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

时间:2019-05-15 04: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

第一篇:《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镰()蓝()

钓()廉()篮()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爸爸

天狗吃月亮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总结拓展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

看月食

奶奶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如何让学生了解月食产生的原因?教师自己在前面用实物演示学生观看,或花费人力、物力设计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提供一只三球仪。让学生自己一边动手演示,一边练习说话:“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一会儿只留下个红彤彤的圆影子。为什么会出现月食呢?原来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课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师的讲解,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实践,提升能力

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上作太多的纠缠,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创设语言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亲,把自己读懂的关于月食的成因告诉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记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上好课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纷纷告诉我课文里讲的是日全食,我还知道有日环食,月全食„„看到学生这么兴趣足,感觉课成功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当学到月亮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亲身体验才能记得牢,而不应该老师全权代劳。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理解科学道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还不是最佳状态。

将二期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路再远,也总会有抵达的一天。

第二篇:《看月食》说课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 节为第1 部分;第2、3、4 节为第2 部分,具体描写月食发生时的景象及月食形成的原因;第5、6 节为第3 部分,描写月食结束时的景象。

二、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点、锣、完、镰、刀、钩、铜、旧”8个生字,教学中要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注意引导学生归类:“锣、镰、钩、铜”4 个生字都是金字旁,这4 样东西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字形。“镰”重在指导学生注意右边书写笔顺;“钩”则应指导与“钓”的区别。借助图画,理解“锣”“红铜色”。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目标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目标四: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目标涵盖了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所述月食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没有真切感受,月食的成因更是一抽象的概念。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感官,化抽象为形象,是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重点。

(一)初读课文,设疑激趣

教师通过设计发人深思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情绪带入浓厚的求知氛围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望,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知教材,并尝试着独立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阅读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心理体验过程;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这个过程表明学生是已知的学习者,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为学习过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感悟是学生在读书时自己咀嚼语言文字所获得的独特感受。我们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注意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反复诵读品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叫月食,月食过程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及月食形成的原因。教学时要抓住这一重点,从品味词句,体会语言美入手,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所描写的月食是月全食,第四段和第六段写了月食由初亏到复圆的全过程。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形状的变化。在教学时,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如在讲读看月食这一部份时,设计如下问题导读:月食前,天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月食时,圆圆的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月亮复原时,变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然后找出有关词句,通过朗读、复述、再填空等强化训练,仔细品味。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都要让学生说说自已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字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践操作,内化生成学生对爸爸所作的解释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突破这一难点。实验演示最容易使学生加深理解。有条件的可用三球仪作演示,无条件的,可用台灯(表示太阳)、小球(表示地球)、拳头(表示月亮)作演示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操作。学生看到了地球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就会明白当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在月亮上出现了地球的阴影,就形成了月食。这时,学生很容易地解决了初读课文时设下的疑问:奶奶说月食是天狗吃月亮是不对的,只是一种传说,同时,也与妹妹一起认识了月食是怎么一回事了。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然后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四)语言实践,深化认识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体验、感悟、内化的基础上,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巩固、运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学生自由地表达主观感受,是对习得的言语的最好的实践。让学生对这些说法谈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知道要了解一些自然、生理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所以在组织交流前,应当让学生先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说法,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询问有关人员,了解打喷嚏、耳朵热、眼皮跳„„等生理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选一个写一写。

第三篇: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镰()蓝()钓()廉()篮()(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4 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篇二:看月食 教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

36、看月食》

赵慧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知识基础: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

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

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

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吞、锣、棍、敲、镰”,读准多音字“转、没、背、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积累课文中描写月食开始、结束时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4、初步了解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

握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月食

提示:要注意“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错。

2、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

出示图文:当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它又会亮起来的。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字义。

3、把课题补充完整。

生质疑课题。(谁看月食?什么时候,他们在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什么样?)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解疑:

(1)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月食?

晚上,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在河边看月食。(板书:爸爸、我、表弟)

(2)月食什么样?

