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4课时

时间:2019-05-15 04:1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恨歌教案-4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恨歌教案-4课时》。

第一篇:长恨歌教案-4课时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长恨歌(上)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导入: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奇在何处?(带领学生自由讨论,并逐渐引申出主题)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自唐至清名作如林。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元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都感叹这一爱情悲剧,抒发兴亡之感。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其中翘楚,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传奇,对爱情的咏叹千秋万代,绵绵无绝期。

第二阶段:了解创作背景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杜甫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作者适逢其时。(生平略)作为一个天才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歌在形式、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多样的。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经过千锤百炼。年轻时热心济世,倡新乐府运动,《新乐府》、《秦中吟》针砭时弊,感时伤乱。这位主张“为时、为事”创作的现实主义诗人,也创作了感伤类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35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陕西),马嵬就在附近。中唐时代民间喜于 谈论玄宗杨妃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十分感慨。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思是李杨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提议白居易作歌,因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称《长恨歌》,陈鸿写传奇《长恨歌传》。朋友推荐白居易执笔的理由是“深于诗、多于情”,白居易很看重此诗,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长恨歌》家喻户晓,流传广,影响大,以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读者,称得上千古绝唱。

第三阶段:配乐朗诵本诗

步骤一: 诵读诗歌

播放《长恨歌》配乐朗读录音,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学生分组、分角色共读诗歌,通过诵读了解故事情节,体味诗中感情内涵,走入绵绵长恨中。

步骤二:学生说话能力训练

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解诗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

第四阶段:理解赏析诗歌

步骤一:就作者如何歌”长恨”分层解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写,而是通过诗化的故事,因果分明地一层层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回味。以“长恨”为线索,根据内容和情节发展,诗分四层。

1、“长恨”的内因:玄宗迷色废政。唐玄宗重色求色,得到杨妃后迷恋声色,荒废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诗歌开卷第一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含量极大,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 “天生丽质”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貌,进宫后受专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族门权势逼人,不可一世。诗人反复渲染他们在宫中纵 欲行乐,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写出了“长恨”的内因,形象地暗示玄宗迷色废政,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与平民没区别;但皇帝的权威,使爱情效果不相同。好色不是了不起的罪过,滥加封赏,紊乱朝纲,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这种奢侈的生活背后是路有冻死骨,社会危机重重。所以当安禄山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由盛而衰。

2、“长恨”的源头:生离死别悲剧。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马驿兵变,杨妃丧命,生离死别。

安史之乱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享乐生活,“渔阳鼙鼓动地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过程。接着描述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和这一**中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他们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杨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情节,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这是长恨的源头。诗人将安史之乱作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

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描述了杨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3、渲染长恨之情:玄宗苦苦思念。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苦苦思念。

诗人抓住人物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形容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妃的怀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从“太液芙蓉未央柳”至“魂魄不曾来如梦”,层层铺陈,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由于诗人渲染相思之情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4、点明深化长恨主题:杨妃重申前誓。方士在仙境觅杨妃魂魄,杨妃托物寄词,重申不渝之情。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后来在海上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妃,让她以梨花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诗末用“天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仙凡两隔,再无见期,这是对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至此深化点明“长恨”的主题。余音袅袅,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步骤二:理清诗歌感情脉络

全诗的感情脉络:乐、悲、思、恨。

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对玄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悲欢荣辱极端对比。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因果关系密切分明。

步骤三:探讨长恨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诗题中“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提示: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恨,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2、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提示: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思而不能相见,相爱而不能重聚,最终杨妃身死,玄宗退位。长恨即天人永诀之恨,即李杨生死相思,永无见期而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憾恨。

诗用情深意长的两句结束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这对情侣、以至对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第五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歌咏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使人被这种永无决期的绵绵长恨感染。

布置作业:思考以下问题,查找资料,准备讨论。

1、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你如何看待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2、你认为白居易创作此诗的目的何在?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长恨歌(下)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播放一段电视剧《唐明皇》主题曲。

