制
是指组织内所有成员国都平等地享有一个投票权,组织的决议须经出席会议并参加投票的会员国一致同意方可通过.一致同意制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它过于强调成员国的个别意志,实际上赋予了每个成员国以否决权.2、多数表决制
在坚持一国一票的基础上,以出席并参加投票的成员国的多数同意通过组织的决议.多数表决制有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两种.3、加权表决制
该表决制度是指根据一定标准,给予成员国不同数量或不同等质量的投票权,即所谓的加权投票权。加权的标准包括人口,出资额,贡献与责任或其他能够显示在该领域重要性的指标.它主要适用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加权表决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国际组织内成员国在人口,经济势力,对组织贡献大小方面的差异,有助于保障组织的资金来源和决议的形成和执行.4、协商一致
这种表决方式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决策程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广泛协商,取得一般合意基础上不经表决而通过决议。一般认为,这种表决方式可以避免硬性投票表决可能带来的弊端,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但是,这一概念和程序还相当模糊,另外,反复协商也耗时过长,影响国际组织的效率,所以在实践仍有待改进。
第二节联合国
一、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建立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出席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经过2个月的讨论,完成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工作。1945年6月25日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次日,举行了《宪章》的签字仪式。《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10月24日被定为联合国日。
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宗旨
(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解决国际争端)(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3)促进加强人类福利方面的国际合作。(消除种族歧视、保障人权)(4)协调各国行动。
2、联合国的原则
(1)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
(2)善意履行《 宪章》 义务原则;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4)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
(5)集体协助原则;
(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 宪章》 原则;
(7)不干涉内政。
三、会员国资格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其会员国资格的取得程序不同,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所谓创始会员国。
根据《宪章》第3条,“凡曾经参加旧金山联合国组织会议或此前曾签字于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之国家,签订本宪章,且依宪章第110条规定予以批准者,均为联合国之创始会员国。”按照这一条的规定,参加旧金山联合国组织会议的国家为50个,波兰虽然没有参加旧金山会议,但是它随后于1945年10月15日签署并批准了《宪章》,这样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应为51个。 第二类是接纳会员国
根据《 联合国宪章》 规定,凡爱好和平的国家,接受《 宪章》 所载的义务,经联合国认为确实能够并且愿意履行该义务的国家,可以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同时规定,接纳新的会员国,要由安全理事会推荐,由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2002 年9 月联合国大会接纳瑞士和东帝汶为联合国会员国之后,联合国的会员国总数现已达到191个。
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
大会 安理会 经社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 国际法院 秘书处
(一)联合国大会主要审议机构
1.组成。根据《 联合国宪章》 的规定,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每一会员国的代表不得超过5 名。依照联合国大会的议事规则规定,大会每届会议选举主席一名,通常由安理会5 个常任理事国以外的成员国代表担任。选举的副主席共有20 余人,按照地区分配,由会员国轮流担任,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可选任为大会的副主席。
2.工作方式。大会主要通过召开每年的常会履行其职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召开特别会议或紧急会议。
3.表决程序。联合国每一个会员国拥有一票投票权。重要问题,通过决议应当获得到会投票会员国的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其他问题,只需要到会投票会员国的超过半数的简单多数票即可通过决议。4.职权。根据《宪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职权(审议、建议和提请注意);
二是执行联合国组织程序方面的职权(审议报告、选举理事国); 三是处理组织内部行政事务方面的职权(预算、经费)。
(二)安全理事会
(The Security Council)
对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行动机关
1.组成 :安全理事会由15 个会员国组成,其中包括5 个常任理事国。它们是中国、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非常任理事国 为10 个,其代表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任期两年,交替改选,每年改选5 个,改选时不得连选连任。安理会的主席国由安理会的成员国按照其英文国名的第一个字母的顺序轮流担任,任期为一个月 2.职权:主要是担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任务,其中主要包括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调查、建议)以及制止威胁、破坏和平和侵略行为(经济制裁或其他非武力措施、必要的武力行动)。
此外,还可就秘书长人选向大会提出建议,与大会共同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3.表决程序
(1)程序性事项,以15个理事国中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通过
(2)实质性事项,应当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数,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作出表决。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都可否决实质性问题的决议。
在有必要决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程序性这一先决问题时,常任理事国也可以行使否决权,形成双重否决权。
对于程序性事项以外的各类事项的表决方式即所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它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所谓五大国一致原则。
集体安全体制国际社会成员以相互约定,对国家使用武力实施法律管制,并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共同防止侵略,维持普遍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制度。
(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在大会权力下协调联合国及各机构的经济与社会工作
经社理事会由54 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 年,每届联大改选1/3,可以连选连任。
经社理事会每一理事国享有一票投票权,理事会的决议均以出席会议并投票的理事国超过半数的赞成票获得通过。
(四)托管理事会---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
(五)国际法院--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 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一章中论述
(六)秘书处
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管理机关,由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秘书长助理若干人及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进行任命,任期为5年,可以连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组织的行政首长。
五、联合国改革问题
