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4: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

第一篇: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

学反思

《我爱家乡的柿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家乡的大柿子,记叙了跟小伙伴一起摘柿子的快乐情景,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参考,并多次进行了复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整节课,我都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直接进入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即课后第一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课文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谈出理解。

2.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柿子样子的语句体会比较深,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我多次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在这不断地“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对于本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越来越准确了!

3.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本篇课文在描写摘柿子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爬树高手敏捷而又娴熟的动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所有动词都圈了出来,然后引导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示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本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分配的时间几乎是均等的,这就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按照“读课文——找重点语句——谈体会——练习朗读”的顺序和模式来学习,教学策略很是单一。如果能够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会更大,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将更加活跃。

2.缺少学法的渗透与训练。这节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每个教学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大柿子的喜爱”,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黄灿灿”这个词引导学生复习ABB式词语、抓住“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3.问题过多、过碎,缺少整合。本节课,在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深入体会,我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备课还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缺少培养和指导。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汇报以及正确的汇报顺序,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加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4.对年段教学目标缺少了解。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我把“抓重点句”的方法作为了新知识教给了学生。殊不知,这一知识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是由于对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甚了解,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了实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会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提出的要求,并多与组内的张彤、杨爱静两位老师进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

面对自己在教学方面上存在的问题,我会用心向组里老师学习、请教,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进,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第二篇:我爱家乡教学反思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1

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是一年级的一节唱歌课。由于一年级刚刚入学,识字量很小,对于本课陌生的字词又多,所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读句的基础上,教词,认字导入本课,对于本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差,所以在教学开始我以《国旗国旗真美丽》《大雨和小雨》歌表演作为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起到了良好的练声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培养学生读歌词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差,认字的数量更是有限,为避免学歌词囫囵吞枣的现象出现,在歌曲教学时,我习惯把歌词抄到黑板上,虽然麻烦些,但教学歌词时学生看的很直观,别看低年级学生识字水平有限,读字认字的速度慢,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也是小有收获。认读歌词这一教学环节,我会请学生当 “小老师”,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本节课我还是请学生当“小老师”,请认字多的同学到台前领读。我的话刚说出学生们是大力支持,好多学生举手,不管是领读的学生还全体学生读的都特别认真,因为我知道学生们都想到台前过“老师瘾”,教学的这一环节确实刺激了学生认真读歌词的这根神经,认读歌词顺利完成。

三、多听,绝对培养学生的旋律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试想,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琴声,没有音响的参与,那教学会多么没有生气。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我经常会让学生多听,多感受,经常带领学生跟音乐动起来,让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或是随音乐轻晃身体等等,鼓励学生用身心去感知音乐,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读懂音乐了,慢慢也知道欣赏音乐。但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到位,因为我教学时的目的性不够强,对学生的引领不够,这一教学环节我还需要加强。

四、合理运用道具,辅助音乐课教学。

本节课,我利用了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歌的欲望,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地图也同时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了。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看、摸、找等环节,学生认识长江、黄河比较形象、直观。当学生在地球仪上找长江、黄河时,课堂纪律稍差了一点,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点差,尤其是课堂语言没有跟上,以后这样的环节应该细化,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加强。

五、理解歌曲就要从理解歌曲的字词入手,只有理解了歌曲学生才能有感情演唱出来。

本课,我肤浅的带领学生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含义,带领学生认读了歌词,但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还很不够,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还是欠缺,尤其备课中有些亮点的地方处理的粗枝大叶,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细心备课,我想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上的感染,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提升定会不无裨益。德育教学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所谓润物无声。

本次教学,我觉得不足之处很多,我应该注意的地方很多,尤其是语言上不能做到精炼、准确、有的放矢,但令我高兴的是,我在教学中敢于让学生表现,请学生到台前大胆完整演唱歌曲,敢于面对现实,接受学生的表现,在教学中我的自信在逐渐提高。经过检查学生,我得到了第一首信息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演唱歌曲,虽然本课陌生的字词较多,但学生能够跟琴演唱歌曲,学生歌唱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

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寻着提高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比如歌唱,可以让学生互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学生学会聆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适时的渗透“听”的教育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终将受益。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2

《我爱家乡的柿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家乡的大柿子,记叙了跟小伙伴一起摘柿子的快乐情景,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参考,幵多次迚行了复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整节课,我都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直接迚入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即课后第一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抓住学生的发言迚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课文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谈出理解。

2、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柿子样子的语句体会比较深,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我多次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在这不断地“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对于本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越来越准确了!

3、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迚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本篇课文在描写摘柿子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爬树高手敏捷而又娴熟的动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在乢上把所有动词都圈了出来,然后引导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示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 需要改迚的地方:

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

本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分配的时间几乎是均等的,这就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幵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按照“读课文——找重点语句——谈体会——练习朗读”的顺序和模式来学习,教学策略很是单一。如果能够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迚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会更大,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将更加活跃。

2、缺少学法的渗透与训练。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每个教学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大柿子的喜爱”,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黄灿灿”这个词引导学生复习ABB式词语、抓住“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3、问题过多、过碎,缺少整合。

本节课,在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迚行深入体会,我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备课还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缺少培养和指导。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抓住重点词句迚行汇报以及正确的汇报顺序,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加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4、对年段教学目标缺少了解。

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我把“抓重点句”的方法作为了新知识教给了学生。殊不知,这一知识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是由于对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甚了解,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了实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会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提出的要求,幵多与组内的张彤、杨爱静两位老师迚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

面对自己在教学方面上存在的问题,我会用心向组里老师学习、请教,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迚,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3

一、主题由来

《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教育是最具体的,幼儿每天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景,尤其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并且可以接受的,对于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和准备。浦城位于三省交界处,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物产丰富,小吃特别好吃,这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浦城的一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家乡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乡——浦城”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以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主题网络图