上次课学习了《长恨歌》这个中国版 “人鬼情末了”的动人故事。这首长篇叙事诗贯穿情的主旋律,渲染长恨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让人不得不感叹。

第二阶段: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步骤一 :学生讲历史中李杨故事和“安史之乱”。步骤二 :本诗中李、杨的人物形象怎样?找出具体句子。提示:作者生动描述了行为举止,也细腻刻画心理活动。

1、唐玄宗形象:首句点明他好色,从“不早朝”、“看不足”,都表现了重色轻国。马嵬兵变后,极力刻画人物揪心的恨和一往情深。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逃蜀途中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还都路上踌躇不去,追怀忆旧;还宫之后,触景生情,辗转思念,教道士觅魂。诗中玄宗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也有普通人的真情。哀婉缠绵,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2、杨贵妃形象:主要抓住两点:美貌、忠贞。

开篇写杨妃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其中不无讽刺意味。对其惨死寄予同情,化为仙女免去了她的责任,并以凄美纯洁、楚楚动人姿态出现。“闻道汉家天子使”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委屈(梨花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刻画了一个重情重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步骤三 :思考:诗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提示:诗歌取材于历史,又有艺术加工。杨妃专宠和马嵬之死是尊重历史的,但又不拘泥历史真实,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剪裁和虚构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用回环、缠绵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为突出爱情,保持人物形象完美,有意剔除历史中荒淫、爱而不纯的东西,集中了表现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 在深闺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私召梅妃,又“推恩分爱”于虢国夫人,诗歌对这些材料都弃而不用。杨妃死后升仙,出之于想象。

文学作品不等同于史实,允许剪裁和虚构,诗中的故事、人物都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人物形象鲜明,如玄宗、杨妃形象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而且充满变化,是现实中人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第三阶段:探讨诗歌创作主旨

步骤一 :教师提供背景知识。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观点分歧,约分三派:讽喻说,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爱情说,云歌咏李杨爱情;双重主题说,云二者兼有。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先要爱江山,更爱江山。

2、爱情说。此诗前半部分对李、杨有所讽刺,但不是主旨,以大篇幅描写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爱情。尽管李、杨为帝妃,但他们与人民的生活、感情一致,他们的爱情已超越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反映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双重主题说。认为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步骤二 :学生讨论发言,你认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步骤三 :教师评价、总结。双重主题较切合作者态度和本诗实际。

分析《长恨歌》主题思想,首先须注意:这首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来长恨的原因,长恨则是荒淫误国的必然结果。突出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割断前后的逻辑和因果联系,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苦果,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它是分析、理解作者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前提。

因此,《长恨歌》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对李杨悲剧非常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严肃的批判。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即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动机,玄宗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玩物。但溺于情爱必然荒废政事,为博得妃子欢心,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个特权集团,加速了政治危机。白居易既歌颂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误国害民的后果。

作者矛盾的态度和感情造成了此诗复杂的主旨。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而是讽谕、同情、歌颂交织。一开篇反思悲剧的原因,对玄宗荒淫误国持批判态度。随着情节发展、悲剧发生,由批判讽喻转为对李、杨的爱情结局一掬同情泪水,感到惋惜。尤其是对杨妃的悲惨死去寄予极大同情。直至篇末歌颂杨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作者态度变化:讽喻批判――同情怜悯――赞颂慨叹 总体倾向:批判少、同情多。

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是为歌“情”而作此诗,以“情”为主旋律。不是板着说教的脸孔,即使心存讽谕,“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但深入下去却未能贯彻,而是情之所至,不能自已,倾注感情去描写爱情,爱情冲淡、淹没了政治批判色彩,结果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全诗用最大篇幅、最多笔墨、最深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对情的渲染,超出了历史事实,超脱于帝妃间的感情纠葛,带有普遍意义、理想成分。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与人们一种对真情向往对幸福美满的追求产生共鸣,使此诗取得审美上的成功,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第四阶段:分析艺术特色

