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5 04: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第一篇:《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鬓 邑 诣 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

(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

(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第二篇: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0)屋舍俨然(y an)阡陌交通(qia nmo)黄发垂髫(tia o)便要还家(ya o)刘 子 骥(j i)诣太守(yi)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一)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4、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

5、“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6、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是()

7、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9,桃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

10、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

11、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二)解释加线的词语。

1、缘()溪行

2、忽逢()桃花林

3、落英缤纷()

4、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

6、才()通人

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设()酒杀鸡作食

10,便要()还家

11、为具()言所闻

12、此中人语()云

13、便扶()向()路

14、及()郡下

15、诣()太守

16、欣然规()往

17、寻()病终

18、后遂无问津()者

(三)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此中人语()云

2、便舍()船

3、豁()然开朗

4、屋舍()俨()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及郡()下

12、诣()太守

(四)古今意义对比

1、芳草鲜美:古: 今: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古:;今:

3、阡陌交通:古:;今:.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今:.绝境:古:;今:.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今:.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五)翻译句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25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第三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桃花源记》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千古传颂的名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它蕴含有丰富的文言、文学、文化的营养。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去解读文章流芳千古,馥郁至今的奥秘所在?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联系诗人一生的遭遇,透过清丽的文质、优美的意境、平静的描述去感受诗人内心的苍凉。让学生初步体验“知人论世”的文章解读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究文本,学习提炼信息,归纳概括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验查阅资料,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学习方法。

3、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社会状况,陶渊明人生经历。

2、请就文中内容或思想或情感提出一个问题。

二、引用典故,诱发趣味。

我们上节课一起读背了《桃花源记》,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课前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大家肯定都做得非常好,那么你们一定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说说。

„„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刚直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那么,诗人在《桃花源记》中又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桃花源”,走进陶渊明。

三、学生自主、合作,初释疑难。

学生用1分钟时间,回顾、思考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其中一些精彩的课文分析和小组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的疑难问题,小组整合后由小组发言人做好记录准备在小组展示时提出。

四、教师引领,深入探究。

师问:

1、课文第三段“皆叹惋”,请问谁叹惋,叹什么? 明确:有村中人的叹惋:世间居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世上居然有如此多的战乱与黑暗,世人居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也有渔人的叹惋:世外居然有如此美的桃源,世外居然有如此淳朴的乡民,世外居然有如此平等、快乐的生活。

师问:

2、难道文中就只有村中人和渔人的叹惋吗?就没有作者的叹惋?其实作者在课文中处处都在叹惋,请细读每一段,想想作者有哪些叹惋。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内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明确:一叹桃源神秘。依据:“„„,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的出现扑朔迷离。二叹桃源美景。依据:“土地平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景致,谁不艳羡。三叹民风之淳。依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诗人环视周围现实“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相比之下怎不教他悲极而赞叹。四叹世风之秽。依据:作为世人的代表,渔人受惠于桃源人,又受托于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受惠心安理得,受托却忘到九霄云外,“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告密迫不及待,毫无顾念,世人之自私、贪婪、毫无诚信,可见一斑。五叹理想幻灭。依据:“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诗人自比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岂不哀叹。

师问:

3、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了解到了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请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谈谈作者在本文中反映出了怎样的心理情感?以及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独立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小组发言人做好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发言。)明确:陶渊明兼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然而晋末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这两个志趣先后陷入了绝望之中。少年时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准备在仕途上干出一番事业。可晋末动荡的时代和本人刚直的性格让他处处碰壁,从29岁到42岁(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他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之路上坎坎坷坷、浮浮沉沉,最终绝望而归。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彻底与仕途决裂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的追寻。但晋末黑暗的政治统治、年年的战乱,哪有一块平静的土地。诗人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明显的喻示读者: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本就是虚幻的,它不属于人世间。“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林的出现扑朔迷离,仿佛从天而降。看那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哪是人间,完全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再看结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此境只合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寻!《桃花源记》清醒而悲哀地告诉读者和诗人自己:世上已没有了桃花源的土壤!