我爱家乡——浦城

家乡新变化

家乡的文化

家乡的特产

1、家乡特产展览会

2、制作豆腐丸

3、家乡特产分享会

1、我们居住的地方

2、数高楼

3、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4、家乡环保小卫士

1、古琴欣赏

2、剪纸

3、亲亲木樨情

4、家乡的童谣

三、主题环境的创设

1、设立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将收集到的浦城风景片进行装饰整理后,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互相介绍交流。

2、幼儿运用绘画、折纸、剪贴画、泥塑等不同的形式创造出了“老浦城”、“新浦城”、“未来的浦城”等各种各样的作品,丰富了主题墙。

3、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浦城文化的剪报和图片,用于装饰主题墙“浦城文化”。

4、收集浦城各地的特产,布置“浦城特产展览会”,让幼儿互相介绍。

四、主题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与投放

活动区

区域名称

分化材料名称

制作

玩法

劳作区

1、拣桂花

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制作成有杂质的桂花。

让幼儿把橙色皱纹纸制作成的桂花挑拣出来。

2、加工酸枣糕

提供褐色废旧纸片和包装袋。

让幼儿剪好酸枣糕后进行包装。

益智区

1、拼图

打印浦城地图,并分割成多份。

让幼儿按原图进行拼摆。

2、特产排排队

彩印浦城的各种特产

让幼儿按照各种规律进行排序。

3、动物新村

制作楼房地图,各种小动物贴纸。

让幼儿根据动物贴纸后的门牌号把动物送回家。

语言区

浦城日报

制作浦城日报,分“浦城童谣”、“浦城风光”、“浦城新闻”等板块。

让幼儿阅读和介绍。

美工区

1、装饰纸盘

2、泥塑房子

3、折纸——平房

4、剪纸

5、沙画——夜晚的浦城

6、形状拼贴房子

7、纸盒制作房子

8、撕贴高楼

9、想象画——未来的浦城

五、活动反思

在“我爱家乡——浦城”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为主线,把集中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三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参观、收集、观察、介绍,进而进行设计、装饰、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本次活动开展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主题活动中的优点有:

1、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幼儿的主动性。设立的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新浦城”、“老浦城”、“未来的浦城”、“浦城文化”“浦城特产展览会”等都是通过幼儿收集照片、图片,以及幼儿的创作作品布置而来的。并且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有绘画、有调查表、有照片等等。

2、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在语言区和美工区中。语言区:我们在语言区中投放了一个活动展板“浦城日报”,其中包括“浦城新闻”、“浦城童谣”、“浦城风光”、“好故事天天见”等,这是一个活动的版块,可以定期更换内容,让幼儿有更丰富的认识。并且把语言区和角色区结合,开展“小导游”活动,定期更换“浦城风光”的图片,让幼儿学会介绍不同景点的风景,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工区:我们设置了四个不同的材料摆放处,分别是材料超市、变废为宝、DIY手工坊和小巧手大智慧。美工材料摆放合理,幼儿取放方便。特别是小巧手大智慧的美工材料的摆放,分成十篮,每个篮子上贴上数字标签,在摆放玩具的地垫上也贴上数字标签,这样幼儿能够很好地整理玩具,并且还能认识到数字1—10的排序。美工材料一次不投放太多,定期更换,玩具看起来摆放得更加整齐了。并且有部分的分化此材料中,我们还投放了书本。比如说,泥塑的分化材料和皱纹纸卷贴画的分化材料,我们就投放了书本,让幼儿学会看书,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图进行创作,这样幼儿还能自主进行学习,并且学习到的是方法,给老师省了不少力气。可见,在一些分化玩具中,教师可以投放相应的步骤图或者是操作图,可以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只是要认真考虑步骤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3、家园配合。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本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幼儿、教师、家长及家庭、都包容在课程资源网中,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家长带幼儿去参加浦城各地的风景,收集风景图片,介绍浦城当地的文化,学习浦城童谣,亲子制作房子,帮忙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认真填写比童年的调查问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次主题活动的成功之处。

主题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

1、各区角的设置还不够合理,有时会相互干扰。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合理摆放区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我们在表演区播放音乐时比较容易影响益智区的宝宝进行操作,益智区的宝宝不能安静操作,并且很想观看。而创意区的宝宝和科学区的宝宝也会有互动。有好几次我发现有的宝宝把创意区中的吸管插入纸杯中,他们开始玩起了卖饮料的角色游戏,并且卖给旁边的科学区的宝宝。这种相互干扰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合理呢?我想,如果这时候旁边的区域是娃娃家,也许就很合情合理了。并且区域之间小朋友会进行更好的互动。

2、本次主题活动没有开展浦城特色小吃店。幼儿在参与豆腐丸的制作等活动中,兴趣是很高的。其实把浦城的一些小吃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一起制作出来,还可以作为角色游戏——小吃店的材料。

3、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剪纸活动开展较不顺利,幼儿的剪纸活动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指导幼儿进行剪纸活动中,遇到了很到的困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得也有限。如果能开展一个亲子剪纸大赛,也许会让幼儿的剪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之,开展本次主题活动中,通过区域设置,环境创设等,我们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相信这些都是我工作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我们还是会更加努力,希望我们所做能让幼儿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并且收获更多的快乐!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4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地方,自己也在小组里练习练习.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发言也积极,但说的时候注重表面上的感受.可当我让他们作为小导游站起来向同学和教师介绍家乡时却显得很茫,后来才知道是说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名.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不够多

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谈到了对于家乡的`环境美和家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也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画下来。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5

“有舍才有得,得与舍是辩证统一的。”这是教研员看完我这一课后对我最有启示的一句话。

为了把教学设计精彩的地方都展示出来,我在教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曲前的铺垫中加入了四二拍和四三拍听辨找孩子和找妈妈的环节。在教研员的指点下和后来我在其他班的试上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环节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确实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应该直入主题将本课的闪光点──排字、学歌及情感处理发扬光大。

以前我总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跟他讲爱祖国、骄傲自豪地唱,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因此在情感处理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举例子,如:会演奏某种乐器,会某种别人没有的本事,或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在唱歌的时候想一想自己认为自豪的事情,把他们对自己身边事物的情感带到歌曲的演唱中,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

教研员建议我不要绕圈子,直接用歌曲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曲叫我处理得太小气了。开始我不太理解,总觉得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祖国的热爱,怎么会成小气了呢?