国际形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联合国今天面临的任务与创建时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改革提上日程。在伊战及重建中只承担配角的事实,使长期以来的联合国改革问题再度凸显。日前安南任命了一个包括钱其琛在内的“ 威胁、挑战与改革” 研究小组,负责对全球在和平、安全、经济及社会领域面临的重大威胁与挑战进行研究,并就集体应对方法提出意见与建议。
2005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正式向联大提交了联合国改革报告,呼吁各国一揽子接受报告中关于发展、安全、人权和联合国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建议。1.有关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提案
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尤为引人关注。目前,由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由巴基斯坦、意大利、韩国等国结成的“团结谋共识”运动以及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美国已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安理会扩大方案。
“四国联盟”(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2004年曾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他们将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相互支持竞争常任理事国的席位。05年5月16日,“四国联 7 盟”在联合国散发了第一份有关安理会扩大的框架性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和非洲各获2个新增常任席位,西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常任席位;同时增设4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非洲、东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非常任席位。对于新常任理事国是否拥有否决权问题,草案并未明确说明。6月8日,“四国联盟”抛出新决议草案,除继续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还表示新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可以等到安理会扩大完成的15年后再予以解决。
“团结谋共识”运动:05年5月27日,“团结谋共识”运动提出安理会改革计划,要求增加10个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后的安理会所有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将为2年或3年,可以连选连任。至于连选连任的标准和席位轮换的办法,由各地区国家自己协商决定。新增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将在联合国现有的5个地区组内分配,其中亚洲和非洲将各获得3个,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将得到2个,西欧和东欧将各获1个。
美国: 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美国一直采取模糊政策,不对“四国联盟”和“团结谋共识”运动的不同提案表示倾向。6月16日,美国一反常态,提出安理会改革新方案,建议增加2个常任理事国,以及2个或3个非常任理事国,并表示将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支持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中国坚持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为基础,任何改革方案应得到至少90%的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
2.中国发布联合国改革立场的文件
中国政府05 年6 月7日发布《 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文件强调联合国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中国欢迎“ 威胁、挑战与变革” 高级别名人小组报告、联合国千年发展项目报告以及秘书长综合报告。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 8 能力。
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文件分四大部分对中国在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法治、人权与民主以及加强联合国等方面的立场进行了阐述。
六、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英、美等国的阻挠下,联合国拒绝承认中国新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由于代表权的问题进入了一段困难时期,直到1971 年,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三节 联合国专门机构
一、概述
根据协定同联合国建立法律关系或依据联合国的决定而设立,并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内负有重大国际责任的政府间专门性国际组织。
二、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类型
(一)社会文化方面的专门机构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科学技术交通等方面
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三)工农业方面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四)金融贸易方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多边投资保证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
一、概述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在相同的地域内的国家或者虽不在相同的地域但维护区域性利益为目的的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与集团。
特征:区域性组织在地理上的局部性;成员国在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上的相似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宗旨及活动通常是维护本地区的共同利益,促进本地区的合作。
目前,区域性国际组织 主要有:美洲国家组织、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盟等。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与联合国的关系
《联合国宪章》肯定了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地位,规定在不违反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区域性国际组织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能。区域性国际组织协助安理会实施依安理会权力而采取的强制行动,但此等行动必须以安理会的授权为限。依区域办法或由区域机关所采取的或正在考虑的行动不论何时应向安理会充分报告。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和平解决争端,制止侵略方面处于合作和补充的地位。
三、区域组织简介
(一)美洲国家组织--是现存历史上最长的区域组织。
1890年4月14日,美国同拉美17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美洲会议上,决定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常设机构——美洲共和国商务局,这便是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1948年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遂改称为美洲国家组织
宗旨:加强本大陆的和平与安全;确保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成员国遭侵略 10 时,组织声援行动;谋求解决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促进各国间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加速美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二)非洲统一组织
