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交互式白板课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道具,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从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都对。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苏轼。(出示苏轼简介)师:苏轼是古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就,920年前的一天,他在启程去上班的路上路过了庐山,他听闻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就想去散散心。
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苏轼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他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顿时心胸开阔,情不自禁的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句,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生:《题西林壁》(板书:题目,作者)师:请看课下注释,谁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 生: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师:1.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一学生朗读!(读得不错,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味会更好。)
3、听老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再请一名学生范读。(已经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了)
5、全班同学跟老师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三、再学古诗,感悟理解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苏轼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谁能告诉我? 生:答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看。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师: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不一样 “各”字!)师:谁能说说横看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师:侧看看到了什么?
生:侧着看是高高耸立的山峰。师:远看呢?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是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呢?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师:俯下身又看到了泉水叮咚。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两句诗来表现的?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
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齐读)
师:
4、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给大家两分钟小组讨论一下)生:(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这两句诗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咱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告诉过我们这个道理?
生:《画杨桃》,这篇课文里老师说的话。(出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师: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四、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咱们就学到这,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带着感悟诵读课文。(配乐)师:男、女生分别读。
师:大家读得真美,对于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体会它的语言美,还要体会他所富含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耳利于行!
五、古诗赏析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有读起来激情澎湃的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来跟我一起感受古诗的美妙!
师:(音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庐山,横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庐山,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我们感慨万千。
师: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能做到吗?
生:能!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
(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三篇:题西林壁_公开课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大意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3分钟)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
老师也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用心看,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心中的感受。高山流水配乐放映庐山图片。指名说
作者苏轼也把他眼中的庐山写了下来,写到了哪里?大家请看。
(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1.解题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3.初读诗歌,读通读顺(5分钟)(1)齐读古诗,纠正读音(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30秒钟标记完)师:都标记完了吗?那你们对照一下,你们的停顿划得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出示课件)
根据停顿,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3)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的感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到的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细读全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苏轼笔下的庐山。
(4)自由朗读第一、二句(可以前后桌读、默读、轮读等)边读边思考:①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来。这是三组什么词?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分别出示表示“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观赏角度的庐山图片,并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见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反义词——由此引出,“横”的意思与“侧”相对,是“正面”的意思)
②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山岭,山峰)
③看图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提醒学生关注两幅图的差异。“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用动作表示一下。)
师: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二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第一、二句主要写作者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庐山,我们齐读第一、二句,要读出那种不一样的感觉。(5)自由朗读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样子)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体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用关联词说“之所以〃〃〃〃〃〃是因为〃〃〃〃〃〃”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反过来试试“因为〃〃〃〃〃〃所以〃〃〃〃〃〃”)
③诗人从多个角度看庐山,都没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不管从正面、侧面、远处、低处、高处、近处看庐山,都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面。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们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所以这句话也正是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要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因此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读读。
总结:有时候我们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就说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说这是擀面杖。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不轻易下定论。
(三)拓展延伸
试着读一读苏轼其他的诗歌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四)测一测
1.请同学们画一画庐山。(不一样的)
2.你从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身说一说。
不识_____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__________中。比如母爱、学校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第四篇: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一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老师搜集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大家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简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师:谁来读?你来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你来师:那你们两个一起读一遍师:下面我们听一下录音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男生先读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师;女生和男生比一比起师: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你来)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起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五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一、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 领略蕴含其中的美。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真实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意,习得方法。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甚至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 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二、如何在预设的目标中给学生最大的生成空间?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实现了预设。如何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让诗人的感受成为学生的感受,确实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解决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 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