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风化雨细润物 丹心热血沃新花范文
春风化雨细润物 丹心热血沃新花
“您是一片曾经耕耘也曾经收获的土地,把小草的执着和鲜花的芬芳孕育;您是一片升起太阳也升起希望的天空,把白云的追求和小鸟的梦想放飞。”这是摘自2006年教师节之际高三(2)班学生送给郭凤歧老师的贺卡上的话。
46岁的郭风歧是一位已有25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25年里,他曾十五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荣获过平凉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甘肃省“骨干教师”和甘肃省“园丁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四十多篇,出版语文教育教学专著和散文集各一部;获甘肃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甘肃省高中学生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各一次。
在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无论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还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郭风歧老师总是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最根本的追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他25年来教给每一届学生的开学第一节课。做人,做事,这两个朴素的词汇体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追求,25年来他就为这个梦和理想而默默耕耘着。有教无类,崇高的师爱照耀学生心灵
郭风歧曾多次到河北衡水中学、宁夏灵武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天水一中等学校交流学习,他熟悉省内外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观看过许多优秀教师事迹报告的录像片,他代表任教的华亭一中接待过教育家魏书生„„这些经历不仅使他形成了“言谨身正行端”的
师表风范,而且也使他悟出了要成为优秀教师的秘诀。这个秘诀,照他的理解就是:“崇高的师爱是教师成功的最高智慧。” 教育学中有个基本观点就是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指导着郭凤歧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感化、轻惩罚,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讲桌上有粉笔灰,他就轻轻抹掉;学生的书本掉在地上,他弯腰捡起。对贫困学生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以言行抚慰他们脆弱的心灵,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他曾经所带班级的马宏伟同学,父母离异,家庭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郭凤歧老师知道此事以后,他观察到孩子的内心孤独、自卑,于是,就在开展文体活动时,鼓励他展示自己的特长,多给他机会,渐渐地马宏伟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学校举行的多项比赛和竞赛中,马宏伟同学常常获得奖励,为集体争得荣誉,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马宏伟体验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重拾自信。最终,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有许多话都敢于、乐于跟他说,因为我们信任他。”郭凤歧的学生都这样说。他有威信但并不威严,学生敬爱而不畏惧。他总是利用课间、晚饭后、自习时间以及面批作业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优点、不足或问题,引出一个话题来,让学生倾吐心声,他用倾听的耳朵和心“看”清楚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努力去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探究弥补不足 的途径,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金字塔。席勒在其名著《欢乐颂》里写道:“在爱的羽翼下,四海之内皆兄弟。”郭老师在他的作品中也曾经热情洋溢地写下这样的句子:“教师的爱是太阳,能融化学生心灵中的冰山。”
郭凤歧所带班级于1997年9月被评为华亭县”优秀班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获得了华亭县”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郭凤歧老师以高尚的人格感染着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着学生,以真诚的师爱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所以,他培养出来的每届学生,普遍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正是他所具有的崇高师爱,照亮了学生们的心田,给所有的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术业有专攻,让语文教学闪烁生命的光芒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郭风歧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是:“语文就是人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关于知识技能的艺术,而且是一门关于生命的艺术。”他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充满无限灵气和生命的活力,只有成为学生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闪耀生命的光芒,才能同学生的“青春”和“鲜活”产生共鸣,才能给学生的人生增添魅力。从教25年来,为了让语文教学闪烁生命的光芒,他几乎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多年来,他所带高三语文高考成绩总是在全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
