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

时间:2019-05-15 04:1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

第一篇:《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

《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

吴春燕

(长江职业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

本文分析了《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初步研究探讨了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手段,提出“分阶段分层次递进式”、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的教学方式,并分析了“非指导性教学”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其它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提供指导。

关键词: 有意义学习分阶段分层次递进式 理论与实践交替非指导性教学

正文:

在《艺术人像》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以“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了“分阶段分层次递进式”、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运用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恰当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作为本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由于摄影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使得学生们本身具有了“有意义学习”所需的各项条件:

1、学习材料具有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在经历过从纯粹理论学习(摄影史)、审美基础训练(二维设计基础)过渡到摄影实践基础学习(摄影构图、摄影用光与用色)这整个过程之后,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适当的专业知识。

4、作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使其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艺术人像课程)与前期所学的摄影专业基础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在课程开始之初我将“艺术人像摄影概述”作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在课程中将先前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概述,努力建立前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系统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

二、层层递进的教学实践与非指导性教学策略

摄影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一般为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分段式的教学,一个技法学会了再学习另一个技法。反映在人像教学上则先是以学习影棚用光技术为主,每种布光方式分别学习,然后涉及人物的动作设计、构图、场地选择等等。这样的单项训练使得这诸多的教学环节之间难免脱节,虽然课程快结束时会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但这时候学生的创意思维已被各个环节的技术训练局限了,很难拍出出色的照片来。

在本门课程中,我采用的是分阶段分层次递进推动式、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的教学方法。第一阶段的学习,以理论带动实践,让学生了解艺术人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用光方法。从第二阶段开始,一改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在先,让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理论加上教学示范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从简单的低要求小项目到复杂的、综合的大项目实践,使学生的能力层层递进,使其学习兴趣贯穿始终。每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都能有效的促进下一个项目的开展。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的教学策略是:较多的注重“非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征的教学,较少使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这样的“非指导性教学”,使学生们形成了良好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艺术人像》课程的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人像摄影的概述,基本用光的学与练

本阶段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1、艺术人像摄影概述。回顾本课程之前的专业基础课程,讲解本门课程所学范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即学习方法,使前后教学建立联结。

2、七种基本影棚布光练习。学习闪光灯的特性、类型、使用方法,以及几种简单的布光方法,使学生进入初步的影棚内人像摄影的学习状态。

3、证件照及商务人像的拍摄。使学生进行第一阶段初级布光的实战练习。第二阶段:人像摄影进阶练习 本阶段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1、收集优秀摄影图片资料,模仿并创意用光拍摄。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自己琢磨用于参考的资料是如何布光以及姿态摆布等等,他们会产生疑问,并产生好奇,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要求学生除将之前所学的几种布光方法进行灵活综合运用之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意布光。

2、与化妆造型课程结合,进行第一次整体造型设计拍摄。使学生尝试整体的形象设计、动作表情设计、灯光配合、有效的团队合作等等。

第三阶段:系列组图的拍摄练习。

即人像摄影项目策划、综合布光案例示范、策划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完整的进行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属本课程的初级综合练习阶段。第四阶段:综合项目练习阶段