后来我又在其它班级以及我所任教的三年级试上,这次我把重点放在对歌词的理解处理上。如:第一句“中国有条大江”我介绍了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其长度位居世界第三,其流域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学生听后惊奇得瞪大双眼。我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马上问:“长江够不够大呀?”学生齐声有力地回应道:“大!”在这种氛围下唱第一句效果就好多了。第二句唱到长江名字时的自豪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句我把重点放在了“源远”上,当学生了解到长江从远古时代久已存在时,再唱这一句时自然就带有着古老的气息。

最后一句突出“我”,把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进一步升华。“家乡”一词学生易唱得扁、窄。我就给学生分析:家乡指的是祖国的大家,而不是大连或是你自己的小家,所以要唱得宽、广、深一些。经这样一分析再加上师到位的范唱,这个问题便解决了。

当听着学生动情的演唱,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教研员“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学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想自己以前在处理歌曲时将情感抛到一边,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的范唱纠正,总抱怨学生不用心,每一处都要讲上好多遍才能收到效果。而思想教育也只是在课的最后贴标签式的提一两句,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没有收到实效。

在这首歌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情感与咬字、吐字还有思想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对歌词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感的调动又促进了咬字、吐字的良好效果,思想教育便在学生动情的演唱中无痕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的层面上,而我们以前的错误却是把知识技能放在主线上,所以才造成今天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要想让课改真正见到实效,教师必须先从理念上转变,然后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了更真实直接地认识之后才能使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因此,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要双管齐下,同时还要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只有这样,课改才不会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走走形式喊喊口号而已,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6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地方,自己也在小组里练习练习.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发言也积极,但说的时候注重表面上的感受.可当我让他们作为小导游站起来向同学和教师介绍家乡时却显得很茫,后来才知道是说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名.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不够多 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谈到了对于家乡的环境美和家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也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画下来。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7

《我爱家乡》是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我”登上家乡附近的一座山顶,观看到的家乡景象。表达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注意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能仿照课文,观看学校一方的景物,说、写一段话。

此外,根据个别化教育要求,我为我班的个别化教育对象周某某制定了以下辅导目标:

1、课堂上能重复15个字以内的教师提问。

2、回答问题时能够正确使用3--5个手势语组成的简单句子。

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以下两点:

1、“有效沟通,体现互动”

沟通在这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而有效沟通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连最起码的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是:信息在沟通双方相互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手语在表达过程中相对不完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凌驾姿态,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在时代呼唤教学创新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聋生喜欢沟通的方式,研究与他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技巧。在沟通方面,特别是在运用手语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我们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他们学习手语,学习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2、分层教学。

本节课我在对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从课堂实施看,教学基本体现了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把握好课堂,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不够准确,致使教学任务有些仓促完成。反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教学效率不够高,指导学生的读不够精简高效,有些哆嗦;二是整个目标的设计不够准确,对学生定位太高,要求太高。

调整:在读的指导上,力求简洁清晰,提高效率;在写的方面,降低要求,让学生能有写作、展示交流的机会。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8

本课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小导游等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生深刻了解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后有以下几点:

1、对家乡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不能准确定位家乡。

2、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了解不够。

3、语言表述不准确,图画语言有待加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在其他班的教学中进行了改进。

在上课前明确了家乡的概念,并教授了相关的内容。运用对比的形式使生对家乡和家的概念进行了区别;明确了家乡的最小单位——村,纠正了某些学生的某某小区的错误观点。

通过提问,我发现学生对家乡,可以说是非常不了解。如只佳木斯有水原山公园,游乐园等,不知家乡的母亲河是松花江,虽有些学生看过。此情况暴露出学生并没有留意身边的事物,且眼界过窄,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这对学生的以后发展非常不利。针对此,我采用图片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引导其去发现家乡美。并请生在遇到问题时多请教别人,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放弃不做,不理睬。

语言能力的改进与提高和学生的年龄、语文素养有关,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任课老师,我只能在其表述时引导其逐渐提高。这还需家长、学校、社会、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9

《我爱家乡的柿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家乡的大柿子,记叙了跟小伙伴一起摘柿子的快乐情景,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参考,并多次进行了复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 整节课,我都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直接进入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即课后第一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课文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谈出理解。

2.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柿子样子的语句体会比较深,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我多次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在这不断地“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对于本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越来越准确了!

3. 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本篇课文在描写摘柿子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爬树高手敏捷而又娴熟的动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所有动词都圈了出来,然后引导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示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本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分配的时间几乎是均等的,这就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按照“读课文——找重点语句——谈体会——练习朗读”的顺序和模式来学习,教学策略很是单一。如果能够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会更大,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将更加活跃。

2. 缺少学法的渗透与训练。这节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每个教学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大柿子的喜爱”,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黄灿灿”这个词引导学生复习ABB式词语、抓住“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3. 问题过多、过碎,缺少整合。本节课,在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深入体会,我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备课还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缺少培养和指导。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汇报以及正确的汇报顺序,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加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4. 对年段教学目标缺少了解。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我把“抓重点句”的方法作为了新知识教给了学生。殊不知,这一知识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是由于对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甚了解,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了实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会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提出的要求,并多与组内的张彤、杨爱静两位老师进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

面对自己在教学方面上存在的问题,我会用心向组里老师学习、请教,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进,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篇:我爱家乡教学反思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1

《我爱家乡的柿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家乡的大柿子,记叙了跟小伙伴一起摘柿子的快乐情景,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参考,并多次进行了复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 整节课,我都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直接进入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即课后第一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课文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谈出理解。

2.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柿子样子的语句体会比较深,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我多次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在这不断地“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对于本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越来越准确了!