1963 年5月,31 个非洲独立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25日通过 了《 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成立非洲统一组织,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宗旨 :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协调和加强非洲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非洲各国人民的生活;保卫和巩固非洲各国的独立及主权、领土完整;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三)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4 年9 月,阿拉伯各国外长在埃及建议之下,于埃及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 了《 亚历山大议定书》,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5 年3 月22 日,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埃及、也门(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等七国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签订了《 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又称《 阿拉伯联盟宪章》),正式宣告联盟成立。
宗旨 是︰ 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政治活动;捍卫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事务和利益等;各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方面密切合作。
(四)东南亚国家联盟
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中国与东盟:10+1。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首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之间举行的会议,通常被称为10+1会议,于1997年举行。
双方还计划 于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 11 由贸易区。
宗旨:本着平等和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奠定一个繁荣、和平与稳定的基础;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科技和行政方面促进合作与互助;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的合作。
(五)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
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
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超国家性”引起关注.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
第二篇:第三讲 国际商事组织法
第三讲 国际商事组织法
——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概念、特征、设立要求、企业事务管理与执行、债务处理等规范,树立个人投资的责任与风险意识。
教学重点:合伙的法律特征、合伙的成立、合伙的内外部关系、合伙的解散和清算,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教学难点:合伙的成立、合伙的内外部关系、合伙的解散和清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节 合伙企业法
一、合伙企业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商事组织。合伙最初起源于家族共有经营形式,后来演变为一种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合伙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也广泛存在于其它一些营利性的事业中,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医疗诊所、私立学校、托幼院所等允许个人投资经营的领域,均已引入合伙制。
合伙企业主要有下列法律特征:
1.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2. 合伙协议是合伙企业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即合伙企业具有契约性。
3. 责任承担方面,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二、合伙企业的设立
(一)合伙企业设立的条件有两个以上合伙人;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1)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可以是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也可以是劳务出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并在合伙协议中载明。
2)出资数额由合伙人协商确定。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设立程序
三、合伙企业财产
(一)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和性质
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共同共有)
(二)合伙企业财产的管理和使用
(1)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
(2)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3)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例】2003年3月,甲、乙、丙开办一合伙企业,同年6月甲与丁结婚。2005年8月,双
方协议离婚,约定将合伙企业中甲的财产份额全部转让给丁。下列说法哪些不正确?(ACD)A合伙企业甲的财产份额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如乙丙同意,丁依法取得合伙人的地位
C如乙丙不同意丁入伙,必须购买该财产份额
D合伙企业应清算,丁应分得甲应得财产份额
四、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系及事务执行
(一)合伙人的权利
1.分享利润的权利
2.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
3.监督和检查账目的权利
4.获得补偿的权利
5.优先投资权与优先受让权
(二)合伙人的义务
1.缴纳出资的义务
2.忠实义务
3.谨慎和注意的义务
4.不随意转让出资的义务
5.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竞业禁止
(三)合伙企业事务执行方式
1、事务执行方式
(1).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
(2).各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3).委托1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2、事务决定
(1).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的合伙事务;
(2).一般的合伙事务。
【相关法条】第三十一条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一)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二)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三)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四)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
(五)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六)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四、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
(1)合伙企业与善意第三人的关系
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2)合伙企业与合伙企业债权人
合伙企业先以其全部财产清偿,企业财产不足清偿的,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协议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的平均分担。
(3)合伙企业与合伙人个人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合伙人个人所付债务应先以其个人财产清偿,当其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时,该合伙人只能以其在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例】甲、乙、丙3人各出资5万元组成合伙企业松美汽车配件厂。合伙协议中规定了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甲分配或分担3/5,丙、乙各自分配或分担1/5,争议由合伙人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该合伙企业的负责人是甲,对外代表该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经营汽车配件生产、销售,经营期限为2年。
(1)甲在担当合伙企业负责人期间,能否与王某再合作建一个经营汽车配件的门市部,将门市部的货卖给松美汽车配件厂?为什么?
(2)假如合伙协议中明确规定,甲不得代表合伙企业签订标的额10万元以上的合同,后来,甲与某机械公司签订了12万元的合同,此合同是否有效? 为什么?
