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 导学案
《呼兰河传》导学案
编写:潘祥会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时间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3.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6分)(1)来了风,这榆树先啸()。.(2)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3)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4)采一个倭()瓜花心。
..
二、互动探究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老师,你能抱我一下
他很小就有疝气,这种病哭不得,所以大人们就尽量不让他哭,也就因此设法去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他仿佛也是一个被命运诅咒了的孩子,三岁里,上天就带走了他的妈妈,他被托付给保姆照看。他无拘无束,野草一样疯长。他打骂小伙伴,抢他们的玩具,损坏他们的东西。他那样为所欲为似乎并没什么大碍,因为他的保姆会替他摆平一切。她善于向别人说软话,喜欢提着钱袋跟在他的身后给别人赔款道歉。他觉得这一切很好玩,因此,当他感到周围的世界太过平静的时候,他就要闹出一点动静来。他曾无缘无故地打落了一个小女孩的门牙。
这个大名鼎鼎的孩子在校内外声名远扬。他把老师的头弄得很大。没有一个班主任愿意接纳他,你像一只皮球一样从一个班被抛到另一个班。无奈,年级主任采用了抓阄的方法确
定他的班主任。他的命运不错,被一个美丽、和蔼、可亲的女老师抓了去。
他依旧我行我素,夜晚在网吧里激战,白天在教室里酣睡。他打了不少人,也被不少人打过。这一次,他的伤势不轻,他的头被打了一个窟窿,让医生缝了好几针。他头上扎着绷带,戴着一个脏兮兮的军帽,像一名从战场上归来的伤员,教室里响起一阵巨大的哄笑声。
老师轻轻地走到他跟前,微笑着说:“小强,今晚教室里很闷,我们出去透透风好吗?”他跟着老师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边的草地旁。老师抬起手,轻轻地揭开他头上的军帽,问:“疼吗?你真让我心疼!”老师手上的温度烫得他心中一热,生命中,他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抚摩,第一次听到这么顺耳的话。他抬头看老师,感到自己的眼圈竟热了一下,但他没有掉眼泪。
多年来,从来没有人问过他哪里疼不疼,舒服不舒服;也没有人叫他的乳名,连那个保姆喊他里也只是“喂”!同伴们总给他取难听的外号,什么“狗都嫌”、“犯人坏”,怎么难听怎么叫。谁打了他骂了他,他都是自己冲上去解决。那个保姆只管做好好的陪他吃,吃饱喝足了就卧在沙发里养膘,然后找机会给他爸爸打电话,说他以惹祸了,需要更多的赔偿费。于是,他变成了一只好斗的小公鸡,他通过不停地惹麻烦来换取爸爸的电话。他喜欢听爸爸发脾气的声音,只要爸爸生气,他就觉得很得意。而今夜,老师这么一个轻经的抚摩,一句简单的问候,竟触动了他一贯坚硬的神经。夜色里,他看见老师的眼睛你天上的星星,正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又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他被网吧里的几个小混混追 到学校。一场混战就在教室门口展开了。老师及时赶来,她用双臂严严实实地护佑着他,像一只牢牢保护小鸡的母鸡,替他挨了结结实实的拳头。
几天后,他由爸爸领到老师家里。爸爸让他向老师道歉,他不肯笔直地站在老师面前,两眼红红的。许久,他,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给老师唱了一首歌,他把《祝你生日快乐》的歌词改成了“祝你早日康复”。他唱得很深情,听到老师湿润了眼睛。
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来临时,他的一篇名《老师的那双手》的作文在市里获了二等奖,居然有三百元奖金。
花钱无数的他在拿到这三百元的奖励时,感到那段懵懂叛逆的日子在一点一点远去。
圣诞节来临,他走进一家商场,精心地选购了一条红红亮亮的围巾。
圣诞节早上,他来到老师必经的那条路口。老师被他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以为他又惹了祸。这时,一团棉绒绒的、火热般的围巾立即被挂到她的脖子上。他凑到她的耳边,悄声地说:“师,你能抱我一下吗?很久了,我一直想让妈妈抱一下,可一直没等来„„”
老师不顾身边的人来车往,一下子拥住了他,一张泪光满面的脸贴到了他温热的小脸上。
“今天起,如果你愿意,老师天天抱你一下,好吗,小强„„”
14、小强使老师头疼。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的?(简略概括)(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教室里响起一阵巨大的哄笑声”。同学们为什么如此哄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她用双臂严严实实地护佑着他,像一只牢牢保护小鸡的母鸡”,请说说这个比喻表现了老师怎样的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老师不顾身边的人来车往,一下子拥住了他,一张泪光满面的脸贴到了他温热的小脸上”。是哪些原因使老师产生这样的举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假如惹是生非的小强是你班的同学,你认为大家应该怎样对待他?(2分)
答案: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1、小强是一个蛮横、好斗、倔强,充满叛逆性的孩子。因为他从小有病,大人们就惯着他;他幼年丧母,多年来没有人真正关爱他。
2、一是因为他受伤的样子可笑;二是因为他平时惹人厌,现在看到他受伤,感到解气。
3、这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奋不顾身的精神
4、一方面,老师为小强的转变而大为感动;另一方面,老师要更加关爱、鼓励小强,所以产生了这样的举动。
5、示例:作为同学,不应嫌弃疏远小强,而应尽量团结他,使他融入到集体,这样他就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篇:呼兰河传导学案