本阶段学生进入大量的综合实践练习阶段,所有的实践练习都与职业接轨,并模仿真实的项目进行。

1、室内时尚主题人像

2、室内外儿童写真项目

3、室外时尚主题人像

4、婚纱摄影项目

5、创意摄影项目综合练习

通过以上的综合练习项目,使学生具备商业人像摄影师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在以上课程安排中,我除了在第一阶段进行了人像摄影概述的理论讲述之后,后面阶段的学习都是以实践为先,辅以理论指导。在第一阶段教授示范过最基本的几种布光方式之后即开始了灵活的综合练习。初级阶段的综合练习是登记照和商务照,其包含的内容较少。拍摄对象不需要有动作表现,只需在布光之外兼顾表情设计。这一阶段就使两种能力能到了综合练习。从课程的综合练习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轮流做摄影师,而其他同学则负责其他角色:模特、摄影师助理等。这样就使学生在每一项的综合实训中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二阶段的学习从学习收集资料开始。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这也是他们学会终身学习的一个开始。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我们要适当放手,学生们需要在跌倒中学会自己走路。在此,我就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参考的对象,自己琢磨着如何模仿,遇到困难时可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练习结束时,同学们的作品要进行共同讨论。在拍摄时有许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当全班的作品拿出来比对时才发现自认为很有个性的作品实际上很普通,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有效刺激,这种有效刺激将变成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为了强化团队协作能力,这一阶段引入化妆造型课的内容,原来的团队成员身份中多了化妆师这一角色。而且通过化妆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些整体形象设计的能力,使拍出来的作品更能体现成就感。学生们开始练习怎样指导模特摆造型,怎样指挥摄影助理使操作变得协调与便利,怎样与化妆师沟通以达到想要的效果。此阶段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要目的,培养其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阶段系列组图的拍摄,让学生初步接触全真模拟实践。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递进式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综合实践技术,本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以摄影师的身份从全局出发,进行策划方案-分配角色-协调沟通-拍摄完成的整个过程。课程进行到此,已经接近真实摄影项目的拍摄制作,只是学生们所形成的各方面能力尚欠缺,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创作出较为成功的作品,因此还需要大量的综合实践练习。

第四阶段仿真项目的练习。室内时尚主题项目的练习能将第三阶段所形成的能力给予强化。而室外时尚主题项目也是学生将来职业工作的一个部分,在此时也要得到充分练习。婚纱摄影项目练习是针对学生将来进入影楼行业的,但我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要进行有创意的设想,尽量拍出层次品质较高的作品。最后一个部分是创意摄影项目综合练习,这部分是作为本课程的一个考核项目进行的,要求学生运用本门课所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行创意设想,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出较好的创作。

四、本次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

在实施了以上教学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加强,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拍摄,有的同学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往往花上数天时间做准备工作,拍摄时长达十二小时之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大大增多。一扫往日交作业拖沓的习惯,学生们主动并及时的上交作业。这样的互动教学使得教与学双方都受益匪浅。不仅是学生从中收益颇多,对我来讲也积累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经验。

此次教学实践创新,为其它课程实践类课程提供了有效借鉴,更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朱文彬,赵淑文.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美)克里斯弗著,徐维光译.人像摄影用光指南:数码和胶片摄影师通用【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8

第二篇:《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究

《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究

【摘 要】以《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拼布艺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艺工结合、政商产学合作、协同培养”的专业特色,提出《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思路。并分析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及意义,阐述《拼布艺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改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旨在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拼布艺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简单的划分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育观念约定俗成地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毕业以后主要有就业、考研与出国等选择。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与毕业后的就业基本没有太多的联系,更谈不上良好的衔接。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学生凤毛菱角,显然这是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教育等同的位置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1]。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目前“拼布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发展。其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特征,因此,强化以拼布艺术创作等为主的相关课程建设,对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拼布艺术发展现状

拼布一词.英文为patchwork.朗文英汉词典对patchwork的解释为:“缝缀起来形状各异的杂色布片[2]。拼布也叫布艺拼贴,通常是把零碎的布块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构图拼接而成,是一种实用兼具欣赏性的缝制艺术。拼布艺术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既可以制作实用性的物品,如:服装、服饰配件、手提袋、零钱荷包、抱枕、围裙及家居纺织用品等,又可以设计制作成纯欣赏性的艺术品,如拼布的壁挂、画作等,作为室内装饰性物品来观赏。