3. 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本篇课文在描写摘柿子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爬树高手敏捷而又娴熟的动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所有动词都圈了出来,然后引导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示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本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分配的时间几乎是均等的,这就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按照“读课文——找重点语句——谈体会——练习朗读”的顺序和模式来学习,教学策略很是单一。如果能够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会更大,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将更加活跃。

2. 缺少学法的渗透与训练。这节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每个教学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大柿子的喜爱”,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黄灿灿”这个词引导学生复习ABB式词语、抓住“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3. 问题过多、过碎,缺少整合。本节课,在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深入体会,我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备课还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缺少培养和指导。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汇报以及正确的汇报顺序,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加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4. 对年段教学目标缺少了解。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我把“抓重点句”的方法作为了新知识教给了学生。殊不知,这一知识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是由于对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甚了解,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了实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会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提出的要求,并多与组内的张彤、杨爱静两位老师进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

面对自己在教学方面上存在的问题,我会用心向组里老师学习、请教,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进,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2

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是一年级的一节唱歌课。由于一年级刚刚入学,识字量很小,对于本课陌生的字词又多,所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读句的基础上,教词,认字导入本课,对于本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差,所以在教学开始我以《国旗国旗真美丽》《大雨和小雨》歌表演作为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起到了良好的练声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培养学生读歌词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差,认字的数量更是有限,为避免学歌词囫囵吞枣的现象出现,在歌曲教学时,我习惯把歌词抄到黑板上,虽然麻烦些,但教学歌词时学生看的很直观,别看低年级学生识字水平有限,读字认字的速度慢,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也是小有收获。认读歌词这一教学环节,我会请学生当 “小老师”,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本节课我还是请学生当“小老师”,请认字多的同学到台前领读。我的话刚说出学生们是大力支持,好多学生举手,不管是领读的学生还全体学生读的都特别认真,因为我知道学生们都想到台前过“老师瘾”,教学的这一环节确实刺激了学生认真读歌词的这根神经,认读歌词顺利完成。

三、多听,绝对培养学生的旋律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试想,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琴声,没有音响的参与,那教学会多么没有生气。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我经常会让学生多听,多感受,经常带领学生跟音乐动起来,让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或是随音乐轻晃身体等等,鼓励学生用身心去感知音乐,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读懂音乐了,慢慢也知道欣赏音乐。但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到位,因为我教学时的目的性不够强,对学生的引领不够,这一教学环节我还需要加强。

四、合理运用道具,辅助音乐课教学。

本节课,我利用了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歌的欲望,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地图也同时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了。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看、摸、找等环节,学生认识长江、黄河比较形象、直观。当学生在地球仪上找长江、黄河时,课堂纪律稍差了一点,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点差,尤其是课堂语言没有跟上,以后这样的环节应该细化,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加强。

五、理解歌曲就要从理解歌曲的字词入手,只有理解了歌曲学生才能有感情演唱出来。

本课,我肤浅的带领学生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含义,带领学生认读了歌词,但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还很不够,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还是欠缺,尤其备课中有些亮点的地方处理的粗枝大叶,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细心备课,我想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上的感染,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提升定会不无裨益。德育教学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所谓润物无声。

本次教学,我觉得不足之处很多,我应该注意的地方很多,尤其是语言上不能做到精炼、准确、有的放矢,但令我高兴的是,我在教学中敢于让学生表现,请学生到台前大胆完整演唱歌曲,敢于面对现实,接受学生的表现,在教学中我的自信在逐渐提高。经过检查学生,我得到了第一首信息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演唱歌曲,虽然本课陌生的字词较多,但学生能够跟琴演唱歌曲,学生歌唱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

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寻着提高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比如歌唱,可以让学生互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学生学会聆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适时的渗透“听”的教育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终将受益。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3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地方,自己也在小组里练习练习.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发言也积极,但说的时候注重表面上的感受.可当我让他们作为小导游站起来向同学和教师介绍家乡时却显得很茫,后来才知道是说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名.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不够多

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谈到了对于家乡的环境美和家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也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画下来。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4

《我爱家乡山和水》这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先明确家乡湖北的位置,接着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最喜欢去哪儿,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同学都喜欢去哪儿,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地方,自己也在小组里练习练习.同学们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发言也积极,但说的时候注重表面上的感受.可当我让他们作为小导游站起来向同学和教师介绍家乡时却显得很茫,后来才知道是说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名.这说明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不够多 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谈到了对于家乡的环境美和家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也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家乡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画下来。

在常规的教学中,我确实忽略了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总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但作为老师,我应该让孩子课前口头上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资料,那样的话,至少会有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做到胸有成竹,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节课来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感而发!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5

《我爱家乡》是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我”登上家乡附近的一座山顶,观看到的家乡景象。表达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注意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能仿照课文,观看学校一方的景物,说、写一段话。

此外,根据个别化教育要求,我为我班的个别化教育对象周某某制定了以下辅导目标:

1、课堂上能重复15个字以内的教师提问。

2、回答问题时能够正确使用3--5个手势语组成的简单句子。

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以下两点:

1、“有效沟通,体现互动”

沟通在这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而有效沟通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连最起码的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是:信息在沟通双方相互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手语在表达过程中相对不完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凌驾姿态,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在时代呼唤教学创新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聋生喜欢沟通的方式,研究与他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技巧。在沟通方面,特别是在运用手语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我们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他们学习手语,学习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2、分层教学。

本节课我在对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从课堂实施看,教学基本体现了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把握好课堂,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不够准确,致使教学任务有些仓促完成。反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教学效率不够高,指导学生的读不够精简高效,有些哆嗦;二是整个目标的设计不够准确,对学生定位太高,要求太高。

