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4:1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

第一篇: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

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

摘要:耳边传来悠扬的音乐声,手中品着一杯香茗,与三两知己畅谈人生着实是人生一大享受。但是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愉悦性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音乐愉悦性是具有养生作用的,是可以延长人们寿命的,养生文化与音乐的愉悦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音乐;愉悦性;养生文化;关系

音乐对人身体的调节是多方面的,其可以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进而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习惯用音乐来抒发感情,用音乐来表达意念,用音乐来鼓舞士气,用音乐来愉悦生活,发挥其在养生文化中的愉悦功能。

一、音乐愉悦性养生作用的起源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著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著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著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怡情养性作用,其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充实,气质得到提升,人生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音乐养生的起源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当前形势下,我们如何将音乐的愉悦功能发挥到位,达到促进人们健康的作用成为主要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前医学的发展形势,研究我国的养生文化,同时要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继承净化,不断地创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

第二篇:浅谈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与方法

浅谈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与方法

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文化健康发展就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又对文化市场管理方法稍作探讨。

第三篇:浅谈社区功能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区功能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

今年是焉耆镇大发展的一年,社区干部只有加强社区功能的认识,才能将社区各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好“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做到党建工作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功能是指事物的有用性。社区功能是指社区成员、社区自身以及社会所起作用的总和。社区功能既受社区自身关系结构的制约,也受社区与外界社会环境关系结构的影响。社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对于社区居民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功能发挥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社区、认识社区,只有建立在社会大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社区生活跳动的脉搏和社区发展的前进方向。

让居民来说讲?大概有两个功能。第一,社区是一个家园,是一个生活的家园。人们在这儿生儿育女,养老,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休息娱乐。第二,社区是一个交往的空间,住在社区里面的人他们共同的相互交流往来,是一个人际交往和互动的空间。但从社区现在情况来看,社区主要具有居住、休闲、文化和互助四项功能。当然,社区还有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社区的四项功能

(一)居住功能

社区是居民的居住生活空间,社区对于居民的意义首先是居住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的居住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可以住,更要“住得好”。居民的日常生活、业余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因而居民对于社区居住的适宜性,包括房型结构、小区环境、居民层次、文化氛围等十分重视。近几年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房型结构不断推陈出新,小区环境更趋生态化,设施建设逐步人性化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社区居住功能要求的全面拓展。

(二)休闲娱乐功能

休闲娱乐是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尤其在基本的生存要求得到满足之后。社区邻里之间打牌搓麻将、街头戏迷会等自发的社区群众性活动,都反映了人们对休闲娱乐生活的要求。愉快的社区生活离不开健康的社区休闲娱乐,休闲娱乐是社区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在焉耆镇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太极拳”、“太极剑”“社区艺术节”、“邻居节”、“老年活动室”、“社区活动中心”等大量的社区群众组织、活动和设施,就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不断挖掘和拓展社区休闲娱乐功能的结果。这些休闲设施的建设和娱乐活动的组织发展,大大活跃了居民社区生活,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三)文化教育功能

社区是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在共同的生活中,社区居民会逐步建立并服从群体生活的共同规则,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体现。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教化作用,特别是为儿童学习社会生活提供了空间。二是认同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居民个体会逐步形

成与其他成员相似的行为或观念取向,能够与他人沟通,认同他人并得到他人的支持与认同。三是社区的凝聚与延续作用,社区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社区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大多都会聚集形成唐人街华人社区的现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四)互助功能

“人有旦夕祸福”,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扶助。有这样一句俗语,“好亲戚不如赖邻居”,讲的就是社区互助功能。邻里之间需要相互照顾、相互关心,疾病相抚,守望相助,长期的共同生活往往使得邻里之间的交往透出浓浓的亲情,这正是社区互助的结果。社区互助功能的存在和发挥,是社区归属感形成建立的基础。在焉耆镇社区建设中,倡导的“社区是连着你我他,平安和谐靠大家”的观念,就是要在居民心目树立起社区共同体的意识、社区大家庭的意识,彼此关心,互帮互助,融洽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的社区生活。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大量的社区帮困、志愿服务,便是社区互助功能的具体体现。

二、四项功能与和谐社区的关系

(一)居住功能与和谐社区关系

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在社区自然景观建设中,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富丽漂亮的建筑景观与高品位的历史地域特色文化统一起来;把别致新颖的景点与悦景愉情、富乐祥和的社区氛围统一起来;把最朴素的人本观念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渗透到社区角角落落,让社区内每一栋建筑都能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每一个景点都能体现城市文化品位,构建一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富含文化意蕴、道德感化的居住环境。依据辖区实际,在环境建设中确立“一居一特”的工作思路,引导社区做好科学定位,结合各自具体现状、工作特色和亮点,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的“主题社区”,走“一居一特”的创建之路。积极开展社区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建设,对有利于社区环保、节约的环境和设施维护和建设,对影响社区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和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传染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紧急事件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积极构筑方便、就近、舒适的强身健体圈、文娱活动圈、生活服务圈。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二)休闲娱乐功能与和谐社区的关系