近年来,拼布艺术风行全球,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将拼布技艺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追求拼缝艺术原创设计。且拼布工艺由最初的纯手工逐渐转变为与现代的绗缝技术相结合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日本、韩国、台湾及中国内陆等地,广泛流行,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欢迎和好评。十世纪初拼布艺术传引至日本,现代的日本妇女不但喜欢拼缝,而且将其列为艺术与家居生活的装饰表现,将此复古情怀展现于社会、人文、艺术及家庭生活中。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拼布的专业杂志,并有专门销售拼布相关材料的商店。还有开办专业教授拼布课程的培训班,在日本拼布艺术已经成为一门人人可学的文化艺术课程。

后期的拼布艺术也逐渐流入中国市场,先在台湾地区兴起,后来在内陆迅速传播,很快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妇女、朋友闲暇娱乐的艺术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台湾的拼布课程主要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班。普通班是短期班,主要是认识拼布的各专业术语、拼布工具、布料的选择、布料拼接的技巧与针法等,还有一些日常用品的缝制创作,如抱枕、手提袋、零钱包等,短期即可见成效,结业时还颁发国际认可证书。而高级班则是长期的,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学习,除了拼缝技巧,图形的制图等要求外,配色及设计创作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事实上现代拼布艺术只是我国万千传统手工布艺中的一种,早期小孩子穿的百纳衣,盖的百纳被,及其水田衣,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贴布绣等都是拼布的表现手法。作为拼布起源地之一的中国大陆,中华拼布曾一段时期流失而默默无闻,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略,不予重视。大量的外来拼布工艺进入中国,甚至有将中国拼布认为是由欧洲传入的误判。正是因为这项技艺在国内曾一段时期流失,没有被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现今,中华拼布艺术又属于起步阶段,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陆续创办拼布工作室,多次举办国际拼布艺术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拼布艺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好的学习拼布技艺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课程特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2.1 课程特色

2.1.1 拼布艺术的取材来源非常广泛

主要利用服装制作过程中所

生的边角面辅料来制作出各种饰品。根据不同布料的不同花纹及材质,我们可以设计制作出各种图案的小物品。这是对布料的一种充分利用,也是对布料本身一种更好的开发。通过碎布拼缝,将原本不被重视的废布料成为一种 “美”的产品。

2.1.2 拼布艺术具有很大的创意空间

拼布艺术所具有的清闲的制作情趣,独特的审美趣味,都能够使学生拥有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1.3 拼布艺术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拼布技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原创的拼布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传载的不止是一种物质性,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共鸣。

2.1.4 拼布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运用拼布艺术手法去创作,利用废弃布料去创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变废为宝”的观念。

2.1.5 课程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该课程无高深的理论知识,要求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专业课融入创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2.2 教改目的

2.2.1 《拼布艺术》课程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学生课外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新的创业方向。培养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将知识型传授转化为创新创业类实践,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2.2 构建较完善可行的《拼布艺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设计,为艺术设计类及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利用以“创新”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设计能力与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2.2.3 同时促进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教育得到延伸,使创意设计与行业及社会消费终端结合,使创意课程与商业信息进行交流碰撞,从而不断推动着创业教育在市场上的实践与升值,实现部分优秀学生的优先就业。

2.3 教改意义

2.3.1 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

通过本项目改革使得创业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行为,与专业教育有机相融。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3.2 改善学生学习导向

改变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闭门造车”式的专业学习为开放式学习,强化学生专业学习中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市场需求导向和学以致用的营销导向。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3.3 改变学生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学生在专业创新创业中得到更加有力的专业支撑。

2.3.4 加强产学结合,促进学生作品走向市场,融入市场。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改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3.1 创新创业教改

3.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如:大学生创业项目校企对接恳谈会,通过作品展示与当面洽谈的方式促成产学研项目的深度合作、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大学生,教师与企业三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也进一步推进“项目进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3.1.2 拼布艺术符合低碳生活和环保时尚要求