在一篇文章里,郭老师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理念总结为如下四字,即敬、博、独、新。“敬”就是敬业,就是长期不懈地以敬畏之心对待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他告诉笔者,他的信念就是“敬业的
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博”就是广博深厚,就是做一个思想者,能有自己的思想,敢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坚持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独”就是有个性。他把自己教学个性的核心戏称为“吃馒头理论”和“吃包子哲学”。“吃馒头理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事先告诉学生这个“馒头”到底是什么味道,有什么营养,而该让学生亲口品尝,自己体会;“吃包子哲学”就是绝不事先告诉学生语文这个“包子”里面的肉馅多么可口鲜美,而是让学生去亲口品尝之后,惊喜地收获一份份美妙。所以在方法指导上,他注重将学习任务落实到学生身上。他的观点是:就学生而言,方法是第一位的。“新”就是创新,就是不满足现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出自己的路子,构建自己的模式,节节上魅力语文,堂堂学青春语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郭老师对这一点深悟透解。多年来,他以语文创造性教学为主导思想,坚持“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化地为学生主体服务”,在教学中大有原则,小不拘泥,针对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而言之,教学叙事文,强化“线索列表教学法”;说明文教学,紧扣“读仿结合教学法”;议论文教学,突出“讨论辩析教学法”;戏剧教学,力显“角色表演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多用“读诵教学法”;精彩章节,注重“改写、仿写、扩写、续写教学法”等等。小而言之,就某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又精心探索,总结出了一大堆行之有效的教学窍门儿。比如朗读教学法,他就探索出了范读、领读、齐读、重读、跳读、默读、表演读、角色读、分组读、分性别读等多种诵读方法;再如提问教学法,他又探索出了悬挂、紧逼、疏通、蚕食、辐射、层递、投石击水、对比、悬念、直问、曲问、连问等十多种具体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得郭老师的语文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充满灵性,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生命光芒”。
郭凤歧认为中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进而导致无病呻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第一,属于源;文章第二,属于流。只有源远才会流长,才会写出真与美的文章。基于以上认识,在作文教学上,郭凤歧总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让生活成为他们写作汲取营养的大地,在生活的大地之上他们必将写就更加优美生动的篇章。
在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郭凤歧老师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坚持“正规作文”主途径,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为突破口,全方位探索学生作文练笔的渠道。他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我想写、我要写”的心理需求,从而写出最富有创新性的作文来,并使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写好作文,郭风歧还坚持经常同学生一起写、一起读、一起点评,成了学生的文朋诗友。多年来他总是坚持着两条路:探索的路子和传统的路子。这使得
郭凤歧老师的语文教学成为美的艺术,使他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作文都成为对学生生命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呼唤,使学生受益于课内,也受益于课外;受益于学生时代,也受益于学生时代之后。以身为范,让学习成为人生永远的习惯
每学年的寒暑假,在华亭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讲坛上,总能看见郭凤歧的身影。从师德修养到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理念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他总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他所任教的华亭一中,他参与设计和组织的“业务论坛”到如今已开展30多次。这些论坛内容涉及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有序有效顺利实施,得益于郭凤歧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作为一名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郭风歧深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重要性。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鉴于“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杂家”的认识,只要对教学有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典故传说、经济理论、文学作品、教学理论等等,各个科类的书他都读。他不仅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他的书架上,就放了一摞又一摞的笔记。爱读书,当然少不了买书,几个大书架上挤满了他心爱的读物;他视之为珍宝,视之为微缩的历史和宇宙。记得多,背得多,理解得深,在教学中对所需知识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脱口而出。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深深地痴迷于他的课堂。晨风吹拂的校园树下,夕阳晚照的操场跑道上,暑
假里的山头河畔,都能看到他读书背书的背影。他为他的同事和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榜样。郭老师告诉他的学生:阅读是“占有”世界的方法;书籍是世间最神奇的飞行器,静居小屋,心却可以乘着它们飞越古往今来、异域他乡;书籍自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你开拓精神的疆域,人可以因为阅读而成为精神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可以因为阅读而富有。