调整:在读的指导上,力求简洁清晰,提高效率;在写的方面,降低要求,让学生能有写作、展示交流的机会。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6

一、主题由来

《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教育是最具体的,幼儿每天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景,尤其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并且可以接受的,对于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和准备。浦城位于三省交界处,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物产丰富,小吃特别好吃,这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浦城的一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家乡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乡——浦城”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以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主题网络图

我爱家乡——浦城

家乡新变化

家乡的文化

家乡的特产

1、家乡特产展览会

2、制作豆腐丸

3、家乡特产分享会

1、我们居住的地方

2、数高楼

3、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

4、家乡环保小卫士

1、古琴欣赏

2、剪纸

3、亲亲木樨情

4、家乡的童谣

三、主题环境的创设

1、设立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将收集到的浦城风景片进行装饰整理后,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互相介绍交流。

2、幼儿运用绘画、折纸、剪贴画、泥塑等不同的形式创造出了“老浦城”、“新浦城”、“未来的浦城”等各种各样的作品,丰富了主题墙。

3、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浦城文化的剪报和图片,用于装饰主题墙“浦城文化”。

4、收集浦城各地的特产,布置“浦城特产展览会”,让幼儿互相介绍。

四、主题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与投放

活动区

区域名称

分化材料名称

制作

玩法

劳作区

1、拣桂花

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制作成有杂质的桂花。

让幼儿把橙色皱纹纸制作成的桂花挑拣出来。

2、加工酸枣糕

提供褐色废旧纸片和包装袋。

让幼儿剪好酸枣糕后进行包装。

益智区

1、拼图

打印浦城地图,并分割成多份。

让幼儿按原图进行拼摆。

2、特产排排队

彩印浦城的各种特产

让幼儿按照各种规律进行排序。

3、动物新村

制作楼房地图,各种小动物贴纸。

让幼儿根据动物贴纸后的门牌号把动物送回家。

语言区

浦城日报

制作浦城日报,分“浦城童谣”、“浦城风光”、“浦城新闻”等板块。

让幼儿阅读和介绍。

美工区

1、装饰纸盘

2、泥塑房子

3、折纸——平房

4、剪纸

5、沙画——夜晚的浦城

6、形状拼贴房子

7、纸盒制作房子

8、撕贴高楼

9、想象画——未来的浦城

五、活动反思

在“我爱家乡——浦城”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为主线,把集中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三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参观、收集、观察、介绍,进而进行设计、装饰、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本次活动开展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主题活动中的优点有:

1、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幼儿的主动性。设立的主题展板“小小摄影展”、“新浦城”、“老浦城”、“未来的浦城”、“浦城文化”“浦城特产展览会”等都是通过幼儿收集照片、图片,以及幼儿的创作作品布置而来的。并且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有绘画、有调查表、有照片等等。

2、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在语言区和美工区中。语言区:我们在语言区中投放了一个活动展板“浦城日报”,其中包括“浦城新闻”、“浦城童谣”、“浦城风光”、“好故事天天见”等,这是一个活动的版块,可以定期更换内容,让幼儿有更丰富的认识。并且把语言区和角色区结合,开展“小导游”活动,定期更换“浦城风光”的图片,让幼儿学会介绍不同景点的风景,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工区:我们设置了四个不同的材料摆放处,分别是材料超市、变废为宝、DIY手工坊和小巧手大智慧。美工材料摆放合理,幼儿取放方便。特别是小巧手大智慧的美工材料的摆放,分成十篮,每个篮子上贴上数字标签,在摆放玩具的地垫上也贴上数字标签,这样幼儿能够很好地整理玩具,并且还能认识到数字1—10的排序。美工材料一次不投放太多,定期更换,玩具看起来摆放得更加整齐了。并且有部分的分化此材料中,我们还投放了书本。比如说,泥塑的分化材料和皱纹纸卷贴画的分化材料,我们就投放了书本,让幼儿学会看书,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图进行创作,这样幼儿还能自主进行学习,并且学习到的是方法,给老师省了不少力气。可见,在一些分化玩具中,教师可以投放相应的步骤图或者是操作图,可以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只是要认真考虑步骤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3、家园配合。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本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幼儿、教师、家长及家庭、都包容在课程资源网中,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家长带幼儿去参加浦城各地的风景,收集风景图片,介绍浦城当地的文化,学习浦城童谣,亲子制作房子,帮忙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认真填写比童年的调查问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次主题活动的成功之处。

主题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

1、各区角的设置还不够合理,有时会相互干扰。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合理摆放区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我们在表演区播放音乐时比较容易影响益智区的宝宝进行操作,益智区的宝宝不能安静操作,并且很想观看。而创意区的宝宝和科学区的宝宝也会有互动。有好几次我发现有的宝宝把创意区中的吸管插入纸杯中,他们开始玩起了卖饮料的角色游戏,并且卖给旁边的科学区的宝宝。这种相互干扰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合理呢?我想,如果这时候旁边的区域是娃娃家,也许就很合情合理了。并且区域之间小朋友会进行更好的互动。

2、本次主题活动没有开展浦城特色小吃店。幼儿在参与豆腐丸的制作等活动中,兴趣是很高的。其实把浦城的一些小吃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一起制作出来,还可以作为角色游戏——小吃店的材料。

3、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剪纸活动开展较不顺利,幼儿的剪纸活动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指导幼儿进行剪纸活动中,遇到了很到的困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得也有限。如果能开展一个亲子剪纸大赛,也许会让幼儿的剪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之,开展本次主题活动中,通过区域设置,环境创设等,我们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相信这些都是我工作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我们还是会更加努力,希望我们所做能让幼儿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并且收获更多的`快乐!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7

本课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小导游等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生深刻了解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后有以下几点:

1、对家乡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不能准确定位家乡。

2、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了解不够。

3、语言表述不准确,图画语言有待加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在其他班的教学中进行了改进。