传统拼布艺术文化被现代生活方式选择与改造,可以是勤俭节约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开拓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3]。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从废旧材料的拆解、边角余料的重拼再创中寻找灵感,发现其利用价值,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行低碳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成为服装设计师一个新的设计理念,为现代服饰设计带来多样、别致的服装造型和装饰变化。《拼布艺术》课程可与工艺课程相结合,便可利用工艺课程剩余的边角料来进行创作,既节约成本,又环保,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1.3 学生可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训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真正做到与企业接轨、与社会接轨。

3.1.4 基于“专业-创业-学业”互动机制下的教学改革研究。建立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市场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能力的现代设计人才

1)《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设计与文化融合,凝练“艺工结合、政商产学合作、协同培养”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职业素质 [4]。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中增加《拼布艺术》实践课程,目的就在于通过更多更全方面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艺工结合的新型人才。围绕专业特色与定位,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并与校企联合,以及课外实践项目结合,由浅入深。

2)《拼布艺术》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正切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工结合”的培养目标。《拼布艺术》课程自开课以来,我们多次举办展览,如:应邀参加温州市举办的国际时尚消费展,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园课程展,深受社会市民和在校师生的欢迎,且企业也有合作意向,希望与我们团队进行相关项目的合作。学生便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可以成立工作室,也可以开办培训班等形式,这样不仅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

3.2 具体实施方案

3.2.1 以研究方案为基础,完成课程教学的组织调整,把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融入课程教学

先尝试以专业任选课开设《拼布艺术》课程,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在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已经将《拼布艺术》作为专业任选课,并于2014年3月开始成功面向全校开设两轮公共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新鲜感十足,对这种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非常认真,创意思维和创业理念大大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更紧密的与企业和市场接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1)修订教学大纲,完成考核内容的修订。通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课程教学大纲已经多次修订,由于专业任选课与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不同,因此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根据第一轮的经验,感觉实践课时偏少,学生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动手操作,因此又将实践课时比例适当增加。课程内容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

2)课程考核评分方法的修订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能独立进行设计与创作。在常规的评分标准基础之上,将学生作品是否参展、销售等形式也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课程为确保成绩认定的客观性,对学生设计作品评价由2~3位教师评定。

3.2.2 按项目前期确定的教学方案和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的改革,并对课程改革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方案

3.2.3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融入创业教育元素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调研工作,并且随着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估。深入调研拼布艺术作品的市场情况,通过学生撰写课程学习体会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此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和论证研究的可行性,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2.4 定期组织“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邀请本行业创业者、资深人士来我院开展讲座与实践操作,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为学生介绍关于拼布艺术的最新信息,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课程组成员定期出去培训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把更多的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同时,通过开展学生作品展的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交流经验,并从中获得作品展示的成就感。这也是“走出去”的一种形式,2014年10月参加中国(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展,学生的作品以展览并销售的形式展出,把学生的作品向社会展示,并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同时学生作品受到市民欢迎,展位前人流挤挤,部分作品出售,学生们还获取一定的利益回报,学生的成就感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3.2.5 引导和鼓励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策划创业计划类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依托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实践等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相关赛事,并且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等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语

在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模式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拼布艺术》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一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思维,二是围绕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实践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报,2001,7(3):31-33.[2]赵琪,潘苗.基子拼布服装中的绿色设计思想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12):68-70.[3]吕志莹.探究拼布的起源、发展内涵及流行原因[J].大舞台,2012(12):271-272.[4]陈明艳,叶婷.基于校企多元化合作的服装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10(5):384-387.[责任编辑:邓丽丽]

第三篇:“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考核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期通过该创新体系,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在网络营销领域有实践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学生。

关键词:网络营销;微时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54-02

微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等为代表的各种应用技术,正不断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学中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应有着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不同的体系与方法。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怎样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营销课程内容并应用于实践,已经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传播的时代[2]。现今,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载体的各种应用技术,以其内容简洁、操作便利、信息共享、即时互动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传递个人观点、关注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一般说来,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者可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通过粉丝、朋友圈等多向沟通形式,形成一种复杂而密集的多层网络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互不相识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联系,并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实现了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传播方式的即时性。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和一群人进行实时语音对讲。同时,用户可以用关键字搜索,推送信息并进行分组管理与发送,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