划出感受最深的诗句,想想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 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是它吸引人、感染人的原因。

1、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动人。首先吸引我们的是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诗人极力渲染纵情取乐的场面,正反衬后来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 “长恨”原因。安史之乱爆发,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生离死别的一幕,“君王掩面”不忍割爱又欲救不得,才会有没完没了的恨。至此,就情节来说,悲剧已告完成,爱情故事已结束。然而,诗人以同情的笔大篇渲染玄宗奔蜀途中,还都路上和回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的思念。后面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感情来推动,在高潮后又起波澜。日思夜想而不得,希望于梦境,却 “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把“长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现实、梦中找不到,生发出道士招魂、寻找杨妃的情节,使故事更回环曲折。找的过程也不一帆风顺,由两处茫茫皆不见,致之死地而后生,转出一线生机,想象出一个仙境,在蓬莱宫找到了杨妃。描述了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的情节,整个故事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情节变化曲折,故事宛转动人,构思奇特精巧。

2、叙事、写景、抒情结合。《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不是客观的叙事,而掺入了诗人的感情,以情为中心,叙事写景为抒情服务,带有浓浓的抒情成份。安史之乱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交代,对双方思念之情,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着力渲染。“圣主”、“此恨”等直接抒情的不消说,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感情。有时以哀景写哀情,如“黄埃”句以惨淡的秋景烘托内心痛苦。有时以美景写哀情,如“蜀江”句,面对青山绿水无心欣赏,不能忘情。还都路上本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伤心泪下,叙事中饱含痛苦的感情。回长安后,物是人非,“梨园弟子”白发,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怀念,黯然神伤。“夕殿”从黄昏写到黎明,不能入睡,这苦苦的思恋,“春风日”、“秋雨时”都是这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层层渲染。叙事写景抒情互相搭配结合又富于变化,来表现“情”的中心和“长恨”主题,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艺术感染力。

3、语言流畅婉转、凝练优美。如“回眸”句惟妙惟肖表现情态。“芙蓉”顶针回环,读来流畅上口,比喻贴切。“春风、昭阳”对偶工整,音律和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借代、比喻、对比、对偶、顶针)增强语言形式美。语言浅近流利,很少用典,应用了民间色彩的比喻,如“比翼鸟、连理枝”等丰富了语言,不少名句感人至深,为人传诵。

4、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们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第五阶段:引申讨论——红颜是否祸水

以西施、褒姒等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对比西方神话海伦的故事,展开讨论。不设正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六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这首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叙述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以饱含同情的笔调写出主人公的绵绵长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以其独特魅力赢得古今无数读者,不愧为千古绝唱。唐代写李、杨爱情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成小说、戏剧。此后出现了元白朴《梧桐雨》,清洪异《长生殿》等据此创作的作品。

布置作业:背诵诗中名句,完成课后思考题第1题。延伸阅读:洪升《长生殿·惊变》、白朴《梧桐雨》,课外观看电影《长恨歌》。(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

第二篇:《长恨歌》第二课时教案

《长恨歌》第二时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唐玄宗之长恨:(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玉颜不见,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

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七、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

(三)学生展示

1、唐玄宗之长恨

行程情感表达技巧

(1)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矛盾痛苦(动作)细节描写(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悲思烘托

在蜀地在行宫(3)还京路上的思念(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2、杨贵妃之长恨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朝夕不能忘情,痛苦伤心断肠旧地重经,玉颜不见,勾起伤心回忆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苦苦思恋3

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第三篇:《长恨歌》第一课时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 教案制作:刘学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作品创造背景及相应的文化常识。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3.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2.难点,概括诗歌的主题。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讨论法 引入多媒体视频、课件 学情分析

1.同学们对白居易诗歌在上学期教学《琵琶行》时有所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2.平时同学们对有关《长恨歌》的历史舞剧《霓裳羽衣舞》在媒体中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帮助。

3.但是诗歌鉴赏难度比较大,曲解意象,错误理解诗歌思想现象时有发生。4.知人论世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预习内容:

1.参阅课本注解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2.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3.尝试分析诗歌内容主旨。整体把握思路。

(二)预习问题汇总:

二、导入新课(播放历史舞蹈视频1、2片段激趣)参阅课件PPT

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及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长恨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文化常识

歌行体(参阅PPT课件)

四、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学生听名家范读一遍全诗(多媒体播放)

五、解题:

同学们思考课文题目,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诗题是什么意思?

