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我们一起谈“情”说“爱”——由《致女儿的信》课堂教学所引发的讨论(模版)
让我们一起谈“情”说“爱”
——由《致女儿的信》课堂教学所引发的讨论
柏立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篁镇初级中学)
【案例背景】
背景一:一个现象
丹桂飘香的十月,正忙于初三阶段紧张工作,不经意间发现一个现象:最近几天我们初三(4)班的信件越来越多了,是暑假刚结束新学期才开始的偶然现象,还是中秋国庆节即将到来互相问候所致?是正常的书信交往,还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会否影响到初三阶段的学习吗?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我开始有意识留心并关注这一现象,寻找着并竭力揭开这一现象的谜底。
背景二:一份情书
我每天仍像往常一样把写有“内详”字样的十封信交给班里收信学生,一边若无其事给学生上课,并没有刻意把这一现象挑明。某一天,正当我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给同学们讲课时,忽然发现一向听课较认真的小A正埋头写着什么。我走近她的身边,她竟然全然不知。我当即没收她写的纸条。此时的她先是惊恐万状,继而脸色变得通红,像那熟透了的红富士。回到办公室,刚打开纸条,我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份情书。起初连我都不敢相信,我们这样一个先进班级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学生,一个仅有十六岁的初三学生怎么这么早就开始谈情说爱。难怪最近班级信件这么多,谜底终于揭开了。我暗暗告诫自己:对于这种影响学习的不良现象,决不能姑息手软,一定要严堵。
正当我信誓旦旦决定在班级开展“整风运动”严堵时,那个课堂上写信的小A,怯生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又递交了一封信:“老师,我对不起您。我不应该在初三这么关键时刻分心。我知道这会影响我的学习,我也尽力克制自己。可不知怎的,只要我一上课,我就会想到他„„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读到这里,我开始动摇了,是“堵”还是“疏”?我在寻找着教育的契机。
背景三:一节语文课
正当我苦于寻找教育办法的时候,一节语文课又引发了我的深思。那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依据以往的教育惯例,对于像有关中学生“情爱”一类的话题的课文,我一般都是以自主式学习为主。所谓是自助式学习,其实就是简单读读而已,教师既不做深入的分析,也不要学生做过多的讨论,学生总是羞羞答答、讳莫如深、欲言又休,课堂一般都是死气沉沉。针对上述现象,我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利用这一课的教学契机,广泛开展深入讨论。
【案例描述】
镜头一:一节轰轰烈烈的语文课
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如期而至。为了将原本羞羞答答的语文课上得轰轰烈烈,收到效果,我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我决定采用对话的教学方式,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与学生对话。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对话呢?我觉得首先是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放下心理包袱。要学生敢说,才能真正对起话来;其次,还得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与冲动,让学生有话想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不吐不快。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学习氛围的。首先,导入新课:“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爱,呱呱坠地的婴儿得以健康成长;因为爱,遭受不幸的人们能振作前行;因为爱,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爱无处不在。学会爱,我们的生活将多姿多彩;学会爱,我们的生命将充满活力。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像生命的绿洲里没有了水;没有爱,成长的岁月中没有了阳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畅所欲言,‘谈情说爱’。”而且,我故意把“谈情说爱”四个字说得重一些。刚说完,原本鸦雀无声的教室开始变得骚动起来。学生开始在窃窃私语,很明显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去读课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说自己的看法。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现实的情境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镜头二:一场精彩的名人爱情故事会 《致女儿的信》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十四岁女儿的一封信,更是一位教育家父亲对花季中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与课外古诗对话、与文学作品中和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对话、与名人名言对话;有效地实现同学间的对话、师生间对话、甚至是与父母对话;让学生在多方的积极对话中体味到作者通过书信、运用小故事来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种种好处;同时初步领悟到爱情的真谛,感受到人间美好的情感。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我还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的名人爱情故事会。首先,我作为语文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名人故事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我说:“著名的诗人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大诗人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当我把这一故事刚讲完,学生A就主动站起来给我们讲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学生B给我们讲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学生C给我们讲了杨振宁博士和翁帆的爱情故事„„这个课堂,到处洋溢着乐观的气氛,充溢着健康的情绪。最后,我又作了总结:“是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第四封信中写道:‘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刚才同学A给我们讲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卡尔和燕妮相爱已久,两人谁也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令人心醉的字眼,可是马克思对燕妮的情感是炽热的和永恒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情窦初开到人约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之火一直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共同说说‘爱情’是什么?”学生回答:“忠诚”、“心灵的追念”。不难看出,这一堂精彩的故事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反思】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对爱情的渲染,会催化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其实,“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永恒的话题,爱情绝不仅仅是山盟海誓、你情我愿,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的本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所以,同学们大可不必避讳谈“请”说“爱”,而要将“爱情”话题进行到底。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