(1)《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 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2)合同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8条规定: 合伙人之间如果对任何一个合伙人的权利有所限制,不得用以对抗不知情的第三人,除非第三人已经知道该合伙人权利受到限制。
五、入伙与退伙
(一)入伙
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新合伙人与原合伙人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责任,即使对其入伙前的合伙企业的债务,也应承担连带责任。但入伙协议对新合伙人的权利和责任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退伙
1.形式
(1).声明退伙,是指合伙人基于自愿而退伙,又分为协议退伙和通知退伙。
(2).法定退伙,是指直接根据法律规定而退伙,又可分为当然退伙和除名退伙。
2.退伙的法律后果
(1). 退伙人丧失合伙人身份。
(2). 导致合伙企业财产的清理与结算。
(3). 合伙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该合伙人在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的继承人,依照合伙协议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从继承开始之日起,即取得该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的资格。
六、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一)合伙企业解散的事由合伙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合伙协议的解散事由出现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合伙人不具备法定人数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无法实现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二)清算
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未能由全体合伙人担任清算人的,经全体过半数同意,自解散后15日指定一人或数人或第三人担任清算人
顺序:
1、合伙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
2、所欠税款
3、合伙企业的债务4、返还合伙人出资
对于未能清偿的债务,由合伙 人在今后继续承担连带责任(5年)
七、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
第二节 个人独资企业法
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
又称独资经营企业,指由一人出资兴办,财产完全由出资者个人所有和经营管理,同时出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不包括个体摊贩和无必要从业人员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共同点在于均属商事个体;区别在于其法定规模各有不同(区别二者的法律标准是投资者雇工8人以上和8人以下)。
二、法律特征:
1.只能由一个自然人投资;
(1)投资人只能是一个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其它社会组织或者国家;
(2)投资人只能是中国公民,而不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的自然人,非中国公民单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属于外商独资企业,应适用《外资企业法》而不适用《个人独资企业法》;
(3)投资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不能是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4)投资人应具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资格,而不能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以个人名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人,如国家公务员、公职人员、特定行业(银行、证券等)的从业人员。
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
3.出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因投资人对企业财产及企业经营管理享有绝对权利,因而企业的义务也与投资人不可分离,当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企业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其个人或其家庭共有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例如,王某从自己拥有的180万元资产中拿出100万元开办了一家个人独资企业,若该企业经营失败而未获收益,并且欠下150万元的债务,当债权人主张债权时,企业的100万元财产显然不足以清偿其150万元的债务,那么,对其不能清偿的50万元企业债务,王某应从其另外80万元个人财产中再拿出50万元用来偿还。投资人的这种责任,即为无限责任。另外,无限责任还表现在,即便企业解散后,投资人对未能清偿的企业债务仍有依法继续偿还的责任。
4.内部机构设置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
受投资者资格所限,个人独资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资本数量较少,雇佣人员较少,经营范围较小),关系国计民生及公众利益亦较小,因此,国家无多大必要对其组织机构、决策机制、经营方式等进行干预,因而来自这方面的法律限制较少,从而赋予了个人独资企业简单、灵活的特点。但是,企业规模并非来自法律的限制,现实生活中个人独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较大规模并不违法(如河南郑州“大学生修鞋连锁店”),不过,实践证明,个人独资企业不适合于大规模、大范围的经营,当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时,必须引入公司治理模式,实行内部的法律规制,否则将不会得以稳定、持续、长久的发展。(如沈阳飞龙作为私人企业,申请上市遇到的障碍就是内部机构不规范)
5.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三、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且只能是中国公民;不包括外商 ;
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不得使用有限、有限责任或公司字样;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且与其规模相适应;
首先,在出资方式上,投资人出资的方式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能折算成货币数额的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它财产权利;其次,出资数额上,要求投资人申报的出资额应
当与企业所申请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第三,在出资的性质上,投资人可以其个人财产出资,也可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其个人的出资,但后者应当在企业设立或变更登记的申请书上予以注明。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例】潘某是某高校的在职研究生,经济上独立于其家庭。2000年8月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成立了一家经济咨询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元。营业头两个月业绩良好,另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看好该企业,遂与潘协商参与该独资企业的投资经营。投资50万元人民币。后该企业经营不善,负债60万元。
1、潘某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否合法,为什么?
2、潘某的企业负债,债权人可否以其家庭财产求偿?为什么?