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微博、微信、QQ空间、陌陌为代表的、多种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聊天工具的使用,使得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表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4传播范围的拓展性。通过“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呈几何级递增,更加具有拓展性。

二、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营销教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展开的一门课程。微时代环境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现阶段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优势(Strengths):微时代背景下,传统营销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网络营销结合网络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特点,转向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终端移动平台,OTO、OTM营销模式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之发生改变的是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许可E-mail营销等转向以微博、微信、QQ空间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上来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使之能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

劣势(Weakness):网络营销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微时代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冲击了其教学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即便学校购置了昂贵的模拟软件,即便模拟平台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网络营销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但是由于软件平台自身的虚拟性、封闭性,无法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特征及技术、工具、方法的更新换代,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

机会(Opportunity):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新教学工具、方法与技术平台,大大丰富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并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威胁(Threats):微时代给学生带来时效性强、前沿性高、现代感强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有着极强的信息捕获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要能熟练掌握、应用网络营销新技术与方法,并能及时、准确地解决C2C、O2O、O2M模式下可能面临的各种营销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实践提出了更多的内容,如要求有一定的网络营销理论基础、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就网络营销的应用性展开实战练习等。

三、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试图构建一套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结合微时代特点的、全面的、整体的创新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如图1所示。

1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根本。微时代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就要从根本上颠覆重理念、轻实践的思想,树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利用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与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将学生在实验室软件实训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结合,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及诚信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实践教学主体创新。一方面,要给从事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一定的网络营销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网络营销新工具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接触并体验网络营销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让这部分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让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组建网络营销团队或加入已有的网络营销团队。实践教学主体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理论的重现,还要能适当运用微时代所具有的工具与方法,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QQ营销、陌陌营销等。这些方法通过多平台支持的移动终端设备,支持多人群聊,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具有细分市场明确、针对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应该融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

4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形式服务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应该围绕实践教学内容,从企业网站建设、许可E-mail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着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实效性[3]。同时,指导教师还应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全程监控、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实时解答,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实时评价。

5实践教学考核创新。实践教学考核包含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一方面要考察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面是否真正贯彻了上述创新思想。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实验结果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是否运用了最新的网络营销工具、是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营销团队并从事营销活动、是否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并加以指导。

总之,针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我们希望借助于微时代这个利器,提出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即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工具的应用,重视对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指导实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指导为基础的合力,共同促进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文宇.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哲学探讨[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7.[3]谢太平,唐祖传.“微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2―56.(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四篇: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

关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实践

摘 要:目前怎样有效解决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板块。开设陶艺课程,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的学科的教学产生辅助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创新思维作为叙述的切入点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今后的陶艺课程的教学研发出新型教学的模式以及具体实践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 陶艺课程 教学

引言

因计算机技术、美术课程得到有效迅速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大。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正处于由过去的“知识型”、“技能型”的教学模式过渡至“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时期,这种过渡变化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均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1]。如今,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陆续增添了有关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陶艺课程。这个科目重点强调了关于造型之类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视觉、触觉以及想象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作用,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良好的优异感。同时通过开设陶艺课程,使学生进行学习陶艺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二者相互结合一起。

一、创新思维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原创意识及国际视野

在进行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缺失前瞻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选取过去由前人制定出来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只是反复强调工艺技术的一些知识内容及以模仿为主的几个学习方法。这种内容过于单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素质教育、新课改二者的实施均产生较大的阻碍。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其可以学到只是传统技艺的一些表面上的技巧,而几乎很少可以涉及到国际上最新研?l出来的教学成果,这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理念的发挥。在这种常规陈旧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般只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按时完成的任务即可,这就严重地遏制了自己主观思想的发展[2]。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对陶艺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和创新,应充分参考国外一些高效的陶艺教学模式,并将根据国内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其进行完美的结合,做到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2.缺乏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课程建构