郭风歧的感受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仅有感性的认识还不够,还应有理性的深层研究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之树常青。”25年来,他的教育教学经过了一个起步、探索、提高、升华的过程。在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安下神、拿起笔,作理性的思考,把这些思考形成书面文字,来促进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他撰写并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40多篇,其中《课外阅读导向初探》获全国中学语文阅读研究论文一等奖。他的语文教学专著《语文的魅力》2003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并于2004年9月获甘肃省基础教育优秀课题二等奖。他的散文集《家园》2005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外他还担任市级教研课题“备课组工作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已于2005年10月结题。2007年他主持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他担任的省级课题“成功教育课题研究”的研究工作,该课题被确定为“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他已经编印阶段性成果集五册,预计到2012年10月将高质量结题。
爱是人生的财富,也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最华美的行动。为了让所有的人生都能够闪光,为了让所有的翅膀都能够飞翔,郭凤歧25年如一日,用他崇高的师爱浸润着学生,用他出色的教学感化着学生,用他刻苦的学习精神带动着学生。他说:“我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我必须做最大的努力,我没有任何理由就此停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在庆阳,长在庆阳,年纪轻轻即来华亭,郭老师在这片秀水青山间的讲台上一站,就是25年!25年来,他翠绿着、芬芳着;他不忧,不惧,不急;他独守书斋,安于讲坛,他和自己的灵魂一起走向前去。灵魂是光,爱是光,于是,他走在那里,那里明亮,他走到什么时候,什么时间明亮。
第二篇:热血沃中华
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读后感
1905年9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是一个清秀瘦弱,酷爱学习的女子。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赵一曼这一优秀的中国儿女的牺牲感到惋惜,更为赵一曼钢铁般的意志感到震惊。让我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为她的坚贞不屈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她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面对凶残的敌人,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的抗日决心,不管敌人用多么残酷的行刑来审问赵一曼,她最多只说出三个字“不知道”。
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在珠河被敌杀害。临行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年时31岁。赵一曼不仅是一位女英雄,也是一位深情的母亲。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们心中,她曾经说过:“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表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当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灵被赵一曼烈士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刻苦学习的行为和精神而深深地震憾!她的那些英勇事迹留在人们心中,她用自己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贞不渝的人生赞歌,这位伟大的母亲被我们永永远远地刻在心中。
而我们却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每天放学上学都有人接送,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赵一曼那时兵荒马乱的年代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要知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千千万万像赵一曼一样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续承先烈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赵一曼,我敬佩您!
第三篇:热血洒教育 丹心育桃李
热血洒教育 丹心育桃李
淮阳县新站镇中心小学 刘芳
我叫刘芳,是一名平凡的普通的人民教师。当老师是我自幼以来的绚丽憧憬。当自己的美好理想实现后,我就把我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作为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关心热爱学生,让学生觉得你可亲、可敬、可信赖,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才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我清楚地记得,我刚毕业教学前班,我都是第一个到学校的。那天我到校门口时看见一个我班的小同学黄学宽,蹲在校门,倚着墙,昏昏欲睡。我叫醒了他,“你吃午饭了吗?”我拍拍他身上的脏土问。“没有。”“回家了吗?”“回了,俺妈没在家。”说着哭泣起来。“你妈呢?”“俺妈、俺妈今晌午上我姥家、躲计划生育去了。”“你爸呢?”“打工挣钱去啦。”看着一个才四五岁的孩子,啥都懂,却没人管、没吃上饭,多可怜呀!我二话没说,跑到几十米外的小卖部给他买了两包“白象”方便面,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更加辛酸,此时此刻他的妈妈该多么挂念他呀!几天后,他妈来到学校,千恩万谢,送来了方便面钱,我为的是孩子,能在乎那几块钱?