学生划出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大玉盘。(板书:大玉盘)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mò]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板书:开始、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

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月食开始时和月食结束时,月亮变化的顺序正好相反。(板书:结束、两个箭头)

3、探讨:如果课文只写月亮的变化过程,行吗?联系课题说说。

评价1:你说得真好,想到作者心里去了。评价2: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进步真不小。

评价3: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们一起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4、初步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表弟心情的变化。(1)看月食还必须写看月食的人,划出描写表弟的句子。(2)交流,出示:

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设计意图说明: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三、学习第1节

1、出示: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理解:半信半疑(文中指表弟对于奶奶的话有点相信,又有点不信。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板书:半信半疑

过渡:奶奶说了什么?

2、出示奶奶的话:“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就拿着锣呀,脸盆啊,用木棍敲着满村跑。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1)随文识字:吞、锣、棍、敲。指导:敲的字形(右半部分横不出头)

(2)正音:“啊”用在句末或句中受到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这句句子中的“啊”读——nɑ 哪

师范读。生学着读。分男女生读。

评价1:你读准了,奖励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

评价2:今天朗读进步了,继续加油哦!

(3)小结:原来奶奶在讲“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板书:天狗吃月亮

【设计意图说明: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习2——6节

1.月食开始前

(1)出示: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思考:表弟为什么这么高兴?板书:高兴

(2)出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看图,指导读。读出美丽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这么美,心想:月亮这么美,天狗应该不回来了。

(4)小结:看来先前,表弟对“天狗吃月亮”的说法也是有点相信的。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描写月亮美的句子,男生读写表弟高兴的句子。)2.月食开始时

(1)出示: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理解:挨(做动作,说心情)。

思考:表弟为什么会害怕呢?板书:害怕

(2)出示: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3)看图,指导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设计意图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4)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被黑影慢慢地吞掉了,心想:那黑影一定是天狗,天狗真的来吃月亮了。

(5)小结:看来这下,表弟是真的相信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了。

分小组合作读。3.月食结束时

(1)出示: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师引读。抓住“跳”字体会表弟是高兴极了。

思考:这回表弟怎么又会高兴成这样呢?(2)出示: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看图,指导读。读出慢慢豁然开朗的感觉、惊喜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见黑影消失了,月亮又挂在天空中了,心想:如果黑影是天狗,他才舍不得把吃下去的月亮吐出来呢!所以,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评价1:你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值得表扬。

评价2:你真会开动脑筋,连老师也没想到,你都想到了。

评价3:你的语句组织得十分通顺,说明你平时很爱看课外书。

师生合作读。

(4)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天狗吃月亮”传说(生: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把原来的板书“天狗吃月亮”擦掉,改为“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文中的爸爸、我、表弟一起看月食。知道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了解了课文是按月食变化的顺序记叙的,表弟的心情随月食的变化而变化。

板书:两个箭头

六、作业布置

1、看视频,简单介绍日晕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三年级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朗读全文。

3、学生联系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表示人物心情变化的词句。附板书设计:

爸爸、我、表弟 36 看月食

高兴 大玉盘

开始小船

镰刀 眉毛

细钩

锣篇三:36.看月食(教学案例)36.《看月食》教学案例

内容:36课《看月食》 班级:三(1)班 执教者:蒋玉玲

【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

【教学案例(片段)】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作者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

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篇四: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案 43 看月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月食》一课。(板书:看月食)

1、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背、转”。

2、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划出来。

3、交流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它的反义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相的变化

1、指名读第2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出示要求: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问题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相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指导“镰”的笔顺。

6、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像。。。像。。。。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节,比较第3节和第5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四人小组,将月亮还原过程说一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 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的话。

2、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请学生边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节)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指导读3、4、5节。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把月食过程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小组交流。

2、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他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五、课堂练习:

1、多音字:

没mei()背bei()转zhuan()似si()mo()bei()zhuan()shi()

2、比较组词:

锣()钓()仍()盆()箩()钩()扔()盘()

3、用上比喻句,把句子写具体:

例: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1)露珠像躺在荷叶上。

(2)落叶像。

第四篇:上海市~松江二中~徐建春~化学创意实验的功能与教学设计

化学创意实验的功能与教学设计

徐建春

上海市松江二中

201600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创意实验的开发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创意实验的功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关键词 化学教学;创意实验;教学设计

