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寺湾镇中李晓波 浅谈初中物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物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创新教育实施
淅川县寺湾镇中 李晓波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比如我讲八年级物理下册81面《生活中的杠杆》时,就有学生对图f阻力F2的方向提出质疑,认为这样杠杆将无法平衡。我通过引导,让大家讨论,最后决定把F2的方向改成向下。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大”,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深刻。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五、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
⑴获取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或通过互连网,利用www.xiexiebang.com等强大的搜索功能上网查找,培养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
理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⑵提出问题能力 学问,要学必有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并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⑶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就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步骤。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探究影响单摆摆动时间的因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物质的密度等。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通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搞了一些科技活动、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淅川县教体局和教研室对“导学互动”模式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所谓“导学互动”,是指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互动”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单元”;二是“导纲”;三是“导学互动”。我想这是对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及上海清浦“尝试教学法”的一种综合,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在“导学互动”中教师发挥的作用。
首先,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是制作有效的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导学提纲我们是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备课。“导学提纲”关键要体现出“活动”,教师所备的活动单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导学提纲要从显性为主转向以阴性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另外,备课最好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
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在教学、教研中应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应事先准备,拟定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再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题性的凸显、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对个案进行修改,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活动单。这样的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其次,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是师生、生生的互动。
“互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互动”是“导学互动”的主题,通过“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是“导学互动”的根本目标。
1.合理分组是保证全员参与“互动”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等合理分组。小组内、组际间的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互动”实效。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互动的形式化,保证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
⑴教师要把握好“互动”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如果教师给学生交流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充分,就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是逐步丧失互动的积极性。如果给交流互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跑题”现象,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⑵教师要适时、适度调控,保证“互动”的有序性。
在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学习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要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学习目标中来;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否则互动学习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⑶教师要引导“互动”中发生“化学变化”,保证互动在深层次上进行。我们目前的课堂互动中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甚至还存在“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很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看到,在学生的质疑和答疑中,跳不出课本的框框,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和新意,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
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孱孱溪流在前进,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保证“互动”在深层上进行,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②加大开放教学力度,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深化。
第三,打造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师的导学。
“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导学互动”的基本策略。
导学提纲质量无论多好,也仅仅是“导学互动”的一个方面,是缺乏感情的字词的堆砌。正如一座山,如果缺少了流水的动感,也就失去了灵性,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把课“导好”、“导活”。
1.导学要讲究灵活性 “导学”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⑴“导学”内容的灵活性
“导学”与“提纲”密不可分。好的“提纲”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提纲”。因为再好的“提纲”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及时搜集学生自学、讨论的信息,灵活地“导”而不受“提纲”的束缚。
⑵“导学”对象的灵活性
“导学”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随导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分类诱导。比如,对基础、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导学”时,仅仅点拨关键之处即可,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大;对“基础、能力都较差的学生,问题设计的难度要稍低,并且要层层推进,逐渐接触问题的实质。
2.导学要讲究时效性
不同群体、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高有低,教师在“导学”时要善于把握诱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点明了学生学习需要启导的最佳时机。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时刻。教师如果捕捉到这种时刻,给予恰当的点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二篇: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进行简单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较为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众多科目中让他们最为头疼的,也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学互动模式的概念
导学互动指的是将互动探究和导学进行巧妙的结合,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进步。一是教师要设计自学导纲,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无形中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编写导纲。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共同讨论,总结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三是教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
第 1 页
导学互动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围绕其开展教学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导学互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自学导纲
导学互动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一般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缺乏灵活性。导学互动教学则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添加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自学导纲。
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设计导纲时,要合理地、巧妙地引入新课程,在授课时,要运用精炼、幽默的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学生自主设计导纲时,予以适当的帮助。最后,教师要结合现代教育
第 2 页 技术,向学生进行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2.增进师生互动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与学生适时地进行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情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会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辅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3.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在将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应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概括,便于学生更好地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及时吸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流平台随之诞生,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互动,也可以是网上的交流互动,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运用QQ、微信,逐渐缩短师生距离,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能够在潜
第 3 页 移默化中指导学生总结知识的重难点。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长处,通过教师的鼓励,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4.加强课后训练巩固知识
课后训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当对此进行一定的创新,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接触更加多元化的作业,将作业内容更多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亲切感,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便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发现学生现有的问题。对于那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数学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导学互动是一种双向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互动
第 4 页 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数学能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纠正,从而提升业务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 5 页
