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云密布的欧洲》教案(岳麓版选修3)
《战云密布的欧洲》教案(岳麓版选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示范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时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一、考纲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新交通手段和新通讯工具的出现、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泛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进入了20世纪,世界大战才会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可能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由此及彼抽丝剥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把人类推入战争火海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战争的荒谬和不义,从而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行为,为了和平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四、教学难点: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泛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互动法
六、教学手段:粉笔、黑板和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出示利用暴风影音从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截取的几张图片,介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故事情节,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步:自主学习:设计问题,给学生自学搭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一场几乎没有正义可言的大厮杀。他们为什么非得要进行这场战争呢?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而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阅读教材第一课第一、二目,并思考--
(1)列强彼此你争我夺的到底是什么?
(2)在争夺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矛盾?
(3)这些矛盾导致了什么历史现象的出现?
2、上述问题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必然要发生,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其为什么能发生?请阅读教材第一课第3、4目,思考--
(1)世界性的战争只有到20世纪初才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在哪些方面呈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景观?
(3)科学技术成果军事化意味着什么?
(4)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然而离开了人,这一切都只是废铁一堆,而人又为何甘当战争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沦为不折不扣的炮灰?
3、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我们洞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那么一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请阅读教材第二课第1目,看看战争是怎样一触即发的?
第三步:反馈展示:分别由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背诵上述问题。
1、(1)列强彼此你争我夺的到底是什么?
殖民地。
(2)在争夺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矛盾?
俄奥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
(3)这些矛盾导致了什么历史现象的出现?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1)世界性的战争只有到20世纪初才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在哪些方面呈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景观?
武器改进和研制,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可谓鸟枪换炮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使战争突破了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可谓如虎添翼。
(3)科学技术成果军事化意味着什么?
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充满了更大的危险性。
(4)人为何甘当战争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沦为不折不扣的炮灰?
当时各国军国主义泛滥,民族主义猖獗,统治阶级巧舌如簧,向民众灌输所谓的“爱国”情绪,这使得战争的发生成为可能。
3、一战是怎样一触即发的?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第四步:合作探究--走进历史人物内心,回到历史现场
1、假设你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描述一下他在一战爆发前的所作所为。
2、假设你是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描述一下他在一战爆发前的所作所为。
3、假设你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
4、假设你是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描述一下他在一战爆发前的所作所为。
第五步:课堂小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海外殖民多寡不均:矛盾重重 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进行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磨刀霍霍 历史必然性
武器改进研制:鸟枪换炮
重要原因 交通通讯工具:如虎添翼
为什么能发生战争
军国主义泛滥:巧舌如簧 历史可能性
民族主义猖獗:为丛驱雀
巴尔干半岛: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直接原因 为什么战争这样开始
萨拉热窝: 军事检阅飞蛾扑火 导火线
第六步:同步测试
(一)客观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主要表现在
a、争夺巴尔干b、争夺突尼斯c、争夺殖民地d、争夺奥地利
答案:c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于
a、德奥同盟的形成b、三国同盟的建立
c、法俄同盟的形成d、三国协约的建立
答案:d
3、一战前,帝国主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英德矛盾b、俄奥矛盾c、法德矛盾d、英法矛盾
答案:a
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c、欧洲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d、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答案:b 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答案:d 6、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直接原因是
a、对抗法俄集团的军事威胁b、出于争夺巴尔干半岛的需要
c、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失败d、抗衡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答案:c
7、三国同盟和三国协议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德矛盾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b、英法俄和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答案:c
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其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扩张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答案:d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于
a、小亚细亚半岛b、巴尔干半岛c、亚平宁半岛d、伊比利亚半岛 答案:b 10、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b、美德超过英法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最主要矛盾 答案:a
11、下列条约或协定缔结最晚,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是 a、德奥同盟条约b、法俄军事协定c、英法协约d、英俄协约 答案:d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13、19世纪末,法德矛盾的实质是
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b、争夺世界霸权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d、法国企图复仇 答案:a
14、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因为 a、英德矛盾具有全球性b英德矛盾影响其他矛盾
c、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惟一矛盾d、英德矛盾是历史上形成的 答案:a 15、19世纪初,英国参加了对法国的战争,20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这最能说明的是 a、英国外交的成熟b、英国对欧洲大陆采取“势力均衡”政策 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 答案:b
16、下列对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斗争中所奉行外交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不参加欧洲军事集团,不用固定的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b、英国保持中立,以图自保
c、目的是使欧洲大陆列强互相牵制,以便向海外扩张 d、英德矛盾的激化是放弃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b
17、一战前英德两国的矛盾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质上反映了 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b、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c、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答案:d
(二)主观题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形成:法德两国是历史上的宿敌,矛盾由来已久。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作为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曾一再干涉。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非法国进行了一场战争,从法国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向法国索赔50万法郎,法国力图复仇,压制法国自然也成了德国外交政策的着力点。
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塞尔维亚等国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后,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而殖民地却比英国少得可怜。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在全球范围内和英国展开角逐,两国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的矛盾。
影响:由于上述三大矛盾的存在,使得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构筑同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由此形成,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即将来临。
19、在世界近代史发展过程中,法国、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非常激烈,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前期,二者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分析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及影响。
表现:法国革命和德意志诸国干涉法国革命。
原因:一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二是争夺欧洲霸权的需要,影响:导致拿破仑战争的发生。
(2)19世纪中期,二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又是什么?矛盾的成因及影响怎样?