上海市新课程改革提出“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1],而中学化学创意实验是指对现行实验的改进和优化,或是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进行自行设计的实验。而目前的创意实验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实验本身的创新,如实验的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辅助手段等,而在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创新,则较少[2]。在近几年的化学教学中,笔者坚持对各种创意实验进行开发,将展现化学美、呈现化学真、突显化学奇的创意实验,并充分整合于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1.以展现化学美的创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的生动有趣与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化学现象的复杂多变,而又如此的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烈的实在感;化学通过实验和图形潜移默化地、巧妙地绕过了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使得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变化成为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有严格语法规则的化学语言来描述的、具体而且富有想象力的符号组合;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联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的主要特点,可以或多或少地做到“尽收眼底”。

化学实验呈现出的物质世界的神奇变化与鲜明直观的化学现象,是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在教学中,借助一些展示化学物质美、仪器美、现象美的创意实验,引起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能量变化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和穿插运用了一系列创意实验,进行教学。

【案例1】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创意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应用

[演示实验] KClO3 受热刚开始熔化时没有氧气放出;将带火星的木条与熔融的KClO3接触,木条在熔融的KClO3中剧烈地燃烧起来,且发白光、发热。该实验旨在表现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光能等能量。继而打开电子音乐卡片,该旨在表现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学生实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镁与盐酸反应要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演示实验] 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要吸热,使木片上的水凝结成冰。由此,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反应伴有能量的变化,常常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联系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相同是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原因所在。又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创意实验1] 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盖一个干净的白色瓷坩埚。(黑色的烟,说明没有充分燃烧,造成燃料的浪费和空气的污染。)此时提出充分燃烧的措施。

[创意实验2] 用针筒鼓入少量的氧气,火焰变明亮。(说明燃烧过程中要有足量的空气。)用针筒鼓入大量空气,火焰容易熄灭。(说明空气也不是越多越好。)

[创意实验3] 用一个装有酒精的喷雾器,喷酒于精酒精灯上,火焰非常大。(说明增大接触面积,可充分燃烧。)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是学生对燃烧、能量的再认识。充分利用创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的美妙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如,在硫的教学引入环节中,点燃黑火药,火星四射(像放烟花),非常美。在教学中,经常展现一些能体现化学美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欣赏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自发的产生“为什么”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产生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

但是,如果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并无了解,又不进行实地观察或进行实验,就会成为一种也许只对考试有用的符号游戏,失去了对化学体系的实体感,也就体会不到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观察和实验只局限于验证教材上对某个问题所做的解释或理论,而忽视了对化学体系的全面观察和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也许最多像一次有趣的魔术表演罢了。化学魔术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一样,如果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做一般性的观察的阶段,还不能认为是在学习化学(指化学学科),更不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至少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因为学生也许会萌生新奇感,但无法启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欲。2.以呈现化学真的创意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论解释。实验起始于问题,以确定实验的方向和目标;接着选择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方案,按设计程序进行操作与观察;然后对实验所得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整个实验过程是有序的、符合规律的,是一种科学认识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而创意实验的开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这有利于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在目前的教学中,对于课堂很难演示的实验,老师往往借助媒体播放录像或者是多媒体动画演示,有的甚至忽略。事实上,研究者对一些课堂上较难进行的实验进行了开发,研究出了极具创意的实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借助创意实验,关注实验设计思路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以往的实验只能说明钾与水的反应更剧烈些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没有证明有氢气产生。而目前有关于钾与水反应的实验较具有创意,在教学中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的素材。

【案例2】

钾与水反应的创意实验应用的教学片断

问题:钾与水的反应要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会爆炸,有危险性。如何设计实验,让金属钾与水较安全的反应且证实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提示:金属保存在煤油中,钾的密度是0.86g/cm3,介于水和煤油之间。思路:可以借用煤油。当钾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时,把钾推进煤油中,当气体释放完后,钾又回到邻接面继续反应,从而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因此只要把钾置于有煤油的水中即可。而如何证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呢?则需要收集该气体,用爆鸣的方法验证。因此,不要置于开口很大的容器中,否则不易收集。故需要在类似试管口大小的装置中,如U形管或J形管中。

图1钾与水反应装置

结论:装置设计如上图1。

通过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引导,让学生讨论、思考并设计实验装置,再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不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锌片的溶解。针对这一难以观察到的现象,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了一个创意实验。