第三篇:“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入、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科学评估等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乐趣,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初中数学教师打造高效、高质课堂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活动不仅指教师从事教育的过程,还包括学生主动学习这一行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必将被新的教学模式所代替。“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围绕“导学结合”与“互动探究”这两个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较快发展,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最佳教学方法。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整合,以及有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课堂秩序,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指的是以“导学结合”及“互动探究”两者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为“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为“自学导纲”,就是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来引入新课,再让学生单独完成已经编写好的导学提纲; 第二步为“合作互动”,指的是学生在自学中独自发现问题,并经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来解决,得出的共性难题经教师精讲完成; 第三步为“导学归纳”,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第四步为“反馈训练”,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两方面内容。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将一节课堂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单位。在一节课堂的时间内,教师需完成三点要求: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以及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测;(2)以“导纲”为课堂的主线,进行组织教学。“导学提纲”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及主要思路,实行“导学提纲”教学,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或者课堂秩序;(3)以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自学导纲,自我的提前认知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要变教为导,要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环节,要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自学导纲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课程中存在一些以概念理解与吸收为主的教学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以自学导纲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们首先通过自学过程来展开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过程中不仅锻炼与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有了自学基础后也能够为教师的授课过程提供基石,当教师再来进一步剖析这些概念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更容易。“中位数与众数”是概念性较强的一节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仍然是以概念的透彻理解为主导。本节教材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的教学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能够让大家逐渐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基本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自学环节,会让大家首先自学课本中对于相关概念的描述与定义,通过自学导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我会让学生们将重点集中在对于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求取方式上。此外,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做众数,大家在自学时我也会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给大家的自学过程指出更清晰的方向。
2.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与互动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关键,同时也是新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关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时间,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的学习任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问题解决上,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才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开展互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师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的正确性,保证优质、高效课堂的建立。另外,教师也要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让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其既有知识体系当中,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
3.对课堂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学习引导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教师要通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所学知识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合理的评估,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帮助学生建立后续有效的教学课程计划,让学生保持学习信心与热情。教师还要对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一些具体知识,进行精细的分析与讲解,并且突出好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关键数学知识,实现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是学生一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而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研究更是影响学生今后在数学方面的能否入门的关键时期。对于初中生来说,根据自身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的情况自主学习,比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更为有效。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权,在自主学习中找寻快乐,在互相讨论中找寻突破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寻自信。
第四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多年来研究的重点,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此其应不断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重视现代教学模式的应用。“学案导学”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进行指导,将“教”与“学”有效的结合,既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学案编写 初中数学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48-01
0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单向性教学一直以来是课堂教学的特征,课堂的开展多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自主性低、积极性差。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颇受欢迎,于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自主探求新知识,合作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并增强了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幅度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载体则为学案,教学方式则采用导学,即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将依据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案与教案不同,其利用者是学生而非教师,其内容也与教案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大致内容将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梯度训练、自我总结与反馈等多方面内容,课堂教育前学生将获得学案,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导学”则指学案的实施过程,存在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所占比重最大。教师可于课堂教学中,依据学案内容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不再由教师一人完成,而是转换为师生共同合作,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指导完成教学任务,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质量与效益均有所增强。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暴露的弊端,“学案导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制定,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现以八年级上册“同底数幂的乘法”学习为例,在进行新授课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如下:
(一)学案编写
教材是学案编写的重要依据,编写学案前,教师应充分掌握教材内容,选取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本课学习中,学习目标: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了解法则的推导过程,最终能够利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重点:熟练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难点:逆用法则的掌握与运用,以及法则的具体推导过程。学法指导内容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题型,比如说选择题、填空题、例题解析等,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知识点的归纳是学案的精髓,应在相应的例题后加以说明,而试题的设定要注意量的适度性,以及题目的趣味性,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依案自学
学案应与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了解并明确学习目标;课堂开始后教师可借用2-3min的时间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待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后,循序渐进的依据学案内容进行学习,学案中的知识准备可设置如下问题:
(1)计算:①2×2×2×2×2②54×53③(-3)2×(-3)4
④103×104
(2)通过以上公式,同学们对同底数存在怎样的理解?
(3)经过计算,同学们能否发现规律性的结论?
(4)()m×()n、3m×3n,(m、n均为整数)是否存在以上计算规律?
(三)组织讨论
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过程中疑点不同,为此可进行同质分组,即各组之间无差异,但是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每组人数4-6人。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学后,适时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并针对上一阶段学习提出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以供学生探讨。以问题(4)为例,让学生探究两式的计算结果,是否存在“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规律,“若将底数换为字面a,a可以是任意数吗?若让以上计算规律成立,a应具体的条件是什么?”
(四)精讲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由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推导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更好地让所有同学掌握,教师要对争议问题多加解释,并在讨论结束后归纳知识点。
(五)当堂练习
课堂某部分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应相应的配以习题进行巩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本课在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方法后,给出4道判断题,若存在错误,并改正。(1)a3×a2=a6;(2)x5+x5=x10;(3)b4×b4=2b4;(4)y×y5=y6.通过当堂练习教师可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依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结语
课堂教学方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不断创新与探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于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力的手段,要想更好地发挥该教学模式的实效,教师应认真编写学案内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建业.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案导学与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218-219.[2]袁碧.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才智,2013,14:100.[3]黄慧群.“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5:119-120.[4]王旭花.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8:315.[5]曹芹蓉.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整合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35:136.