《呼兰河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和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3学习用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二、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9岁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继母也经常虐待她,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从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三、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四、预习检查
1、简介作者。
2、简介《呼兰河传》。
3、用一句话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
4、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展示
(一)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事情反映“我”的天真烂漫?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品味语言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第3段)
2、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第28段)
六、提高与拓展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
七、深入探究
本文为《呼兰河传》的节选(节选自小说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能否换一个文题?你觉得换成什么好?
八、课堂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蚂蚱榆树蚌壳锄头谷穗倭瓜水瓢蝙蝠玩腻 ...........
2、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A.闪耀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A.冒B.长)了芽了.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B.飞)了.④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刺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有_____的真像狗尾巴。(A.毛茸茸B.毛嘟嘟)
3、在介绍园子时,为什么先写虫子后写花?
4、本文写了哪个季节的园子?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5、阅读理解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
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花园之大?
2、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4、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是____________ ;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__
九、课后语文活动
1、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
附《呼兰河传》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 „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1940年12月20日香港完稿。
第三篇:呼兰河传学案
DZCF—YW—09—032 编写时间:2014-05-09《呼兰河传》学案
主编:阮兴刚审核:高海明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
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
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学习过程】
一、先学(10分钟)
自学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146-150把知识重点用红笔画出来。根据自学情
况做下列小题:
作者在自己童年时代的后花园里欣赏了哪些自然景物?
(2)找出文中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这本不多见,并且你也不觉得很枯燥乏味,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园里的动物植物是自由的,那么置身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的人,也会怎样?你能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吗?
(5)小的时候,你会有这样调皮的举动吗?自由发挥,锻炼学生短时间内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后教(20分钟)
作者笔下园子里的一切包括人与动植物都是活泼的、自由的,健康的,请思考一下,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2)萧红一生坎坷,9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享受到些许温暖。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写本文时,作者已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总结 :
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写的那么让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你也许会和许多人一样,觉得那里的生物们并没有那么多的灵性,这又是何因呢?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似乎与本文的感情不一致,如何理解?
(2)为什么用“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样的话开头?