当前我国高校在陶艺课程建构方面的内容、形式均比较的单一,没有显著突出的时代特征,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少的联系,这就致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并且这种类型的学科在设置课时均比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陶艺知识的学习时间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另外,部分学生缺少认识与陶艺课程有关的知识,这就更别说其对陶艺的创新思维。

3.只注重学习技能,而忽视培养思维

陶艺教学在大多数的高校中通常只被重视对于技能知识的重点训练,过度地反复强调陶艺技法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只会将学生限制在了教学目标当中必须要把握原料的属性以及成型方法等方面知识的范围,例如说粘贴法、手捏法以及施釉法等,但通常严重缺乏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知识。教学评价要求过分以及反复强调陶瓷技术,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进行陶瓷质感过程中具体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过度重视对技术知识学习、而缺少对创新理念学习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致使学生进入到错误的学习区。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把陶艺学科中的制陶、烧陶等技术的制作步骤视为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其所占的课时时间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了创新理念培养受到了一定发展的限制。并且,在陶艺审美方面的有关标准的制定也严格规定了必须要将规矩、精美二者作为其评价的标准,但是这样的审美标准就导致了学生对于陶艺的审美创造受到了限制,非常不便于学生进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4.教与学的沟通缺少互动性机制

在陶艺课程发展的这几年中,虽然有大部分的教育学者在实施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呼吁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由于现阶段的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未能够完全地打破,仍然还继续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少数的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当中的陶艺课程与其他学科并未存在较强的互动联系,学生在陶艺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依然只是教师的一个听从者,教师传授怎样的知识,学生只能一味的接纳,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并且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知识也是深信不疑,这就致使了学生在进行学习陶艺知识的时候严重缺少对事物进行有效的批判及探索。学生不能够自主地进行创新,只能照搬照抄教师的风格,而教师也致使按照自己本身的审美观点进行评价学生的陶艺作品,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多样性发展和思维的独立思考。

二、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必须要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陶艺课程属于可以有效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一门重要学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的各个学习步骤均不能只是停留在技能学习的表面,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在陶艺学习中的创新理念[3]。只有将思维观念作为创新的学习基础,才能够使学生获取真正的进步。陶艺作品的具体的制作过程充分地展现了手、工具两者的完美结合,通过利用手的制作进而对大脑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陶艺作品的创作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双手部的灵活性,并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制作者在陶艺创作中想象力的发展。除此之外,陶艺作品也能够将作者所具备的个性及想法进行充分呈现。通过利用手、脑的两者完美结合一起,进而在陶艺课程的化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自由发挥,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而且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敢于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针对陶艺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

1.课程设置遵从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学生在进行学习陶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思维定式进行摒弃掉,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彻底地将自己的心态打开,用心去感受及体验生活重的每一个细节,在实践学习的过程总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所掌握的陶艺知识,反反复复锤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新的学习形态[4]。若是想要实现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陶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拥有比较大的耐心以及包容心,能够担任地起教练这一个角色,进而可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的陶艺知识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去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需要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强调作品的原创性,通过“造型”整合所学知识

在实施教授陶艺课程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要尽量扮演好陶艺知识学习的示范性角色,不断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去鼓舞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作品。在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制作技术和原理的学习,二是要充分地聚焦陶瓷造型的规律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了解一定的古今中外陶瓷艺术的发展相关脉络以及要点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个复杂造型的制作过程实施陶艺课程知识的综合,进而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与陶艺相关的活动,如国外或国内的一些优秀的陶艺展览,同时也可以去一些有代表性的瓷厂和窑址的进行考察,从而让学生可以真切地噶受到陶瓷器物所拥有的内在美以及丰富多彩创造形式,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陶艺知识学习的欲望以及创造的热情。