在上课前明确了家乡的概念,并教授了相关的内容。运用对比的形式使生对家乡和家的概念进行了区别;明确了家乡的最小单位——村,纠正了某些学生的某某小区的错误观点。

通过提问,我发现学生对家乡,可以说是非常不了解。如只佳木斯有水原山公园,游乐园等,不知家乡的母亲河是松花江,虽有些学生看过。此情况暴露出学生并没有留意身边的事物,且眼界过窄,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这对学生的以后发展非常不利。针对此,我采用图片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引导其去发现家乡美。并请生在遇到问题时多请教别人,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放弃不做,不理睬。

语言能力的改进与提高和学生的年龄、语文素养有关,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任课老师,我只能在其表述时引导其逐渐提高。这还需家长、学校、社会、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8

《我爱家乡的柿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家乡的大柿子,记叙了跟小伙伴一起摘柿子的快乐情景,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及参考,幵多次迚行了复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整节课,我都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直接迚入本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即课后第一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抓住学生的发言迚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体会课文内容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谈出理解。

2、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柿子样子的语句体会比较深,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我多次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在这不断地“练习”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对于本文思想感情的领会也越来越准确了!

3、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迚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本篇课文在描写摘柿子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爬树高手敏捷而又娴熟的动作。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在乢上把所有动词都圈了出来,然后引导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示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 需要改迚的地方:

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

本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分配的时间几乎是均等的,这就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幵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让学生按照“读课文——找重点语句——谈体会——练习朗读”的顺序和模式来学习,教学策略很是单一。如果能够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迚行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会更大,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将更加活跃。

2、缺少学法的渗透与训练。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侧重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每个教学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大柿子的喜爱”,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抓住“黄灿灿”这个词引导学生复习ABB式词语、抓住“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3、问题过多、过碎,缺少整合。

本节课,在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迚行深入体会,我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备课还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缺少培养和指导。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抓住重点词句迚行汇报以及正确的汇报顺序,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加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4、对年段教学目标缺少了解。

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我把“抓重点句”的方法作为了新知识教给了学生。殊不知,这一知识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是由于对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甚了解,致使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了实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我会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提出的要求,幵多与组内的张彤、杨爱静两位老师迚行交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

面对自己在教学方面上存在的问题,我会用心向组里老师学习、请教,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改迚,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我爱家乡教学反思9

“有舍才有得,得与舍是辩证统一的。”这是教研员看完我这一课后对我最有启示的一句话。

为了把教学设计精彩的地方都展示出来,我在教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曲前的铺垫中加入了四二拍和四三拍听辨找孩子和找妈妈的环节。在教研员的指点下和后来我在其他班的试上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环节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确实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应该直入主题将本课的闪光点──排字、学歌及情感处理发扬光大。

以前我总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跟他讲爱祖国、骄傲自豪地唱,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因此在情感处理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举例子,如:会演奏某种乐器,会某种别人没有的本事,或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在唱歌的时候想一想自己认为自豪的事情,把他们对自己身边事物的情感带到歌曲的演唱中,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

教研员建议我不要绕圈子,直接用歌曲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曲叫我处理得太小气了。开始我不太理解,总觉得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祖国的热爱,怎么会成小气了呢?

后来我又在其它班级以及我所任教的三年级试上,这次我把重点放在对歌词的理解处理上。如:第一句“中国有条大江”我介绍了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其长度位居世界第三,其流域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学生听后惊奇得瞪大双眼。我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马上问:“长江够不够大呀?”学生齐声有力地回应道:“大!”在这种氛围下唱第一句效果就好多了。第二句唱到长江名字时的自豪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句我把重点放在了“源远”上,当学生了解到长江从远古时代久已存在时,再唱这一句时自然就带有着古老的气息。

最后一句突出“我”,把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进一步升华。“家乡”一词学生易唱得扁、窄。我就给学生分析:家乡指的是祖国的大家,而不是大连或是你自己的小家,所以要唱得宽、广、深一些。经这样一分析再加上师到位的范唱,这个问题便解决了。

当听着学生动情的演唱,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教研员“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学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想自己以前在处理歌曲时将情感抛到一边,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的范唱纠正,总抱怨学生不用心,每一处都要讲上好多遍才能收到效果。而思想教育也只是在课的最后贴标签式的提一两句,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没有收到实效。

在这首歌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情感与咬字、吐字还有思想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对歌词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感的调动又促进了咬字、吐字的良好效果,思想教育便在学生动情的演唱中无痕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的层面上,而我们以前的错误却是把知识技能放在主线上,所以才造成今天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要想让课改真正见到实效,教师必须先从理念上转变,然后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了更真实直接地认识之后才能使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因此,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要双管齐下,同时还要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只有这样,课改才不会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走走形式喊喊口号而已,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教《鸟的天堂》这课文中,我先让学生研读学习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工夫。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

总之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

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

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

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拾贝

时间过得很快,第三单元的教学就这样结束了,回头看看自己的教学情况,从学生的作业、考试、习惯等方面来看,自己还需要有进一步努力。《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十分合理,我基本遵循这样的设计思路来完成了教学过程,只是在预习探究环节中,我大胆地出示了提示语,使学生在课前就练习归纳课文内容,同时真正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原本觉得学生可能做不好,但实践证明,孩子们完全可以做到。所以,我觉得预习探究除了解决好生字新词外,完全可以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探究内容!《幸福是什么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自主学习的欲望也很强烈。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可以拓宽,毕竟自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比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由度应该更大一些,一些通过学习精读课文积累来的方法都应该有最大程度地运用。另外,最后巩固延伸环节,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只布置了写读后感这样一个主题作业,主要希望加强习作练习。

《去年的树》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目标基本已经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仔细想过,还有以下不足:

1.应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2.应该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3.要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小木偶的故事》反思:

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共有三篇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长城》这篇课文,循循善诱,介绍长城的相关的内容,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做好相应的习题的训练,进行拓展巩固。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习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思路顺序,并能够进行仿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习作的练习,增加信息吸收。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明显,应从中心句入手,然后来理清课文的条理。以关键词入手,分层次逐个教学,阅读第一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由这两个词引出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学生自读,画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学生找的比较准,读得也到位。培养学生的朗读的能力。

单元测试的效果不是很好,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词语的理解也有些欠缺,可能是由于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到位的缘故,还有就是对课文的内容的连接的问题回答的很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记得很乱,究其源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没有形成的整体的概念,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要注意学习新课和复习相结合,不经常搞突然袭击,稳抓稳打,逐步进行!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将心比心》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两个小故事写起,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目的在于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本文是略读课文,适宜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我采用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文思考解答:阿姨有颗怎样的心?从那可以看出?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怎样做?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责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生在这些问题引导下去探究文本,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了“ 将心比心” 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还让学生理解图文后对这位母亲写几句话。整堂课采用多种方法围绕“ 将心比心” 层层深入,既让学生懂得了文题的深刻含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如:教师的激情不够,致使课堂不活跃,学生朗读声音小,影响了教学效果。今后我要以先进教师为榜样,不断改进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2.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关于“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这个专题主要是了解写景文章是怎样按顺序描写变化的景物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叙述性文章常见的表达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不仅要学生了解叙述的顺序,还让学生按照课后题第二题的要求:根据所给的段意实际划分一下每部分的内容。这样做,不是把“分段”作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训练手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从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回答“课文写了几个主要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问题后,再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鼓励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从“画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入手,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从“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体会到了小麻雀的稚嫩幼小,从“呆呆地”“无可奈何”拍打着小翅膀,体会到了小麻雀的可怜无助。

3.巧借学生的失误,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当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小麻雀很调皮,因为它不在巢里好好待着”时,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其他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通过回答很自然地引出“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这一环境描写,从而为后面的它“从巢里掉下来的”推断提供依据,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

4.领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在学生熟读、有感情地郎读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后,让学生回答“作者是哪几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动作、神态、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感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说说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时的动作、神态、外形,进一步体会应用,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整节课,教师适时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理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谐,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不足之处

仿写一处,学生说得不够理想。如果我提供一些图片效果可能会好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初读课文,饱含情感,结合自己对老麻雀的认识,完成填空(任选一题):⑴的老麻雀⑵老麻雀,()(答案:勇敢、令人尊敬;你真棒,我爱你……)接着精读(4—5自然段,体会情感:带着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伴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段,并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然后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后课堂表演:《我来当小记者》,由学生扮演小记者、猎狗、老麻雀、小麻雀、作者;小作者即兴组织语言,采访猎狗、老麻雀、小麻雀、作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毕淑敏在百家讲坛上有一句这样的开场白: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有人说金钱就是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却并没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感知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隐藏了那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杀手?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苦苦探索,为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及健朗的身体还觉得不幸福呢?

关于幸福什么这个话题我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说,幸福就是拥有很多的钱,很豪华的房子,很高档的车子,或者一切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东西。于是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有一篇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幸福是什么》,讲述了三个牧童发现一口老泉,合力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做了一件好事。智慧的女儿称赞了他们,并祝福他们幸福。当时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三个牧童在小井旁边相遇了,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第一个说“幸福就是给病人治病,看着他们恢复健康;”第二个说“幸福是做很多对别人有用的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第三个留在村子的人觉得:“幸福就是种麦子养活很多人。”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她对三个人十年间探索的幸福做了一个总结“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三个男孩花上十年的时间去弄懂。

很多人都是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很多的挫折,甚至有些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明白、感悟到幸福的含义。

一些人以为拥有很多的金钱就是获得幸福,于是他的一生都是在求财,把每一分钱都攒起来,生病了也不舍得花一分,丝毫不亚于莫里哀小说笔下的阿巴贡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自己也早年病死的下场。

还有一些人,把幸福定于拥有沉迷于光鲜靓丽的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们高中的时候在一起读书,感情还算好。她的家境并不够好,就靠母亲每个月帮别人做家政供养着。但是她特别喜欢名牌的东西,常常骗家里要钱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或者包包,她的家很小,听破旧的。每次跟她去逛街,她看到什么漂亮的东西,总要去瞧一瞧,摸一摸。几千块钱的椅子,只要她觉得漂亮,她都会想尽办法把它弄回家去。在她的眼里,这些就是她的幸福,哪怕牺牲母亲的一切。可怜的人啊!

在这篇《幸福是什么》童话故事中与上述的例子相对比,我不禁沉思了起来。在成长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有朋友嘘寒问暖,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嘴巴上却还说自己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也叛逆过,拿着父母的钱天天泡网吧,不愿意回家。从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少年不识愁滋味,偏爱言愁。而今读了《幸福是什么》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其实只要给予别人幸福,看着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幸福。我们想得到幸福,首先要懂得分享幸福。只要你给予别人亲切的微笑,别人才能给予你和善的笑脸。你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你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别人才会在你危难时,及时伸出关爱的双手。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给同学庆祝生

日,看到同学收到礼物一脸幸福的样子,我们也很快乐。同样,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问候。这就是一种幸福。

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不仅着重引导学生要懂得幸福就是靠劳动,靠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父母给于我们生命,感谢她们让我们在这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可以看见未来;感谢我们的朋友以及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他们的陪伴与鼓励,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笑靥,使我们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中不再孤单。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导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导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西门豹》一课,这一课故事性较强,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在初读课文中,我仔细地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了其中部分字的读音,练习读了几遍课文后,孩子们一起扫清了词语理解方面的障碍。接下来,便进入到了每节课的探究环节,由导学案提出的问题,各组合作完成,问题是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西门豹和老大爷进行了几次“谈话”?我原本想孩子们会很容易解决的,可我放眼一看教室里的情况,禁不住心里一颤:只有一个孩子举手,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担心个别同学没注意听讲,于是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两分钟后事实还是不尽人意,只有三个孩子胆怯地竖直了胳膊,从他们疑惑的眼晴里,我读懂了其实他们个个心里虚得很。我的思维在激烈地活跃着,猛然间,我醒悟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我,因为我说错了一个概念,所提的这个问题中不能说“谈话”,应该是“对话”。于是我又向孩子们解释道:一问一答算是一次对话,现在你再认真地看一看课文,到底西门豹与老大爷进行了几次对话?这样一来,孩子们便纷纷地举起了手。顿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下课铃响了。