表现:德国企图完成国家统一和法国阻挠其统一。
原因:法国不愿意在自己的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影响: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割地赔款,德国完成统一。
(3)19世纪后期,法德之间的矛盾又有什么表现?分析该时期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表现:法国力图复仇,德国防范法国。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争夺欧洲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影响:两国分别加入不同的军事集团,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0、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试结合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不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爆发,完全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了这么一场战争。
第二篇:3.10《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案 岳麓版选修3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散沙一盘酿苦果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法案”、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内耗,未能形成对抗法西斯国家的合力,才使得二战全面爆发的。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的历史背景及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展示材料,呈现情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手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防患于未然似乎更为重要。如果世界各国能通力合作,法西斯势力就不会在全世界兴风作浪,挑起这场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从而明了为了和平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教学难点】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互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真可谓是一个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世界。当时在国际关系方面,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可以说是矛盾重重,错综复杂,基本矛盾有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封锁;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美英日的海军军备竞赛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巴黎和会上对战败国领土、殖民地的宰割以及索取赔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如中国为反对巴黎和会决定爆发了五四运动;30年代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的矛盾,如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反法西斯的武装斗争等。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不同时期其主要矛盾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它们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分割世界,竭力争夺利益并削弱对方。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争斗,列强达成妥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演变成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到处侵略扩张,遭到世界人民反对,也加深了它们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而且英法美用绥靖政策来缓和这一矛盾的企图破产。这一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法西斯力量显得十分强大,因为他们报成了团。而反法西斯力量则相当软弱,因为各国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而且本应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大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法西斯百般纵容。正是由于反法西斯阵营呈现一盘散沙状,才使得法西斯势力欲壑难填步步紧逼,最终悍然把战火烧向了整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提出问题)
1.在法西斯到处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三国既单打独斗,又相互勾结。那么——(1)意大利是如何单独行动的?(2)日本是如何单独行动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为所欲为;听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纵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发一言,主动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给德国;二战全面爆发后仍对德国抱有幻想,实行“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3)苏联的哪些行为也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
1939年:在同英法进行结盟谈判的同时,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但也使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之忧,得以发动战争。
(总结归纳)总之,由于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到处侵略扩张,由于英法美苏等大国的妥协退让姑息纵容,由于世界上反法西斯力量还比较弱小,战火逐步由局部地区和国家而燃遍了全球。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板书设计】
一
一个会议:共产国际七大 二
二战前亚非欧三洲进行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遏制战争全面爆发的两个原因:反法西斯国家孤立无援,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统一力量。
英法美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采取的两个政策: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美国采取中立政策
三
二战爆发前疯狂进行侵略扩张的三个国家:意大利、日本、德国
二战爆发前就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国家: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 五
与西班牙战争有关的五种政治力量: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西班牙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德意,对西班牙战争采取不干涉政策的英法,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 “国际纵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方面的五对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协约国对苏俄的干涉和封锁;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一方面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美英日的海军军备竞赛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巴黎和会上对战败国领土、殖民地的宰割及索取赔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如中国在山东问题上与日本等国的冲突;30年代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如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
七
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七个原因:一战的残酷性使英国等国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迫使政府极力避免卷入战争;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影响了两国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对德意法西斯的企图估计失误;仇视共产国际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希特勒极力造成一种惟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一战严重削弱了英法实力,使其不敢同德意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英法等国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
(板书时,根据实际处理)
【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以下几道题目,任选其一完成。
1.假设你是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描述一下他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前后的所作所为。
2.假设你于1936年参加了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国际纵队”,作为一个中国人,请描述一下你的心态和行为。
3.假设你是英国首相张伯伦,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揣摩一下他的心态,描述一下其在二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点,以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为线索,完整地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在涤荡纲常礼教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策略】:运用“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策略,提供情境,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
题。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和方向性的引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设计导学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根据导学案熟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2)、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第一、二小组搜集有关背景的资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袁世凯称帝、日本的《二十一条》);第三四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关于北大、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第五六小组搜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导入新课]:
课件“科学”“民主”两面旗帜(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图: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一、二小组交流讲解背景的知识点
3、师生探究: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