3、潘某企业允许另一家公司投资,共同经营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本讲小结: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商事组织。合伙最初起源于家族共有经营形式,后来演变为一种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合伙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也广泛存在于其它一些营利性的事业中,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医疗诊所、私立学校、托幼院所等允许个人投资经营的领域,均已引入合伙制。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是商事活动常见的主体形式。
思考与练习:
1.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什么法律特征?
2.什么是入伙和退伙?退伙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
第三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一条为了保障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
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三)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管理本村财务
(四)编制并实施本村建设规划,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五)教育村民爱护公共财产,依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督促村民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七)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八)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之间、村与村的团结和家庭和睦;
(九)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稳定;
(十)召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
(十一)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建议和要求;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确需停止村民委员会成员工作的,必须依法进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按照《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进行。
第八条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人口数量、历史沿革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撤换。村民小组组长的任期与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第九条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三十日内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的,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督促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第十条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人数较多、居住分散的村,可以同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或者分片召开。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第十一条村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二)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村财务收支情况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三)罢免、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四)撤销或者改变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五)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六)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村发展规划;
(二)村发展计划;
(三)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的使用;
(四)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五)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六)兴修水利、修建村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用工方案;
(七)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八)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九)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十)计划生育指标的安排;
(十一)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人数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总人数不得少于三十人。村民代表每届任期与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村民代表由原推选的户或村民小组撤换。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代表。
第十四条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中第(一)、第(七)、第(八)项以外的事项。对村民会议未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可以进行讨论,提出意见,但不作决定。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且不得与村民会议的决议、决定相抵触。
第十五条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第十六条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立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三个月公布一次:
(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二)村财务收支详细情况;
(三)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四)国家投入的扶贫、农业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的使用情况;
(五)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
(六)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使用情况;
(七)农户承担的税额及上缴情况;
(八)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十七条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督促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八条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
第十九条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二十条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委员会,并确定其组成人员。人口较少的村,可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村财务人员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无人兼任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一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保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第四篇: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861202(颁布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正
3.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检察院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二条 【检察院序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1983年9月2日修改)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分为: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
(三)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
(1983年9月2日删去第四款)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设置、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三条 【检察院组织】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四条 【检察院职能】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和其他反革命活动,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五条 【检察院职权】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六条 【保障公民权利】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 【检察院工作方式和职责】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八条 【适用法律平等】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九条 【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条 【检察院之间及与人大的关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十一条 【侦察、公诉】人民检察院发现并且认为有犯罪行为时,应当依照法律程序立案侦查,或者交给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认为必须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将原案撤销。
第十二条 【批准逮捕】对于任何公民的逮捕,除人民法院决定的以外,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十三条 【决定是否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要求起诉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决定起诉、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复议与复核】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所作的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不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复议,并且可以要求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作出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五条 【支持公诉、监督审判】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且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
第十六条 【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违法情况时,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或者通知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第十七条 【上诉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为有错误时,应当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第十八条 【审判监督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人出席法庭。
第十九条 【监督执法】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
人民检察院发现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主管机关予以纠正。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二十条 【机构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检察厅和其他业务机构。地方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设立相应的检察处、科和其他业务机构。(1983年9月2日修改)第二十一条 【最高检察官的产生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二条 【省级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1986年12月2日修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三条 【其他检察官的产生办法】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四条 【派出机构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设置的工矿区、农垦区、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均由派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五条 【检察长的任期】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二十六条 【检察官的撤换】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二十七条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和法警】各级人民检察院设助理检察员和书记员各若干人。经检察长批准,助理检察员可以代行检察员职务。书记员办理案件的记录工作和有关事项。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由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免。
各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司法警察。
第二十八条 【人员编制】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人员编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另行规定。
第五篇: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五届第1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委员长 叶剑英
1982年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十四号公布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国务院的规定,制定本组织法。
第二条 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第三条 国务院行使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职权。
第四条 国务院会议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五条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任免人员,由总理签署。
第六条 国务委员受总理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并且可以代表国务院进行外事活动。
第七条 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协助秘书长工作。
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第八条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经总理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九条 各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二至四人。各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员五至十人。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领导本部门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签署上报国务院的重要请示、报告和下达的命令、指示。副部长、副主任协助部长、主任工作。
第十条 各部、各委员会工作中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行政措施,应向国务院请示报告,由国务院决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主管部、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若干直属机构主管各项专门业务,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每个机构设负责人二至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