走出教室,我既惭愧又自豪。惭愧的是由于我的疏忽,给全班的孩子造成了误会;自豪的是变换发问后,孩子们的思维灵活了,课堂上也体现了新课改。由此,我想到了雕刻家在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丝不苟,那种精雕细琢的心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上我们的语言必须是准确,否则影响的将是一群孩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

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在学生填“猫既又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对课文理解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刚上课时请学生自读全文,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体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后,我又利用课件归纳出猫性格古怪的几方面表现,以求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进行整合。学完全文后,我又请学生浏览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所以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课后,我又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同步阅读》中边选的《白公鹅》后半部分,学生被白公鹅那伟大的爱所感动,也更能理解作者对白公鹅的欣赏,满心的喜爱的情感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交流平台”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进行想象,说一说文章中所描写的画面。再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析,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想出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书写提示”结合课本中给出的三点提示指导学生书写。“日积月累”让学生自读诗句懂得大概意思。在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开展自学。学生结成小组互相讨论,互相解决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式简单的说给大家,学生对诗句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授“日积月累”时,我会采用课件展示的方法,用更现代化的方法渗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

一、教学效果

依据教材特点和孩子们的生活储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理想,先总结如下:

1、批文入境揭题激趣。

在学生初读课题后便引导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写了哪几个角色?指生交流并相机板书: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和我。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段说一说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把紧张的气氛烘托出来,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关键句段简单概括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谓是一举两得。

2、潜心感受体会情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仍然是先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相互检查,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作者是怎样将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和退缩。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不同角色在此时的心里状况,从而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品质。比如,聚焦小麻雀时,抓住它的样子,为感受它在危险境地的无可奈何的无助埋下伏笔;聚焦老麻雀时,抓住关键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通过比较,体会它飞下时的速度、救孩心切时的不顾一切。这种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如一座丰碑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

3、合理想象迁移运用。

如果是你,会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先交流,试着写一写。通过交流再次去感受老麻雀的果断与勇敢!生活中有没有如此感人的一幕呢?此话题一打开,学生的生活储备便被激活,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知道的特别多,感恩的心受到洗礼,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成功之处

生活化场景的预设很受学生喜欢,他们个个乐于参与,情绪高涨,思维有深度。

三、不足之处

课堂的危险境况展示不充分,致使孩子们的感受流于表面,略嫌肤浅。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我会通过各种手段再现文本展示的场景,引领学生真正地感悟文字内涵,让教学更圆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榕树,第二次看见了真正的鸟的天堂。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先学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接着以“作者因为第一次看得非常留恋,所以作者再次去欣赏一次吗?第一次倒底看到的是怎样的?”过渡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时,由于我缺乏对优美字句的朗读指导,学生没有体会到鸟的天堂的美,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当我上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吸取了前一课时的教训,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想象。比如:教学作者看到的大榕树的真正面貌时,我要求学生边讨论,边想象,然后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根据重点句提问,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主动学习,想学习的欲望也很强烈。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课时教师的引导语和上课的精神面貌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因素。我在上第一课时时,没注意到自身因素,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课后,字我感觉非常差,于是,我主动要求去听师傅的课,师傅没怎么精心准备,但是,对我启发真的太大了,就指导朗读来说,师傅总是有那么多的“理由”和方式让他们品读,每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学生读得兴致也非常高。而我总是直来直去,不讲究教学艺术。上课时也不像师傅那么动情和投入。第二课时,我有意模仿师傅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新教师真的应该多听听老教师的课,肯定会受益匪浅。多上十节课的效果也比不上听老教师的一堂课受益大。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关于作文,我们似乎有很多疑问,特别是作文指导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有如何在处理好学生普遍存在的模仿现象?在这就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孩子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的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因此四年级作文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一要减少束缚,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改变以往“教师命题→讲解习作要求和文体结构→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方法→模仿范文进行习作”的传统教学模式;二要打破框框,淡化文体意识。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作后点评之中,学生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敢说敢写、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三要诱发兴趣,引导真情表达。习作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吐露内心真情,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与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我在教学这课时反思如下:

优点:

(一)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分析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

(二)另外对写春联的对仗、声律等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也作了灵活处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给大家介绍春联的写法,了解对仗,然后归纳出八个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并指导学生用所了解的写法来分辨几副混乱的春联,补充不完整的春联。这一活动是渐趋渐进的,课堂中整个教学的大步骤层次感是非常明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

缺点:

(一)白板技术不够熟练。我在操作白板时,有几次速度较慢,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紧凑性,导致拖堂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归结于平时操作的机会少了,不能很好地驾驭白板课件。

(二)板书不够及时。例如学生在说出春联内容特点的时候,我没能及时书写在黑板上,而是事后找机会补上的。从中也能看出我备课还不熟,准备的不够充分。

(三)讲课内容存在错误。课堂练习时,我在让学生配对上下联,最后一幅对联学生说反了,我开始并没有发现,后来带大家读的时候才发现错误。说明我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没有留意细节部分,较粗心,以后要吸取经验,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这40分钟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用的知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学这一课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所以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领学生体悟文中的精髓,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让学生,更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兴趣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完全把机会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下载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柿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紧紧扣住一个“新”字,以精炼的语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首先,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是谁说的这句话?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围绕乐谱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课文内......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学反思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明快。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赞美长江、黄......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牛和鹅》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