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压迫(依据:村中人的“皆叹惋”;渔人何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否迫不得已,是否有苦衷?),加上年年的战乱,使得人人自危,古风不存,民不聊生。

五、师生互问,拓展延伸。

(各学习小组展示 “初释疑难”阶段集体的问题和精彩赏析,前面环节已解答的不再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将课文研讨引向深入。)

师问:假如你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而你恰恰与陶渊明生活在同一时代,你会有怎样的理想呢?你又将如何实现你的理想?

(学生5分钟时间现场练笔,当堂展示。)

六、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本堂课,我们随东晋诗人陶渊明一起去探访了他为世人精心描绘的“世外桃源”,我们感受到了桃源中那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怡然自乐的生活;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那清丽的文字,那古朴而典雅的语言,读来如汩汩甘泉;同时我们还联系时代背景以及陶渊明一生的遭遇,从文章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幻灭的痛苦和无奈,学会了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背诵全文以此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第四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复习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复述课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3、学习体会桃花源居民高尚淳朴的品格,构建和谐社会。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课文的线索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理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型:复习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有位英国的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那,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快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了美好的憧憬之中,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这堂课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幻灯片1)

(1)、复述故事;(2)、短片欣赏;(3)、讨论探究;(4)、抢答练习。

二、复述故事:

《桃花源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渔人是这篇文章中故事的主人公。(点:复述故事,幻灯片2)

1、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2、全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3、哪位同学能够根据前两节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复述)

4、教师小结: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怎么样?“忽逢桃花林”接着描写了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接着描写了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在这里渔人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招待。渔人辞去后,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最终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点击返回)

三、短片欣赏:(点击)

文字版的《桃花源记》已经令人神往。下面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欣赏动画版的《桃花源记》。(幻灯片3)(点击标题 超链接)(返回)

四、讨论探究:(点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世外桃源”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合作,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幻灯片4)

(一)、为什么渔人再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照应开头,增强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幻灯片5)

(二)、你认为桃花源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回答)景 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 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社会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安乐祥和。

(幻灯片6)

(三)、结合历史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学生回答)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幻灯片7)

(四)、你怎样认识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学生回答)作者通过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但是作者这一理想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它只是一种思想的寄托。(点击返回)

五、抢答练习:

(幻灯片8)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4)、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5)、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7)、叹惋(感叹、惋惜)(8)、便扶向路(沿、顺着)

文中还有几个词语需要注意:(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是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指“这样”。)

(5)、芳草鲜美。(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6)、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今义:好像。)(幻灯片9)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幻灯片10)

3、用课文原句回答。

(1)、写桃花林秀美风光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知识拓展:(幻灯片11)

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学生回答)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源人是秦代进入此“绝地”的,且与外界隔绝,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500多年,桃花源外的人的“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的人的“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点击返回)

七、小结:

1、背诵。

2、结语:桃花源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一个富足而又和谐的地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谁不向往呢?那就从身边做起吧,请与家长、老师、同学和睦相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多为班级、学校出力,共建美好的校园。

八、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九、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1)、交通;(2)、妻子;(3)、无论;(4)、鲜美。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主题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方法

能力

案例摘要: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言,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本文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园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3、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范读录音。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2、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41岁时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垂髫

怡然自乐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小组长朗读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节奏错误。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让学生发言提出疑难或者自由上讲台直接将疑难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

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现在指食物味道好。..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字音要读准。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4、学生齐读课文。

六、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七、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桃源内、外环境没的句子。

(2)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下。

2、理解桃源之“乐”。

请任选一人(文中的人物)以“

乐,你看他(他们)

3、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景今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引入入胜。那么,桃源的“奇”又在何处呢?请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尽量用文中的原文)

4、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5、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6、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7、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8、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八、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源 总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文 章来源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香乐二中冀昌宏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星火可以燎原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一教学片段实录 师:来,我们一起将“见渔人,乃大惊”这一段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读。师投影问题: 1、谁在“叹惋”? 2、请你用“第一人......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二中学 郑远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3、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在自由诵读中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了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