也是在教学前班时,有一个叫黄大虎的男孩,在削铅笔时,一不小心,削着了食指指头。“妈呀、俺妈呀、我的手削掉了……”那嚎啕的哭喊声,会令每一个人伤心的。看到此情此景,尽管外面正下着雨,我没多想,立即抱着这个孩子向村医疗室跑去……还剩到此为止三个电线杆、还剩下一个电线杆、快到了,可我的脚步却慢了下来,实在没劲了,脚下又滑,虽然我护住了这个学生,但自己的衣服却全脏全湿了。包扎好后,回到了学校,我才发现自己的新凉鞋已崴坏,衣服上也多处粘着学生的血迹和泥水。尽管衣服脏了、鞋子坏了,但看着学生不疼也不哭了,我心里自然踏实了许多。你想,都是孩子哪一个不主贵呀!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责任心。提起责任心,我、包括我的爱人最难忘的莫过于一九九九那最特殊的一年了。
一九九九年三月,已身怀六甲的我,正担着毕业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
学生临近毕业考试了,复习也更加紧张,虽然我也快分娩了,但为了学生,我没有请假,哪怕只有一天我也不想耽误。校长经常关心“刘芳,该请假了吧?”“还早呢!”我撒了人善意的谎,“不能坚持了,要说一声。”看着校长那和善的面容,我会心一笑“知道啦。”考试一天天逼进。快点吧,考试了我也安心了。终于到了1999年7月13日—考试日,这天我班还须我领考,并且还监考外校呢。可是,还没等天亮,我这边有喜事了,肚中的小宝宝要出生了。还在半夜,爱人准备衣物用品,婆婆找车备钱等等。那时,106国道还没修好,一路巅簸,来到项城医院。还好,顺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就在考试的那一天7月13日即农历六月初一。等到天亮,这事一传开,就连文教助理李连科都连口夸赞我,“真是工作第一,坚持到底”。后来得知,我带的班级各科成绩都居前列,真是“功夫不负 心人”。
自工作以来,我历来有两怕:一怕工作落后,又怕误人子弟。因此,我从来不因自己或家庭的私事耽误过教学工作。
有了孩子后,一切都忙了。记得,那是2003年的冬天。孩子他爸在淮阳工作,我一个人更忙了。小孩在四五里外的幼儿园小学。洗衣做饭,备课改作业。每晚,先辅导小孩作业,哄他入睡后备明 天的课,最后,坐到被窝里,边给孩子暖被窝,边改作业,两个班的,二百多本,没有一晚不改到11:00多的。
因为我教的是毕业班,每天都有课,不这样做,能行吗?平时,我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家中再忙,也是工作第一。今春家中盖房,尽管事务繁多,我也没请一天假,没误一节课。有一次,记得那天星期三,早饭刚做好,正准备吃,突然家中来电话,说有急事让我回去办。办完事回校后,立即上课去了。下课了后,我又备下午的课,又改作业,二百多本作业,岂是一两个小时能完事的?之后又到了上课时间。忙来忙去一口气忙到晚上8:30才顾得上吃早上的那顿饭。由于生活紧张,没有规律,所以影响到身体,声音嘶哑,声带息肉久治不愈,我往往是上课前吃药,下课后赶快吃金嗓子含片等等,还有血压较低,不时头晕头疼……,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才在上课之余,去打点滴,然后,还继续上课。因此,成绩虽然有所得,但个种辛酸有谁知?不过,看着学生那张张灿烂的笑容,我无怨无悔。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006年,我写的论文《谈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文评为县一等奖。
2004年写的《搞好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是基础》评为地区二等奖。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我连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且在2004年荣获县优秀辅导奖,本年还获得地区优质课奖,和地区论文奖,2003年评为县模范教师,2008年获县师德、师风标兵奖等等。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勇于进取,争取为光荣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当做一个光荣的问心无愧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谈谈差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
湛江市龙头中学
林树华
摘 要:素质教育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差生转化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容忽视。对差生要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做耐心的教育工作,要给与更多关心和鼓励。转化差生为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教育;差生转化;持之以恒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差生转化的问题。有一位学者说:“转化一个差生,其功劳并不亚于培养一名大学生。”差生转化工作更繁琐,更细致,必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行,教育者必须抱定“差生不废”的宗旨,才能对差生“拉一把”,而不是“摧一把”。我们要有耐心地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一、动之以情,帮助差生放下思想包袱
所有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自卑感,自暴自弃不合群。要转化差生,就必须动之以情,去暖化他冷漠的心,让他接受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他的情况。主动了解他落后的原因,同时要找找他的思想闪光点及特长,但不能道听途说,专听缺点。这样,我们就有依据更好地去帮助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要鼓励他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教过一个差生叫陆广恒,他基础薄,成绩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找他谈话时,他对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且有大堆的堂而皇之的道理来掩饰自己。后来我了解到他主要沉迷电子游戏,但他这个人很讲义气。有一次,他的同学在机室门前遭遇勒索,他竟敢于站出来伸张正义,勒索者也为之动容。我了解后,就表扬并鼓励他改正自己的缺点,要他先坚持回校上课,在慢慢戒除恶习。有一天中午下了一场大雨,到上课时还未停,我到教室查看发现只缺陆广恒,我马上到机室,发现他在机室走廊焦急地等着。回到学校,他含泪说了声“谢谢老师”。从此他就真正改变了。后来才知道那天他把雨伞借给了别人。
二、晓之以理,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稳步前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一个人敢于改正错误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差生必定自卑离群,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面对差生,我们必须切合实际,要知道一个双优班的培养少不了差生转化的一份功劳。有时,一个差生为班集体创造的荣誉并不少于优秀学生的。因此,对差生否定,抱怨,刁难,排斥都是极端错误的。我们要晓之以理,让差生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生存,必须与周围有密切联系。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一定要树立自信心,改变恶习。我的一个学生莫群弟,是一个体育尖子,因为文化基础差,考试成绩总在后头。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冷漠了。不敢担任体育委员,连校运会也不报名参加,说:“我不属于这个班的。”我开导他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挑战自己,为班争光。后来,他同意参加,说:“那么,有哪一项报不够人的就报我上吧。”结果,他一举取得初二级组男子100M第二名,400M第一名,三级跳远破校记录 的好成绩。在他的组织下,4×100接力获得男子第一名,女子第二名,使班的总成绩飞跃首位。全班欢呼,莫群弟成了班中的英雄,他也树立了信心,学习也专心。