积极倡导和开展科学、文明、内容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休闲娱乐活动,有利于人们独立自主地享受休闲乐趣,弱化消极的欲望,愉悦的心态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潜移默化地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消极的闲暇,不参加或缺少参与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容易产生社会问题,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就是与消极的游手好闲有密切联系;事实证明,在男足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运动会召开期间,各国的刑事发案率明显降低,北京召开亚运会期间就是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曾将体育和其他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作为防治严重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这表明休闲娱乐对于引导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府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在小康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要求得到满足,而对包括休闲娱乐等体育在内的文化需要将会供不应求。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精力,会越来越投放到休闲娱乐等事业中去。休闲体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休闲体育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我们和谐社区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文化教育功能及和谐社区关系

繁荣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共同愿景,增强引导力。社区文化就是要把引导、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精神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社区精神则应着力培养居民“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操,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塑造和谐社区建设的共同愿景,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心理基础。

2、有利于塑造融洽的邻里关系,增强沟通力。社区文化具有人际沟通、伦理暗示、审美导向、兴趣趋同的功能,是增进居民间沟通的有效途径。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从增进沟通开始,广泛开展邻里活动,搭建街坊文化之台,唱好互动交往之戏,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使陌生的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使熟悉的居民之间相互走动,使习惯不同的居民之间能够彼此认同,使心理隔阂的居民之间能够彼此宽容,有困难大家帮,有兴趣频活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进得来、留得住、有收获”的文化氛围,增强认同感、亲情感,形成平等友爱、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3、有利于塑造居民的内在热情,增强创造力。社区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一个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人”的文化创造力。居民群众既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只有参与文化创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文化,才能真正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始终把握“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有”这一工作宗旨,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当前,要根据群众的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力培育各种社区文化自治组织,如社区文联、社区沙龙、社区俱乐部,以及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等,调动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热情,增强创造力。

4、有利于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素养。积极倡导学习的风尚,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终身学习、提高素质的课堂,激发社区新的发展动力。加强社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社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掌握新方法,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本领。

(四)互助功能与和谐社区的关系

团结互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儒家伦理思想中,“和谐”、“仁爱”等道德观念受到特别的重视,人们经常听到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话语,就是“和谐”、“仁爱”等传统伦理文化的体现。和谐是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的,对一个家庭、组织、团体和国家来说,如

果不团结或者不够团结,自然也就难以达到和谐,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也就不能感受到幸福。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困难人群,他们需要其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仁爱伦理要求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这些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又由于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窘境,因而互助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道德行为。为了实现友爱、安定、有序和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大力弘扬团结互助的优良美德。

团结互助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在遭遇重大灾害,如去年初的暴风雪和“5.12”汶川大地震中,世界华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空前团结。团结互助已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自觉行动。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放任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必然会败坏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而可能导致民族和国家实力的衰微。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以兴盛繁荣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道德力量。

第四篇:品牌对于企业、产品、文化是什么关系?

品牌与文化的关系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物化因素和文化因素两方面的需求,因此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空间,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品牌与文化历来有一种天然的情缘关系。一方面,品牌是物质和精神、实体和符号、品质和承诺相结合的产物,即品牌是文化融合的结果、文化魅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和生命,品牌的提升离不开文化,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品牌创建过程中,文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使品牌更具意蕴与韵味,更具竞争力;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文化起着载体的作用,让消费者牢记品牌,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品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从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到汽车文化、居住文化、娱乐文化……品牌文化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现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产品和品牌的关系

品牌基于产品:在本土广告行销更倾向于把品牌定义为: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文化、声誉、使用者、广告方式等无形因素的总和。

产品是躯体,品牌是灵魂:全球第一品牌代理商奥美(Ogilvy&Mather)的观点是这样看产品和品牌的关系的: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个性长期投资的一部分(大卫·奥格威,1955)。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消费者拥有品牌。每一品牌中必有一产品,但不是每一个产品都会成为品牌。产品是躯体,品牌是灵魂。