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第三四小组展示查阅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新青年》书影和北大校园的图片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文化运动氛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六组介绍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概况
3、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
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设计问题: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你认为当时提出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今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3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成果,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给其展示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 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巩固基础知识
2、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中国近代西学的历程
由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到思想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图: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主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课后作业】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详细地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好
学生在胡适 的白话文的诗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这样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高效。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岳麓版选修4
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1.古希腊最知名的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师徒传承关系顺序。下列关于这三位思想家师承关系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格拉底
②柏拉图
③亚里士多德 A.②——①——③
C.②——③——①
B.③——①——② D.①——②——③
【解析】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生,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2.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了吕克昂学园,故选B项。【答案】 B 3.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C.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句“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即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答案】 C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解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尊敬老师但不畏权威,故选A项。
【答案】 A 5.“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A.政治学说
C.伦理学说
B.教育学说 D.逻辑学
【解析】 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具体表现,他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拥有的。
【答案】 C 7.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A.设计了理想国 C.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B.提出了“中道”理论 D.提出了“三段论”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政体分为六种,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答案】 C 8.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中庸”,即“不偏不倚”,D项之意是“质”和“文”的折 中思想,与题干思想类似。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中国学者据此翻译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信息点“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更尊重真理”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直接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回答的基础上思考总结。
【答案】(1)柏拉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批评柏拉图不承认现实世界,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他还认为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是不符合社会实际的。
(3)尊敬但不盲从的认识态度。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国家治理上的主张。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归纳材料中心论点作答:维护全体公民或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他的标准。第(2)问,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孔子主张德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而且两人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在思想上都主张中庸,教育上都积极办学、讲究教育方法等。
【答案】(1)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若答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也可)。
(3)思想:都提倡中庸之道。教育:都积极办学,其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都注重人生目标的培养。
第五篇:【历史】5.20《西学东渐》教案(岳麓版必修3)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主要思想:
③评价:
A、地位—— B、作用——(2)魏源——《海国图志》
①依据——
②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当时最详尽)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途径、内容、目的)爱国性、进步性、局限性
4、结果及原因
(1)结果: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2)原因:A、清政府的腐败 B、闭关政策的阻碍 C、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5、评价(1)进步性:
①促使新思想的萌发(核心、目的)
②激励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 ③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
①姚莹——《康輶纪行》 ②徐继畬——《瀛环志略》(历史地理、政治制度)
(2)局限性(实践、根本目的)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思想
1、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①国内—— ②国外——(2)西学的传播扩大 ①传播基地——
②传播方式——设立企业、翻译书籍、报刊杂志、新式学堂、传教士的文化活动、政府官员出洋考察等。
③主要内容——军事技术、工业制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哲学等。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④影响——中外文化的碰撞、冲击儒学核心文化、是否兼采西方文化(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体用之争
①焦点—— ②实质——
③结果——洋务派获得慈禧的暂时支持
思考: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2、代表:中央—— 地方——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提出——
(2)含义:“中学”—— “西学”——
(3)关系:“体”—— “用”——(4)实质——
4、实践及结果
(1)实践——洋务运动(机构、口号、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2)结果——破产(国家独立、制度政权的保障、人的现代化)
A、外国的阻挠 B、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 C、洋务派力量分散 D、没有变革政治体制
5、评价
(1)积极:①指导洋务运动的开展②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③促进西学的传播,促使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为由“用”及“体”的转变创造条件(2)局限(破产的原因)思考:比较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异同?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体西用”(中法战争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代表——
2、主张——
3、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法战争后
1、原因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3)吸取洋务运动的弊端
2、代表——
3、主张(1)经济——(2)文化——(3)政治——
4、评价(1)进步性
①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2)局限性——不系统不完整、没有付诸实践
(二)康梁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
1、背景(1)政治(2)经济(3)阶级(4)思想
2、代表人物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康有为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报刊—— B、著书立说——
C、领导“公车上书”(1895年)D、参与“百日维新”(1898年)②主张——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 A、内容 B、原因
C、评价
(2)梁启超 ①主要活动
A、创办学堂——
B、著书立说——
C、参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民权、君主立宪制;变革教育制度等(3)谭嗣同 ①主要活动 A、著书立说—— B、参与“百日维新”
②主张——宣扬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 ①主要活动
A、创办报刊——
②主张——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内容(核心)(2)评价 ①性质——
B、编译书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②实质—— ③作用
4、实践及结果(1)实践——(2)结果及原因
5、评价
(1)爱国性(2)进步性(3)启蒙作用(4)局限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三民主义(见23课)
(四)特点及原因
1、特点:领导力量——
学习内容——
2、原因: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