三、导之以法,帮助差生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
差生自卑,苦恼的原因不仅在于自己不如别人,更多的在于不知如何改变自己缺点。我连续七年做初二级普通班的班主任,接触过很多差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做了错事都很后悔,但爱面子,又死不认错。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无法改变现实,不知怎样做才对。看来,要改造差生,关键还在于导致之以法,帮助差生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专家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教过一个差生叫庞振辉,生得牛高马大,但缺乏爱心,且经常欺负同学。每次找他谈话时,总是流泪认错,并写了检讨、保证书,可惜每次都是“批评接受,思想照旧”。如果认为他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放弃的话,那他就真的废了。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认真寻找,改变他的方法总是有的。依我看,要改变他只有帮他找回爱心,学习关心别人,才能做到。有一天中午,烈日当空,他却在球场上踢足球。上课时,他刚回到教室就“啪”的一声晕倒了。学生报告后,我把他送到医院,打了吊滴,我一直陪他三个小时。第二天,他由父亲陪着来表示回谢。我对他说:“我和你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我比你多些关心别人罢了。相信你也能够做到。”后来,他真的大变样了。
由此可见,帮助差生寻找恰当的改造方法,定能使差生转化工作事半功倍。
四、合之以群,引导差生合群向善
差生在转化过程中,极需要周围的人对他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切忌冷眼嘲讽。其实他是很想改正错误的,如果周围的人看不起他,甚至嘲笑他,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以不合作的态度应付周围的目光,走向极端,前功尽废了。为了避免这样结果,我们应合之以群,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充分调动班干和优秀学生的积极性,成立“解困”小组,鼓励他们主动热情的接近差生,关心差生,解决差生困惑,使差生感到温暖和光明。灵活多样的开展兴趣活动,让差生都有一个在众人面前舒展特长的机会。有一次,我在活动中插入一个“头球”比赛,庞振辉就不间断的顶了183个头球,令全场叹服。另外,莫群弟立定跳远3.01米,令人瞪目。这样一来,既安定了他们的心,又增加了集体气氛。
总之,差生转化并无定法,但要持之以恒,潜移默化。要帮助差生认清错误,解除思想包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寻找合适的改造方法,然后需要周围的人对他们关心和扶持,才能保证差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也只有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才算是最完整的、最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学习不良学生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36-40 [2] 陈英和.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4-56.[3] 董光恒.中学生厌学心理剖析[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第五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学天地视角与理念
一、语文课堂形式发展对人文思想教育的共同要求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既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又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我们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效语文课堂,更要强调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以文载道,教文育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叶老先生曾多次强调、论述过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专责”,“易言之,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之”。所以,无论在传统教育课程上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崭新形势下,我们应发挥语文重要而独特的教育作用,既传道授业,又解惑释疑,更应做到文道统一,实现人文思想的渗透。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是必要的,不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那么这种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哪里?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的人文思想教育的实施,尤其是思想教育类学科,如语文、思想政治等课堂教育的渗透。因此,语文教育在以德治国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必要的。它在全民思想素质提高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建设的角色。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会接受各种影响,不断调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但他们参照的依据仍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标准。由此可知,人文思想渗透在教学中应该实行,而且具有可行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曾说“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我们要抓住语言形式上、内容里的思想表现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确保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渗透工作能顺利施行。
既然教学目标对人文思想渗透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担忧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在升学压力与成绩评测的教学要求下,很多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与人文思想的关系,往往会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人文思想的渗透。尤其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需要以成绩争取更好的条件的学校,人文思想渗透很容易遭到冷落甚至是抹杀。为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渗透应该具有紧迫性,而且势在必行,坚持不懈。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是自然的,不是尴尬生硬的