三、当堂训练(10分钟)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地点在哪?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为什么
4.“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感情如何?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学后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
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知识链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8 年,卒于139 年。其祖父官至太守,至张衡家境败落,时需亲友接济度日。张衡少年时就富有求知欲望,十六、七岁就曾游历长安、洛阳一带,观赏山川之险,考察物产风俗、世态人情,游览名胜古迹。在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东汉儒学大师,文学家马融和书法家崔瑗。公元100 年,张衡由洛阳返回家乡,做南阳主簿,掌管文书工作。108年辞职在家,直到111 年才入京做尚书台衙门里的郎中,负责起草文书。115 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121 年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保卫皇宫,通达内外奏章等。126 年任太史令,136 年被排挤出京,任河间相。
张衡任南阳主簿时,曾一度潜心于文学创作。他感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堕落,作《二京赋》描述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的繁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抨击了那些过着荒淫奢侈生活的官僚贵族。张衡担任太史令的时间前后达14 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精心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后代的天文学家就根据张衡造的水运浑天仪的原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张衡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地震频繁的岁月。自张衡12 岁时起,到他62 岁逝世后的一年,在这半个世纪中发生了53 次地震。人们在频繁的天灾面前束手无策。社会上迷信流行,皇帝和臣民都在祈祷、叹息。55 岁的张衡经长期研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探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张衡不仅精通天象,穷究大地,他还制作了“相风铜鸟”、“记里鼓车” 等仪器。相风铜鸟与12 世纪欧洲创造的候风鸡相仿,是世界上最早的候风仪。记里鼓车的原理则开了现代汽车里程表构造原理的先河。
张衡将他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书叫《灵宪》。灵指神灵,这里指天象。宪是法则,即天象法则的意思。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浑天说和宇宙无限的思想。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勤学不倦,他的好友崔瑗称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兴趣和顽强钻研的精神,“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一生傲骨凛然,是一个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他不慕虚荣、淡于名利、洁身自好,不肯与那些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达官贵人同流合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也不去。与当时的“谶纬”之徒相对应,他认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分析批判了“谶纬”的虚伪,指出其中牵强附会的解说自相矛盾,要求皇帝“收藏图谶,一禁绝之。”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反对“谶纬” 邪说的坚定态度。由于张衡的不合作态度,虽然他对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但不被重用,而且时常受贵戚和宦官的忌恨、陷害。晚年倍受“天下流弊” 压抑之苦,他有改变黑暗现实的愿望,然而却无法实现,心情抑郁,于永和四年(139 年)与世长辞。张衡的贡献为世人所肯定,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尤著,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为了纪念他,1956 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暮和读书台,暮前立起一块石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三、课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c.伺者因此觉知()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2.解释并识记下列句中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1)举孝廉不行 举: 行:(2)连辟公府不就 辟: 就:(3)累召不应 召: 应:
(4)拜为上卿 拜:(5)再迁为太史令 迁:(6)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8)出为河间相 出:(9)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10)视事三年 视事:(1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12)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3.解释下面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辟 连辟公府不就 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唇吻翕辟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辟邪说 挟天子以征四方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岁征民间,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疆土之新辟者
4.阅读“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至“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一段,回答问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A、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答: B、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答:(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 5.阅读“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至“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一段,回答问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
C.因以讽谏。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D.果地震陇西。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zhǔ)
左冯(píng)翊
征辟(bì)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C.都柱(dōu)
合契(q ì)
陇西(lǒng)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使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节士。
第五篇: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
主备人:潘晓亮 审核:赵金玲 6月27日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
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1)员径八尺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3﹚傍行八道(4)形似酒尊 2.古今异义
(1)常从容淡静。
古: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2)举孝廉不行。
古: 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4)覆盖周密无际。
古:
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
今:从车上下来。3.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2)衡少善属文。.(3)妙尽璇玑之正。..(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5)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4.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5)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三、课文阅读 1.解释并识记下列句中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1)举孝廉不行
举:
行:(2)连辟公府不就
辟:
就:(3)累召不应
召:
应:
(4)拜为上卿
拜:
(5)再迁为太史令
迁:(6)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
(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8)出为河间相
出:
(9)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10)视事三年
视事:
(1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12)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2.阅读“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至“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一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A、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3.阅读“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至“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一段,回答问题。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B、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答:
C.因以讽谏。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D.果地震陇西。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四、句子翻译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学案答案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员”通“圆”(2)(“禽”通“擒”)﹙3﹚“傍”通“旁”(4)(“尊”通“樽”)2.古今异义
(1)言行举止适度得体。(2)不去赴任。(3)特地征召。(4)四周严密。(5)方向。(6)官吏初到任。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当时(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3)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研究透了;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确的道理(4)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5)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4.句式特点
(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省略句(4)被动句(5)状语后置(6)状语后置
三、课文阅读
1、(1)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行:去应荐。
(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征召;就:就职,任职。(3)召:召请来授官。应:应职,接受官职。(4)拜:任命,授给官职。(5)迁:升任、调动官职。(6)转:调动官职。(7)徙:调动官职。(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11))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12)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2.(1)D(D项中征:验证。)(2)C(C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3)例句A为省略句,果地震陇西。例句B为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1)B(引:请)(2)A(应为省略主语“顺帝”,省略宾语“张衡”)(3)C(详写科学成就,略写政治成就)
四、(1)译文: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2)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3)译文: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4)译文: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