第五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紧贴时代脉搏,更新观念,自觉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应该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那么,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如 “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门、窗扇都只安装两个转轴,等等。这样由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用,自然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安排,问题进行巧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单纯的讲解,把解题过程程序化,这样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而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了,思维的潜能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往往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为此,在教学中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变“讲解”为“合作”,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例如,我在新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并叫学生动手操作,不断的变换图形位置,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旋转180°后,与原来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数学活动时,一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
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例如在苏科版《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不要去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应该给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理解方法,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要营造适用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发挥他们创造潜能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会到人格尊重和平等,他们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这种宽松氛围下所有学生的参与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是活跃的。这样不同的人才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新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质量作后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质量。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使之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创新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教育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与体现素质教育。
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思考
“课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用“课题学习”的模式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题学习”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够重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设置了“课题学习”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实践,从“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教,到“略有所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这块新内容的教学,也正是我们要探索的。下
面笔者结合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谈谈“课题学习”教学。
一、选择、设计好“课题学习”
1、选择“课题学习”。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共有6个“课题学习”,按排如下:
课题内容教学功能学习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让学生经历数学据收集,表示和处理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能力。经历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调查、探究
七年级下册美妙的镶嵌让学生经历查阅资料,制作设计图形,体现图形的多样性、丰富性、发展空间的观念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探究
八年级上册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的变化趋势,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建模、探究
八年级下册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探究学科间的数学知识,体验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动手实验、探究
九年级上册精彩的分形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形过程,体验图形分形带来的数学美感,探索、交流、分形,发展空间观念。观察、探究、查阅资料
九年级下册会徽中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建模、探究
课题学习在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因此,本人认为教材中给出的六个“课题学习”是重要内容,但不是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全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增添一些课题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第四章代数式学习中,增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账单等,这些费用是怎样计算?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 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题材。不同的学期都可以增加,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每学期的课题学习数量不要太多:1—3个课题学习就够了,因为课题学习需要时间,我们又不能影响教学内容。
2、设计“课题学习”方案:
研究方案是“课题学习”实施研究的指南,是取得成果的保证。同时,也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在选好“课题学习”的内容后,①分组:这是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学习小组,一般由2—4人组成,并确定组长。②各组分组讨论:本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步骤、人员分工,计划活动时间等,由组长负责并制出初步方案。③分工合作、解决问题。④撰写研究报告。⑤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优秀的电视节目吸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有必要对初中生看电视的情况,包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看的电视频道等作调查。本人就利用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要做好这个“课题学习”的工作;(时间一个星期)①全班自由组合分组:10组,并确定组长。②调查对象分工负责,全校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各小组分工4个班级。③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④各组收集、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和统计图。(有的组利用计算机来制作)。⑤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介绍本组调查情况。(附调查问卷)
调 查问 卷
问卷编号年月日
调查目的了解初中生爱看的电视节目
调查对象性别学校年级
调查内容爱看的电视节目所在频道每周观看次数每次观看时间
二、让学生探究、体验“课题学习”
1、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由于旧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和把握学生的课题学习。
教师既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去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课题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只有交给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钥匙,才能保证课题学习的顺畅进行,当教师真正把钥匙交到了学生手里,课题学习也就真正开始了。
在指导中,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学习是一种学习,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课题,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调查,查阅资料,探究、建模、实验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查阅资料等做必要指导。
例如:增加的课题学习:“向家人了解或查阅你家支付电费的收据、帐单等,这些电费是怎样计算的?怎样使你家更省电费?” 当学生把电费缴费单展示出来时,有些知识需要教师指导:如费单上的上期示度、本期示度、阶梯电费、调价、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等。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探索,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教师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课题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会停止探究,凭想象弄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2、学生要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课题学习”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和创新。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查寻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面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效果必然降低,也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三、要学生总结、归纳“课题学习”
虽然课题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题学习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到底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可以用情景表演、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激情。
在指导课题学习时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课题学习成果,不会写课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报告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报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课题报告时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如制作成品,收集的资较,总结性成果,个人的体会和小组的体会等)
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时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课题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收集的部分资料,课题成果展示(要求是多方位的),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何改进的,学习后的感受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课题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课题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四、交流、评价“课题学习”
1、交流。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辨的能力。学生的课题学习完成后,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宣读报告,展示成果,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作出一些表扬,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对下次课题的研究就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2、参评。心理学研究表理,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出潜力的80%—90%,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建议,调查报告等打印装订,参加各类比赛或投稿,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例如:上面提到的电费问题,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先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的热情很好。并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一篇怎样使你家的电费更节省,或用电有关文章。
在“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是“课题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课题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最后,以美国的艾伦•柯林斯的一句话来总结“课题学习”的教学,“它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