渗透,不是讲理,不是“填鸭”,更不是强迫。它应是自然的,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以自身积极的思想品格影响学生。我们通常所提倡的“师德”,就是教师的人文思想力量。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传播知识的能力,将各种知识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之外,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具备完善的思想理念体系,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内容构筑了师德内涵的统一,缺一不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曾说:“所有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一个优秀教师身上散发的不单是渊博知识的魅力,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学生无比真挚的关爱。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一个教师思想品德不端正,没有积极高尚的人格,那么即使他学富五车,通晓各种知识,学生也不会听信他的教导,甚至会对教师的言行产生怀疑,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确的人文思想渗透教育了。如果有些学生连是非的分辨能力都缺乏的话,把这样的教师当作模仿的对象,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教师正确而积极的思想品格表率是人文思想渗透的前提,而这种身体力行的影响是无形的、自然的,来源于教师的一言一行。
其次,人文思想渗透的最高形式是学生崇高品德的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引导下,能自觉地对所学习的文本进行分析、挖掘,从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为建构优秀的思想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想北平》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的思念和热爱,联系自身的情况,激发起对家乡、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这种思想的形成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主动思考的结果。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赏识教育案例一样,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认识问题,发现积极因素,这样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所能达到的。
四、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是全面的,不是片面肤浅的
人文思想渗透是一个长期而深刻的过程,所包含的对象、层次、内容都具有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管窥蠡测,沾沾自喜,也要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其一,人文思想渗透的学生范围是全面的。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人文思想渗透更是如此。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典型或者优秀的例子,也不单要树立这方面的榜样,更要注意把人文思想渗透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教育和启示,让参与课堂学习的所有人都得到思想的提升。假如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有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人文思想教育的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得到思想的启发,那么这个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能够使人文思想渗透覆盖全部的学习参与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在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在友谊和同志情感的基础上,在尊重每个真诚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真正的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高尚道德的美的关系。”
其二,人文思想渗透涉及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全面的。无论是诗歌鉴赏、古文研习,还是阅读开展、作文教育等,都是我们进行人文思想渗透工作的载体。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引导,深入挖掘。诗歌中呈现的爱国思想、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等,古文里闪耀的先哲的人性光辉、优秀人格等,阅读作文中对为人处世、美好理想的思考与追求等,方方面面,都是渗透的重要渠道。吕叔湘先生认为作文教学需“情理兼顾”,正是很好的文道统一的实例。
五、语文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两者是不可割裂的,它们既能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也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生语文阅读视野的开阔、语文素养的提升、文化氛围的浓厚都能促成思想境界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养成,而良好思想体系的形成,也能反作用于语文学习,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追求和对科学文化的研究探索。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语文训练材料中,都有一定思想道德内容的范文,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这些内容包括:爱国守纪、勤奋刻苦、坚韧宽容、文明谦敬、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明辨是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与高尚思想境界的形成。品格一旦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追求也会随之提高,学习能力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中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我们也应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再发展创新,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到达文道统一的最终归宿。
参考资料:
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