【案例3】

铜锌原电池创意实验应用的教学片断 教师:如何证明锌片溶解了? 学生:锌片前后质量有无变化。

教师:有无直接的方法,一眼就能看出来? 学生:直接观察到一小块锌没有了。

教师:要使这一小块锌在短时间溶解掉,有什么要求? 学生:薄一点,小一点。

师述:我们可以把锌片的下端剪成底边和高都约为0.5cm的三角形,并用锉刀将该三角形尖端锉薄。

现象:锌片(用硝酸汞溶液处理后的锌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3~5分钟后,锌片尖端完全溶解。

上述实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的改进,极富创意!让学生亲眼看到了锌溶解了,深刻理解了锌失去电子的原理。引入一些创意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实验现象,理解化学知识。重要的是,将创意实验的成果进行适当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体验创新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首先不应当理解为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至少是主要内容,都应当由学生亲手通过化学实验做一遍。也不是一定要求与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工作来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完全相同。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中精心挑选和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提高学生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3.以突显化学奇的创意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实验是一个培养学生技能和智能的过程。通过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得到发挥,在接触创意实验和开发创意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所带来的新鲜感,激起了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随之增强。创新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和表现形式的活泼性,也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思维结果的质量,体现了个体思维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个体化学实验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3]。

利用创意实验,设置认知冲突,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分析,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其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在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教学。

【案例4】

《盐溶液的酸碱性》创意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片断

[创意实验] 取三支洁净的试管,都加入镁粉和水,观察现象。在试管1中加入少量浓盐酸,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固体AlCl3试管3作对比。(此时,可观察到试管1、2内均产生大量气泡)。

教师:针对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

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镁粉和水在AlCl3的存在下,迅速反应生成氢气?纯水呈中性,纯水中加酸,呈酸性,加入AlCl3怎么也会呈酸性呢?水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将AlCl3代替了教学中通常使用的FeCl3或铵盐,因为FeCl3容易水解,试管中溶液颜色较深,影响气泡的观察;而形成氢气的氢离子是由水提供,若使用含有氢元素的铵盐(NH4+)则会产生干扰,故选择AlCl3。又如在学习了铝的性质后,为深化铝及原电池的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如下创意实验。

【案例5】

铝与原电池的创意实验设计与教学片断

问题1:由镁、铝与稀硫酸所构成的原电池,请判断此装置的正、负极?(旨在活化“活泼的金属做负极,不活泼的金属做正极”的知识。)

问题2:若用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代替将上述原电池中的稀硫酸,请判断此装置的正、负极?(旨在引起“镁比铝活泼,但镁作正极“的认知冲突)

问题3:常温下,Cu-Al作为电极插到浓硝酸中,正、负极又如何判断呢?

在由问题2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笔者又提出问题3,旨在深化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关系,为拓展其它电池做铺垫。又如在高三复习钠、镁、铝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时,笔者设计了“钠与75%的乙醇的水溶液和95%的乙醇水溶液反应的实验”,结果反应速率反而是与95%的乙醇水溶液慢。这与学生学过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矛盾,认知冲突由此产生。通过这种体现化学奇的创意实验的教学,充分暴露学生头脑中纠缠的新、旧化学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理顺了交织的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创意实验,更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思考方向,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并往往得到多样化的思维结果)、批判性(表现为能发现实验的原理、操作、装置、结果、结论,他人或自己的实验思维过程或方法,做出评价,理解错误的原因,并能加以改正;对他人或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价,并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和创新性(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新的实验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手段、方案解决实验问题和善于总结适合自己或实验课题的思维方法)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科学的本质要求。[4]总之,在教学中要重视创意实验的设计和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随着创意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创意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在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熏陶下,学生能逐步形成富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正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所寄的贺卡中感叹道:“也许我们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这个年龄特有的好奇心使我们更热衷于、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因为老师您的传授方法和新颖的实验而变得生动有趣,学起来也特别带劲”。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2]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广西: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5~16.[3]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148.[4] 叶佩玉.创新教育对化学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改实践与探索,2004(第1~2期):3~4 [5] http://chem.wzu.edu.cn/uploadfile [6] 邓永财.试论中学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结构与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下载《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月食》教学设计[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