2、诗题暗含哪些信息?

3、诗题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4、你推测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六、学生探究文本的大意。

1.学生讨论分析:谁长恨?恨什么? 提示:《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根据诗歌的叙事脉络,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2.我们可以将诗歌划分为二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二个部分的写作内容。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七.文本精读: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2、分析: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3、“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分析: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第二部分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3、天旋日转回龙驭„„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4、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5、“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八、概括诗中的故事内容

你能来说一说诗中的故事内容吗?

1、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识;

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

3、杨贵妃举家辉煌腾达;

4、马嵬御军兵变,贵妃被迫赐死; 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5、唐玄宗回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回宫后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6、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7、杨贵妃托物寄词。小结(略)

九、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如何一层一层地来表现“长恨”的?

提示:(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重经旧地,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了。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以及“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执着,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极点。

十、《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①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②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③双重主题说。就是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小结:

十一、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

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

(二)填空题

(1)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2)渔阳鼙鼓动地来,(3)夕殿萤飞思悄然,(4)行宫见月伤心色,(5)春风桃李花开夜,(6)玉容寂寞泪阑干,(7)在天愿为比翼鸟,(三)请同学们说说文章的主旨?

十二、课后作业:

1、熟读诗歌,背诵名句

2、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板书设计: 长恨歌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教后反思:

第四篇:课时教案 4

课时教案

课题:角色绑定

周次:教学目标:

掌握角色的绑定技术,能够完成基础的角色绑定。教学重点:

1.绑定中各种约束关系的运用

2.属性的创建和关联

教学难点:

课时数 脚的绑定和手的绑定

教学过程:

1.掌握骨骼的相关知识,学习人体骨骼的架设。

2.学习躯干骨骼的绑定技术。

3.学习四肢以及头部的绑定技术。

4.学习IK的运用。

5.学习脚部和手部的绑定方法。

6.学习控制器的关联和总控制器的制作。

7.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绑定。

8.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作业布置:给先前完成的模型绑定。

第五篇: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体会文中语言之美;

3、朗读全诗,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合作积累文言知识;

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教学方法: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他这两首诗的广泛影响。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由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 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âi)衣钿(diàn)千乘(shâng)钗擘(bò)马嵬(wãi)阑干(lán)绰约(chuò)2.背景介绍

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15岁),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播放《唐之韵》相关视频)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二部分: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第三部分: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四部分: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第五部分: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一部分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从此君王不早朝” “三千宠爱在一身”(夸张)“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侧面)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一、赏析诗歌第二部分

1、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的句子是哪些?此处描写有何特点?类似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特点:概括、简洁

还有如:“天旋地转回龙驭”

2、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二、赏析诗歌第三部分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明确: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明确: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3、分析诗句:“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确: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三、赏析诗歌第四部分

思考:作者用“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贵妃什么样的情态? 明确:表现了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四、赏析诗歌第五部分

思考: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明确: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1、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2、思考:诗人笔下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二、主题分析

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总结: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三、《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2.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总结: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四、作业布置:完成学案练习。

教学反思:

下载长恨歌教案-4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教案-4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4.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汽车工程系 侯道飞 一、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句,把握文章基本结构与含义。 2、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

    长恨歌 教案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长恨歌 教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第一课时) 使用时间: 年月日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学案 以意逆志以意逆志 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不......

    长恨歌>教案

    ......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