3.在教学环节上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作用

在进行陶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勇于突破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的陶艺教学模式应当实现互动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呈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机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实际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利用设疑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及创造,挖掘其在陶艺创作方面的无限的潜能,并且针对各种不相同的观点实施分析与辩论,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以及补充,进而可进一步增进教与学的互动,获取高效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中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新的能力,产生教学相长的作用。

4.在实际操作中实施分组合作制,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给予全部的学生实施分组合作制,这样的分配制度可以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分工合作以及集体探讨的优势,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制度的提出是在学生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陶艺创作过程中具有的复杂性、交叉性。而分组合作制全面的落实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实际操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合作兴趣,不但懂了如何尊重他人,并且也可以呈现出团队合作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优势。另外,实施分组合作制该可以解决学生短时间集中应用场地、设备的矛盾,从而可以充分协调教学资源。

结语

学习陶艺知识不单单是在进行发扬光大古老技艺,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魅力的追求,并且学习陶艺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同其也是净化心灵的一种载体。在高校中进行开设陶艺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实施陶艺课程也是在进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通过开设陶艺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感受到我国传统陶瓷文化所具备有的精神和内涵。陶艺课程可为手、脑二者的完美融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以及想象力。另外,进行开设陶艺课程还能够总结概括知识,从而可以将不同文化不同知识和谐地综合在一起。本文进行总结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陶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陶艺课程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扬.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及其实践探究[J].美美术教育研究,2016,0(01):161.[2]邱卓.创新思维视野下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啊啊[J].戏剧之家,2015,0(23):201.[3]荆琦,董国娟.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陶艺课程教学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5):171-172.[4]?剑.陶艺课程教学的整合再研究――以攀枝花学院陶艺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9):85-87.作者简介

王建伟,(1964.09--),男,郑州轻工业学院,职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

第五篇: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徐建生,吕亚清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探索全新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模式。研究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结果表明: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网上交流

高校扩招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促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创新型国家呼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科学创新的人才素质,这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现实的迫切要求[1-3]。

国家和各大专院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出了不懈的的努力,教育经费的增加、人才的引进、精品课程、优势学科的设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的申报评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美好的愿望和辛勤的工作并未达到或远未达到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的主体群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现状委实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呢?对学习的对象不做广泛深入的了解,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等屡见不鲜。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课外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考试作弊成风,愈演愈烈。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想办法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了事。经过如此学习过程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成才现状可想而知。其实,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是经过十几年苦学,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好学上进的年轻的精英。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现时,高等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上课传授,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下课完成作业,辅以实验课及课外科技活动,考试及各类设计。尽管部分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等,但终究无法根治上述教学中的种种弊病。

我们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何在呢?问题在于,它缺乏一种激发机制,缺乏研究探索的环境,缺乏一个学生创新学习的平台,缺乏可供教师操作的创新教学的基础,缺乏一整套创新研究型教学的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对象,研究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研究新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专题研究库、自测题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试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等教学基础设施,以构建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1、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学生兴趣激发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层次为成功需求。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性的课题,并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正确结论,使其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每一章节的思考题,学生预习时以此为线索,查资料、阅读参考书,在上课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章节都设计了典型习题精解单元,学生可主动上讲台演示或讲解;对某些小节设计让学生自己在充分备课后上台讲课;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先由老师提出题目学生可作小论文,作为作业题上交,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宣讲。如此种种,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力量。

2、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结构及特征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问题是载体,精品课程网站是基础环境(本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课堂交流和网上交流是平台。在教学的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章节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一单元包含五个阶段:(1)预习阶段:每单元结束时和下一单元开始前,教师布置下一单元的预习重点、难点,要求学生上精品网站问题库中查阅该单元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览教材的相关内容,辅以参考书,必要时查阅文献。(2)教师精讲阶段: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师用2学时介绍问题的来龙去脉,精讲主要重点和难点,而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则在自测题库中由学生自己掌握。(3)课堂交流阶段:课堂上教师对预习中的重点问题提出若干讨论题,由学生即时回答,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相互回答,其形式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分组分题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全班课堂发言,精品课程网站的网上答疑则是重要的问题讨论补充交流平台,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一起讨论,每天都有一名教师网上值班。(4)学生展示阶段:每一单元最后安排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可宣讲小论文,可演示解答考研试题,教师评述总结。(5)归纳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学生对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脉络,重点难点作书面总结归纳,并作为作业上交。五个阶段中(1)和(5)为学生课下进行,总时数不小于10,其余3个阶段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学时为6-8。