品牌与企业的关系

品牌浓缩了企业的形象元素,企业用品牌把自己展示给消费者。

品牌是企业在人们心中的集合体,说明人们心里先记住的是品牌,然后再把品牌和企业主观地等同起来。

消费者通过品牌来了解企业,说明消费者没有直接去了解企业,而是通过品牌这个中介。

品牌是消费者理解的企业形象。实际消费者不一定亲自到企业去看它的样子。也就是不一定看这个意像的原像。

第五篇:浅析文化艺术修养与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关系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与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关系

字数:2962字号:大 中 小【摘 要】 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探讨了文化素养对音乐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通过积累学识,不断完善自我,才是塑造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的途径。在演奏时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 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演奏;二度创作

演奏,被称为“再创作”,意思是说演奏家在演奏时要在作曲家所创作的乐谱的基础上重新构思、设计、铺排以表达音乐的意图,所以又叫做“二度创作”。在音乐演奏中,演奏效果是否成功与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音乐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一首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也是演奏者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奏成功与否不仅要靠娴熟的演奏技法,丰富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发挥了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演奏者技法掌握全面,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但演奏结束,使人有音消意失、淡而无味的感觉。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上。二度创作的个性是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思想品格、生活阅历、思维特征、性格趣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交叉组合而形成的。

一、怎样才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决定其长久的审美价值,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曲作者个人的人生感受、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高度凝聚。因此,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历史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从历史的角度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师课时曾经着重指出过:“除了演奏音符以外,需要其他的许多知识来知道作品的结构、和声、布局;知道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四重奏、三重奏、交响曲,以及当时那个时期音乐风格等等都要了解。”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大师马友友从茱莉亚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又进了哈佛大学攻读人文学科,后来他说“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演奏艺术是和哲学、:

历史、心理学及人类学有着重大关系的。”因此,在充分再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演奏者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发挥个人对作品的独创性理解。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特有的认识及审美情趣,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音乐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二、文化素养的积淀孕育了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二是对想象思维的影响。而这两点恰恰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技巧动作的趋势都是从意识中能动地反映出来的。在各种复杂的感情表现中,不同的情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感反映的细微差异便形成技巧动作感应中最生动、最形象的外在表现因素。如喜情可根据不同的感情变化强度分为“欣喜”、“欢喜”、“惊

喜”等不同的心理状态;悲情也可根据不同的心境分为“悲痛”、“悲伤”、“悲愤”等情绪反应。这些不同情绪的心理反应潜存着不同的动作意识的雏形。在演奏过程中各种动作感觉通过不同情绪特征的反射联系使动作意识和情感心理不断地在新的、更高的感觉层次中交融、巩固和完善,从而达到技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脱离了思想感情的技巧,演奏将毫无审美价值可言。而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必须通过文化素养的积累逐步获得,并实践于演奏之中。在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想象思维,从而更快的进入音乐作品的演奏意境,演奏中有没有意境,差别很大。在演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一曲时,有的演奏家可以赋予这首作品蜜蜂的形象,而有些演奏者却只能把它奏成一曲枯燥的手指练习。这就是思维想象能够赋予音乐演奏的直接影响,而思维想象空间的扩大更是需要文化素养的积淀。

三、积累学识,完善自我,塑造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因为高水平的艺术必然要求高水准的演奏者,优秀的演奏艺术必然是基于演奏者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淀。文学、艺术均具才华的人往往能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李斯特是匈牙利第一流的钢琴家,但他深知作为一个音乐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他知道自己幼年时只顾专心练琴在思想、哲学、文学修养上基础较差,于是在赴各地演出时就勤奋地读书。广博的学识使李斯特发展了演奏技巧,扩大了表现领域,成为一代钢琴大师。考夫曼说过,有的人应当每天少练一个小时的琴把它用来研究音乐史以及与那个时代有关的艺术,这一切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他们所演奏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再创作。意大利19世纪的歌剧大师威尔第不仅自己从文学宝藏中挖掘歌剧创作的题材,而且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要多方面地研究文学。大师们的成长经历有力地证明丰富的学识是音乐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柯达依曾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达到完美的音乐效果。可见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的积累比掌握技巧更重要。因为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在涵蕴及思想情感进行细致的分析、认真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并在深入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感情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把作品中的情感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就创造不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演奏者在体验作曲者的情感时必须开展想象,而这种想象总是建立在自己所熟知的、所经历的形象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演奏者的悟性、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创作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和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断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营养、积累学识、完善自我。只有把文化知识融汇于演奏艺术之中,才能在二度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出自己的情操和气质,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音乐形象,塑造出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

【参考文献】

[1] 丹纳著.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2](美)杰·阿·福拉希特.小提琴演奏者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3] 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4] 王玉桓.弓弦上的辉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9.【作者简介】

吴玫(1980.4-),陕西西安人,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下载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