此种新的研究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3、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需要教学大纲、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即可完成教学环节不同,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则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除传统教学所需的硬件以外,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自测题库、专题研究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实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平台以及机械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4、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每届约有15个班学习同样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以任课教师处理为主,辅以平时上课和交作业的情况。此种模式对于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下由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角度来测评的学生和教师,显得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新的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则由两大部分组成:(1)所有班级统一考试,由非任课老师出题,并做出标准答案,考试前对所有人严格保密,避免了考前突击和针对性的复习等弊病。批阅试卷实行流水作业,每位教师批改一题,最后由出题教师统计出总成绩,并撰写卷面成绩分析。(2)平时成绩以学生参加讨论问题、网上提问次数、章节归纳小结等情况为主,从而对学生抄袭作业形成制约。新的测评系统对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均有较大裨益。

5、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

2008年共有六个专业15个班的机械设计课,在机电、机制(中职)、材控三个专业中作为试点,初步实行了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而其他专业仍按传统教学模式运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基础和教师专业水平略低于其他几个专业,从试验样本上看,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的客观性是没有问题的。

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初期,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乃至庆幸,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发挥展示的平台,他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挤出大量的时间,查资料,上精品课程网站,查问题、提问题、交流心得,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上台演讲展示,认真完成每单元的归纳总结。而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的部分学生则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十几年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习惯不灵了,不思考、不研究、抄袭作业不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初期有近57%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示支持,26%的基本支持,17%的表示难以接受并反对。经过几轮实施以后,大部分学生逐步适应,学习主动性大幅提高,学习效果逐步显现。有位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说,老师,以前我反对过,我错了,现在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好。现在,对于实施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专业学

生,那些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考试作弊等传统教学司空见惯的弊端很难见了。学期结束时,学生问卷调查表明:68%的学生支持,28%的学生基本支持,4%的学生仍未适应。大部分学生已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感到收获颇丰。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幸运能享受到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希望能坚持下去,并加以推广。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提问讨论的90%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将机械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看成学习、释疑、探讨问题的最好乐园。据统计:课程改革以来(半年内),本精品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52000多人次,一学期即超过3年访问量总和的700倍,网上交流量达260多条,一学期即超过3年网上交流量总和的200多倍(改革前3年中只有一条提问)。其中,网上交流率和网上交流内容、形式及质量,超过本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全国同类精品课程网站水平。

2008年在所有班级中实行了考试改革,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由非任课教师出卷。试卷几乎涵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题量较大,总体难度高于历届考试。统考卷面成绩结果见表1.表1 新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考试卷面成绩分析

平均成绩 不及格率 优秀率

普通教学模式 71.63—61.8分 14.88—62.5% 9—1.1%

研究型教学模式 80.33—69.89分0—12.5% 18.52—4.48%

注:表中数据为专业均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从考试卷面结果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专业,其平均成绩高出10分左右,不及格率低20多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7个多百分点。出卷教师在试卷分析中作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三个专业平均成绩、不及格率、优秀率均好于其它专业,考虑到各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课程改革的试行,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潜质有切实的效果。”的结论。

6、结论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新的教学体系可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恩霞,2、应丽霞.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3、2008(11):165-1674、崔梦楼,5、徐军.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6、教育探索,7、2007(9):59-603、李家坤,袁子厚.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8):70-71

下载《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人像》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吴春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